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动脉瘤的影像诊断

现在是12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MRI表现
v【影像表现】:MRI平扫见左
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动脉瘤(↑) 在均呈流空样无信号改变T1WI (A)、T2WI(D),其前下方、 左侧额叶内AVM(↑)呈乱麻(B 两处病灶均明显强化。MRA(C) 显示额叶AVM呈乱团状高信号 (↑),并可见粗大引流静脉;动 脉瘤呈明亮高信号(↑)。
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 Eebakey Ⅰ 型。
夹层动脉瘤Ⅲ型
现在是33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v【影像表现】:CT增 强扫描横断面(A、B) 显示降主动脉夹层, 管腔内可见膜样分隔 (↑),VR重建(C) 显示撕裂口向下延伸 至腹主动脉。
v【影像诊断】:主动 脉夹层动脉瘤Ⅲ型。
假性动脉瘤
现在是34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v【影像诊断】:左颈内动 脉虹吸段动脉瘤(DSA)。
现在是6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⒈无血栓动脉瘤
平扫为圆形稍高 密度影,边缘清楚 ,增强有均匀强化 ,CTA可显示动脉 瘤与其载瘤动脉的 关系。
CT表现
现在是7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类圆形高密度影(↑)
增强后由对比剂充填呈均匀高密度(↑)
【诊断】 左后交通动脉巨 大囊状动脉瘤(手术 证实)
部分血栓动脉瘤
现在是16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四
MRI表现
3、完全血栓化的动脉瘤:因血栓形成早晚不同MRI信号表
现各异,急性血栓呈等信号,亚急性血栓呈短T1、长T2高 信号,陈旧性血栓因含有出血、钙化和含铁血黄素而 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仅有囊壁的环状强化。 4、钙化在T1、T2上均呈低信号,位于血栓内或瘤壁。 5、含铁血黄素沉积表现为T2低信号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动脉分支处的局限性扩张或真实性血管畸形,它的发生和演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壁炎症等。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受限、眼球运动障碍等。
颅内动脉瘤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其中DSA具有“金标准”的地位,其检测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但其创伤性较大,对患者的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而CT和MRI因其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全面等优势,逐渐成为临床初步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此外,头颅血管造影(MRA)及动态平衡对比增强MRI也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颅内血管病变相鉴别,如颅内血管炎、颞动脉炎等,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判断。
二、治疗1.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出血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不同因素,手术方式也不同。
①显微手术:是针对动脉瘤较小、位置较靠前的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创伤较小、出血量较少、恢复较快。
②血管内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小型金属器械送到动脉瘤部位进行凝固栓塞,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
③开颅手术:针对较大、复杂、位置难以到达的动脉瘤,需要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直接切除病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手术本身也存在着风险,手术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水肿、出血等,需患者与医生在术前进行充分沟通、评估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医生在颅内动脉中放入钢丝网、金属支架、微导管、微球等器材达到堵塞或切断动脉瘤的目的。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颅内动脉,其中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包括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是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而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为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和昏迷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为常见的病变之一,而脑室内出血通常预后较差。
SAH还可能导致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诊断SAH的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高血压、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迟钝或昏迷以及眼底出血等。
眼底出血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其中透明膜下出血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C。
玻璃体出血是指在眼球玻璃体中发生的出血现象,也称为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
通常是双侧发生,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AVM破裂等导致颅内压增高。
初次检查时常常会被遗漏,但通常会在初次检查时表现出来,迟发性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可能会伴随再次出血。
患有玻璃体出血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出血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在6到12个月内可以自行消退,但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希望更快地改善视力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玻璃体摘除手术。
3.临床血管痉挛是指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或运动受限。
症状通常会缓慢出现,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体征,可能会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大脑前动脉综合征:以额叶症状为主,可能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迟缓、精神错乱、低语等。
颅内动脉瘤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颅内动脉瘤的基本知识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指导患者和家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药物使用指导
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副作 用等,确保患者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
优势
介入治疗可避免开颅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难以 到达的动脉瘤。同时,介入治疗可保留正常血管结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颅内压升高及脑水肿处理
颅内压监测
脑脊液引流
持续监测颅内压变化,及时发现颅内 压升高的迹象。
通过腰椎穿刺或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THANKS
感谢观看
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02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利用磁共振技术对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无需注射造影剂,对软组织的分
辨率高,可准确判断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0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注射造影剂后
连续拍片,可动态观察颅内血管情况,准确判断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新兴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无创、精准和可重复等优点。未来,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完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将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辅助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未来,随着对颅内动脉 瘤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药物治疗将更加精准和有效。
位置。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为医生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疗方面提供权威性的指导。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
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初步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手术治疗方面,可采用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预后和预防方面,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实践中,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加强疾病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致死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疗水平将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CA)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ICA这一潜在的致命性疾病,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的发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率。
ICA可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SAH、脑梗塞、脑积水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
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血管造影技术,对于IC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表现上,ICA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也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癫痫等神经功能异常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解剖学特征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中的地位 。血管内介 入栓塞治疗 具有 创伤小 , 弹簧圈栓 塞对 患者生理刺激 小 , 手术风险低 , 预后较好 , 住院时 间明显 缩短 ,
随访 三月至三年预后较好 , 明显并 发症等优点 。随着 介入 无
材 料 的 快 速 发 展 , 前 认 为 只 有 手以
功能缺损 ( IH NS H)<3分 、 日常 生活能力评 分 ( I 判定 > 5 B) 9
27 4
在 院死亡 4例 与术后 6月死亡 2例 。
3 讨 论
出血 的风险较高 ( R= . 19 %C .3~ .5P= .O ) O 31 , 5 I 4 67 ; 0O4 。 1 颅内动脉瘤形 态 、 大小 、 部位对 治疗 和预后 有一 定 的影
本 研究 结果表明颅 内动脉 瘤发生 的部位 9 % 发生 于颈 0
响, 但不是绝对 的。赵诚等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 、 位置 、 病情严重程度等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 的影 响 , 认为 动脉瘤
的栓塞程度受瘤颈 、 瘤体大小 、 脉瘤位置等 多因素的影 响 , 动 临床预后与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 出血 的量 多少及 H n— ut H s( es 蛛网膜 下腔 出血 ) 评分 密切相关 。本组 2 7例 非外 伤性蛛 网膜下腔 出血 ( A 患者进行 H n— es S H) ut s 评分 I~Ⅲ H
内动脉系统 ,0 1%发生于椎基底动脉 系统。颈 内动脉 系统 中
大脑前 、 中动脉 的动脉瘤为 5 . % , 内一 67 颈 后交通动 脉的动脉
瘤为 2 . % ; 基底 系统 中远端动脉 瘤 3 3 , 端动 脉瘤 3 3 椎一 .% 尖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ppt
颅 内 动 脉 瘤 破 裂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F/6编5辑ppt
3D重建
编辑ppt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ppt
编辑ppt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先天发育 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 形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 为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 室、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 93%
发生于任何年龄,72%40岁前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8.6%。
编辑ppt
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血管极 度扩张、扭曲,管壁薄,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 接相通。
血管造影表现 1、显示畸形血管。 2、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异常粗大伴局部循环加快。 3、盗血现象。 4、血肿的征象。
编辑ppt
编辑ppt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可无异常;在颅内压 增高时可出现颅内钙斑的移位。
编辑ppt
2、CT表现:
①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内):表现为颅骨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50% 的病人可合并脑挫裂伤,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疝亦较常见。额底及颞底部的血肿因部分容 积效应而显示不满意,需作冠状或矢状扫描。
编辑ppt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编辑ppt
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
编辑ppt
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向慢性发展的阶段,其形态 和密度呈多样性,可为新月形、半月形,高密 度、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个别)低密度。
编辑ppt
③慢性硬膜下血 肿(3周以后):慢 性期第一周多为混杂 密度、等密度。外伤 1—2月中期为双凸形 混杂密度、等密度。 两个月以后为新月形 低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先天发育异常和(或)后天损伤等因素所致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血管壁逐渐扩张形成异常膨出。
【临床特点】
1.颅内动脉瘤并非少见,发生率为2%~5%,女性略高于男性,最常见于中老年人(40~60岁),青少年较少。
2.在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3.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一旦破裂,10%-15%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35%,再次出血病死率60%-80%,24h内再出血发生率4%-13.6%。
4.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1.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状。
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分叉处,此处与动脉中层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2.后天性动脉瘤:占10%~18%,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破坏动脉内弹力板,动脉壁逐渐膨出形成囊内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占0.5%~2.0%,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脉瘤,体内感染灶脱落的栓子侵蚀脑动脉壁形成。
4.外伤性动脉瘤:占0.5%左右,又称假性动脉瘤,颅脑损伤、手
术创伤、由于异物、机械、骨片等伤及动脉壁或者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动脉瘤。
【分类】
1.依据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及破裂动脉瘤;
2.依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感染性、外伤性等;
3.依据形态学特征,大致分为囊性与非囊性动脉瘤:
①囊性动脉瘤是指动脉侧壁发出的异常类圆形膨出,通常具有瘤颈小于瘤体的特征。
②非囊性动脉瘤主要包括梭形动脉瘤、蛇形动脉瘤、圆柱状、舟状、蜿蜒状动脉瘤等,其中梭形动脉瘤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节段性血管壁向各方向的异常膨出;蛇形动脉瘤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长节段的迂曲扩张,并常伴有瘤内血栓形成。
4.依据动脉瘤最大径,将其分为:
①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mm)
②中型动脉瘤(5mm≤最大径<15mm)
③大型动脉瘤(15mm≤最大径<25mm)
④巨大型动脉瘤(最大径≥25mm)
动脉瘤大小通常被认为与其破裂风险存在相关性。
5.依据病理学,分为真性、假性、夹层动脉瘤。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1.未破裂的动脉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先兆症状常见为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动眼神经麻痹等。
2.80%~90%的动脉瘤患者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
3.动脉瘤破裂后并发症:
①神经功能损害,可出现偏瘫、神志不清、昏迷②癫痫,3%患者急性出血期有可能出现癫痫③脑血管痉挛④脑积水
【影像检查】
1.DSA: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金标准”,DSA尤其是三维DSA对最大径<3mm的微小动脉瘤及其周围小血管的显影有更高的敏感度。
DSA也是对蛛网膜下腔(SAH)出血进行病因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的患者,在有治疗条件的前提下,推荐直接进行DSA检查。
2.CTA: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6.3% ,特异度可达100.0% ,但对于最大径<3mm的微小动脉瘤,CTA仍存在漏诊的情况,其敏感度仅为81.8%。
3.MRA: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5%,特异度可达89%。
对于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可达89%,对于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仅为7
4.1%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与颅内动脉瘤大小相关。
【影像首选】
1.CTA:速度快,首选。
2.DSA:金标准,可进行介入治疗(血管内栓塞)。
【临床治疗】
1.外科开放手术。
2.血管介入治疗。
A:囊状动脉瘤,最常见,病变血管段或分叉部管壁呈球囊状扩张。
B:梭形动脉瘤,血管壁呈均匀扩张,而又朝一端逐渐均匀缩小,直至达到原来的血管直径,呈梭形状。
C:圆柱状动脉瘤,开始血管突然呈滚筒状扩张,同样又突然过渡于正常血管。
D:舟状动脉瘤,血管壁呈一侧性扩张,而对侧血管壁则无变化,常见于夹层动脉瘤。
E:蜿蜒状动脉瘤,相近的血管段相继呈不对称性扩张,病变段血管呈蜿蜒状膨大。
左侧大脑后动脉多发动脉瘤
男,右侧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
A、B: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管腔局限性扩张。
C、D:血管壁成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管腔局限性扩张,管壁强化,管腔内见长条状分隔明显强化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