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一、近年高考情况1、考点全面,题材丰富. 涉及的题材:写景、田园、咏史、边塞、送别、咏物、即景抒怀等多个方面。
2、体裁集中,作家熟悉. 熟悉的作家:主要有辛弃疾、苏轼、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储备少,对诗歌鉴赏考点不明,分类及术语不清楚.②积累少,读诗背诗少,对诗歌内容感情和表达形式不熟悉.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缺乏答题技巧。
三、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的要求.2、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5、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选材分类: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6、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7、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字不离句,句不离诗。
)训练有素:提高鉴赏能力做题步骤: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辨:题目类型.析:做题前对诗歌有个总体分析。
答:理清思路、规范答题.几个“不”1、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2、不能生搬硬套术语,张冠李戴。
3、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4、不必引经据典.5、不能只写成翻译文字.6、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8.对比赏析,凸现鼎势.9.“点”的考查是主流.,尾句考查是重点.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应试对策(一)明确诗歌常欣赏的8个角度1.诗歌的感情 2.诗歌的意象(意境)3.诗歌的内容 4.诗歌的手法(技巧)5.诗歌的语言 6.诗歌的色彩7.诗歌的节奏8.诗歌的含蓄(二)立足课本,构建诗歌鉴赏系统知识框架1.了解主要体裁和流派特点. 2.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分类.爱国类(略)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忧民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3.了解常见文学性鉴赏术语形象:包括自然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分析意象,了解形象的特点、内涵,包含的感情、社会意义,品味意象营造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道题,虽然对于考生而言有看不懂诗的时候,但掌握训练技巧,总能做出来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秘籍06 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满分秘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全国通用)(解析版)

秘籍06 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满分秘籍(全国甲、乙卷)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的主要考点: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
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一七法快速读懂古代诗歌阅读在诗歌鉴赏中,首先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读懂是王道,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因为任何诗歌鉴赏都是分三步进行的,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二快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三)看作者,知人论世(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七)看尾句,卒章显志三紧扣题干要求,参考选择题正确选项的解读,结合诗句整理答案。
具体解题时,上述方法综合运用,但关键是要看清题干要求,具有整体意识,简单题与选择题综合考量,有时选择题做到二选一确定不了时,暂时放一放,看看简答题的题干,查找隐含信息,再来关联选择题,就会豁然开朗。
【典例1】(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整体阅读]第一步,看标题,抓题眼。
首先看诗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和”提示本诗是一首酬和诗,“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交代写诗的缘由。
由此可知,此诗是作者应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表达了对南丰先生出山的看法。
第二步,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通过注释①可知,题目中“南丰先生”即曾巩,曾巩是诗人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注释②③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
第三步,看作者,知人论世陈师道,不是学生特别熟悉的作者,没有已知背景,课结合第二步注释一并考虑。
第四步,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笑,有情不及羡他未能全无意试一鸣综合五、六、七步,看意象,典故,尾句等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语文古诗文鉴赏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语文古诗文鉴赏的答题思路和方法语文的古诗文鉴赏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是很多同学都非常头疼的题目。
除了加强平时的积累之外,掌握一些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就给大家列举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帮助大家更好掌握古诗文。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
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1、写景抒情类。
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
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
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
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
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秘籍05古代诗歌鉴赏解题秘籍(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故选C。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
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华版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华版对于古诗歌的鉴赏一直是我们语文考试的考点,要想做好古诗鉴赏题就要利用好古诗大答题技巧,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技巧精华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诗歌鉴赏技巧精华版(一)(1)意象特点:解释意象在句中的表层含义+该词描写的景象,该词表达的情感或意境本诗(本联)选用XX的XX、XX的XX,渲染了XX 的氛围,术语的概括作用(如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XX的情感。
画面特点:恬静优美、清远含蓄、清新明丽、孤独凄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寂寞、沉郁忧伤、和谐静谧、阔远苍凉、高远辽阔、和平冲淡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魂壮阔、萧瑟凄冷、宁静安详、雄奇瑰丽、虚幻飘渺、萧条冷落、繁荣富丽。
(2)意象的含义:描绘诗中表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氛围的特点)+交融的感情描绘了一幅XX(名词)XX或描绘了一幅XX图(时间+季节+人物活动),营造了XX的氛围,表达了诗人XX的感情。
飞鸟:自由鸥鸟:毫无心机、不与人争斗、悠闲自在的生活、归隐、与世无争孤鸟:思乡、思归、离群、失群青山:永恒、历史沧桑、永恒不变的深情故山:故乡捣衣、砧声:思乡流水:情感的阻隔、情感的表达浮萍、飞蓬:漂泊船:隐居、漂泊落红、落花: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红颜易衰、时代由盛转衰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遇、杜鹃:思乡、漂泊杨柳、兰舟、关山、长亭、鹧鸪:离愁别绪春日、清风、明月、清泉、小溪、花草:闲情逸致乌鸦、杜鹃、猿、蝉:衰亡、哀婉、凄楚登楼、凭栏:报国壮志、悲慨、激愤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羁旅行驿之苦小楼:思念闲情(3)字词推敲: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和作用这一字在句中的意思是XX,运用的了XX的修辞,写出了XX的景象,表达了诗人XX的思想感情。
(4)人物形象分析: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这首是描写了XX(特定的环境和氛围)的一个XX(思想、性格、特征)的XX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教学设计建水六中曹菊一、教学目标:1、解读《考试标准》,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
2、点拨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讲练结合,以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考纲解读①分析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II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5分。
(二)知识储备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a忧国忧民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b建功立业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曹操《龟虽寿》c思乡怀人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d依依惜别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e寄情山水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f昔盛今衰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g仕途失意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h青春易逝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2、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a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借代、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倒装(倒文)……c表现手法:起兴、渲染、烘托(衬托)、白描、抑扬、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讽今、想象与联想、……3、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a意象:诗人在诗歌中选取的融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即诗歌中涉及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b意境: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c意境赏析常见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生机勃勃、雄浑壮阔、虚幻飘渺、富丽堂皇、繁华热闹……(三)方法指津1、把诗歌“泡开”——用白话把诗歌翻译或描述出来。
2、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
a必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总是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如季节、时间、景物、事件、地点、情绪、体裁、内容等。
如:《暮江吟》《宿建德江》《山居秋暝》《越中览古》《出塞》《登鹳雀楼》《过华清宫》《听蜀僧濬弹琴》《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b必看作者: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的风格个性及人生遭遇理解分析诗歌。
如:盛唐的李白豪放飘逸,安史之乱的杜甫忧国忧民,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保家卫国,归隐的陶潜,亡国的李煜,被贬的苏轼,流连青楼的柳永,婚姻美满及夫亡家破的李清照……c必看意象:诗歌的意象总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并借由人们的审美习惯形成了特定的象征含意。
如:雄关、沧海、大江、长风——豪情壮志大漠、古道、落日、冷雨——孤独惆怅长亭、灞桥、杨柳、兰舟——依依惜别春日、清涧、泉溪、花草——闲情逸致雎鸠、鸳鸯、蝴蝶、鹊桥——伴侣爱恋南山、禅寺、暮鼓、三径——隐逸情怀松、竹、梅、兰、菊、玉——高洁情操d必看名句:注意倒装句和不完全句,抓关键句,抓诗眼。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眼(关键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数量词、叠韵词、拟声词、词性活用词……e必看注释:诗歌下的注释要么降低难度、破解难点,要么提示背景、给予暗示。
如:(05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f必看题干:题干分提示语和提问语,理解提示语,看清提问语,有针对性地作答,忌答非所问。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套用表达程式,答题规范准确。
诗人通过景物组成了一幅的画卷,从中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起到了的表达效果。
第2课时(四)考题示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人登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根据首、颔两联展开想象,简要描绘。
2、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请根据诗意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析】诗中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物境,以“急”“高”“哀”“清”“白”“回”六个字分别加以形象,组成画面:猎猎秋风,高远的天空,老猿在悲鸣;水落石出,水清沙白,苍劲的秋风中,孤鸟在吃力的盘旋。
再近看落叶萧萧,黄叶满地;远观滔滔江水,滚滚东逝。
写出了夔州秋景的壮阔与悲凉,既含有无边的悲意,有蕴有不尽的悲愤,为全诗渲染了悲凉凄切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联写杜甫晚年多病客居他乡,独自登台赋诗,生命的苍凉感与秋的萧杀浑然融为一体,更能衬托出诗人无尽的悲凉,生命将尽,事业无成。
诗人将悲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恰当的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悲壮苍凉、雄浑阔大意境。
是以哀景写哀情的典型。
(五)小试身手【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诗通过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绘出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1、通过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突出秋夜幽寂清冷的特征。
2、表达了诗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六)实战演练(09全国卷2)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表现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七)课堂小结诗歌“六必看”: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从意象把握情感,从诗句找到依据,从注释破解难点,从题干得到启示。
(八)课后作业请用学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完成《考试说明》P68~72的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教学反思建水六中曹菊本堂课是我在高32届会考语文复习中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堂课。
通过这堂课,我想既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完成会考古诗鉴赏题目,又能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本堂课的特色具体表现为:1、课件精美,内容丰富。
授课思路的反复斟酌,典型诗歌的精心甄选,甚至每一幅配图的耐心搜索,力求让学生目视其图,口吟其诗,身临其境,让学生沉浸在古诗的意境、尽享诗意的甘醇。
2、方法指津,答题规范。
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这是学生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我力求让学生将其变成自觉行动,即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解答试题方面,我仍坚持规范准确,给出了答题的表达程式,要求学生牢记并灵活套用,这对应试答题有着重要意义。
3、师生互动,气氛活跃。
在“知识储备”环节,我引领学生一边回忆以往学过的诗歌内容,一边齐声背诵脍炙人口的名句,并不时加入自己充满激情的精当点评,学生也都全情投入积极参与;在“方法指津”环节,学生对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含意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个人抢答使得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反观这一堂课,心中也有一些遗憾:1、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
短短40分钟,要解读《考试标准》,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要明确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答题模式,要讲练结合,以数首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也真难为我了。
所以,似乎处处都是重点,而每一处都未能充分发挥;觉得每一块都很有必要,每一块都应该加强,可是时间不够。
从一堂完整的课来说,这的确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但我觉得,把本节课放到会考古诗鉴赏乃至整个高考古诗鉴赏来看,其功用实在是不容低估。
我没有刻意去压缩、删减内容,我愿意展示一种常态课,一种系统的、长期的、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常态课。
2、拓展过宽,主线受干扰。
作为诗歌鉴赏的第一堂课,学生到底已经具备了哪些鉴赏知识,我的心中是没底的。
于是在“知识储备”模块占用了太多时间进行梳理,导致重点内容“方法指津”完成之后下课时间已到,“小试身手”及“实战演练”等练习、巩固的环节只得留待第2课时完成。
当堂练习巩固,当堂验收,这也是教研组听课老师给我提出的最大建议。
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一直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