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
读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心得

读孙子兵法之谋攻篇感悟
孙先生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军事理论。
而且书中点出了“全胜”的计谋。
这些主要靠的是智慧和计谋相结合来实现国家之间战争来临之前的手段。
仔细回味下这上述两个知识点的内涵。
其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其中其一理论无论在敌强我弱,还是敌弱我强。
其胜负的结果都是未知数。
因此,真正用兵之道在于上策是否符合万法之法。
百战百胜,算与计等基础理论的根本手段到此篇文章已经成为铺垫。
那什么是万法之法呢?其万法之法在于我军是否会在敌方中打精神疲劳针。
让他们的战略计谋被我们的镰刀式谋略拆分掉其路线。
从而达到敌军从思想上受堵,让他们头疼。
从而引起风寒,感冒。
此乃万法中最上策。
而如果这步做到位后。
下一步,就要更加使坏了。
战场岂。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两(25人) 队或小戎(50人)
卒(100人) 大卒(200人)
师(2500人)
——
军(10000人) 大军(12500人)
先秦兵制
伍最基本,是细胞式的东西,可代表各种队列形式 卒也是关键的一级,征发军役,卒是基础单位 旅是战车编组的单位,一旅五卒,是5个战车组 军是最高一级,一军20旅,是100个战车组
,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是《孙子》的精髓: 第一点、孙子战略思想的初衷和真谛是全胜战略 “不战” “慎战”
第二点、指导军事战略的最完美的战略 代价最小 反抗最小 灾难最小 获益最大
第三点、 “抑战”“遏战”的一方良策
空城计
韩信一书降燕国
前苏联的瓦解和东欧剧变
“一国两制” 与 “不战而屈人之兵” :
,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兵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 善
保全敌人的旅,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或击破或破坏或毁灭敌人的旅为下策。
之 善 者
也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
保全敌人的卒,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或 击破或破坏或毁灭敌人的卒为下策。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保全敌人的伍,并使之完整地降服为上策, 或击破或破坏或毁灭敌人的伍为下策。
第一部分,谋攻的原则 《谋攻篇》开篇即论“全胜”思想
“五全五破” “全”是保全、完整 “破” 为击破、破损
数值指标
兵
, 善 之 善 者 也 。
是全
故卒 百为 战上 百, 胜破 ,卒 非次 善之
之,
善全
者伍
也为
;上
不,
战破
而伍
屈次
人之
之。
全 军孙 为子 上曰 ,: 破凡 军用 次兵 之之 ,法 全, 旅全 为国 上为 ,上 破, 旅破 次国 之次 ,之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谋攻篇就是谋取全胜的战争思想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谋攻篇就是谋取全胜的战争思想展开全文今天咱们说说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
在这一篇中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对待战争策略和具体执行的逻辑思想,立意深远,这也就是我们读圣贤书,学习前辈智慧的意义所在。
少时读,往往是在学习术数,对思想认知理解的不够,现在,再读时,就更多的是感受到兵圣的思想高度,通过读圣贤书,参悟理解更高维度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让自己拥有更高的思维境界。
谋攻,字面理解就是怎么谋划去攻击敌人的方案。
考究原文,还是需要就自己去研读吧,我在这儿,就大略的复述一下大致的意思。
首先孙子在本篇的开篇就提出用兵打仗的战略法则:要让敌国完整的降服才是上上策,这就是: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而大败敌国就是下一等的策略。
在战役的层面,让敌人全军降服这是上策,而击溃敌军就是下一等的策略。
文中提到的旅,卒,伍这都是古代军事编制的名称,主要是代指无论战役的规模大小,降服敌人的策略要高于击溃敌人。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用战争的手段,就能使敌军降服,这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
年轻的时候读这段,感觉孙子对战争的进程太理想化了,能胜能赢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的机会做到不战屈人之兵,其实,现在读来,不是不能,而是自己对胜负的认知有局限,当时理解不了而已。
就拿现在挺流行的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超越你认知的钱。
后来,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位19世纪的欧洲军事战略家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这对照看,兵圣孙子其实在说,军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全国为上,全军为上,不战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单纯的强调百战百胜,很有可能战术上赢了,最后失掉的是整个战略目的。
孙子给出的制胜谋略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是说通过谋略来获得胜利是第一等,谋略是什么?是一种根据情况,综合应用政治、军事、外交等策略和方法的能力;通过外交手段,用政治的方式获得胜利是下一等的策略;再次一等就是通过武力来获得胜利;最下策才是通过攻击敌人坚固城池的方式获得胜利。
孙子兵法_谋攻篇

•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 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译文】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 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 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 的士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 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 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 的灾害啊!
二,谋攻篇的主要军事思想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包含军事辩证法:战而不战,不 战而战。——“不战”是一个以军事斗争 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 为实质的杰出的军事命题。其最终目的为 “全”。 • 这种思想,汲取了老子的“道”与孔子的 “仁”的精义。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 择仁爱,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 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 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
• (七)、预知胜利的方法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 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 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一般人的思维是“正向”的,而非 “逆向”的。孙武的思想高明深邃,即在 于他思维方式的“圆”。“圆”包含了 “正向”与“逆向”、“上沿”与“下 端”、“经线”与“纬线”、“锐角”和 “钝角”。所以“玄机在知、用、欲、虞、 不御”。
第四章,谋攻篇
一,谋攻篇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 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 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 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 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 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 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 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 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 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谋攻原文译文1

《谋攻》作品译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上策,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
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几个月才能完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驱使士卒象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
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策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谋攻》-讲解《孙子》或全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军事学经典性著作。
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虽然今昔的战争已大不相同,但此书所阐述的用兵作战的原则依然有效,仍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家奉为圭臬。
《孙子兵法 》第三篇:谋攻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④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⑤,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⑦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⑧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⑩则围之,五则攻之,倍⑪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⑫,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⑫则国必强,辅隙⑬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⑭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⑮。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⑯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识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以虞⑰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
此五者,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⑱;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解: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全部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的“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
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5人为一伍。
④伐:打破、挫败、取得胜利。
⑤(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面蒙上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几人,用来运土填塞城壕。
⑥距闉(yīn):闉,通“堙”,土山。
修土山以越过城墙进攻。
⑦拔:攻下城池。
⑧非战:不采用交战的方法,而采用“伐谋”、“伐交”等方法使敌人屈服。
⑨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
比喻战斗力没有受到损伤、士气没有受挫。
最新谋攻篇 第三-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谋攻篇第三-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深度解析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深度解析一、序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是和《三十六计》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武林两大经典之一。
其中第三篇《谋攻篇》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要典。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第三篇进行深度解析,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内容和理念。
二、谋攻篇概述《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包括了迂回、乘势、攻城、兵车、合谋、军争共六章。
这篇书主要探讨了在战争策略中如何巧妙地取得优势和胜利。
三、迂回在迂回一章中,孙子强调了迂回战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战场上迂回能够出奇制胜,并使敌人陷入困境。
他提到了几种迂回战术,包括绕道、伏击和偷袭等。
他强调了掌握时机和选择合适的目标的重要性。
四、乘势乘势一章主要强调了在战争中抓住时机和利用形势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把握住时机和灵活地应对形势的变化。
他提到了坚持不懈、主动进攻和积极应战等策略。
五、攻城攻城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何攻破敌人的城防。
孙子强调了攻城需要有系统的策略和合理的部署。
他提出了包围、围魏救赵和攻坚等战术。
他还讲到了攻城时需要注意破坏城防的要点,如攻城的顺序、攻城的方法和攻城的时机等。
六、兵车兵车一章主要介绍了兵车在战争中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车是一种强大的攻击工具,可以有效地破坏敌人的防线。
他强调了兵车的战术和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兵车的部署、兵车的使用和兵车的保护等。
七、合谋合谋一章主要探讨了在战争中如何进行合谋和协作。
孙子认为合谋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只有合谋才能使战争变得有序和有力。
他提到了合谋的要求和合谋的方法,包括合谋的目标、合谋的流程和合谋的实施等。
八、军争军争一章主要介绍了军队之间的竞争。
孙子强调了军争应该以智慧和勇气为基础,而不是仅仅依靠兵力。
他提倡在军争中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战术,如虚实相间、出奇制胜和集中力量等。
九、结语通过对《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战争中,迂回、乘势、攻城、兵车、合谋和军争等各种策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
译文
编辑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
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
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
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1]
注释
编辑
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
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
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
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
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卒为100人。
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5人。
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
兵,指用兵方法。
伐,攻击。
谋,计谋。
修橹:修,建造。
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
蚁附:蚁,蚂蚁。
附,依附。
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
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
顿,通“钝”,疲惫、挫折。
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
十则围之:十,这里指的是十倍。
围,包围。
倍则分之:分,分开。
少则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
小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
大敌之擒: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
国之辅:国,这里指国君。
縻军:縻,羁縻。
指束缚军队的行动。
三军之政:三军,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
政,是指政务。
惑,困惑。
识众寡之用:识,了解。
众多。
寡,寡少。
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
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
虞:料想,这里引申为牵制,掣肘。
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方法。
殆:危险。
[1]
作者简介
编辑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他曾率领吴
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