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上天记实

合集下载

学习党史故事100讲

学习党史故事100讲

从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开始,中国近代史就由此产生了,鸦片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两对矛盾也因此产生:农名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饱受摧残,一些自强的中国人掀起了洋务运动,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思想,为中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矗但是康有为认为中国要自强,要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改革,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要改良,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实力强大,戊戌变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孙中山看来,改良失败,必须要通过革命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11年辛亥革命来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革命也深入人心,但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夺取,受制于帝国主义的控制。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五四运动首先引起了学生罢课,而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大面积反抗,五四运动进入高-潮,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同年9、10月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在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后,部队退到文家市会合并召开前委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并在进军途中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从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43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阵地,进行长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留下了血迹斑斑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细菌实验,潘家峪惨-案。

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在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这是中国人民首次赢得反帝国主义的成功。

1947年内战再次爆发,国共两党之间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整理)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整理)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隐藏▲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1996年前:196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1990年-1996年 1996年后:1997年-1999年 · 2000年代 · 2010年代 · 未来任务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有效载荷名称发射起飞时间 (UTC+8/UTC+9)预定星箭分离轨道 发射地点1.长征一号不明 1969年11月16日17时4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失败第级制统程配器中发故障飞6秒地2.长征一号无载荷试飞 1970年1月30日 亚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成3. 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 科学实验卫星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成4.长征一号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1971年3月3日 20时15分 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成5.风暴一号长空一号(技术实验卫星1) 1973年9月18日20时12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100°18′48″E41.3061°N 100.3132°E失6. 风暴一号长空一号(技术实验卫星2)1974年7月12日 21时2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100°18′48″E41.3061°N 100.3132°E失7. 长征二号返回式遥感卫星 0–01974年11月5日17时40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败火陀控系中高导断裂导火飞姿失控制8. 风暴一号第1颗技术实验卫星31975年7月26日21时2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9. 长征二号甲第1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11975年11月26日11时2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0. 风暴一号第2颗技术实验卫星41975年12月16日17时1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1. 风暴一号第3颗技术实验卫星51976年8月30日19时53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2. 风暴一号长空一号(技术实验卫星6)1976年11月10日08时1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失13. 长征二号甲第2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21976年12月7日12时3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4. 长征二号甲第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31978年1月26日12时5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5. 风暴一号实践二号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7)实践二号甲气球卫星实践二号乙气球卫星1979年7月28日05时2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失16. 风暴一号实践二号科学实验卫星(第4颗技术实验卫星8)1981年9月20日05时2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实践二号甲气球卫星实践二号乙气球卫星17. 长征二号丙第4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41982年9月9日15时1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18. 长征二号丙第5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51983年8月19日14时00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19.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1月29日20时25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部分失败第三级发机二次燃失败,卫注入大椭近地轨道20.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21. 长征第6颗返1984年9月12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成功二号丙回式遥感卫星0–6日13时44分100.3132°E22. 长征二号丙第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71985年10月21日13时04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3.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第1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6年2月1日20时37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3°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24. 长征二号丙第8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81986年10月6日14时40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5. 长征二号丙第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91987年8月5日15时3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6. 长征二号丙第10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11987年9月9日16时1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7.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甲第二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一号)1988年3月7日20时41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87°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28. 长征二号丙第11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21988年8月5日16时2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9. 长征四号甲风云一号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A星)1988年9月7日05时30分太阳同步轨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111.608214°E成功30.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甲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二号)1988年12月22日20时4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10.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31. 长征东方红二1990年2月4日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成功三号号甲第二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三号)20时28分98°赤道上空102.0292°E32. 长征三号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香港)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5.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33. 长征二号捆巴达尔A科学实验卫星(巴基斯坦)澳普图斯模拟卫星(澳大利亚)1990年7月16日09时40分顺行近地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28°14′44″N 102°01′38″E28.2455°N102.0271°E成功,澳图斯模拟星入轨后号失踪34. 长征四号甲风云一号第二颗试验气象卫星(B星)1990年9月3日09时53分太阳同步轨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111.608214°E成功大气一号甲卫星大气一号乙卫星35. 长征二号丙第12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31990年10月5日14时14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36.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甲第三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四号)1991年12月28日20时0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5.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失败,第级发动机次燃烧提关机,卫注入大椭轨道。

长征精神的读后感500字

长征精神的读后感500字

长征精神的读后感500字长征精神篇一:《长征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打从念书起,这句诗就跟定我了,可真要咂摸透里头的长征精神,还得随着年岁增长,经历些生活磕绊,才慢慢品出味儿来。

遥想当年长征,那场面,光听着就叫人头皮发麻。

翻雪山的时候,狂风裹挟着暴雪,跟发疯似的往战士们身上砸,眼瞅着白皑皑一片,路都找不着。

战士们衣衫单薄,好多人还穿着草鞋,脚被冻得青紫、溃烂,一步一个血印,可没一个人打退堂鼓。

过草地更揪心,茫茫沼泽,人一陷进去,眨眼就没了顶。

粮食不够,野菜、草根、皮带,但凡能往嘴里塞的,都成了“救命粮”。

就这么咬着牙,一步步从绝境踏出条生路,这得是多硬的骨头、多铁的意志!我爷爷就是个老军人,虽没亲身经历长征,但打小听他讲战争故事,耳濡目染,也沾上些那股子劲儿。

小时候我学骑自行车,摔得膝盖、手肘全是淤青,车子一倒就想哭爹喊娘,嚷嚷着不学了。

爷爷虎着脸,把自行车扶起来,冲我吼:“当年红军长征,枪林弹雨、雪山草地都闯过来了,你摔这两下算啥?给我接着骑!”我委屈巴巴,却也憋着股气,一次次爬起来,还真就学会了。

那时候,长征精神在我这儿,就是不服输、不认怂。

可长大后走进社会,碰了几回壁,我却差点把这股精神弄丢了。

找工作面试,连着被好几家公司拒了,心里那叫一个挫败,窝在屋里刷剧、打游戏,浑浑噩噩。

偶然翻到本长征纪实,看到红军战士饿着肚子、顶着炮火冲锋,对比自己这点挫折,脸“唰”一下就红了。

他们为的是革命胜利、民族解放,我就为找份工作,咋能轻易放弃?收拾好心情,重新打磨简历、恶补知识,终于拿到心仪 offer。

如今细想,长征精神哪能只挂嘴边、当故事听?它是困境里的“强心针”,迷茫时的“指路灯”。

生活里困难扎堆,职场竞争、经济压力、家庭琐事,桩桩件件能把人压垮。

但跟长征比,这些就是小巫见大巫。

往后碰上难题,就想想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相互扶持、绝境求生的画面,鼓起勇气,迈开步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这精神,咱得一代代传下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啥风浪都能扛住!长征精神篇二:《长征精神》一提“长征精神”,我心里就跟揣了个小火炉似的,暖烘烘又沉甸甸。

为返回舱“科学减肥”8.7公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3所承担返回舱防热材料及结构研制任务纪实

为返回舱“科学减肥”8.7公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3所承担返回舱防热材料及结构研制任务纪实

飞 船 的 防热衣 与 其他 防 热材 料不 同 ,不 仅 心 、 国 防工 业骨 干 科研 单 位 ,引领 着我 国航天
材 料 技 术 的 前 进 方 向 ,研 究 所 涉 及 专 业 6 余 个 ,拥 有 发 明 专 0 利 1 0 项 ,共 获得 国家发 明奖 3余
3j, 国 家 科 技 进 步 奖 2 余 项 , : r f 0
隔热材 料技 术给返 回舱穿上一 层2 毫米厚的 “ 5 防 周 期 。
热衣” ,防热材料在 巨大 热流的作用下 ,自身分
值得一 提的是我 国的神 舟飞船直 径2 5 , .米
17 解 、熔化 、蒸发 、升华 ,在消耗表面质量 的同时 表面 积2 . 平 方米 , 目前 使用 的防 热结构 总 重 0千 .米 带走大量的热 ,材料分解形 成密实外壳 向外 辐射 量约6 0 克 ;俄罗斯 的联盟 号直径是2 3 ,表 热量 ,并且 内部未 烧蚀的隔热 区域 ,起到 阻止热 面积是 1 平方米 ,防 热衣 的重量却 高达7 0 7 0 多千 量进入返 回舱 的作用 。以上 因素共 同决定 了烧蚀 克 。单从这 个指 标来看 ,中国飞 船的防热技术处 防热材料具有 良好 的热防护功能 ,可使 飞船 内部 于 世 界 领 先 地 位 。 温度控制在3 摄 氏度左右 。 0 7 3 作 为 中 国航 天材 料 工 艺技 术研 究 中 0所
法 :一是 吸热式防热 ,在返 回舱 的某些部位 ,采 要 求具 备高强 的防隔 热性能 ,而且要求密度低 , 用导热性能好 、熔点高和 热容量大的金属吸 热材 质量轻 。7 3 的科 研人 员根据返 回舱 的设计 需 0所
料 来 吸 收 大 量 的 气 动 热 量 ;二 是 辐 射 式 防 热 ,用 求 ,依 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 的航天材料 工艺的技术优势 ,开发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悟《飞向太空港》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作品,它以纪实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

作者李鸣生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艰辛、挑战与成就一一呈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那些为了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所感动。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都怀着一颗对航天事业的赤诚之心。

从科研人员到普通工人,从指挥员到后勤保障人员,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他们面临着技术难题、文化差异、国际压力等重重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书中所描绘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环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里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在这片土地上,却孕育着中国航天的希望。

科研人员和工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守岗位,克服了高原反应、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

他们以苦为乐,以基地为家,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让我深受触动。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国际航天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中,中美双方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沟通、协调和磨合。

文化的差异、理念的不同,都给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双方最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成功发射。

这让我明白,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合作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此外,《飞向太空港》还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力量。

在航天事业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成败。

科研人员们必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剧情简介(整理精校版)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剧情简介(整理精校版)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剧情简介作文辅导0210 2155由浙江长城影视传媒集团投资制作,唐国强、马晓伟、陈建斌、柳云龙、李幼斌、申军谊、陆毅等众多国内一线演员主演的重大史诗性题材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力上世纪中期,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美帝国对中国施行核威胁,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祖国的心脏,研究并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故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剧情简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腾起蘑菇云,世界为之震撼;1967年6月17日,又是在罗布泊,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其中一个太阳是中国造的,东方一声巨响,氢弹响在了法国人前面;1970年4月23日,蛟龙升空,一颗龙珠遨游太空,中国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把《东方红》乐曲唱响在茫茫宇宙!这就是中国的两弹一星。

本剧以史实为依据,全方位展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代领导人运筹帷幄,英明决策,钱学森、邓稼先等杰出科学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开创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功伟业。

全剧闪耀老一辈开国元勋的风采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芒,唱响了一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主旋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剧照史诗大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纪实的风格,全景式展现了从国事到家事、从事业到爱情、从领袖到元帅、从将军到士兵、从大科学家到普通技术员、从原子弹理论设计到技术上的难关和细节……雄才大略与细微入致的情感互为辉映,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艰苦卓绝、曲折跌宕的人生尽情演绎,壮怀激烈,热血丰碑,铸就辉煌的“两弹一星精神”,奏响震撼人寰的东方巨响,奏响蛟龙腾飞、飞天圆梦的中华民族壮歌。

该剧着力讲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爱国科学家在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美帝国对中国的核威胁,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当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抱着拳拳赤子之心从国外、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祖国的心脏,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就是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开演了。

专题22 飞向太空港 课件(共53张PPT)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

专题22 飞向太空港 课件(共53张PPT)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 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 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 箭将美国休斯卫星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 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背景探秘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 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 大凉山深处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飞向太 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 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 耘的航天人形象。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 家领导人,适时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1984年4月8日,当中国有关部门 决定购买国外卫星并使用法国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时,“长征三号”火箭将 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考虑 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 1984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 报告,摆在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4
章节概况
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
基地历史 → 中美建交 → 打入市场 → 艰难谈判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 卫星的故乡。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 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 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 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温 伯格访华,邓小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 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成功发射的录像,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播电视业不仅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有限到丰富的转变,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和主要窗口。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一、技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接收设备和播放设备显得陈旧粗糙。

通过对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更新改进,中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86年,中国的第一颗广播电视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开启了新的篇章。

此后,国内卫星发射技术不断提升,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也不断更新,逐渐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的全面转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积极探索OTT、IPTV等新媒体形式,实现了跨平台传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之路。

二、节目内容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限于技术和观念,电视节目内容单一,大多以新闻、综艺及电视剧为主。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走出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和纪实类节目,如《舌尖上的中国》、《舞台》等,更好地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电视剧、综艺节目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和创新,成为了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

国产动画、影视剧、综艺等也在国际间推广,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卫视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卫星电视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广播电视传播的新平台。

2000年代以来,国内外卫星电视频道的丰富多彩,使得观众在品味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得以接触到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卫星电视也成为了国内电视媒体间竞争激烈的一大平台。

各家卫视打造了自己的特色频道,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欢迎的栏目,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如今,卫星电视已经成为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使得国内主流媒体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红一号上天记实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实现中国星零的突破,到中国如今百星灿烂,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有人打了这么一个比方――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遇到的困难,就像你要吃馒头,当然你买不到馒头,可是你也买不到面粉来做馒头,甚至于小麦都没有,你要开荒、种地,种小麦,磨面粉,最后才能吃到馒头。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的较量由陆地转移到太空。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于1 958年1月31日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天空。从此人类开始了对神秘浩淼太空的探索征程,世界争夺天空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作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怎能等闲视之。中央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交代,要科学院密切注意有关情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 从1957年10月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苏联卫星观测,并成立了人造卫星光学观测组和射电观测组。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观测站,1958年发展到12处。 1958年5月17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挥动着他那非常有号召力的手臂,郑重向世界宣布: “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毛泽东一声号令,正处于“大跃进”年代的中国顿时汹涌“放卫星”的热潮。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总理聂荣臻元帅带病出征,邀请张爱萍、罗瑞9即召开专门会议,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接着中科院在张劲夫、裴丽生等的组织下,把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 958年的第一号任务,代号为“581”。为实现规划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汝扬、顾德欢、华寿俊等。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经常参加581组会议的有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吕保维、马大猷、孙湘、孙健、王正、吴几康、施履吉等。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火箭研制,为便于与上海市合作,11月迁上海,改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二设计院负责研制控制系统,分三个研究室,业务方向分别是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遥控遥测和运动物体控制;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研制与空间环境的研究,赵九章、钱骥担任科技领导。 581组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紧张工作两个多月,通过与院内外31个单位通力协作,完成了运载火箭结构的初步设计和搞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这年国庆节,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一套赶制出来的运载火箭设计图、地面雷达照片以及卫星、火箭模型惊动了中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纷纷前去参观。可没人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点着蜡烛,趴在租住的北京西郊西苑旅社的水泥地上,用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三合板设计制作出来的。

大力聚集和培养人才 卫星技术是尖端技术之一。如果掌握了它,可以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实现新的跨越。张劲夫向中科院建议:一是大力聚集和培养人才,二是积极争取外援。 人才问题,一方面是增加科技人员,另一方面是配备实验室和工厂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来源,中科院请解放军总政治部帮助科学院调配8000名年轻的复员技术兵;请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支援一批老工人,1 959年分配到有关所和工厂。 科技人员当时只靠国家分配大学生远远不够。1 958年初,中科院就研究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办一所新兴学科为主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月上报,6月批准,8月招生。当日寸校舍还没有着落,火烧眉睫。杨尚昆同志将中央管辖的北京玉泉路一处军产批给科技大学作校址。张劲夫与郭沫若院长去看那个地方,一位少将已经迎候在大门口。见面就说: “我已经明白了来意,我们立即行动,很快腾空。”学生宿舍不够,李富春副总理批给几万平米的教学楼和宿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以按时开学。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有关空间技术的课程,包括钱学森讲《星际航行概论》,赵九章讲《高空大气物理学》,陆元九讲《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等,后来这些学生成了我国航天科技的骨干。 积极争取外援,主要还是前苏联的援助。1958年10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团长是赵九章,成员有卫一清、钱骥、潘厚任等。在苏联期间,他们参观了一些科研单位,看到一些高空探测仪器及科技展览馆展出的卫星模型,考察了一些天文、电离层、地面观测站等。1 959年初代表团回国,在总结中认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他们的这一建议正符合当时中央关于卫星工作的指示精神。

中央拨巨款发展卫星技术 1958年11月,张劲夫作为候补中央委员在参加武昌八届六中全会期间,向中央书记处汇报科学家们对研制人造卫星的意见和计划,得到会议的赞同,中央政治局研究并决定拨2亿专款支持科学院搞卫星。经过李先念副总理批示,中央专款当年年底到位。 这些钱怎样用,如何花到点子上?中科院党组经过认真征询科学家们的意见,慎重地研究确定:专款重点用来建设迫切需要的高能燃料、火箭发动机和上海机电设计院运载火箭两个研究设计试验基地,以及水声工作站,风洞,581实验室,1 09厂,上海、大连、长春高能燃料研究室和电子、自动化、高温金属、光学等4个配套工厂。 考虑到火箭推力对卫星发展的制约,钱学森主张科学院先行一步,研究高能燃料。1 958年科学院召开了高能燃料会议,组织北京、上海、大连、长春四大化学所,戏称“四大家族”的精兵强将,开展液体、固体高能燃料的研制,并探索固液型、游离基及重氢燃料。有了专款,从1959年起,北京火箭发动机试车基地、力学所的风洞、上海机电设计院的火箭、北京581厂的遥控仪器、1 09厂的半导体元件研究设施,先后都建立起来了。 为了解决研究工作中需要搞许多非标准设备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上海嘉定、山西太谷三地建立了三个科学仪器厂,承担卫星无线电设备的加工 生产。这三个工厂成了卫星本体加工生产、总装测试的主力工厂。 卫星要上天,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很难的一件事,就是研制所有装在卫星上面的仪器,要在地面上建一个平台,模拟高空真空环境,仪器在这个地方运转先试验好;送生物上天,也要在北京建立高空模拟实验设备,就是卫星上天以后仪器怎样运转,在地面真空的条件下,所有的仪器、生物等等,都要先进行试验。再加上卫星本体,搞什么仪器等。例如热控:卫星在空中运行时,向阳面温度高达摄氏100度以上,背阴面低至摄氏零下1 00度以下,而仪器设备必须保持在摄氏零下5度至零上40度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力学所的后起之秀,后来担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闵桂荣等通过大量的测量、试验、计算和理论分析,采用两个所研制的多种温控涂层,使仪器舱内温度达到总体设计要求。

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 由于三年经济困难,两位中央常委、副总理陈云、邓小平分别对张劲夫说:“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因为国家经济困难。”随后,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决定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上来。这次调整不是任务下马,而是着重打基础,先从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研究,以及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中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做准备。 1 960年5月28日,毛主席、杨尚昆等到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参观了T-7M火箭。当汇报这是没有苏联专家,没有资料,依靠自己的专家设计研制而成时,毛主席连声称好,并询问火箭可飞多高,回答能飞8千米,毛主席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搞上去!” 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由裴丽生副院长主持,每一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 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都请科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人们得出一个共识,搞卫星,实际与导弹是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的,发射卫星与发射导弹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大家还就发射卫星是用二级还是三级火箭进行过不同意见的热烈讨论。后来相继报告和讨论了卫星的通信和测控、卫-星本体温度控制等各种科技问题。 座谈会延续3年,共举办12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蓝图孕育在赤子心中 1964年,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总理,认为抓卫星工作是时候了。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副总理,也建议早日制订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1955年5月6日,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门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