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Word版

合集下载

实用类文本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5月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首战告捷,充分证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可担当空间站建造主力火箭的重任,为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6日)材料二:(摘编自《世界各国的主流现役运载火箭全面大比拼》)材料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设计没有太多经验可以直接拿来,12项核心关键技术,247项关键技术,接近100%的技术创新,从设想逐步走进现实。

高可靠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高适应性、高安全性……长五火箭跻身国际最先进火箭之列,起步于设计理念的先进。

大火箭之大。

实现大运载能力,一靠大发动机,一靠大结构。

火箭要么“长高”,要么“长胖”,太高就变得细长,结构强度减弱,所以大直径变成了必须突破的屏障。

设计师的难题在于,不仅要大,还要轻。

火箭设计师将重量一边省给燃料,一边省给载荷,箭体自身则越轻越好。

为了给箭体减重,设计师通过智能减载、优化结构、更换材料、创新工艺等措施,最终成功为火箭减重。

大火箭之力。

长五火箭与其他长征火箭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当属助推器的斜头锥。

研制之初,长五火箭总体与助推器分系统最终定下包括斜头锥、前捆绑主传力、助推主支撑等全新技术在内的助推器方案,但这些关键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

斜头锥和前捆绑传力,使得助推器从内而外成为一个非对称结构,箭体非对称结构比对称结构的设计更为复杂。

助推器研制时间长达10年,“小小的”斜头锥也经历了六七年才定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非连续性文本一、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5月5日18时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海南文昌升空。

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美国专业网站NASA Space flight报道称,此次发射是中国未来载人航天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该网站对新一代太空舱做了详细介绍,称中国的研发团队使用了新材料和新结构使太空舱的隔热能力比神舟飞船大了三到四倍。

该网站还着重关注了中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称这一新的运载火箭系列将满足未来发射服务市场的需求,将有助于保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推动经济和相关高科技发展,包括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开发、新的焊接技术、飞行控制系统的升级等。

(摘编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光明日报》)【材料二】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采用一级半构型。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超大整流罩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大型卫星以及各类深空探测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的大型卫星及飞船,如载人空间站的核心舱等。

作为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的一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摘编自《“胖五”家庭添新丁“运人运货”本领强》,《人民日报》)【材料三】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它整体呈T字构型,基本构型包括1个核心舱和2个实验舱。

核心舱居中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

2020年高考政治时事热点复习--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2020年高考政治时事热点复习--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2020年⾼考政治时事热点复习--长征五号B运载⽕箭【热点材料⼀】建设具有国际先进⽔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规模的、长期有⼈照料的空间应⽤问题,是我国载⼈航天⼯程“三步⾛”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标。

据介绍,长征五号B⾸飞成功,验证了⽕箭总体⽅案、各分系统⽅案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尺⼨整流罩分离技术、⼤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推⼒直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次任务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之际,⼯程全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采取封闭式管理、远程化会诊、全系统协同等⽅式,精简⼈员规模、优化测试流程、严格疫情防控。

⾯对长征七号甲和长征三号⼄运载⽕箭发射失利带来的严峻考验,⼯程全线深⼊开展质量整顿,⾼质量完成故障剥离和举⼀反三⼯作。

针对此次任务准备期间发⽣的质量问题,严格按“双五条”归零标准,既抓技术问题归零⼜抓思想问题归零,既⾛专家路线⼜⾛群众路线,既重技术改进提⾼⼜重管理责任强化,确保了任务进度与质量的有机统⼀。

【热点联系考点】1.掌握系统优化的⽅法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3.党的群众路线【热点材料⼆】50年前,“东⽅红⼀号”卫星由长征⼀号运载⽕箭送⼊太空,中国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研制并发射⼈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始了对浩瀚宇宙的漫漫“长征”路,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太空、造福⼈类的序幕。

50年后,我们已迈进了世界航天⼤国的序列,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

2003年,神⾈五号载⼈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第3个实现独⽴⾃主载⼈航天的国家;2011年,中国⾸个空间站天宫⼀号实现重⼤突破,超期服役了两倍寿命;2018年12⽉27⽇,北⽃三号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19年,嫦娥四号和⽟兔⼆号成功着陆⽉球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实现⼈类探测器⾸次在⽉球背⾯软着陆;2020年,中国⾸次⽕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号”……这⼀切的成就,是成千上万中国航天⼈埋头苦⼲、默默奉献的结果。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地理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知识盘点】1、火箭发射处区位因素(长征5号B在海南文昌发射的原因包括:经纬度、交通、地质、毗邻广阔海域或者人烟稀少地域);2、国际经济合作;3、我国发展的成就(在航天方面);4、火箭发射需要的天气状况(温度、云量、风速与风向等);5、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地理意义(关于时差、正午太阳高度角等计算);6、天体与天体系统。

【热点材料链接一】新华社海南文昌5月5日电(李国利、肖建军)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5日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

5日18时0分,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告捷。

来源:新华社消息【相关知识盘点】火箭发射处区位因素、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地理意义、天体与天体系统【热点材料链接二】以色列丝绸之路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利奥尔瓦罗纳在看到该消息后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取得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对推动世界航天技术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以色列也在-直积极推动对太空的研究和探索,2019年以色列非营利性组织“以色列太空登陆组织”在登月和太空探索领域进行了多次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中国和以色列未来在航空航天领域能有更多的合作和互动,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探索和研究太空的伟大进程。

来源:光明日报消息【相关知识盘点】国际经济合作【热点材料链接三】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帷幕。

在未来2-3年的时间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实施11次高密度发射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11次任务的完成,将标志着我们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

”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资料导读】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过20多年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已先后组织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2020年5月5日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主要承担着我国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据介绍,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链接】中国史:一、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2.背景和目的: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 “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发展历程: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仿制进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科研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19年高中热点-长征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1

2019年高中热点-长征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1
高中热点素材长征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长征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xx年,我国先行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据悉,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按计划,20xx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xx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xx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我国的航天事业再一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

中考非连续文本阅读及答案(2020年陕西省中考题)【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1题。

(12分)【材料一】5月5日18时0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海南文昌升空。

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美国专业网站NASA Spaceight网站报道称,此次发射是中国未来载人航天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该网站对新一代太空舱做了详细介绍,称中国的研发团队使用了新材料和新结构使太空舱的隔热能力比神舟大了三到四倍。

该网站还着重关注了中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新,称这一新的运载火箭系列将满足未来发射服务市场的需求,将有助于保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推动经济和相关高科技发展,包括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开发、新的焊接技术、飞行控制系统的升级等。

(摘编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光明日报》【材料二】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

长征五号B的超大整流罩是我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大型卫星以及各类深空探测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的大型卫星及飞船,如载人空间站的核心舱等。

作为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的一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摘编自《“胖五”家族添新丁“运人运货”本领强》,《陕西日报》)【材料三】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它整体呈T字构型,基本结构包括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

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实验舱和实验检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制。

英语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英语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拓展词汇神舟七号Shenzhou V11(spacecraft)载人飞船manned spaceship/spacecraft载人航天manned space flight多人多天太空飞行multi-manned and multi-day space flight载人航天计划manned space program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无人飞船unmanned spaceship/spacecraft试验太空船Experimental Spacecraft多级火箭multistage rocket太空舱capsule返回式卫星recoverable satellite通信卫星communication satellite遥感卫星remote sensing satellite运载火箭carrier rocket;rocket,launcher近地轨道1ow Earth orbit调整轨道fine tune orbit绕地球飞行orbit the earth气象卫星weather satellite/meteorological satellite太阳同步轨道卫星satellite in Sun-synchronous orbit可步轨道卫星geosynchronous satellite轨道舱orbital module返回舱re-entry module推进舱propelling module指令舱command module服务舱service module登月舱1unar module发射台launch pad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Long March-5B carrier rocket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hina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Office(CMSEO)核心舱core module数实验舱 experiment module运载能力 payload capacity轨道 orbit专项训练一、Two new satellites of BeiDou Navigation(导航) Satellite System (BDS) ①__________ (send) into space on a Long March-3B carrier rocket from the XichangSatellite Launch Center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t 2:07 a.m. on November 19, 2018.The satellites entered a Medium Earth orbit ②__________(safe) more than three hourslater and will work with 17 other BDS-3 satellites already in space. They are alsothe 42nd and 43rd ③__________ (member) of the BDS satellite family.China launched these satellites with ④__________aim of providing navigationservices f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participate in the Belt and Road Proposalby the end of 2018. “This is a key step for BDS developing⑤__________a Chineseexperimental system to a regional and then a ⑥__________(globe) navigationsystem,” said Yang Changfeng, chief designer of the BeiDou system. The positioning⑦__________(accurate) of the BDS-3 system has been improved to 2.5 meters to 5meters, said Yang.⑧__________(name) after the Chinese term for the Plough, the BeiDou system hasbeen serving China for 18 years ⑨__________another six BDS-3 satellites will beput into the Medium Earth orbit from 2019 to 2020. The system is expected ⑩__________(provide) first-class services around the globe by the end of 2020.二、 Beijing —(13, July) China sent up a new data relay satellite(据中继卫星),TianlianⅠ-02, on Monday at the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re in South-westernSichuan province. The new satellite will promote the country’s satellite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space docking(对接).The satellite was launched on a Long-March-3C carrier rocket at 11:41 p.m.,sources at the centre told Xinhua News Agency. The satellite separated from therocket26minutes after its launch and was then successfully delivered into a geostationary transfer orbi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Developed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under the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the satellite is the country’s second data relay satellite.The first,TianlianⅠ-01,was launched on April25.2008.The two satellites will form a network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s spacecraft and bases on Earth,according to thecentre.They will alsobe used to help the nation’s first space docking,scheduled for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As planned,China will launch space module Tiangong-Ⅰ,which was designed as a platform that willdock with an unmanned spaceship,Shenzhou,for the county’s first space-docking mission this year.Two more Shenzhou spaceships will dock with Tiangong-Ⅰnext year,and one will be manned by two or three astronauts,accordingto China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Office,which was the main user of the Tianlian Ⅰseries data relay satellites.“The new satellite can cover a greater area to track and command the country’s space vehicles in low-Earth orbits,such as manned spacecraft and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from a higher position in outer space.Only three satellites of this kind are needed to form a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and China has two now.”Pang Zhihao,a researcher and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Space International,said.The satellite could also equip astronauts with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which will benefit the country’s future manned space flights,he said.1.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to send up TianlianⅠ-02?A.To test the function of a Long-March-3C carrier rocket.B.To carry some astronauts into space to do some research.C.To send more information and clearer pictures to mobile phones on the earth.D.To promote the country’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space docking.2.From the passage we know______.A.one more such satellite is needed to form a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B.the satellite was developed byit C.hina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Office C.it was less than three years since Chinalaunched its first date relay satellite of this kindD.the satellite could help track and command space vehicles in orbits because ’s lower in position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news report?A.Shenzhou Ⅷ is a manned spaceship.B.Tiangong-I will dock with three Shenzhou spaceships next year.C.the satellit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D.china’s first space docking will be done in the second half of next year.4.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could be______.A.China Launched a New Space ShuttleB.China’s Plan for Space ExplorationC.China’s Progress in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D.New Satellite Helps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三、An exciting landing process of Chang'e-4lunar probe (月球探测器 )was seen through the monitor at 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Center inBeijing, Jan. 3, 2019. It touched down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at 10:26 a.m.Beijing Time, becoming the first spacecraft soft-landing on the moon's unknown sidenever visible from Earth.China's Chang'e-4 probe has started the exploration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thanks to the relay satellite that provides a communication link with ground control.The relay satellite, named Queqiao, meaning Magpie Bridge, after a Chineselegend(传说 ) , was launched on May 21, 2018, and became the firstcommunication satellite operating in the halo orbit, nearly 500,000 km from the earth.It can also provide communication for probe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relaysatellite will also be used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periments. Themaximum distance between the satellite and the Chang'e-4 probe on the far side ofthe moon is 79,000 km. The satellite processes data from the probe and sends it toEarth.(The satellite can stay in its orbit for a long time due to its relatively lowfuel consumption, as the earth's and moon's gravity balances its orbital moving.While in orbit, it can "see" both the earth and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The concept of using a relay satellite in the halo orbit was first put forwardby U.S. space experts in the 1960s, but was realized by Chinese spaceengineers.Researchers hope to use the cameras on the satellite to record asteroids 小行星 ) hitting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To control the cost of the Chang'e-4 probe,the relay satellite was designed to be relatively small, weighing about 400 kg.Researchers had just 30 months to develop the satellite, putting them underhigh pressure. To promote public interest in space exploration, the China NationalSpace Administration invited people to write down their wishes for lunar and spaceexploration, and the relay satellite carries the nam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participants and their messages.1.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A. The relay satellite was launched on Jan. 3, 2019.B. Chang probe was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satellite.C. The relay satellite only explores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D. The relay satellite can handle data from probe.2. Why was the size of the relay satellite relatively small?A. To reduce the cost as much as possible.B. To make it circle Moon for a longer time.C. To avoid being crashed by other satellites.D. To follow American space experts' advice.3. What made researchers suffer from great stress?A. Few people interested in the exploration on the moon.B. The relay satellite carrying too much equipment.C. Their lacking enough time to develop the relay satellite.D. Peoples never being optimistic about the relay satellite.4.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A.China is a new space power after the USA.B.Chang probe lands on Moons far side.C.Chinese space engineers make much progress.D.Space exploration is a dangerous challenge.四、“Two centuries ago,Lewis and Clark left St.Louis to explore the new lands acquired in the Louisiana Purchase,”George W.Bush said,announcing his desire for a program to send men and women to Mars.They made that journey in the spirit of discovery.America has ventured forth into space for the same reasons.”Yet there are vital differences between Lewis and Clark’s expedition anda Mars mission.First,they were headed to a place whe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already living.Second,they were certain to discover places and thingsof immediate value to the new nation.Third,their venture cost next to nothing by today’s standards.A Mars mission may be the single most expensive non-wartime undertaking in U.S.history.Appealing as the thought of travel to Mars is,it does not mean the journey makes sense,even considering the human calling to explore.And Mars as a destinationfor people makes absolutely no sense with current technology.Present systems for getting from Earth’s surface to low-Earth orbit are so fantastically expensive that merely launching the1,000tons or so of spacecraft and equipment a Mars mission would require could be accomplished only by cutting health-care benefits,education spending,or other important programs—or by raising taxes.Absent some remarkable discovery,astronauts,geologists,and biologists once on Mars could do little more than analyze rocks and feel awestruck(敬畏的)staring into the sky of another world.Yet rocks can be analyzed by automated probes without risk to human life,and at a tiny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sending people.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when President Bush unveiled his proposal, he listed these recent major achievements of space exploration pictures of evidenceof water on Mars,discovery of more than100planets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and(study of the soil of Mars. All theseaccomplishments came from automated probesorautomated space telescopes. Bush’s proposal, which calls for reprogramming someof NASA’s present budget into the Mars effort,might actually lead to a reductionin such unmanned science —the one aspect of space exploration that’s working reallywell.Rather than spend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to hurl tons toward Marsusing current technology, why not take a decade or two or however much time isrequired researching new launch systems and advanced propulsion 推进力)? If newlaunch systems could put weight into orbit affordably, and advanced propulsion couldspeed up that long, slow transit to Mars, the dream of stepping onto the red planetmight become reality. Mars will still be there when the technology is ready.1. What do Lewis and Clark’s expedition and a Mars mission have in common?A.Instant value.B.Human inhabitance.C.Venture cost.D.Exploring spirit.2. Bush’s proposal is challenge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except that________.A.its expenditure is too huge for the government to afford.B.American people’s well-being will suffer a lot if it is implementedC.great achievements have already been made in Mars exploration in AmericaD.unmanned Mars exploration sounds more practical and economical for the moment3.Which cannot be 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A.Going to Mars using current technology is quite unrealistic.B.A Mars mission will in tur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manned program.C.Bush’s proposal is based on three recent great achievements of space explorationD.The achievements in space exploration show how well unmanned science has developed.4.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A.Risky as it is, a Mars mission helps to retain Americas position as a technologicalleader.B.A Mars mission is so costly that it may lead to an economic disaster in America.won C.Someday people may go to Mars but not until it makes technological sense.D.A Mars mission is unnecessary since the scientists once there ’t make greatdiscoveries.五、随着世界太空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太空梦不再是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资料导读】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过20多年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已先后组织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2020年5月5日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主要承担着我国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据介绍,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链接】中国史:一、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2.背景和目的: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 “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发展历程: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仿制进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科研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⑤1999年起,“神州”飞船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

⑥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意义: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到世界前列,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了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等。

3.1978年“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新中国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的正确。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推动。

④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⑥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奉献精神。

四、高频考点答题术语:(1)科技:“两弹一星”、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2)教育事业:建国以后,我国教育事业曾经受到“文革”的干扰,但是“文革”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政策基础。

世界史:一、牛顿——经典力学①牛顿的理学体系对自然界的理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科学的开始,推动了物理学、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爱因斯坦——相对论内容:①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意义: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③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普朗克——量子论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能量的基本单位来实现的。

意义: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热点题型演练】1、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同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

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 工程”。

这主要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2、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

”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3、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折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籼型杂交水稻问世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⑤时期:“一箭多星”、超级计算机诞生4、2018年底,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四号开始人类首次月球背面之旅。

其背后,是中国人艰辛的航天奋斗史。

材料说明( )时间事件1999美国规定禁止向中国出口卫星及相关零部件年2011年禁止美国航天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2013年美国航天局承办的开普勒科学会一度拒绝所有中国研究人员的与会申请。

A.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B.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D.科技封锁激发创造力5、“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深山峡谷和大漠荒野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据此判断“三线建设”的开展主要是因为( )A.国际局势日趋紧张B.城市粮食供应不足C.“八字方针”的实施D.研制原子弹的需要6、下表为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表。

以下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 “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7、1970年4月,西方媒体评论说:“中国当之无愧地加入了空间俱乐部……必须把这次卫星发射的成功看作是宣布能把洲际导弹发射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公告。

”材料中这次成功()A.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C.使中国打破了西方核威胁D.得益于高等教育空前发展8、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9、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

这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土。

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浑天说认为全部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

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

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争议中,双方大都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

《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材料二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

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

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16世纪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

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

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

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第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

1835年,贝塞尔用精密仪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的。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

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等可知,我国在研制原子弹方面,体现出迎难而上的精神,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氢弹爆炸的意义,体现了当时中国核技术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C项正确。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问世,故B项错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是1965年,“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故C项错误;1981年,我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1983年,中国超级计算机诞生, 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