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我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50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准确预报了海洋渔业、森林防火、旱情监测、水库蓄水等方面的信息。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然后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进行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其主要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载火箭:通过火箭的推力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使用的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后,分离与卫星。
2. 数据采集和传输:卫星配备了多种仪器和传感器,可以测量和收集大气、空间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
这些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和地球观测非常重要。
3. 姿态控制:卫星配备了姿态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推进装置、陀螺仪和反射器等来调整卫星的姿态,保持其稳定的轨道和方向。
4. 供能系统:卫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获取能量,并储存在电池中,以供卫星运行和执行任务所需。
5. 通信系统:卫星上安装有通信设备,可以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和命令接收,实现与地面的无线通信。
6. 卫星热控制系统:卫星上使用了热控制装置,以防止它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受到损坏。
综上所述,东方红一号利用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并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数据采集和传输、姿态控制、供能系统、通信系统和热控制系统等组成的工作原理来实现其任务和功能。
2024年观看东方红一号观后感

2024年观看东方红一号观后感2024年,我有幸观看了中国的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壮举——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和返回。
这是一次令人激动、感动和自豪的时刻。
在这场航天壮举中,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勇气,引领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进展。
以下是我对东方红一号的观后感。
首先,我被中国航天科技的突飞猛进所震撼。
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过程中,我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巨大发展。
自从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中国航天事业以来,中国已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不仅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中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努力。
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让我惊叹不已,我为祖国的科技实力感到无比自豪。
其次,我对东方红一号的精准控制和运行效能感到钦佩。
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轨道控制和返回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航天科技是高度复杂和高风险的领域,但中国航天员们以其专业水平和严谨态度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他们在极端环境下,对飞船进行精确的操控和控制,成功地将航天器送入预定的轨道并使其安全返回。
这显示了中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为未来更高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合作模式感到赞赏。
东方红一号的任务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
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也有助于加快航天技术和应用的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融入了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并为探索更深入的太空开辟了新的可能。
从这次观看东方红一号的经历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航天事业对于人类的意义。
航天事业不仅是国家的骄傲和尊严的象征,也是人类探索未知、拓展边界的伟大事业。
航天事业将推动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改变。
通过航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探索其他星球的可能性。
航天事业的进步也将带动更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
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历久弥新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已经有了很多的先进武器,这些武器严重刺激了盟国。
德国战败后,美国率先抢到他们的火箭专家,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
苏联迟到一步,可他们从古拉格(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召回了蹉跎数年的科罗廖夫,科罗廖夫是世界公认的航天学、火箭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传人。
1957年10月4日晚,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秘密基地里,一枚R-7火箭在探照灯发出的耀眼光芒中升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发射成功。
航天时代的序幕被彻底拉开。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后,天文学家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很快建立了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研究室,并在全国多地建立观测站。
他们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做出的轨道预报,比当时苏联提供的数据还要精准。
与此同时,钱学森、赵九章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谈人造卫星的意义。
当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后,全国沸腾了。
中国科学院将此列为1958年的第一项任务,“581”小组成立。
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造卫星计划几经波折被搁置。
其间,加加林第一次从太空俯视了地球,短短108分钟的飞行,再次震撼世界。
不过,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的“两弹一星”整体工程,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0月下旬,赵九章提交了一份几千字的建议书,再次说到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
1965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人造卫星计划,这个迟到了7年的计划代号为“651”。
东方红一号作文800字

东方红一号作文800字英文回答:Dongfanghong-1, or the East is Red-1, is the first satellite launched by China. It was launched on April 24, 1970, from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This satellit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 history.Dongfanghong-1 was a small, spherical satellite weighing about 173 kilograms. It carried various scientific instrument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in space. It successfully orbited the Earth for about 26 days before reentering the atmosphere and burning up.The launch of Dongfanghong-1 was a major achievementfor China. It demonstrated the country'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marked its entry into the space race. The satellite's name, "Dongfanghong," comes from a popular Chinese revolutionary song and symbolizes 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Dongfanghong-1的发射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成就。
“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

READING月读古今中外 | 老照片 | 文化生活书画苑 | 流行风 | 名人坊 | 创新学堂 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董雷“东方红一号”发射始末“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在距离莫斯科2000公里之遥的哈萨克丘拉坦荒漠上,苏联拜科努尔秘密基地发射场上空升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隔118天之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的卡纳维拉尔角,升起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太空角力,由此全面拉开了帷幕。
新中国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们也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深远的太空。
1957年底,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几位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在一次科研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要研制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
科学家们的大胆设想,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
他亲自把专家们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稿一一找来阅读、思考。
经过数日权衡,周恩来总理郑重地、满怀激情地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了专门汇报,“主席,航天科学向我们一次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一段秘密的“太空角力”,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翻开49年前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那融入中华民族骨血的自强不息。
1960年底,聂荣臻元帅在导弹卫星基地视察All Times 古今中外Reading 月读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永载我国航天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高亢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敲门了!”几个月后的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满怀豪情地向与会代表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还以他特有的幽默说:“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要发射卫星上天,就必须具有能送卫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的火箭推进技术。
而火箭发射技术的前奏曲,就是导弹发射。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个年头的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国防部五院),就已经正式宣布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第一次成功执行卫星发射任务。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57年4月24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出现了重大突破。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但是国家领导人始终认为科技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1956年,中国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组织力量开始研究卫星技术。
1957年1月,邓稼先等科学家提交了《我国卫星发射的可行性报告》。
报告指出,发射人造卫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此时,刚刚风靡全球的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发射卫星已经成为国家荣誉和尊严的象征,也是国家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重要标志。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国内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多次失败的尝试后,1957
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终于在酷寒的天空中成功升空,飞向太空。
这个惊人的成就,让全世界都惊叹不已。
中国因此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表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实力,也展示了中国科技人员的丰富才华和非凡勇气。
同时,这一成就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国家振兴的重要标志。
至此,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开创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纪录。
东方红一号的故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代表。
解码·“东方红一号”

解码·“东方红一号”作者:枝墨来源:《人民画报》2020年第06期50年过去了,开启了中国人进入太空时代的“东方红一号”早已停止工作,但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已在浩瀚宇宙树下丰碑,但人们依然会仰望星空寻找50年前“东方红一号”的身影,去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来时的路。
“东方红一号”的诞生,与人类社会走进太空时代、中国科学家立志报效祖国、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梦想密不可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人们激动地收听“东方红一号”播放的《东方红》。
争看报纸、聆听《东方红》乐曲、上街庆祝,当时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悦。
本刊资料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卫星—前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太空时代。
1958年1月31日,美国首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发射,发现了后來被命名为范·阿伦辐射带的地球辐射带,并渐次打开了利用电磁波全谱段观测宇宙、认知地球家园的新窗口……这或许都震撼着新中国缔造者的内心。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中国研制人造卫星的序幕。
与此同时,新中国也拥有了第一批海归,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孙家栋……有科学家在报刊上谈论人造卫星的意义和用途,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而他们也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与会代表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之后,全国科技界迅速行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马上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加以落实。
人造卫星项目被列为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项目,代称为“581”。
钱学森受命担任“581”组组长,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