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大事记(卫星、神州飞船系列-嫦娥系列)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

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中国航天大事记回顾2023年一,2023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的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的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二,2023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登陆月球南极。

与之前的嫦娥三号、四号不一样,它除了携带月球车之外,还会有一个飞跃探测器,六条大长腿,能在月面爬行,也能利用火箭发动机进行反复飞行,像极了在海底生活的“帝王蟹”,据说它的使命是在月球南极找水。

三,按照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神舟16号载人飞船将会在2023年5月中旬发射升空。

四,2023年的时候,中国将要实现首次“载人登月”,要成功把中国航天员的脚印留在月球上。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有1、3月5日14时01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和1颗暄铭星愿微纳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主要用于在轨验证多星联合工作、星座组网布置、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

搭载的暄铭星愿卫星是一颗6U遥感立方星。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0次发射。

2、3月17日15时09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三十四号02星与已在轨的遥感三十四号01星及后续星形成组网运行状态,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满足对地观测快速重访需求,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1次发射。

3、2022年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

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一览一、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战,也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的关键之战。

2022年1月3日2时4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并开展了月夜生存考验。

1月14日22时12分,在距离地球约5100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五号返回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分离。

1月17日7时38分,在预定区域安全平稳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任务之一。

二、“北斗三号”系统完成组网2022年6月1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系统第44颗至第45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第三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系统圆满完成组网建设任务。

“北斗三号”星座部署完成后,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稳定、快速的定位和授时服务。

北斗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智表示,北斗系统组网是国家战略性重要工程。

张智介绍,这次发射任务是“北斗三号”第三颗组网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三、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实现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天地往返运输货物2022年6月17日9时43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搭载的货物,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在太空飞行了约30天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设及建造技术。

此次发射任务搭载了天舟二期、嫦娥五号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三个航天器发射产品,以及空间应用系统、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和天基测控系统设备。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和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为我国后续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箭七星,将两颗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8月14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实践二十号04星、天基人工智能实验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

中国航天发展史大事记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这里也被称为“东风航天城”1967年1月22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建,首批中心科技工作者入驻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5年11月,顺利回收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通信能力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杨利伟飞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天,实现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4月14日,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正式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8年9月27日,中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神舟七号”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小行星探测的先行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入轨,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完成6次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天,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组进入太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天,首次启动手控交会对接设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上太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中国人首次太空授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亮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4年11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基本建成,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中秋发射,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对接神舟十一、天舟一号,实现多人在轨长期驻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飞天,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开展“太空养蚕”等实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玉兔二号”、中继星鹊桥号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二十余年,从无到有,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抵达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组出差三个月,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4日,“羲和号”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人的探月故事

中国航天人的探月故事

中国航天人的探月故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成就的历程。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事件和人物:
1. 嫦娥一号:2007 年10 月24 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探测月壤厚度和月球环境等。

2. 嫦娥二号:2010 年10 月1 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对嫦娥三号的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并对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进行详细探测。

3. 嫦娥三号:2013 年12 月2 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并于12 月14 日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的虹湾地区。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

4. 嫦娥四号:2018 年12 月8 日,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并于2019 年1 月3 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

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5. 嫦娥五号:2020 年11 月24 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并于12 月1 日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的吕姆克山脉附近。

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月球表面的土壤、岩石等样本,并将其带回地球。

在这些探月任务中,中国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创新。

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的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航空航天大事记

国内航空航天大事记

航空大事记: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该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轨道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曙光一号计划,项目名称为714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计划於1973年发射,但最终并没有实施。

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

但是,由於国力不足和政治动荡等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

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1982年10月16日,我国潜艇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从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到这次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

潜艇上的发射装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中国航天发展史印象深刻的事情

中国航天发展史印象深刻的事情

中国航天发展史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航天发展史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印象深刻,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 1960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后来的探月、载人航天等重要任务奠定了基础。

2.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远望一号。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

远望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之后的第四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这次载人航天任务被命名为“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的成功飞行,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实力和进步,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 2013年12月2日,中国成功实施了嫦娥三号探月任务。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里程碑。

嫦娥三号的成功,让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也为后续的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任务奠定了基础。

5. 2016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这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长征七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任务提供了可靠的运载手段。

以上几个事件只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但它们无疑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和突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航天大事记(卫星、神州飞船系列-嫦娥系列)

中国航天大事记(卫星、神州飞船系列-嫦娥系列)

中国航天大事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州二号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州三号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神州四号2002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神州五号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神州六号2005年10月12日第一艘运载两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神州七号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第一次宇航员出舱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9年3月1日成功撞击月球。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

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州二号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州三号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神州四号2002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神州五号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
神州六号2005年10月12日第一艘运载两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神州七号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第一次宇航员出舱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9年3月1日成功撞击月球。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

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