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简短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继美、苏、法、日等国家之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我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50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肩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准确预报了海洋渔业、森林防火、旱情监测、水库蓄水等方面的信息。
对东方红一号的评价

对东方红一号的评价一、东方红一号的伟大意义1. 东方红一号啊,那可是咱中国人的骄傲。
在那个年代,能把这么个卫星送上天,简直就是创造了奇迹。
想当年啊,咱们的科技水平和现在比起来那是差不少呢,可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咱们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东方红一号给捣鼓出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穷小子,没什么好的装备,但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做出了一件超级厉害的大事。
2. 它一上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咱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了。
以前啊,那些西方国家老觉得咱们不行,觉得咱们只能在地上玩,可东方红一号就像是咱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响亮的号角,告诉全世界,咱们中国也能探索太空啦。
这卫星就像一个勇敢的小使者,带着中国的声音在宇宙里传播。
它播放的那东方红乐曲,那声音在太空里回荡,就好像在说:“嘿,世界,中国来啦!”二、东方红一号的科技价值1.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说明咱中国在卫星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从卫星的设计到制造,再到发射,这里面涉及到的科技可不少呢。
比如说卫星的轨道计算,要知道把卫星准确地送到预定轨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非常精确的数学计算和物理知识。
就像射箭一样,你得瞄得准准的,才能让卫星在天上好好地运行。
2. 还有卫星的结构设计,要保证卫星在太空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太空里有辐射,有温度的巨大变化,卫星得像个坚强的小战士一样,扛得住这些考验。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也为后来咱们国家的卫星技术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它给后面的卫星发射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东方红一号对人们精神的鼓舞1. 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东方红一号就像一颗希望之星。
那个时候大家听到卫星上天的消息,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它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希望,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了力量。
2. 对于当时的科研人员来说,它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大家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就更有干劲儿了。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的基本原理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然后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进行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其主要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载火箭:通过火箭的推力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使用的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火箭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后,分离与卫星。
2. 数据采集和传输:卫星配备了多种仪器和传感器,可以测量和收集大气、空间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
这些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和地球观测非常重要。
3. 姿态控制:卫星配备了姿态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推进装置、陀螺仪和反射器等来调整卫星的姿态,保持其稳定的轨道和方向。
4. 供能系统:卫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获取能量,并储存在电池中,以供卫星运行和执行任务所需。
5. 通信系统:卫星上安装有通信设备,可以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和命令接收,实现与地面的无线通信。
6. 卫星热控制系统:卫星上使用了热控制装置,以防止它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受到损坏。
综上所述,东方红一号利用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并通过自身的推进装置、数据采集和传输、姿态控制、供能系统、通信系统和热控制系统等组成的工作原理来实现其任务和功能。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成功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介绍: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电池耗尽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结束了其工作寿命。
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到2009年2月东方红一号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东方红一号研发故事

东方红一号研发故事
嘿,你知道东方红一号吗?那可是咱国家航天史上的大宝贝啊!咱就来讲讲它的研发故事。
当年啊,那帮科学家们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一门心思扑在东方红一号的研发上。
钱学森钱老那可是核心人物啊!他就像是个厉害的将军,指挥着大家往前冲。
“咱一定要把这卫星送上天!”他们互相打气。
这研发的过程可不简单啊,难题一个接一个。
就好比爬山,刚爬过一个山头,又瞧见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等着呢。
有一次,遇到个大难题,大家都有点犯愁了。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科学家站出来说:“怕啥呀,咱肯定能搞定!”嘿,你说这人多有劲儿!大家一咬牙一跺脚,接着干!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斗,东方红一号终于研制成功啦!当它发射升空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那场面,可别提多激动了!就像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一样!
东方红一号的研发故事,那真的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也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啊!这难道不是咱中国人的伟大成就吗?这就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敬仰的啊!。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故事哎,说起那东方红一号,咱得往回捯饬捯饬,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会儿啊,咱们国家正卯足了劲儿往天上冲呢!一开头,那可不是一拍脑门子就能上的事儿。
得有人挑大梁,得有团队拧成一股绳,还得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咱们就说说这研制团队吧,那可真是一帮子“拼命三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头,跟那些个零件啊、图纸啊较上劲儿了。
他们心里头啊,就只有一个念头:“咱得让那卫星上天,唱响咱们自己的歌!”1.1 团队里的那些个专家,那都是国宝级的人物,一个个跟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
他们开会讨论的时候,那场面热烈得跟过年似的,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到最后总能拧成一股绳,定下个最佳方案来。
1.2 记得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他们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
但没人喊累,没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这事儿关乎国家荣誉,马虎不得。
最后,还真就让他们给啃下来了,那叫一个痛快!再来说说这卫星的设计吧,那也是费了老鼻子劲儿了。
咱们得让它既轻巧又结实,还得能在太空中唱出歌来。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啊!2.1 设计师们那是绞尽脑汁,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纸,改了一遍又一遍的方案。
他们不仅要考虑卫星的结构、材料,还得琢磨怎么让那小小的卫星能在太空中稳定地运行,还能把声音传回地球。
这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啊!2.2 不过,咱们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有的是毅力。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那颗承载着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卫星——东方红一号,诞生了!发射那天啊,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人们守在收音机旁、电视机前,就等着听那来自太空的歌声。
3.1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直奔云霄。
那一刻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出点儿什么岔子。
但幸运的是,一切都那么顺利。
当那熟悉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从收音机里传来时,整个国家都沸腾了!3.2 人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仿佛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那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啊,更是咱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次大飞跃!如今啊,每当我想起那段历史,心里头就充满了自豪和感动。
东方红一号读后感

东方红一号读后感
当我开始了解“东方红一号”相关的资料,就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东方红一号”,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卫星的名字,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出的超级重要的第一步。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那么艰苦,技术也不先进,可是咱们中国人就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就想着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
这一点真的特别打动我。
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背后肯定有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也许有很多人为此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他们可能在无数个日夜中埋头钻研,不断试验,失败了再重来。
我就特别好奇,他们当时是怀着怎样一种信念坚持下来的呢?这种信念的力量肯定是无比巨大的。
现在,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那么多伟大的成就,但是“东方红一号”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就像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中国航天发展的道路。
每一次看到关于它的介绍,我都忍不住感叹,这真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啊!你看了关于“东方红一号”的这些故事,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了解过,那真的推荐你去看看,你会被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深深打动的!。
东方红一号历史背景简述100字

东方红一号历史背景简述100字东方红一号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亚洲第一颗、世界第五颗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
它在1970年4月24日由中国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竞争争夺科技领域的优势。
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于1957年成功发射,成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撼了全世界。
这也引发了中国政府的警觉,认识到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尽管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着手开展航天技术研究。
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终于在1960年代初期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卫星研制工作。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艰难而漫长。
中国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资源,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
然而,他们坚持不懈,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最终取得了成功。
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成功,不仅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重大突破。
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展示了中国的自信和实力。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也对中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提振了人们的士气。
这一壮举也激发了更多人的科学热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一系列卫星,进一步推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还意味着中国进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它不仅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实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总之,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在中国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标志着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崛起。
它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科技梦想,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东方红一号”(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卫星是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 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 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 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 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简介
•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China 1)是中国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各国 发射卫星的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 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 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 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 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 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运 行数百年。 •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 • 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过程
• • • •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李福泽统 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 4月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至靶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每进入一个 新的试验阶段,基地都要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毕,基地指挥部决定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4日21时, 栗在山、李福泽和钱学森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就批准了发射任务。 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 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并及时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全球。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 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 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 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 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 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 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 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 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 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主要任务
• 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 “同意”。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 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 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 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 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 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 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 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 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 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 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 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 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