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音乐之声》教案

音乐之声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之声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并分析音乐之声中的音乐和歌曲•学习音乐之声中的音乐表达技巧和演唱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2. 教学内容2.1 音乐之声简介•介绍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分析音乐之声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分析音乐之声中的主要音乐和歌曲2.2 音乐和歌曲分析•分析音乐之声中的主题曲《音乐之声》的歌词和曲调•分析音乐之声中其他重要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3 音乐表达技巧和演唱技巧•学习音乐之声中常用的音乐表达技巧,如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音乐速度和节奏的控制等•学习音乐之声中的演唱技巧,如正确的发声和气息控制、音程和音准的练习等2.4 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培养•学习音乐之声中的合唱演唱技巧和团队配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和表演的排练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3. 教学过程3.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播放音乐之声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激发学生的兴趣3.2 学习音乐和歌曲•分析音乐之声中的主题曲《音乐之声》的歌词和曲调,让学生理解其主题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自己去挑选和分析其他音乐之声中的歌曲,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3.3 学习音乐表达技巧和演唱技巧•通过练习音乐之声中的歌曲,教授音乐表达技巧,如音乐的起伏变化、速度和节奏的控制等•通过音乐和唱歌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和气息控制,提高音程和音准的准确性3.4 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培养•分配学生角色,并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和表演的排练和训练•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配合,共同完成艺术表演4. 教学评价4.1 测验•设置测验题目,通过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音乐之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4.2 演出评价•组织音乐之声的学生演出,评价他们的表演水平和对音乐和歌曲的理解能力4.3 学生作品评价•让学生制作和提交音乐之声相关的作品,如歌曲演唱录音、故事情节的分析报告等,评价他们的表现和创造能力5. 教学资源•音乐之声的音乐和歌曲录音•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或舞台剧视频•音乐之声相关的书籍和资料6.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音乐剧和音乐电影,提高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其他表演活动,如学校文艺晚会、合唱比赛等,提高他们的表演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上就是《音乐之声》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教案初中

音乐之声教案初中课程名称:音乐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音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之声》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背景,感受其中优美的音乐和感人的故事。
2. 通过学习歌曲《音乐之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重点:1. 歌曲《音乐之声》的学唱。
2. 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 歌曲《音乐之声》的高音部分的演唱。
2.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音乐之声》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之声》的主题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2. 教师简要介绍《音乐之声》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背景。
二、学习歌曲《音乐之声》(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音乐之声》,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3.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三、歌曲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之声》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欣赏。
2.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总结。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演唱和欣赏方面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音乐之声》(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歌曲《音乐之声》,注意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2.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二、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等。
三、音乐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如集体唱歌曲《音乐之声》、音乐游戏等。
人教版音乐之声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音乐之声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对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歌词理解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歌曲《音乐之声》的欣赏与理解。
2.通过歌词分析人物形象、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之声》主题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2)引导学生谈论对歌曲的感受,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歌曲欣赏(1)播放《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歌曲,如《DoReMi》、《孤独的牧羊人》等。
(2)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旋律、歌词、演唱技巧等,感受音乐的魅力。
3.歌词分析(1)分析《音乐之声》主题曲的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歌曲背景,分析歌曲中的人物形象。
(3)讨论歌曲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音乐之声》中的歌曲进行分析。
(2)小组内部分工,分别从歌词、旋律、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
6.实践活动(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喜欢的歌曲,进行歌词创作或改编。
(2)鼓励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强调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
五、课后作业1.欣赏《音乐之声》中的其他歌曲,分析歌曲的特点。
2.以“音乐与生活”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通过歌词理解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
初中音乐之声教案

教案名称:《音乐之声》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音乐之声》教学目标:1. 了解电影《音乐之声》的背景及音乐特点,感受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力和作用。
2. 学习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和《I Have Confidence In Me》,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观看影片片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1. 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和《I Have Confidence In Me》的学唱。
2. 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力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高音部分演唱。
2. 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的背景及音乐特点。
2. 引导学生观看影片海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学唱(1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引导学生跟唱。
2. 分组进行歌唱比赛,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 教师针对学生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讲解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
三、影片片段欣赏(20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之声》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谈谈对片段中音乐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看《音乐之声》,加深对电影音乐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演唱歌曲,教师进行点评。
二、歌曲学唱(1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I Have Confidence In Me》,引导学生跟唱。
2. 分组进行歌唱比赛,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三、影片片段欣赏(20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之声》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
《音乐之声》教案6篇

《音乐之声》教案6篇音乐之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欣赏音乐剧作品)二、了解剧情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
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第一场景: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学生分角色朗读。
幼儿园大班语文《音乐之声》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文《音乐之声》教案标题:幼儿园大班语文《音乐之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对音乐有基本的认知,了解音乐的种类和形式。
2. 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孩子们的听力和专注力。
3. 通过歌词的理解,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各种类型的音乐曲目,如儿歌、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
2. 音乐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都听过哪些音乐呢?”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对音乐的初步认识,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音乐之声》。
2. 新课讲解(20分钟):(1)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
教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每种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歌曲,解析歌词,帮助孩子们理解歌曲的意义。
比如,“小星星”、“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儿歌,既能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3. 实践活动(15分钟):(1)组织孩子们进行“猜歌名”的游戏,播放一段音乐,看谁能最快猜出歌名。
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听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反应速度。
(2)鼓励孩子们尝试跟着音乐唱出歌词,或者模仿乐器的声音,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孩子们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强化他们对音乐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再次强调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听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家庭作业:鼓励孩子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欣赏音乐,或者试着创作自己的歌曲,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就是幼儿园大班语文《音乐之声》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教案

《音乐之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力量和音乐对人们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电影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观察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影《音乐之声》的背景介绍。
2.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关系。
3. 电影中出现的音乐作品及其意义。
4. 电影中音乐对情节和人物发展的影响。
5. 电影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电影中的音乐和角色。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电影中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电影《音乐之声》的短文。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电影《音乐之声》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在小组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电影《音乐之声》的DVD或在线视频。
2. 电影剧本或相关书籍。
3. 音乐播放设备。
4. 纸张和笔。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的背景和剧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第一课时:观看电影《音乐之声》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电影中的音乐和角色。
3.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电影中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4. 第三课时: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电影《音乐之声》的短文。
5. 第四课时: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观点。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戏剧《音乐之声》教案

戏剧《音乐之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音乐之声》的剧情和背景。
2.学习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戏剧的基本表演技巧。
2.理解《音乐之声》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戏剧中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2.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感情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1.电视或电脑播放器。
2.课堂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音乐之声》1.引入:播放《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讨论: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戏剧的了解和喜好。
第二课:学习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1.基本动作:向学生介绍戏剧表演中的基本动作技巧,比如站立、行走、转身等。
2.面部表情:教授学生如何通过面部表情传达情感,比如喜怒哀乐。
3.语言表达:讲解戏剧中的台词表达技巧,如语调、语速、情感等。
第三课:分析《音乐之声》的剧情和背景1.讨论:与学生一起回顾故事情节,并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2.了解背景: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二战时期奥地利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第四课:自由表达和合作排练1.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表达对《音乐之声》的理解和感受。
2.排练:每个小组编排一小段剧情,让学生体验表演的乐趣并加强合作能力。
第五课:展示和反思1.表演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场景,让全班同学观看并互相欣赏。
2.反思讨论:回顾每个小组的表演,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优点和提出改进的建议。
评估方法: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演技巧。
2.学生对《音乐之声》故事和主题的理解。
拓展活动:1.观看《音乐之声》的完整版本电影或舞台剧,了解不同版本的改编和演绎。
2.学生自己编写一个与《音乐之声》类似的剧本,表演给同学们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戏剧《音乐之声》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技巧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分析剧情和背景来理解戏剧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通过小组合作排练和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看到戏剧单元出现了《音乐之声》这样惹人喜爱的新面孔,实在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它裹挟着山间的清风而来,它蹦跳着欢唱着而来,它朝我们扮着鬼脸让人忍俊不禁,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们的心田。
我们对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爱,所以我想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是可深可浅的,内容也可简可繁,完全视乎学生的兴趣和课堂上学习探讨的走势而定。
根据这种想法,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方案:方案(A)主要侧重于对课本节选部分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电影本身的欣赏和评析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
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
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
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
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
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
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
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
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
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
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
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
亚的冲突。
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
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
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
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
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
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
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
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
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
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
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
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
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