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暑健康教育课件--PPT.ppt
合集下载
中暑护理PPT课件

中暑护理PPT课 件
目录 中暑的定义与症状 中暑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中暑的急救措施 中暑的护理与康复 常见误区与防范 中暑的后遗症与长期护理 中暑的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 中暑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中暑的定义与 症状
中暑的定义与症状
定义:中暑是指因气温升高、 湿度过大或做剧烈活动时,体 内失水、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 疾病。
症状:中暑的典型症状包括头 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 、心悸、面色潮红等。
中暑的危险性 与预防措施
中暑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危险性:中暑严重时会导致晕厥、抽搐 、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 动,增加水分摄入,穿着透气的衣物, 避免午餐时分久坐在高温环境下。
中暑的急救措 施
中暑的常见药 物与治疗方法
中暑的常见药物与治疗方 法
常见药物:中暑时可使用退热 药物、补充电解质的药物等。
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病情采取 降温、补液、调理电解质平衡 等综合治疗方法。
中暑的应急预 案与处理流程
中暑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 程
应急预案:建立中暑应急预案,要求工 作人员熟悉中暑的症状、处理流程及急 救措施。
中暑的急救措施
步骤一:将中暑者转移到阴凉 通风处,保持体位舒适。 步骤二:给中暑者喝足够的水 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中暑的急救措施
步骤三: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中暑者的 额头、颈部等位置来降温。
中暑的护理与 康复
中暑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重点:保持环境适宜、减 轻中暑者的不适,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
康复措施:中暑后应休息,及 时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 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加强身体 锻炼。
处理流程:迅速发现中暑者,转移至阴 凉处,进行急救并及时就医。
目录 中暑的定义与症状 中暑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中暑的急救措施 中暑的护理与康复 常见误区与防范 中暑的后遗症与长期护理 中暑的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 中暑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中暑的定义与 症状
中暑的定义与症状
定义:中暑是指因气温升高、 湿度过大或做剧烈活动时,体 内失水、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 疾病。
症状:中暑的典型症状包括头 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 、心悸、面色潮红等。
中暑的危险性 与预防措施
中暑的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危险性:中暑严重时会导致晕厥、抽搐 、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 动,增加水分摄入,穿着透气的衣物, 避免午餐时分久坐在高温环境下。
中暑的急救措 施
中暑的常见药 物与治疗方法
中暑的常见药物与治疗方 法
常见药物:中暑时可使用退热 药物、补充电解质的药物等。
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病情采取 降温、补液、调理电解质平衡 等综合治疗方法。
中暑的应急预 案与处理流程
中暑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 程
应急预案:建立中暑应急预案,要求工 作人员熟悉中暑的症状、处理流程及急 救措施。
中暑的急救措施
步骤一:将中暑者转移到阴凉 通风处,保持体位舒适。 步骤二:给中暑者喝足够的水 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中暑的急救措施
步骤三: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中暑者的 额头、颈部等位置来降温。
中暑的护理与 康复
中暑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重点:保持环境适宜、减 轻中暑者的不适,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
康复措施:中暑后应休息,及 时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 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加强身体 锻炼。
处理流程:迅速发现中暑者,转移至阴 凉处,进行急救并及时就医。
中暑健康教育课件--PPT(完整版).ppt

❖ 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 出现紫绀。
❖ 休克时血压下降。 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
24
日射病
在烈日的曝晒下,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 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强烈的日光穿 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由于受 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 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称日射病,属热射 病的特殊类型。
;.;
14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出 现早期循环功能紊 乱,包括面色潮红 或苍白、烦躁不安 或表情淡漠,恶心 呕吐、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脉搏细 数、血压偏低、心 率加快。此时体温 轻度升高。
;.;
15
重症中暑
(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
;.;
16
发病机制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
竭
;.;
18
发病机制
高温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
热
不足,致使体内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随着体内 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
射
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 骤升,引起以高热、无汗、引起脑细胞受损导致意识障
病
碍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实验证明,体温>42℃时蛋
;.;
5
发病机制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 其次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 机体由于种种原因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
有过量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
在正常室内温度下(15-25°C)人体散热 辐射60%(主要散热方式,取决身体表面与环境温度差) 蒸发25%(湿度大蒸发少) 对流12%(取决与空气流速) 传导3%(水较空气传导强240辐射
❖ 休克时血压下降。 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
24
日射病
在烈日的曝晒下,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 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强烈的日光穿 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由于受 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 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称日射病,属热射 病的特殊类型。
;.;
14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出 现早期循环功能紊 乱,包括面色潮红 或苍白、烦躁不安 或表情淡漠,恶心 呕吐、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脉搏细 数、血压偏低、心 率加快。此时体温 轻度升高。
;.;
15
重症中暑
(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
;.;
16
发病机制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
竭
;.;
18
发病机制
高温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
热
不足,致使体内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随着体内 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
射
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 骤升,引起以高热、无汗、引起脑细胞受损导致意识障
病
碍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实验证明,体温>42℃时蛋
;.;
5
发病机制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 其次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 机体由于种种原因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
有过量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
在正常室内温度下(15-25°C)人体散热 辐射60%(主要散热方式,取决身体表面与环境温度差) 蒸发25%(湿度大蒸发少) 对流12%(取决与空气流速) 传导3%(水较空气传导强240辐射
中暑健康教育课件--PPT(完整版).ppt

❖ 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 年轻人。
;.;
22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衰竭
常发生在老年人,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 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 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 偏低但脉压正常。
;.;
23
热射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
❖ 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 迷。
(2)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心输 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易 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 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
11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4)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 途径,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
白质可变性,体温>50 ℃时,所有细胞均死亡。
;.;
19
临床症状
;.;
20
前驱症状
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 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 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 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
;.;
21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痉挛
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 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等肌肉为多 见。
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也易中暑。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
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①产热增加 ; ②热适应差; ③散热障碍 。
;.;
3
病因及诱因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
22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衰竭
常发生在老年人,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 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 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 偏低但脉压正常。
;.;
23
热射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
❖ 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 迷。
(2)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心输 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易 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 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
11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4)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 途径,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
白质可变性,体温>50 ℃时,所有细胞均死亡。
;.;
19
临床症状
;.;
20
前驱症状
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 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 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 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
;.;
21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痉挛
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 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等肌肉为多 见。
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也易中暑。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
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①产热增加 ; ②热适应差; ③散热障碍 。
;.;
3
病因及诱因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中暑课件PPT完整版

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 呕吐、乏力、胸闷、心悸、大 汗等症状。
迅速转移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解开衣扣,以利于散热。
降温处理
可用冷水擦拭皮肤,或用电风 扇吹风等散热方法。
送往医院救治流程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患者口鼻内的 分泌物或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 识、呼吸、心跳等 生命体征。
适量补充盐分
出汗会带走体内的盐分,因此需要通过饮食或运动饮料适量补充盐分,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类饮料
过度饮酒和咖啡因类饮料可能导致脱水,应避免在高温天气中过量饮用。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
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使用防晒霜和遮阳帽
尽量避免在户外长时间停留或进行剧 烈运动,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中暑课件PPT完整版
目录
• 中暑概述 • 中暑预防措施 • 中暑急救处理 • 中暑后恢复与调养 • 特殊人群中暑防治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中暑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 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 病。
保持室内通风降温
定时开窗通风
01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
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
02
在炎热的夏季,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提高舒适度。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03
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没有降温设备的室内或密闭空间中。
补充水分和盐分
多喝水
在高温天气中,人体出汗增多,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建议每天饮水量 不少于2000毫升。
中暑的预防与急救PPT课件

A.
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
水传
导较空气快240倍。
A•. 在C.高蒸温发作每业蒸的发车1间g水工,作可,散如发果2.再4k加j(上0.通58风kc差al,)的则热极量易。发生中暑; • 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
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 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 • 在公共场所、家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再加上人呼 吸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至0.7%~1%时, 使人的嗅觉神经麻痹、呼吸急促、身体抵抗力低下,导致中暑发生。
• 10.多吃凉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等。
• 11.多吃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苦瓜、苦菜、苦 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 12.多洗澡:帮汗水离开人体。
• 13.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 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14.其他预防中暑的方法
①.气温指数:研究表明,盛夏的气温每升高1℃,都可能对体弱者或老年 人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气温的高低本身就有警示作用。比如33℃时,人 就会有热的感觉,这是防暑降温的起始温度。35℃时,人体赖以散热的 辐射、对流、传导形式逐渐减弱或停止,蒸发(出汗)便是最重要乃至惟
• 6.外出戴帽子:夏天外出要戴帽子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 特别是秃头或发量不多的人
• 7.外出不要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棉衫和 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8.穿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9.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 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 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中暑健康宣讲PPT课件

中暑的常见误区
误认为只有户外才会中暑 不及时就医和处理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常见误区
忽视高温环境下的防护措施
中暑的饮食调 理
中暑的饮食调理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 食物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电解质的 水果和蔬菜
中暑的饮食调理
适量补充含钠的食物,如酸奶和咸菜
中暑季节的常 见问题
中暑季节的常见问题
室内空调过度使用导致急剧温差 学校和公司需要提供适当的中暑防 护
中暑季节的常见问题
如何正确判断中暑的紧急程度
中暑后的康复 与护理
中暑后的康复与护理
中暑后要注意休息和恢复 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中暑后的康复与护理
定期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结
总结
中暑是一种严重的身体状况,需要 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高温环境下,我们要做好中暑的 预防工作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
中暑的急救处 理
中暑的急救处理
发现中暑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
中暑的急救处理
若症状严重,立即就医
中暑的并发症 及后果
中暑的并发症及后果
中暑可引起头痛、呕吐、昏厥 等症状 严重中暑可能损伤脑组织和器 官功能
中暑的并发症及后果
忽视中暑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中暑的常见误 区
中暑健康宣讲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中暑的预防 中暑的急救处理 中暑的并发症及后果 中暑的常见误区 中暑的饮食调理 中暑季节的常见问题 中暑后的康复与护理 总结
引言
引言
了解中暑的定义和危害 引起中暑的原因
引言
中暑常见症状
中暑的预防
中暑的预防
外出注意避免高温时段 户外活动要注意防晒和遮阳
中暑ppt课件

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
尽量避免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时间。如需进行户 外活动,应尽量选择阴凉处并携带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
补充水分
在高温天气下,应定时补充水分,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防止脱水。建议饮用淡盐水或含电 解质的饮料。
03
中暑的急救措施
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口渴、心跳加快、面 色苍白、皮肤湿冷等。
02 中度中暑
在轻度中暑的基础上,出现抽搐、意识障碍、脱 水症状等。
03 重度中暑
高热、昏迷、抽搐、休克等,病情危急,需要及 时救治。
02
中暑的诱因及易感人群
中暑的诱因
天气炎热
高温天气下,户外活动或曝晒时间过 长都可能导致中暑。
身体状况
中暑课件
目录
• 中暑概述 • 中暑的诱因及易感人群 • 中暑的急救措施 • 中暑的预防措施 • 中暑的防治误区与正确做法 • 中暑的相关知识拓展
01
中暑概述
中暑的定义
定义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度、缺乏通风等不良环境下,人 体因体内热量过度蓄积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的 病理过程。
病因
中暑主要是由于体内热量产生过多,而机体无法有效散 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常见病因包括高温、高湿 度、缺乏通风、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等。
给孩子做好防晒措施。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身体较为虚弱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应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活动,
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
预防中暑的宣传教育
了解中暑的症状和危害
中暑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 导致热衰竭、热痉挛等,因此应了解中暑的症状和危害,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中暑的科普知识PPT

中暑的科普知 识PPT
目录 简介 什么是中暑 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预防措施 中暑的急救方法
简介
简介
中暑是指在高温条件下,人体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或进行 剧烈运动,导致体温失控的一 种疾病。
中暑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可以导致生命危险。
简介
本PPT将向您介绍中暑的定义、症状、 预防及急救等相关知识。
什么是中暑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一种疾病,由于体温过 高而导致身体无法正常调节温 度。 中暑分为两种类型:热痉挛和 中暑症。
什么是中暑
热痉挛是由于体液和电解质失衡导致的 肌肉痉挛。 中暑症是由于体内热量过多而导致身体 失去正常耐热能力。
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症状
中暑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 吐、乏力和抽筋等。 严重中暑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意识丧失和抽搐等症状 。
中暑的症状
未及时救治的中暑病人可能面临生命危 险。
中暑的预防 措施
中暑的预防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避免剧烈运动, 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增加水分摄入量,经常喝水, 避免脱水。
中暑的预防措施
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尽量穿着宽松、透 气的衣物。 使用遮阳伞或帽子等防晒措施,减少暴 露于阳光直射下的时间。
中暑的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水分和 电解质的食物。
中暑的急救 方法
中暑的急救方法
将中暑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 松开病人的衣物,给予充足清凉的水。
中暑的急救方法
用湿凉毛巾或冰敷敷在病人头 部和颈部,帮助降低体温。 若病人意识丧失或状况严重, 立刻呼叫急救车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目录 简介 什么是中暑 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预防措施 中暑的急救方法
简介
简介
中暑是指在高温条件下,人体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或进行 剧烈运动,导致体温失控的一 种疾病。
中暑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 可以导致生命危险。
简介
本PPT将向您介绍中暑的定义、症状、 预防及急救等相关知识。
什么是中暑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一种疾病,由于体温过 高而导致身体无法正常调节温 度。 中暑分为两种类型:热痉挛和 中暑症。
什么是中暑
热痉挛是由于体液和电解质失衡导致的 肌肉痉挛。 中暑症是由于体内热量过多而导致身体 失去正常耐热能力。
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症状
中暑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 吐、乏力和抽筋等。 严重中暑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意识丧失和抽搐等症状 。
中暑的症状
未及时救治的中暑病人可能面临生命危 险。
中暑的预防 措施
中暑的预防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避免剧烈运动, 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增加水分摄入量,经常喝水, 避免脱水。
中暑的预防措施
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尽量穿着宽松、透 气的衣物。 使用遮阳伞或帽子等防晒措施,减少暴 露于阳光直射下的时间。
中暑的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水分和 电解质的食物。
中暑的急救 方法
中暑的急救方法
将中暑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 松开病人的衣物,给予充足清凉的水。
中暑的急救方法
用湿凉毛巾或冰敷敷在病人头 部和颈部,帮助降低体温。 若病人意识丧失或状况严重, 立刻呼叫急救车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 出现紫绀。
❖ 休克时血压下降。 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新.
24
日射病
在烈日的曝晒下,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 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强烈的日光穿 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由于受 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 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称日射病,属热射 病的特殊类型。
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也易中暑。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
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①产热增加 ; ②热适应差; ③散热障碍 。
.新.
3
病因及诱因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新.
4
促使中暑的原因
获取过多外源热量 产热量增加 散热障碍 汗腺功能障碍或衰竭
❖ 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 年轻人。
.新.
22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衰竭
常发生在老年人,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 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 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 偏低但脉压正常。
.新.
23
热射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
❖ 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 迷。
(2)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心输 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易 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 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新.
11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4)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 途径,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
热
盐丢失过多,如仅补充大量水而补盐不足
造成低钠、低氯血症,导致肌肉痉挛。汗
痉
中含氯化钠约0.3%一0.5%,大量出汗后仅
挛
饮不含盐的饮料,可致失盐>失水,从而
引起热痉挛。
.新.
17
发病机制
热
因过多出汗,导致失盐失水均较严重;
衰
由于过热引起周围血管过度扩张,循环血量
不足,发生虚脱、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
竭
.新.
18
发病机制
高温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
热
不足,致使体内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随着体内 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
射
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 骤升,引起以高热、无汗、引起脑细胞受损导致意识障
病
碍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实验证明,体温>42℃时蛋
.新.
6
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
辐射
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 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 及足部。温度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
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
传导与对流 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
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240倍
蒸发
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
.新.
7
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 体散热仅依靠出汗及皮肤和肺泡表面 的蒸发
人体每蒸发1g水,可丧失2.43kJ (0.58kcal)热量
.新.
8
体温调节
在下37 oC左右,这是产 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使体内热代谢保 持在一个动态水平上,保持生命活动所 必需的体温恒定。
.新.
9
体温调节
热流由体中心到体表,主要通过循环血 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皮下组织经 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 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机体 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 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组织损害 和器官功能障碍。
.新.
10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 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 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 深度昏迷。
(5)泌尿系统 :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 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导致急性肾功能 衰竭。
.新.
12
诊断
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
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
.新.
13
先兆中暑
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 或生活一段时间后, 出现口渴、乏力、多 汗、头晕、眼花、耳 鸣、头痛、恶心、胸 闷、心悸、注意力不 集中等症状。此时患 者体温多为正常或略 偏高。
.新.
5
发病机制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 其次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 机体由于种种原因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
有过量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
在正常室内温度下(15-25°C)人体散热 辐射60%(主要散热方式,取决身体表面与环境温度差) 蒸发25%(湿度大蒸发少) 对流12%(取决与空气流速) 传导3%(水较空气传导强240倍)
中暑
.新.
1
中暑定义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 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 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 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除了高 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 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 均为常见的诱因。
.新.
2
病因
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温幅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
.新.
14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出 现早期循环功能紊 乱,包括面色潮红 或苍白、烦躁不安 或表情淡漠,恶心 呕吐、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脉搏细 数、血压偏低、心 率加快。此时体温 轻度升高。
.新.
15
重症中暑
(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
.新.
16
发病机制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
白质可变性,体温>50 ℃时,所有细胞均死亡。
.新.
19
临床症状
.新.
20
前驱症状
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 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 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 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
.新.
21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痉挛
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 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等肌肉为多 见。
❖ 休克时血压下降。 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
.新.
24
日射病
在烈日的曝晒下,头部未戴帽或无遮阳的情 况下,头部直接受太阳辐射,强烈的日光穿 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由于受 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 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称日射病,属热射 病的特殊类型。
高湿作业环境(湿热环境)也易中暑。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障碍的
因素,均可诱发中暑。主要有:①产热增加 ; ②热适应差; ③散热障碍 。
.新.
3
病因及诱因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新.
4
促使中暑的原因
获取过多外源热量 产热量增加 散热障碍 汗腺功能障碍或衰竭
❖ 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出汗的 年轻人。
.新.
22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衰竭
常发生在老年人,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 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 患者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 偏低但脉压正常。
.新.
23
热射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
❖ 继而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淡忘和昏 迷。
(2)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心输 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易 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降 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新.
11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4)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 途径,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
热
盐丢失过多,如仅补充大量水而补盐不足
造成低钠、低氯血症,导致肌肉痉挛。汗
痉
中含氯化钠约0.3%一0.5%,大量出汗后仅
挛
饮不含盐的饮料,可致失盐>失水,从而
引起热痉挛。
.新.
17
发病机制
热
因过多出汗,导致失盐失水均较严重;
衰
由于过热引起周围血管过度扩张,循环血量
不足,发生虚脱、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
竭
.新.
18
发病机制
高温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
热
不足,致使体内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随着体内 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
射
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 骤升,引起以高热、无汗、引起脑细胞受损导致意识障
病
碍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实验证明,体温>42℃时蛋
.新.
6
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
辐射
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 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 及足部。温度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
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
传导与对流 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
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240倍
蒸发
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
.新.
7
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 体散热仅依靠出汗及皮肤和肺泡表面 的蒸发
人体每蒸发1g水,可丧失2.43kJ (0.58kcal)热量
.新.
8
体温调节
在下37 oC左右,这是产 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使体内热代谢保 持在一个动态水平上,保持生命活动所 必需的体温恒定。
.新.
9
体温调节
热流由体中心到体表,主要通过循环血 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皮下组织经 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 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机体 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 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组织损害 和器官功能障碍。
.新.
10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 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 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 深度昏迷。
(5)泌尿系统 :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 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导致急性肾功能 衰竭。
.新.
12
诊断
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
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
.新.
13
先兆中暑
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 或生活一段时间后, 出现口渴、乏力、多 汗、头晕、眼花、耳 鸣、头痛、恶心、胸 闷、心悸、注意力不 集中等症状。此时患 者体温多为正常或略 偏高。
.新.
5
发病机制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产生的基础热量 其次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也是一主要来源 机体由于种种原因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
有过量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
在正常室内温度下(15-25°C)人体散热 辐射60%(主要散热方式,取决身体表面与环境温度差) 蒸发25%(湿度大蒸发少) 对流12%(取决与空气流速) 传导3%(水较空气传导强240倍)
中暑
.新.
1
中暑定义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 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 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 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除了高 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 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 均为常见的诱因。
.新.
2
病因
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温幅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高温、
.新.
14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出 现早期循环功能紊 乱,包括面色潮红 或苍白、烦躁不安 或表情淡漠,恶心 呕吐、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脉搏细 数、血压偏低、心 率加快。此时体温 轻度升高。
.新.
15
重症中暑
(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
.新.
16
发病机制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
白质可变性,体温>50 ℃时,所有细胞均死亡。
.新.
19
临床症状
.新.
20
前驱症状
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 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 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 略有升高,尚能坚持正常工作、生活。
.新.
21
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 热痉挛
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称热痉 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等肌肉为多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