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孙子兵法·谋攻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谋攻篇H

《孙子兵法》——谋攻篇H

《孙子兵法》——谋攻篇H以十对一,就是处于绝对军事优势。

如果对敌人占有绝对优势,孙子认为,根据用兵之法,就应该对敌人实行包围,打歼灭战。

为什么要包围,打歼灭战?战争的理想目的是实现经济、政治、军事等利益的最大化,歼灭战就是冲着这个目的去的。

绝对优势兵力是实现军事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就是歼灭敌人的良机。

在处于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对敌人进行四面包围,使其无路可逃。

那为什么不立即对敌人发起进攻,将其消灭,而是要先围呢?因为以众击寡,胜券在握,指挥员更多的是要考虑怎样使战果最大化,同时减少己方无谓的伤亡和损失。

如果立即进攻敌人,使敌人做困兽之斗,会增加战斗的难度,加大己方的损失,使最终的战果大打折扣。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十九年,雅典将军德谟斯提尼率领的军队战败,被叙拉古组织的联军追逐并包围。

他们陷入重围的地方,四面有围墙,两边有一条路和橄榄树林,可以说是无路可逃,也无处掩蔽,唯有殊死搏斗才有生存的希望。

但叙拉古军队也懂得“困兽犹斗”、“狗急跳墙”的道理,并不冲进去与雅典人进行肉搏,而是收拢包围圈,从四面八方向敌人投射标枪、石块,持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雅典人的抵抗意志。

因为他们知道,在自己胜利在望的情况下,与亡命之徒拼命并不值得,应当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经过一整天的投射器射击,被围困的敌人伤亡惨重,筋疲力尽。

最终雅典将军德谟斯提尼被迫与叙拉古人进行投降谈判,在确定他们放下武器后,不会被杀死、囚死和饿死后,投降了。

因此,“十则围之”,可以说有如下考虑:第一,迫使敌人投降。

在我优势兵力包围之下,阻绝敌方的援兵和后勤保障,使被围敌人失去希望,最终无条件投降。

这是符合孙子“全争”理想的,是战术层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使敌方发生内斗。

在我方高压围困之下,加上我方实施的分化策略,敌方内部很容易分化瓦解,发生内斗,我方坐收渔翁之利。

第三,减少我方伤亡。

孙子兵法谋攻篇探微

孙子兵法谋攻篇探微

孙子兵法谋攻篇探微《孙子兵法》这部古老的兵学名著,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战略思想,其中的谋攻篇更是备受瞩目。

它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军事作战的策略,更是一种普适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

谋攻篇开篇便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通过武力冲突就能使敌人屈服,实现“全胜”的目标。

这种理念并非单纯适用于战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商业竞争中,一家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创新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品牌形象等非对抗性手段,赢得市场份额,吸引消费者,那无疑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比如苹果公司,其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用户体验,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潮流,让消费者自愿选择其产品,而不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恶性价格战或恶意诋毁来获取市场优势。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智慧。

与人产生分歧时,不是一味地争论甚至争吵,而是通过理性的沟通、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这往往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接着,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这里明确指出了战略的层次。

“伐谋”意味着通过智慧和谋略来战胜敌人,使其在思想和计划上就处于劣势。

“伐交”则是通过外交手段,联合盟友,孤立敌人。

而“伐兵”和“攻城”则是较为直接和暴力的手段,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和风险。

以国家之间的博弈为例,通过外交谈判、经济合作等方式解决争端,要远远优于直接的军事冲突。

而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能够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规划,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比在市场竞争中盲目地跟风和价格竞争更为重要。

再者,谋攻篇中还提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一观点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谋攻篇L

《孙子兵法》——谋攻篇L

《孙子兵法》——谋攻篇L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谋攻篇》
关于将帅,孙子所论颇多,在《始计篇》,把“将”纳入“五事”“七计”的战略筹划当中,与道、天、地、法并重,并指出将帅应该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素质,并在《作战篇》指出了将帅的重要性:“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正是一将身系国安危。

这里又进一步指出,将帅是国家的辅弼,将帅是否丰足、素质能力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兴衰。

对于“周”有三种理解,一者理解为将才多不多,比如李筌注解说:“将才足,则兵必强。

”二者理解为将才素质的高低,何尧臣注解说:“周,谓才智具也。

得才智周备之将,国乃安强也。

”三者理解为智虑周密,曹操注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从上下文来看,似乎以第二种理解为妥。

上文谈到,在不同的兵力对比的情况下,将帅应如何处置,采取何种战略战术;下文则谈君之“三患”,君主要对将帅放权,发挥将帅在作战指挥中的主动性、灵活性。

这都跟将帅的素质有关,其素质的高低影响战争胜负,战争胜负进而决定国家强弱。

不过,也不能完全说其他两种理解就是错误的,因为决定战争胜负、国家强弱,首先得有足够多的将才,光是多还不行,还得有真才实学的居其位、履其责,战争是敌我之间的生死博弈,对将才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必须智虑周密,稍有差失,就会谬以千里,一败涂地。

而人才多寡、才具高低,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考历史兴衰、朝代更替,莫不与人才得失息息相关。

殷有三仁,周有八士,汉得三杰而称帝,蜀因诸葛而三分。

反之,张良、陈平、韩信,均曾事项羽,可惜项羽不能用,乃至剩一范曾也离他而去,他的失败,岂能完全归之天意?。

《孙子兵法》——谋攻篇C

《孙子兵法》——谋攻篇C

《孙子兵法》——谋攻篇C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谋攻篇》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的就是“伐谋”一举成功,这样,军队还未开赴前线,就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人一马。

次一等的是“伐交”,再次一等的则是“伐兵”。

“伐交”的涵义,大多数研究者都顾名思义,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外交战。

比如,师辈黄朴民认为:伐交,就是主张以积极的外交活动分化瓦解敌人的联盟,正所谓“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武经总要》前集卷三)。

《说文解字》说:“凡两者相合曰交。

”大话兵法认为,“伐交”包含了两层涵义。

第一,伐于两军交锋之始。

这里的“伐”并不是使用武力,而是“伐谋”的继续,“上兵伐谋”,不成功,则在两军交战前再努力一番,所以说“其次”,既是时间上随后的行动,也是价值上次一等的行为。

历代一些《孙子兵法》注家也有这种理解,曹操曰:“交,将合也。

”李筌说得更为清楚明白:“伐其始交也。

”例如,曹操讨伐马超,两军对阵时,故意与其将领韩遂交马私语,给马超造成了他要与韩遂密谋的假象,从而达到离间马超与韩遂关系的目的。

第二,进行外交战,拆散敌方联盟。

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链,国家立足于国际社会,也存在着政治生态链,一国的生存、发展可能与别的国家息息相关,只有维持相对的均衡态势,才能保有安定与和平。

发生战争后,由于利益的关系,总有国家会结成同盟,或将支持、同情的票投向一方。

联盟态势的形成,最后甚至会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和国际秩序的重整。

战国时期,“合纵”与“连横”是当时重要的联盟战略,以致有人说,“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战国策·楚一》),历史事实最终也证明,秦国的“连横”战略取得成功,最终助其统一了天下。

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三角关系如何演绎,决定着当时的力量态势,吴、蜀两弱大多数时候保持联盟关系,共抗强魏,才使三国鼎立的态势延续了几十年之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与苏联搁置了意识形态之争,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谋攻篇》

《谋攻篇》
译:“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有上、中、下三军, 有的有左、中、右三军。
至此段, 至此段,孙子的全胜思想得到了一 个大致的展现。 个大致的展现。其中包括了不破之 和破中求全, 全,和破中求全,是理想与现实的 统一,与当时“去兵”“反战” ”“反战 统一,与当时“去兵”“反战”的 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也不能将其简 单地定义为“和平主义” 单地定义为“和平主义”。
《谋攻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 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 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自保全胜。 “全”:自保全胜。 自保全胜 译: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使敌人屈服而 不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却不用强攻的手段, 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谋略 争胜于天下,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 得,这就是以谋取胜的法则。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 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迫使敌国完整降服为 上策,攻破敌国为下策。全,保全,完整, 使动用法。 “全国”属战略,下文的“全军”、“全旅” 属战役,“全卒”、“全伍”属战斗,说 明孙子主张打歼灭战,不主张打击溃战。
(一军:12500人;一旅:500人,一卒:100人;一伍:5 人)
《谋攻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一部分,上下齐心,告诉我们“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

”的思想。

这一篇文章主要包括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二部分,解析制胜手段。

一、兵法解析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光茎为不得已。

修橹轒(fen)輼(we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

将告负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用兵的上策是以谋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自卫胜敌,下策是攻城。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团城,又要花费三个月前才能竣工。

将帅相当较早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工程,士兵伤亡五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这就是攻城的危害性。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使敌人屈服而遭遇战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怪物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

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战胜无道于天下,虚弱这样军队就在所难免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以计谋胜敌的法则。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制胜的四种手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并对这四种手段四种进行了不够,认为伐谋最佳,伐交差之,伐兵又差之,而攻城是不得已的。

他认为应首先争取以“伐谋”“伐交”取胜,以达到全胜的目的。

所谓“伐谋”是指兵不血刃,用谋略制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伐交”指通过外交谋略制胜于屈服,分化敌国同盟,扩大自己盟国,迫使敌人孤立无援而最终发动战争。

还记得不但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吗?公元前630年,郑国遭到诸国秦晋两国军队围攻,危在旦夕。

谋攻篇 理解

谋攻篇 理解

谋攻篇理解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战胜对手,以减少双方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孙子强调了战争的目标不应只是消灭敌人,而是要使敌人完整无损地降服于自己。

他提出了“上兵伐谋”的策略,即通过智慧和计谋来战胜敌人,而不是直接使用武力。

在《谋攻篇》中,孙子还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

他认为,通过智慧和谋略可以让敌人投降,这样既可以达成战争目标,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孙子还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即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谋攻篇》强调了智慧、谋略和了解敌人的重要性,以及战争的目标应该是使敌人降服而不是消灭敌人。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孙子兵法》——谋攻篇B

《孙子兵法》——谋攻篇B

《孙子兵法》——谋攻篇B故上兵伐谋。

——《谋攻篇》“谋”是指谋略、计谋、谋划,“伐谋”是敌我双方进行的智力对抗,“伐”的甲骨文字形,乃是一人举戈欲击,一个“伐”字,揭示了“伐谋”的对抗性、进攻性和激烈性。

在战争中,“伐谋”与“伐兵”是相伴始终、无法分开的,所以当项羽提出要与刘邦单打独斗决定战争胜负的时候,刘邦说:“吾宁斗智,不斗勇。

”这并不意味着,军队的行动马上停下来,进行单纯的智力博弈。

“伐谋”是斗智谋,“伐兵”是斗勇力,战争本来就是斗智斗勇的社会活动,这样看来,“伐谋”把军事行动以外的活动都包括了进来。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来,“伐谋”包括了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文化战、情报战等等。

孙子认为,要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最理想的途径就是“伐谋”,这样得来的胜利,兵不血刃,胜于无形,真可谓“无智名,无勇功”,也是老子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

划分“伐谋”的类别,有联盟与合作国家之间的谋略较量,有处于对抗、对立状态但尚未宣战的国家之间的谋略较量,有已经宣战但尚未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国家之间的谋略较量,有采取军事行动之前的“伐谋”,有伴随军事行动的“伐谋”,有辅助军事行动的“伐谋”。

理解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指导思想是不战屈敌,具体目标是“全国”、“全军”、“全旅”、“全卒”或“全伍”,应该是在敌对国家之间,在大到战争、战役,小到战斗进行之前的谋略较量。

一旦发生了战斗,有了牺牲和破坏,也就不是“善之善者”,而是次次等的“伐兵”、“攻城”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异彩纷呈的“伐谋”成功案例。

战国时期,晋国打算进攻齐国,晋平公派范昭出使齐国进行试探,范昭故意要求使用齐国国君用过的酒杯,要求欣赏天子之乐,都一一被齐国的晏婴和乐师礼貌地拒绝了。

范昭返回晋国,对晋平公说现在不能攻打齐国:“齐未可伐也。

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

”这说明齐国政治比较清明,能者居其位,实力也一定不会弱。

一场战争,就这样被晏婴和乐师化于无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选读――《孙子兵法·谋攻篇》
原典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M?,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
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制造攻城的蔽橹、?M?d,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
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

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

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

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
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