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H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孙武·春秋末年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谋攻原文及翻译

谋攻原文及翻译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作者】孙武【朝代】春秋末年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先秦-孙武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对照翻译:孙子曰:孙子说。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
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下面,为大家分享《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孙子》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谋攻原文及翻译

谋攻原文及翻译《谋攻》是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谋攻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谋攻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
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谋攻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孙子》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对照翻译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谋攻》是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孙子兵法 》第三篇:谋攻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④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⑤,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⑦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⑧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⑩则围之,五则攻之,倍⑪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⑫,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⑫则国必强,辅隙⑬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⑭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⑮。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⑯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识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以虞⑰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
此五者,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⑱;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解: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全部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的“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
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5人为一伍。
④伐:打破、挫败、取得胜利。
⑤(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面蒙上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几人,用来运土填塞城壕。
⑥距闉(yīn):闉,通“堙”,土山。
修土山以越过城墙进攻。
⑦拔:攻下城池。
⑧非战:不采用交战的方法,而采用“伐谋”、“伐交”等方法使敌人屈服。
⑨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
比喻战斗力没有受到损伤、士气没有受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谋攻篇H
以十对一,就是处于绝对军事优势。
如果对敌人占有绝对优势,孙子认为,根据用兵之法,就应该对敌人实行包围,打歼灭战。
为什么要包围,打歼灭战?战争的理想目的是实现经济、政治、军事等利益的最大化,歼灭战就是冲着这个目的去的。
绝对优势兵力是实现军事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加上其他的有利因素,就是歼灭敌人的良机。
在处于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对敌人进行四面包围,使其无路可逃。
那为什么不立即对敌人发起进攻,将其消灭,而是要先围呢?因为以众击寡,胜券在握,指挥员更多的是要考虑怎样使战果最大化,同时减少己方无谓的伤亡和损失。
如果立即进攻敌人,使敌人做困兽之斗,会增加战斗的难度,加大己方的损失,使最终的战果大打折扣。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十九年,雅典将军德谟斯提尼率领的军队战败,被叙拉古组织的联军追逐并包围。
他们陷入重围的地方,四面有围墙,两边有一条路和橄榄树林,可以说是无路可逃,也无处掩蔽,唯有殊死搏斗才有生存的希望。
但叙拉古军队也懂得“困兽犹斗”、“狗急跳墙”的道理,并不冲进去与雅典人进行肉搏,而是收拢包围圈,从四面八方向敌人投射标枪、石块,持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雅典人的抵抗意志。
因为他们知道,在自己胜利在望的情况下,与亡命之徒拼命并不值得,应当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经过一整天的投射器射击,被围困的敌人伤亡惨重,筋疲力尽。
最终雅典将军德谟斯提尼被迫与叙拉古人进行投降谈判,在确定他们放下武器后,不会被杀死、囚死和饿死后,投降了。
因此,“十则围之”,可以说有如下考虑:第一,迫使敌人投降。
在我优势兵力包围之下,阻绝敌方的援兵和后勤保障,使被围敌人失去希望,最终无条件投
降。
这是符合孙子“全争”理想的,是战术层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使敌方发生内斗。
在我方高压围困之下,加上我方实施的分化策略,敌方内部很容易分化瓦解,发生内斗,我方坐收渔翁之利。
第三,减少我方伤亡。
被围困之敌,最初求生愿望强烈,战斗力甚强,但被围困久了,屡遭挫败,就会士气低落,身心疲惫,食粮短缺,战斗力大大削弱,我方同时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行动,最后可以轻而易举攻克。
当然,有的军队在被优势兵力围困后,反而更加团结,斗志弥坚,要歼灭这样的敌人,就难免要付出一些代价。
强胜弱败,是战争制胜的根本规律。
因此,历代优秀的将帅都注重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以强击弱。
有兵力优势的条件,要集中而不是分散兵力,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没有兵力优势的条件,要创造这个条件。
毛泽东用兵真如神,他就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歼敌。
他认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好处,一是以多胜少,既能全歼,又能速决;二是用力省而成功多,每战必胜,较有把握;三是能取给于敌,以敌人的大量武器装备和人员补充自己。
集中兵力的多少才是绝对优势,要根据敌我双方的装备、火力、机动力和部队战斗力而定,还受地形、道路、给养和驻地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不是倍数越高越好。
在现代战争中,重要的是兵器、火力的集中,而非单纯的兵员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