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七章明代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合集下载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第7章明代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1)崇儒纳士,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创行八股取士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3)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①推崇程朱,删节《孟子》;②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③屡兴文字狱。

2.学校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明朝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族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是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上,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书院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极盛。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第二,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门阀世族,为了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
二、 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太学。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三、 专门学校的产生
三国魏明帝时,卫觊奏请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员。
晋武帝教习书法。
南朝研究儒经的“儒学”、研究佛老的“玄学”、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四科并立
4、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重点: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难点: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教学 Nhomakorabea方

讲授
使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 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短期的统一,学校还有发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4、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1、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了解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好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第四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②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规定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并从1909年起实施。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民国成立后改称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学生经过8年的高强度学习,到美国后一般可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大部分人都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清华学堂对提高中国留美学生的层次和系统引入西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性质:
以癸卯学制为主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与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三节留学教育
一、留日高潮的兴起
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近似于中国等原由,认为应将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样到1901年1月清廷议行新政前,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应不下200人。
论学西学
在教育上,他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不仅提倡学习西学的科学知识,而且主张效法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认为他们做学问的基本精神是“实”与“用”,就是要根据客观的事实探求真理,贯彻学以致用的精神。在自然科学研究和方法上,他还特别提倡实验的方法。
严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洋务派讲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一、全面学习西学,包括西方的自然、工艺、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二、改革科举制度,因为它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三建立近代学制,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系统;四倡导女子教育,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1)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B.八股文C.策论文D.诗赋【答案】B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B.研讨C.讲会D.评讲【答案】C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B.知行合一C.贵于改过D.随人分限所及【答案】D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A.理是宇宙的本体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明人伦【答案】C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

A.府学B.社学C.宗学D.州学【答案】B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答案】A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B.《训蒙篇》C.《百家姓》D.《千字文》【答案】B1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B.《名物蒙求》C.《童蒙须知》D.《三字经》【答案】C二、名词解释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求自得
王守仁为了达到使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得。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并勇于坚持。
王守仁多次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王守仁认为,良知到什么水平,教学就到什么水平,与循序渐进相联系,王守仁还强调因材施教。
二、学校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明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1、自隋唐行科举以来,历代考试科目均有进士、九经、开元礼三史、三传、学究、明法等科,而明代却只有进士一科
2、明代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当代的诏诰、律令、经史和时务策等三方面。明初经义以“四书”、“五经”为限,而“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做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不仅被定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学教材,而且成为士人仕进的唯一根据。
3、 明代科举分三场举行,每场所试内容和份量,乡试和会试完全相同。
4、 考试所用文体,规定一律要用“八股”。
八股特点有三:第一,“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四书”已与“五经”齐名。第二、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第三、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1、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明代的科举制度
3、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了解识记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识记掌握明代的科举制度
3、了解识记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4、理解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二)创行八股取士
明王朝在思想领域极力推崇朱理学,并奉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对思想领域的不同学派加以排斥和压制,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三)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明王朝是以君主独裁为特点的封建专制政权。在文教领域里,朱元障实行了种种禁锢思想的措施。明朝对国子学和地方学校的教官和学生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重点:识记掌握明代的科举制度
了解识记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难点:掌握和领会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讲授
使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节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一)崇儒纳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南征战中,懂得了读书的作用,认识到要取得政权,治理国家,没有儒学,没有儒士是不能成功的,因而在战乱时期就很重视文化教育,一方面他自己勤于学问,另一方成注意罗致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明王朝建立之后,对人才的选取更加重视,措施亦更加有力。
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支人欲,支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三、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为了实现其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
三、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成为唯一的入仕之阶。既然科举如此重要,作为科举附庸的封建教育,必须以科举之需为其内容和目的,而科举对教育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八股”,八股既为试文固定程式,于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以教学八股为目的。
第三节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一、蒙学和经馆
私学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相当于“小学”;一类是在蒙学的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等,相当于“大学”
王守仁从他的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王守仁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批判。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
宗韵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二、蒙学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内之中。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
名词:训蒙教约
“训蒙教约”,其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知行并进
王守仁在上曾提出“知行合一”说,这是与其“心即理”“致良知”说密切联系的一哲学观点。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基本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知”、“行”,他认为这种知行应当合一,而且本来是合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