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书法
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景以境出情由境发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from Scenery”—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 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
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
“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
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
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
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
王蒙简介.doc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王蒙简介:元代山水画家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山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元末,他做过“理问”、“长吏”一类的小官,后来因为“遇乱”(指爆发农民起义),弃官隐居黄鹤山多年。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
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书画风格:王蒙能诗文,工书法。
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
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
山水之外,兼能人物。
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
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
《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
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
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王蒙一生画了许多隐居图,但内心对退隐和出仕始终十分矛盾。
因此,他的画气息不如黄公望、吴镇、倪瓒的作品那么平静超脱,甚至线条中往往透露出不安的情绪。
也正是由于他不能忘情止俗,所以他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心,对山川自然的描写,比他们更为尽心尽力。
而且他的技法多样,显得艺术上更为多能。
王蒙的山水画,早年受外祖父赵孟顺的影响,后来又受到画家黄公望的指点,因此他在继承董巨画法的基础上能自出新意。
他的画以繁密见长,而且笔法变化多,功力深厚。
他擅长皴法主要是解索皱(弯弯曲曲的长线条,形同解索)和牛毛皴(细线密皴,宛如牛毛)。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翻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翻译
贤人爱山,智者爱水。
山高而坚,以其深邃滋养万物,使仁者喜于平和宁静与仁。
水是不断流动的,它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流动,使智者想到随时代潮流而动,随时快乐。
这是一种互文:善良智慧的人从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和追求,甚至是自己精神的倒影,所以乐于看到景观。
这是君子修养的两个方面,是拟人化的自然之美,是君子仰慕山川所带来的享受相遇的快感。
因此,山水与人类美好的情感相连,成为共同的审美意象,游山玩水成为文人修养身心的重要方式。
比德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和思维方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每年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德行的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德行的人好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德行的人长寿。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水有极大的包容性,形形色色的污秽、泥沙、浑浊经过水的挟带、荡涤、紊 流,终于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旧还你一个清朗洁净美好的世界。
• 水无所畏惧,十分勇敢,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面临万丈深渊,也会毫不犹 豫地纵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
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 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 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 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 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 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
因。”《诗经》说:“泰山高耸,鲁侯景 仰”,说的就是喜爱山。
• 有一次,经不住口才最好的得意门生子贡一再的讨教,孔子详细阐述了崇拜 水的十说得很浅显平实,却蕴涵丰富的情意,直到今天听起来也是很新 鲜和活泼呵。
• 他说,水有很好的德行。水把恩泽无偿地传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与 世间万物,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是个大公无私的典范。
• 水既然几乎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美德情操,怎不叫人亲近喜爱呢?特别是那些 有着智慧头脑、关注修身养性、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人,见贤思齐,更愿意 与水做伴了。
• 仁者为什么喜爱山呢?
• 山生长万物负载生灵,宽厚博大,岿然不 动、滋养万物,正是仁者宽厚稳健、平静 安详、深沉博大的胸怀。
• 所以仁者爱山。正如《诗》里高高的泰山, 是鲁国人的骄傲。
。 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

书法鉴赏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书法鉴赏心得体会书法是我国著名的出品,书法字体有很多种,学习好书法鉴赏,更加提升自己内部素养。
只在此心内 莫向身外求——杨春书画印观后

74 公关世界 \ PRwoRld 杨 春字秀发,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王冬龄教授)。
现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系,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院副秘书长,河北省“书法名家进校园”首批特聘专家。
书法、篆刻、国画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书、画、印三项兼能)、融合——2016兰亭书法社双年展、有道——兰亭书法社双年展(2014)、河北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获优秀奖)、首届河北省高校艺术院系师生书画作品展(教师组获奖)、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家协会交流展、 俄罗斯远东国际沙龙展、同梦异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意大利展等,并于2009年12月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空谷传声——杨春书法展” 、2012年12月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信道抱真——杨春书画篆刻展”。
2017年4月,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举办“传承与经典——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之“杨春书画篆刻展”。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应邀在石家庄美术馆公益“美术大讲堂”做书法系列讲座。
硕士毕业论文《怀素及其书学》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
出版有《杨春临古代碑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杨春临古代碑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新书谱·怀素·自叙帖》(编著)、《杨春书画印作品集》等。
篆书扇面《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松竹图》草书黄山谷《鄂州南楼书事》138cm×68.5cm 2017年《竹石卷》48cm×179cm 2016年 只在此心内 莫向身外求——杨春书画印观后文/郭 嘉我们为什么要孜孜以求地研习书画篆刻艺术?我翻着杨春寄过来的书画篆刻集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么个“过时” 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境——李宝林艺术工作室陈半文一、中国山水画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山水画荫芽于晋,成于五代而大盛于宋。
魏晋时期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魏晋以前社会意识形态和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国画担负着“成教化,助人伦”和“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社会作用。
歌颂明君功臣、表彰孝子贤后,需要的是人物画,而山水画用以戒世示后、传播忠孝等不如人物画直接明了。
因此山水画较之人物画形成和成熟要晚。
直到东汉以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大盛。
“自然、无为、清净、虚淡”的思想更适应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需要。
尽管人们崇尚老庄思想的诣趣不尽相同,然而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知足逍遥”、“不遣是非”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士大夫。
《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自得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
”大自然的山水林泉,非常符合老庄的清静自然的哲理,当时的名士、士大夫“登山临水,竞日忘归”,归隐于山林的记载很多。
随着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越趋激烈,名将宿儒、忠臣义士、高人名士以及传统礼俗等不仅不以重视,甚至生死无常、朝不保夕,更不用说还有绘画来表彰歌颂了。
士大夫们看透了仕途的坎坷和官场的残酷,一时乎,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退隐和半退隐、亦官亦隐的风气非常盛行,“裂冠毁冕相携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归隐山水林泉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魏晋直至两宋、士大夫、文人墨客对山水林泉的眷恋达到了“不归”、“不倦”、“忘返”的地步,把自己融进了大自然。
随着大量的文人加入了绘画的队伍,田园诗、山水诗、山水文学也在发展成熟,于是人们更加喜爱以高人逸士与山水林泉相结合的绘画题材。
而高人逸士只是理想中的人物,山水林泉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境地。
中国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文化历史背景下,从人物画的附属背景脱离了出来,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独立画科。
二、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意义中国山水画是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郭熙画论《林泉高致》原文

郭熙画论《林泉高致》原文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氵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皆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於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辐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於文。
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