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什么颜色的

合集下载

参观航天博物馆有感

参观航天博物馆有感

参观航天博物馆有感博物馆里的雕像刻得真是栩栩如生。

一进正门,我就望见那用纯金雕刻成的孔子周游列国,金光闪闪,它大约价值1。

285亿元人民币呢!我想:刻这个雕像的人肯定辛辛苦苦刻了好几年,他连每一根胡须都镌刻得非常仔细,怪不得同学们都赞叹不已。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航天博物馆有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关于参观航天博物馆有感800字一一冬去春来,冬姑娘已经悄悄地离开了,春姑娘拖着她那曳地的长裙,带领着五彩斑斓的花儿,牵着绿得冒油的草儿,慢慢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仿佛世上的万物都焕发着勃勃生机,一阵春风拂过,就像几片花瓣划过你的脸颊,那么轻柔,又那么芬芳。

今天,春天伴随着我们小记者的脚步,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虽是第三次来到这里了,但是心里还是有种莫名的喜悦和说不出的期待。

走到航天馆门前,抬头望去,一层的上面一半悬空,一半还是楼,独特的设计体现了工程建筑师的伟大智慧。

进到航天馆里面,依旧熟悉的导弹卫星,却给了我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

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工大航天馆建馆于2007年6月9日。

想想那时我才只有四岁。

里面有长空一号卫星,长空一号卫星于1969年被研制,但是到了1975年才发射成功。

在那里我还看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它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播放一首歌曲《东方红》,这是一个半实物模型,只有四根天线是个完整的卫星体。

接着我们了解的返回舱,返回舱在整个航天过程中是最重要的舱体,我们看到的返回舱已经被烧焦了,这是因为从太空返回的时候与大气层摩擦产热,所以被烧焦了。

但是我们看到里面还是完好无损的,这是因为它的材质是玻璃钢玻璃钢有隔热防热的功能,所以内部没被点燃。

抬头向上看有两个降落伞,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黄色的。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

红色代表着旗帜的颜色;黄色代表着五星红旗上的五颗星,这是多么美好的象征!我还知道了卫星分为好几种:气象、通信卫星需要长期在太空里,而科学实验、军事侦察卫星则需要返回地面。

【豆丁精品】-在新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_在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

【豆丁精品】-在新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_在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
回首往事, 我们无限感慨; 展望未来, 我们激情满怀。 作为 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 航天科技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 航天基础实力、 前沿科技水平和 国际竞争力等诸多方面, 我们与 美、 俄等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较 大差距。 我们要围绕国家战略需 求, 努力引领航天科技工业的发 展方向, 高水平、 高质量、 高 效率地完成好以载人航天工程、 探月工程、 二代导航、 “核高 基”、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为代表的国 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 坚定不 移地突破以空间交会对接、 月 球着陆探测、 多星组网、 新型 运载工具、 长寿命高可靠卫星 平台、 空间有效载荷等为代表 的一系列核心和关键技术。 进 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探索研究, 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 干前沿技术, 在航天科技发展 的重点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使 我国航天科技率先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与此同时, 加速推动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 业市场化、 产业化、 规模化发 展, 努力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 链和产业集群, 使航天产品与 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使航 天技术更好地造福人民、 造福 全人类。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 功, 拉开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序
远瞩, 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 “两 弹一星” 的战略决策。 在 “自力 更生为主, 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 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方针 的指引下, 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计 划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步。 毛 泽东主席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 倾注了 大量的心血。 周恩来总理多次专 门听取汇报, 从方案制定到试验 组织都一一过问。 邓小平同志在 人造卫星研制的关键时刻, 结合 国情及时作出了重要指示。 聂荣 臻元帅亲自指导制定发展规划并 提出科学的实施方法。 张爱萍将 军经常深入科研一线、 现场坐镇

天文科学知识科普

天文科学知识科普

天文科学知识科普天文科学知识科普1、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份是氢和氦。

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

3、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

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

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5、月食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月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

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

6、什么是宇宙?答: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它既没有边际,也没有尽头,同时也没有开始和终结。

7、银河系有多大?答:许许多多的恒星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8、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答: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9、太阳系里有哪些天体?答:太阳系中有9大行星。

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

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10、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答:星星的颜色决定于它的温度。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表面温度:发蓝的星星表面温度高,发红的星星表面温度低。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2绿色记事本教案(教学设计)1y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2绿色记事本教案(教学设计)1y
处处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1
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
内容?
2
(课件展示第五屏步骤一至六) 你觉得小奥茨记事本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认为他哪件事做得最让你欣赏?把你喜欢的内容读 给大家听。 (二)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当老师表扬小奥茨的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 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说说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 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孩子们在环保方
面有一些什么好的做法,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想。
1
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四屏)
*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 容? *你喜欢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2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学习奥茨及他的同学时时保护环境、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提到很 能力 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先读读课文吧!
1.
自读提示:(展示课件第三屏) 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 课 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 什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汇报读文,检查自学情况。
1. 读音: 供
的生字。
2.
么内容?
濒临 捐 购物

臭 簿
耗 限额


2. 理解词语:
耗费 么?
濒临灭绝
收支簿
3. 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知道了什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 老师给他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谁来读 一读,你觉得这样的记事本怎样?喜欢吗?读出感情 来。
2. 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3. 说一说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 4. 小结。

嫦娥一号卫星详细资料大全

嫦娥一号卫星详细资料大全

嫦娥一号卫星详细资料大全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基本介绍•中文名:嫦娥一号•外文名:Chang'E1•所属国家:中国•发射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用火箭: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速度:10.3公里/秒•状态:撞击月球,已毁灭•撞击时间:2009年3月1日•总重量:2350千克左右•太阳能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1年研制过程,结构系统,卫星平台,卫星结构,搭载设备,工作历程,发射入轨,变轨制动,建立轨道之后,工程任务,主要任务,科学目标,拓展项目,技术难点,突破技术,工程意义,技术创新,积累经验,促进经济,获得影像,完成使命,成就,研制过程1994年,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2004年11月19日“嫦娥一号”开始初样研制,“嫦娥工程”进入实施阶段;2005年年底,完成了卫星初样产品的研制和相关试验;2006年3月,中国探月计画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进入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最后联试阶段,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2006年10月前,完成探月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和各项试验; 2007年8月,已完成了产品研制,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 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附:主要数据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第一章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单元综合测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单元综合测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单元综合测试一、选择题1.科技使我们进步。

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不仅需要科学家的道德自律,还需()来进行规范。

A.法律约束B.共同约定C.公众监督D.以上都是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A.北斗一号B.东方红一号C.墨子3.近年来,我国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说明我国大力实施()。

A.西部大开发战略B.创新驱动发展战略C.可持续发展战略D.国民经济发展战略4.自2002年起,每年的()日为“国际和平日”。

A.9月21日B.8月21日C.7月21日D.6月21日5.我们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原则不包括()。

A.睦邻B.富邻C.安邻D.善邻6.首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航海家是()。

A.哥伦布B.麦哲伦C.郑和7.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A.天宫一号B.火星车C.嫦娥五号D.神舟十三号8.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伟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是什么?()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①互不侵犯①互不干涉内政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9.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标志是()。

A.电灯的发明B.火车的发明C.蒸汽机的改进与使用10.中国目前还没有参加以下哪个国际组织()。

A.欧洲联盟B.金砖国家C.世界贸易组织D.二十国联盟二、填空题11.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五个,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俄罗斯、英国和法国。

12.“一带一路”致力于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

13.中国反对___________,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

中国主张___________国际争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___________。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广播稿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广播稿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广播稿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实现了2020年中国载人航天、北斗、嫦娥、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工程建设的完美开局,再次书写了中国航天为中华民族提振精气神的新篇章,为隆重纪念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

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这一事件震惊整个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东方巨龙的崛起,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号角。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国人梦想在中国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而且距今几千年前就曾涌现出利用躬箭射月的无数英雄。

他的愿望虽然屡次失败,却指明了中国人想进入太空的梦想。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船员加加林驾飞船绕地球一周,首次实现了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开创了一个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大棒威慑,国内经济、工业科技百废待兴、海军空军建设刚刚起步,而毛泽东同志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之后不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作出和实施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在党中央英明决策领导下,在毛主席号召下,从1965年开始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如火如荼展开。

中国科学院和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攻关,运载火箭研究院大力配合,一支支由众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便组建起来,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群策群力、集体攻关,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新国之重器新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当时时间先后,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

卫星外形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形的多面体,自重173千克。

初始轨道参数: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30′,运行周期114分钟。

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以20.009兆赫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工程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

于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