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1_蛛网膜下腔出血CT(3)(2)(2)

1_蛛网膜下腔出血CT(3)(2)(2)

脊髓血管病变所致的SAH
颈椎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
男,78岁,洗澡时突发枕部头痛
A
B
C
A:颅脑CT平扫,桥前池、环池、左侧外侧裂基底部出血 B:颈椎MRI示颈1-2椎间孔水平粗大的引流静脉 C:经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dAVFs来源于C2神经根支
脊髓血管病变所致的SAH
脊髓前动脉瘤 A
动脉瘤性SAH
DSA假阴性
D
E
F
G
D:第一次头部MRI,红箭示脑干背侧结节样病变; E: 第二次头部MRI,红箭示脑干背侧结节样低信号影; F、G: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机化(HE,×100);
非动脉瘤性SAH
198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经验性诊断标准
A:临床症状:较轻,无意识丧失、突发性头痛逐渐加重,Hunt-Hess为Ⅰ-Ⅱ级。 B:出血部位(CT或MRI)
急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CT诊断
湖南省脑科医院放射科
张伟 任雅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类
自发性
SAH
原发性: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性: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 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外伤性
急性原发性SAH
常见病因
Ø 动脉瘤破裂,约50-80% Ø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约10% Ø 动静脉畸形,约5%
造影剂外渗 通常>90 Hu
24 h 随访
CT 值衰减>50 Hu 病灶较前明显吸收或消失
MRI
在T1WI、T2WI上无明显影像学表现
占位效应
轻或无
急性脑出血 50-80Hu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r ve d t e e tde e o e iwe her c n v l pme ti e o a c a e t n n nd v s ulrt amen s r t.
【 yw rs It cai ers S brc ni e o h g ; i n s ;ram n Ke od 】 n arna Tet et r l n g s
C i ia do o , o i ie st s i , il n l c Ra il g Ku po Unv r i Ho pt F n a d n l y y l a
【 b tat A e r m brc ni e orae S H ite ed gcueo n t u ai S H. rm t i - A src】 nui a s aah o h m r g (A )sh ai as f o -r m t A Po p da sl u d h l n n a c g
动 脉 瘤 性 蛛 网膜 下 腔 出 血 是 由位 于 蛛 网膜 下 腔 内的脑动 脉瘤破 裂所 致 。其典 型 临床表 现为 急性
由于 颅压 急 剧 升高 和 暂时 的脑 灌 注 中 断 , 约 大 1 % 的病 人 在 到达 医院前 死 亡 。其 3 死 率 为 2 0d病 4 % 。许 多研 究 表 明 , O 早期 确诊 和及 时治 疗 可 以 显 著 降低病 残率 和死 亡率 。
量少或红细胞 比容小于 3 %。 医生读片经验 。 ④技 0 ③ 术 因素 ( 有无 运 动伪影 , 下部有 无 薄层 )利 用 C 脑 。 T 可量化 出血量 , 国际上通常 采用 Fse 分级 , 1 : i r g 即 级 C T上未 见 出血 ; : 2级 弥漫 或垂 直蛛 网膜 下 腔 ( 纵裂 池, 岛池 , 池 ) 血 厚 度< n 3级 : 部 凝 血 块 环 出 l ; ml 局 或 垂 直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厚 度 > m; : 内 或脑 lm 4级 脑 室 内凝 血块 伴 弥漫或 无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 在 急性 期 时 , I 出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的 敏感 MR 检 度与 C T相 同 , 由于其 成像 时 间较 长 , 但 很难 在 急诊 情 况 下应 用 。对 于 躁动 的病人 需 要 进行 常规 麻 醉 ,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1、定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和椎管内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隙的统称。

2、原因(1)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2)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脑炎等。

3、病理分类(1)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2)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4、临床表现(1)头痛、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升高。

(2)病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

(3)意识障碍。

5、辅助检查(1)头部CT。

(2)头部MRI。

(3)脑血管造影。

(4)腰椎穿刺。

6、治疗(1)一般治疗:出血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药物。

头痛者可给予止痛、镇静剂,并保持大便通畅。

伴颅内压增高时,应用甘露醇脱水。

(2)大出血者可行手术治疗。

7、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意识不清有关。

(2)营养失调 与呕吐、发热有关。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8、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

(2)加强营养:创伤后的应急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

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

(3)脑损伤患者因意识不清或肢体功能障碍,可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

应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

每日作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按摩。

9、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减退的患者给予解释,使其树立信心。

(2)康复训练:协助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废损功能训练,如语言、记忆等。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一、介绍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其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分类和定位。

二、影像学特征1·CT扫描脑出血在CT扫描上呈高密度灶,常呈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密度高于周围的脑组织,且通常在出血后数小时内可见。

血肿周围可有占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压。

根据出血的年龄,CT表现可分为新鲜出血期(高密度)、亚急性期(高密度与低密度混杂)和慢性期(低密度)。

2·MRI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脑出血图像,并可以区分血肿的不同阶段。

T1WI上,新鲜出血区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为高低信号与高信号混合,慢性期血肿为低信号。

T2WI上,新鲜出血区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呈高信号,慢性期血肿呈低信号。

同时,MRI还可通过增加脑出血局部血流灌注的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评估血肿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三、分类根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脑出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股沟出血:发生在大脑股沟的出血,常见于高龄患者和高血压患者。

2·脑内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可分为深部出血和浅部出血。

●深部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内囊等部位,常见于高血压。

●浅部出血:发生在大脑皮质、白质交界处,常见于颅脑外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4·脑室出血:发生在脑室内的出血,常见于颅脑外伤和脑动脉瘤破裂。

四、定位定位是脑出血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血肿的位置可以推断出血源的部位和病因。

1·血肿位于大脑股沟:可能存在大脑股沟出血。

2·血肿位于基底节、内囊等部位:可能存在深部出血。

3·血肿位于脑皮质、白质交界处:可能存在浅部出血。

4·血肿位于脑室:可能存在脑室出血。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影像示例图片。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表现?得了蛛网膜下腔出血会怎样?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并发病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定位神经体征、偏瘫、癫痫和癫痫样发作、头痛、视力障碍、颈项强直、脑室出血*一、症状临床表现1、急性期表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0~40岁青壮年多见,也有的报道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

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

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1)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发病前2周内有头痛、头晕、视力改变或颈项强直,这些表现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驱症状。

其产生与动脉瘤扩大压迫刺激邻近组织,或动脉瘤微量出血有关。

一般年轻人比老人更多见,常被临床误诊为偏头痛或颈椎病。

从前驱症状到发生大出血的间隔期约2~3周,约半数前驱症状是由反复的小量渗血引起,外渗的血液可以围绕血管壁或瘤壁引起一些纤维化的粘连反应,起到止血作用。

(2)头痛与呕吐:是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症状,患者从突然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开始,常伴有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

头痛分布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部,并可放射至枕后、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及两腿等,并持续不易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头痛持续时间一般1~2周,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少数患者仅表现头昏或眩晕而无头痛。

开始头痛的部位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窝病变。

头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报告为68%~100%。

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影像诊断

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后交通巨大动 脉瘤CT增强 示“靶征”。
影像学表现
❖ 3.完全血栓动脉瘤 ❖ CT平扫为等密度,其内可有点状钙化,瘤壁可见蛋壳
样弧形钙化。增强扫描仅有囊壁环状强化,其内血栓 无强化。
右侧颈内动脉末 端动脉瘤,CT平 扫示动脉瘤腔内 血栓,动脉瘤壁 “蛋壳样”钙化。
影像学表现
❖ C TA 和 M R A
治疗
❖1.手术治疗: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术是最合理 、最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2.血管内栓塞术(介入) ❖3.非手术治疗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
❖一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 1 . 动 静 脉 畸 形 AV M ( a r t e r i o ve n o u s
❖ CT增强扫描动脉瘤呈圆形、梭形均匀强化影像。动脉瘤腔内形 成血栓时,增强扫描所见动脉瘤体形态不规则,但根据其与颅底 动脉的解剖关系不难确定诊断。动脉瘤体壁发生钙化,其形态与 瘤体一致。平扫时发现动脉瘤好发部位出现弧形钙化应高度警惕 动脉瘤存在的可能性。
影像学表现
❖ MRI显示动脉瘤与其血流、血栓、钙化和含铁血黄素 沉积有关。较大的动脉瘤,由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不 一,血流快的部分出现“流空效应”,血流慢的部分 在T1WI图像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动脉瘤内血栓,MRI可为高、低、等或混杂信号。增 强扫描动脉瘤腔强化,血栓无明显强化。钙化和“流 空”的鉴别可根据其位置,前者位于周边,后者位于 中央,同时钙化的信号稍高于“流空”。
影像学表现
❖ 1.无血栓动脉瘤:表现为圆形等或略高密度影,边缘 清楚,病灶周围无或轻度水肿。增强有均匀强化。 T1WI与T2WI均为无信号或低信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影像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影像表现

D C
D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血液可波
及一个或 全部在脑 沟内,或 在脑实质 中形成血 肿
45岁男性,闪电样发病,炸裂样头痛, 昏迷
同一患者,DSA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同一患者,介入治疗后DSA
44岁女性,突然发病,炸裂样头痛。查体:反应 迟钝,右侧肢体无力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同一病例,脑血管造影
MRI 表现
24小时内的急性SAH在T1WI上可呈比脑脊液稍 高的信号影,T2WI上呈比脑脊液稍低的信号影, 但敏感性不如CT。 亚急性期可在蛛网膜下腔内出现局灶性短T1信号 影。 慢性期则在T2WI上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 低信号影,较具特征性。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CT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和临床一线检 查手段 CT示:脑沟、脑池或脑室内高密度影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可示动脉瘤的位置,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 裂表明外侧裂出血(A); 颈内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常提示鞍池内不对 称性积血 (B) ;

A
B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示前间裂基底部 出血(C) ; 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动脉瘤破裂,则表 明小脑延髓池及小脑出血(D) 。

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90%以上
CT表现

①平扫一般为圆形、葫芦形或条形稍高密度 影,动脉瘤壁有钙化时,CT易于显示。一般 动脉瘤均较小,与周围脑组织密度很难区分, 因而平扫常为阴性。增强扫描,多数动脉瘤 腔呈明显的均一强化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 清晰,有时增厚的动脉瘤壁亦发生强化,表 现为在明显均一强化边缘有一轻度的强化环。
3D-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老年人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大脑底部或表面发生病变。

血管破裂后,血液会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多种不症状。

那么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需要如何治疗呢?本次就在下文中了解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出血的一种,其具有特殊性。

一旦发生,死亡率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脑出血。

许多人不了解这种特殊的脑出血。

然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发生在35-60岁的中年人身上,严重威胁着中年人的健康。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有哪些?1、剧烈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表现是剧烈疼痛。

此时,局部出血会刺激大脑。

很多人脑膜受到刺激后还会持续疼痛,头部很不舒服。

如果老年人突然发作,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出现严重头痛,则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此时,局部血液刺激会引起这种不良症状,发病前会出现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如果头痛剧烈,应警惕该病。

2、呕吐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的症状则是呕吐。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作时,血液的刺激会影响脑膜,甚至伴有颅内压升高。

许多人的主要特征是呕吐。

出现莫名的突然呕吐和剧烈头痛时,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免严重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3、偏瘫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感觉障碍发生在发病期间。

明显的特征是肢体偏瘫。

如果四肢运动受到影响或伴有癫痫,则可能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

此时脑神经受损,四肢不良症状更明显。

部分老年人会出现肢体偏瘫、手脚麻痹等表现。

这些都是该疾病的常见症状。

4、意识障碍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来临时,会出现短期的意识障碍。

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失血刺激脑膜后,许多人会出现暂时的意识障碍。

若情况较为严重,则可能产生昏迷。

若产生这些情况,应给予重视。

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局部出血更加严重,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产生威胁。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有什么?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外伤引起。

如果不合并其他损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会愈合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30%~58%; 提示该侧颅底动脉环处、大脑后动 脉邻近存在动脉瘤的可能性; 尤其发生于剧烈头痛后应高度怀疑 动脉瘤。

非典型表现
短暂或持久性偏瘫 癫痫发作 精神错乱 不典型头痛伴高血压 眩晕发作 颈胸腰腿痛 上述非典型表现一旦出现,应引起重视 并应注意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可示动脉瘤的位置,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 裂表明外侧裂出血(A); 颈内动脉段动脉瘤破裂,常提示鞍池内不对 称性积血 (B) ;

A
B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示前间裂基底部 出血(C) ; 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动脉瘤破裂,则表 明小脑延髓池及小脑出血(D) 。
MRI 表现
24小时内的急性SAH在T1WI上可呈比脑脊液稍 高的信号影,T2WI上呈比脑脊液稍低的信号影, 但敏感性不如CT。 亚急性期可在蛛网膜下腔内出现局灶性短T1信号 影。 慢性期则在T2WI上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 低信号影,较具特征性。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CT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和临床一线检 查手段 CT示:脑沟、脑池或脑室内高密度影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45岁男性,突然发生头痛,是一生中“最厉害”的头痛
24岁男性,突发炸裂样头痛,伴有恶突然发病,炸裂样头痛,有短暂意识丧失
前交通动脉瘤
55岁男性,突发严重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前交通动脉瘤
25岁男性,突发炸裂样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SAH-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意识障碍
多于发病后立即出现,可持续数秒、 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 轻者表现为短暂性意识模糊,重者 致昏迷 高龄者易发生意识障碍,多示程度 严重

SAH-临床体征
典型表现-脑膜刺激征
是SAH的基本特征,颈项强直最为明显 于发病数小时至1周出现,但以1~2天多 见 颈项强直形成需数小时,如患者头痛后 立即就诊则不会出现颈项强直 深昏迷、小量出血或高龄患者,颈项强 直常不明显

CT表现

CT:直接征象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 大时呈铸型。 大脑前动脉破裂,血液多积聚于视交叉池、侧裂 池前部。 大脑中动脉破裂,血液多积聚于一侧的外侧裂池 附近,亦可向内流。 颈内动脉破裂,血液也以大脑外侧裂池多见。 椎基底动脉破裂血液主要积于脚间池和环池。 间接征象: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 脑室内出血、脑疝等。

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大约占30%、颈内动脉与后交 通动脉分叉处占25%、大脑中动脉分叉占20%、颈 内动脉分叉7.5%、基底动脉分叉7%、胼周动脉大 脑前动脉分叉4%、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分叉3%。

D C
D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
血液可波
及一个或 全部在脑 沟内,或 在脑实质 中形成血 肿
45岁男性,闪电样发病,炸裂样头痛, 昏迷
同一患者,DSA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同一患者,介入治疗后DSA
44岁女性,突然发病,炸裂样头痛。查体:反应 迟钝,右侧肢体无力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同一病例,脑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 影像表现
概 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各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自发性破 裂,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 占脑卒中的6%~8%。
脑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

下腔称继发性SAH。
腰椎穿刺CSF检查
具有确切SAH病史,CT(-)患者进行鉴 别诊断必不可少的步骤 CT检查已明确诊断者,腰椎穿刺不作 为临床常规检查 从出现头痛症状到腰椎穿刺的间隔时间 至少需6h左右,故腰椎穿刺的检查时间 以发病后12h进行为宜 均匀性出血性CSF是SAH的特征性表现 且显示为新鲜出血
还可显示有无再出血、继发性脑梗死,以 及是否存在脑积水及其程度 检出率:第一天(90%) 第二天(85%) 第三天(<85%) 1周后(<50%) 2周后(仅为30%) 故CT检查宜尽早进行,最好于发病3d内 完成 少量出血CT(-),可行腰穿证实

SAH-临床辅助检查
SAH-临床症状
取决于: 出血量、积血部位、CSF循环受阻程度和个 体差异 典型表现为突发性头痛,而后出现一段时 间的意识障碍,呕吐以及随后的颈强直是 SAH的特征性表现 临床表现三联征: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 血性脑脊液

SAH-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头痛
为突发的、剧烈的、爆裂样、霹雳性, 患者描述为“我一生最剧烈的头痛” 从动脉瘤破裂到头痛症状出现仅需数秒 钟,因此对头痛进展程度的仔细询问至 关重要 开始的局限性头痛是由于病变处血管破 裂所致,具有定位意义。

SAH-临床体征
典型表现-眼底玻璃体膜下片 块状出血
在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CSF循环恢复 后仍然存在。此征具有特殊临床意义, 是诊断SAH相当有力的依据 发生率较低,仅为1%~7%。 常见于前交 叉动脉瘤破裂所致 对每一可疑病例均需进行眼底检查

SAH-临床体征
典型表现-一侧动眼神经 麻痹

SAH-临床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CSF检查

离心后CSF呈淡黄色(黄变)(A)和(或) CSF细胞学检查发现吞噬红细胞、含铁血黄 素和胆红质结晶的吞噬细胞(B、C),则提 示存在不同时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A
B
C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概 述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 约70%~ 80%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 achnoid hemorrhage, SAH ) 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高 血压动脉硬化、感染性脑动脉炎、颅内肿 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
病 理

颅内容物增加致颅内压增高 血液刺激脑膜致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 血液刺激丘脑下部和脑干致高血压和心 律紊乱

血细胞分解释放5-羟色胺及内皮素和缓
激肽等致脑动脉痉挛甚至脑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