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乐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lè),仁者寿。
”阿宣(刘宣)认为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亲近水,仁德的人亲近山。
”《论语别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论语集注》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水文化名言名句

水文化名言名句1.孔子关于水的名言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孔子集语》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2.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孔子论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这一段语录,中学教材里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读“yaò”,既然读“yaò”那就不是“喜欢、高兴、快乐”之类的意思能够解释的。
不知道细节,据说余秋雨先生和这个语录也有瓜葛。
我是这样理解的:精明的人如同水,仁厚的人似的山;精明的人有效率,仁厚的人沉稳;精明的人孤独寂寞自如洒脱,仁厚的人能受人们的认同。
智者能够有效率的处事,仁者能够沉稳的做官;智者可以给人类增添财富,富民一方;仁者可以给人类增添和平,使社会祥和。
前两个“乐”应该是“好像、如同”的意思,第三个“乐”是施动者的心理感受,应该是“潇洒、自如”之类。
至于“寿”也不是和生命长短有关系的“长寿”,应该是说具备了这种美德,享受到的'人们的尊重。
孔子本身就是用比喻去表明一个道理的,人效山之德,才学水之能够。
水是多变的,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
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
她婉转灵活,机智善变,水到渠成,理应效仿。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莫斯季义理,仁慈包容而难于冲动,性情抽痛就像是山一样沉稳王之臣,所以用山去展开匹敌。
必须人们按山的秉性做人。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可靠的象征;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高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理当景仰。
自然就是了不起的,它孕育出了万灵之首的人类肉体,又用自身灵性彰显人类,把天地精华转化成人类的灵魂。
孔子是睿智的,他从两千多年前就周游列国,跨过时空的阻隔,把仁人志士做人标准呼喊至今,让炎黄子孙铭记立人之本。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

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什么意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是: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二、出处
出自《诸子喻山水》先秦诸子: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
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翻译:
大海不拒绝其它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其它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已有的人才,所以有更多的人才投奔;学者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从早到晚没有停
止过。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及意思《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 ,“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
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
”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
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
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山,性格稳重,志存高远,有其高、深、博、大之质。
他执著挺拔,内含正直,风格简洁。
拔地而起,直视苍穹,书写青松磐石风格。
经年累月,历经苍桑,成就无言谦卑气质,打磨你的刚毅和傲骨。
他临谤不戚,受誉不喜,遭辱不怒,从不昂首天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目空一切。
他天天看云卷云舒,年年赏花开花落,身高不言高,体厚不称厚,每临大事有静气,任凭风吹浪打而不惧,自岿然不动。
山,厚德载物,心胸宽大。
经受着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与冰雪为侣,与河流作伴,养育着参天大树,名花小草,鸟兽昆虫,孕育了人生的悲与欢,苦与乐。
山是孤独的,但它并不寂寞,因为它拥有一个博大而精深,丰润而宽厚的内心世界。
仁,二人相对为仁。
“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友爱别人,不是害别人。
两个人在一块相处,最大的原则是互相友爱,不做对不起对方的事。
仁者不但要爱别人,与人为善,而且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爱山水,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仁者则平和、稳重、安静,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像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长寿永恒,正所谓仁者乐山也。
做人不也是这样吗!水是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却又是最厉害、最可怕的东西。
海的容量、海的能量、海的气势又有谁能比?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山在水面前,只有被缠绕的份儿,山之险,只能衬托水之奇。
水的静,也许比水的动还要可怕,越深的潭,就越平静;这种平静就意味着它深不可测。
居,善地。
与你相容的地方就是善地。
水是随遇而安的,无处不是善地。
心,善渊。
心像深渊那样。
一个人,做到心如止水也许不难,难的是能把天大的事看小,能把巨石像纸片那样抛向天空,能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能够把敌人射来的子弹像小鸟那样抓在手里,听它那动听的歌唱。
孔子说的与水有关的名言

孔子说的与水有关的名言1.孔子关于水的名言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孔子集语》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2.关于水的孔子名言1、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说苑·杂言》译文: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为什么?”孔子说:“流水浩大,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流动的规律,好象义;它浩浩荡荡无穷尽,好像道。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孔子集语》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Microsoft Word 文档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山无穷乃大,仁者,大智大勇大慧,必定是心灵七巧,大肚能容天下事,故为仁者乐山!水灵活自由,智者必定不会在生活中去自寻烦恼,但人岂无烦恼,所以我们追求自己的人生也能如水般来的自由,做到仁善明智,一生也就知足常乐,带给他人快乐也带给自己幸福!!!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
象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乐(yào):喜爱。
【翻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解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
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
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
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
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
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
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
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
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
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
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
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
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
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
另外,纯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正是因为仁者的品格与山接近,智者的品格与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他以大自然作比,来巧妙揭示“仁”与“智”的内涵,给后人以生动的启示。
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
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对于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