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3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中国的历史读物很多,如《三国志》、《杨家将》、《水浒传》、《孙子兵法》等,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孙子兵法》了。
《孙子兵法》分为几章,有作战篇、谋攻篇、火攻篇、军形篇、地形篇······。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谋攻篇,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南宋有名的名将韩世忠大战金兵的事,当时韩世忠只有八千人,而金兵却有十万人,韩世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使强大的金兵全军覆没。
我很敬佩韩世忠的聪明才华,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面对强敌时,要认真分析敌我两方的具体情况,比较两军的优劣悬殊,弥补自己的不足,准备充分后,主动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百战百胜。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看到了整个战场的全过程;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古代将军的英勇,聪明才智;读完这本书,使我变得更聪明了,学会遇到困难要使用策略来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把聪明用到学习上,生活上,一步一步的向着人生目标前进!孙子兵法读后感2春节前的那几天,我被爸爸书柜里的6本《孙子兵法》系列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套丛书图文并茂,有原文、译文和古代引用兵法的典型战例,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在生动活泼的图文之间了解历史,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着,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
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军事
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孙子兵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强调了解敌人的思想、策略和行动方式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2.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孙子认为,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存在,战争胜负关系到
国家的存亡。
因此,制定明确的政治目标,并将战争与政治相结合,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3. 灵活应变,以变应敌。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根据敌情
和战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战术,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
4. 制敌制胜,不求长期消耗。
《孙子兵法》提倡用最少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不
把战争看作是拖延和消耗的长期斗争,而是通过精准的打击和优秀的组织能力,迅速
获得战争的胜利。
5. 以智取胜,以智守胜。
孙子兵法认为,智慧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通过善于运用智慧,洞察敌人的意图和行动,以及准确判断形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获得胜利。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的政治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我认为,《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军事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战略思考和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所提出的一
些准则和原则,不仅对于战争指挥官有启发作用,对于日常生活和事业发展也有借鉴
意义。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范文3篇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范文3篇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
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计篇第一孙武认为在考虑战事的过程,要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
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道义”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与人民能否达成一致,心意相通。
“天时”则是指时令变化、春夏秋冬。
“地形”也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势的变化。
“将帅”是指将军是否兼具智谋才能、军纪严明、关心部属等。
“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等。
在充分比较对战双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本事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模式去套用,因此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所以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如对方休整充分,那你就要使其劳累;对方自卑谨慎,那你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内部团结,那你就要设法离间他。
经典佳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也制权也。
”作战篇第二最后,孙武提出了对本方士兵与敌人俘虏的策略。
对于前者士兵,需要最大程度的激起士兵们对敌人的愤怒。
要使士兵勇于掠夺敌方的军需物资,需要把缴获得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而对于后者俘虏,需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使得更多敌军投诚我方,通过战胜敌人使得自己日益强大。
经典佳句:“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第三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孙子兵法 军争篇观后感

孙子兵法军争篇观后感《<孙子兵法·军争篇>观后感》观看关于《孙子兵法·军争篇》后,我有了很多的感受和想法。
看到开篇提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我感觉这一下子就点明了军事争夺在战争中的困难与重要性。
军争就是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文中对于军争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考量。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这一点就很微妙。
当时我就想到在日常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都有类似的逻辑。
例如在竞争一个工作岗位或者参加某种竞赛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是直来直去地去获取胜利的条件。
有时候看似绕远路,做一些看似给自己添麻烦的事儿,像在竞赛前先去做大量与竞赛看似无关的知识储备或者能力提升,但到了真正面临挑战的时候,这些曾经‘迂’的做法,却变成了使我们更具优势、走向胜利的‘直’路。
还有说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这个形容军队状态的描述,画面感很强。
仿佛看到了一支纪律严明、行动迅速又变幻莫测的军队。
在我的理解中这不仅仅是对军队军事素养的要求,在我们的团队协作或者个人做事风格上也有借鉴意义。
比如说一个团队在应对不同的项目任务时要有这样的多面性,处理紧急任务时疾如风,准备长期稳定工作时不动如山。
我们个人在生活面对不同状况遇到不同的人时,可能也需要这样的应变能力,有些时候要让自己充满冲击力侵掠如火,有些时候又要很沉稳冷静难知如阴。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让我想到历史上的诸多战争,长时间的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消耗是巨大的。
这提醒我们在处理各种事情,不能拖沓耗时太长,如果一件事情持续很久还没有好的结果,那必然对自身的资源等有很大的损耗,就像企业之间的长期竞争胶着不下,到最后可能两败俱伤。
看完后我明白了《孙子兵法·军争篇》虽然讲述的是军事方面的法则,但其中许多的规律和哲理都可以延伸到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0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0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往往理解不够深入。
首先,所谓“兵家”,其实是一种世界观,讲的是一种竞争关系。
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一旦有竞争,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区别,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
这本来是不争的事实。
很可惜,许多人给它赋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见,把本来简单的局面模糊化了。
其结果,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非常和谐的一面。
万物生长,互利共赢,生生不息。
关于和谐与循环,另外一本书讲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经》,暂不详述。
有人认为,《易经》偏阳,《孙子兵法》偏阴。
本质上,这两者都是关于“信息是否对称“的运用。
与人相处共事,以和谐为目的,必须以诚相待,尽量双方交换的信息对称、透明,双方共赢。
与人竞争关系,以斗争为目的,必须以诈为立,尽量使双方信息不对称,让对方掌握自己的虚假信息,而自己却掌握对方的真实状况,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错误,恰恰是搞反了,与家人相处时使用了兵法模式,与竞争对手的相处过程中选择了不设防的和谐模式。
言归正传。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兵者,诡道也“。
满肚子阴谋诡计,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恰恰相反,《孙子兵法》讲的谋略,常常是公开的阳谋,而且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
孙子认为,获得胜算的方法,靠的是八个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很多人以为原文里面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那是误解。
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是说,知彼比知己重要,了解对手比了解自己重要,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有危险,而不是盲目追求什么“百战百胜”。
然后,有了实力,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赢都难。
从实践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话概括《孙子兵法》,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胜”,“出其所必趋也”。
如果只能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那孙子兵法的妙处就是一个字:“无”。
敌方有形,我方无形。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5篇 )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5篇)(1)《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被誉为兵学的圣典,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军事领袖、政治家和普通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阅读完《孙子兵法》,我深感受益匪浅,不仅对军事战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从中汲取了一些有关领导、策略和决策的智慧。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深受《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所启发。
孙子强调了军事决策中的关键因素,如计划、情报、谋略和领导。
他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强调了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提高战斗胜算。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商业和生活中。
了解竞争对手、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是成功的关键。
其次,孙子在书中强调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他说:“兵者,诡道也。
”意思是军事行动需要灵活应变,随时根据局势变化来调整战略。
这一观点在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中仍然非常重要。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那些能够迅速调整策略、适应新情况的人和组织将更有竞争力。
另外,孙子在书中还提到了领导的重要性。
他说:“将能愚士使之自惭,不能使之有愧。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善于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而不是令其感到无能或愧疚。
领导者应该赋予下属信心,激发他们的潜力,这样团队才能更好地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这对于领导团队或组织的人来说,是一条宝贵的领导原则。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攻守兼备”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仅要懂得进攻,还要懂得防守。
这一观点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安全领域、商业竞争和个人发展。
在不断进取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可能的风险和威胁,以确保自己的长期成功和稳定。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以启发人们在各个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
它教导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如何制定有效的战略,如何应对变化,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加了对军事战略的理解,还受益匪浅地学到了许多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智慧原则。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兵法解析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
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
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
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
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
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
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
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623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5篇)(1)《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战略思想深受世界各地的军事学者和领袖的尊重和研究。
我也有幸读过这本书,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智慧所震撼。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战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事务,需要深思熟虑的计划和策略。
他强调了战争中的"谋定而后动",也就是说,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先制定周密的计划,了解敌情友军,分析形势,确保胜利的可能性最大化。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和计划。
通过认真思考和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我被孙子关于"兵法"的思考所深刻触动。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利益和和平。
因此,他提倡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战争,而不是轻率地发动战争。
这种思考方式强调了和平和外交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冲突和战争仍然存在,但《孙子兵法》的思想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以确保和平的实现。
此外,我也深受《孙子兵法》中的"虚实"原则所启发。
孙子提到了在战争中必须善于伪装和欺敌,以取得优势。
这不是鼓励欺骗,而是强调了在竞争和冲突中保持灵活性和巧妙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适应和变通,以应对不同的挑战。
这种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最后,我认为《孙子兵法》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还适用于管理、领导和个人成长等各个领域。
它教导我们重视计划和策略,注重团队协作,善于变通和适应,以及明智地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些原则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综上所述,读完《孙子兵法》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关于战略和战争的宝贵见解,还启发了我对于决策、领导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
敌我之情势
一、兵法解析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
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
知如阴,动如雷霆。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
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
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
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
所以出兵作战以欺
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
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
所以,军队的行动
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
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
占领
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
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
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
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
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
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
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
我之不利变为有利。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
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
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
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
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
楚右军是由盟军组成,战斗力最强,遭打击后立刻溃退。
晋军又故意佯退,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
楚左军又被歼。
这时,楚统帅下令撤回楚地,晋文公就这样利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古今联想
要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
“迂”与“直”本来是一对矛盾体,但在军事战略上,“直”往往最难达到的,双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实际上的“直”,“迂”和“直”往往会发生转化。
三、读后感
知敌我之情势!
熟知敌我,才可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有可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