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合集下载

楹联文学

楹联文学

楹联文学陶平楹联之为文学,早有定论。

惟应用既广,制作易滥,鱼目混珠,在所难免。

本章略述楹联文学的范例、定义、历史与价值,作为研究最佳楹联结构的基础。

§1.1汉字与楹联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难以想象。

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与楹联比较接近的是两行诗(couplet)。

两行诗是每节(stanza)两行的诗体,通常须押韵,而楹联只有两行,不须押韵。

把楹联译为couplet,西方人容易理解,当然需要作进一步解释。

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Chineseasa Symbolic System)一文中说:“论优美,大多数观察和使用汉语的人都同意汉语是美的。

有时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汉语有了字的声调,怎么还能有富于表达力的语调?回答是: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结果形成的模式是两种音高运动的代数和。

汉语的文字系统,即使把简化字考虑在内,当然是很不简单的,可是它在优美性尺度上的等级是高的”。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1985年,社科版,第75-76页)。

所谓“汉语符号系统”就是汉字系统。

汉字兼有象形、表音、表义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可以用最少文字,传递最大信息。

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

举例说明:泰山雨花道院联(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雨不崇朝遍天下花随流水到人间此联句首分别嵌“雨”、“花”两字,由此落笔,随手拈来,自然贴切。

非泰山无此博大包容;非道院无此清净悠闲。

《毛诗·鄘风·蝃蝀》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崇朝,即终朝。

“雨不崇朝遍天下”是说:虽然下雨的时间不长,普天之下都受到润泽,泰山之博大不言自明。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对联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又称“桃符”、“对子”等。

从格式看,对联由出句、对句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从反映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婚联、挽联和寿联等。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许多对联佳作可以反映时代风貌,弘扬真善美,催人奋进,使人观后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思是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大事,不能读死书。

我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心中,勉励自己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对联中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我喜欢对联!这个风俗的起源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

传说,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en shu音申舒]和郁垒[yu lu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详话.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头尾嵌上“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年,他那幅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1.通用联——春联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按字数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杜逸娇福建省国立华侨大学福建泉州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关键词汉字对联艺术传统文化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

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

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

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

这是。

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

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

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转载】楹联之美(一)

【转载】楹联之美(一)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是庆祝抗战胜利的喜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 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且八年抗战得胜,当然“当庆”,不妨“且狂”。欣赏这样
在世界八大语族中,只有印支语族(主要是汉语)为独立语,其特点是:一字一 音,一字一义,字体方正,整齐清楚,音节分明,声调匀称。这种特点就很容易造 出字形、字音、字义都两两相对的句子,即对偶。对偶是我国文化中极具美学意义 的民族形式,早在先秦诗歌和散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诗经》《论语》中的对偶句 非常之多,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书翰林书
生赞颂家乡的特产和景观
谐音联。淮北著名诗人、民进会员丁佩雨老先
口子酒乡,酒香口子,口子酒名扬天下
隋堤柳岸,柳暗隋堤,隋堤柳绿染相南
以上展现汉字字音的魅力。
双关联。包括谐音和借义两类。
谐音类: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上联:「丝」谐「私Hale Waihona Puke 。 下联:「泥」谐「疑」,方言读音。
日月明空曌
千里重金鐘
再如巧对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尤妙 山石岩中古木枯 此木为柴
一副描写初见恋人情态的对联,颇为传神:
一颗心,上上下下,忐忐忑忑
两只手,分分合合,掰掰搿搿
联 吕先生品箫须添一口 谢状元射策何吝片言
有拆有拼:谢一夔与吕原各用对方姓氏拆拼一
玻璃联,是写在玻璃或镜子两面正反看都完美 对称的一种楹联。521zhchzh在《完美对称的玻璃联》博文中征联(上联);都梁寨 主闪亮登场,对出工稳的下联,精美绝伦——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往往 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 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例:古时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这种思想远至 古时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
汉字形成的年代便已出现。有甚么证据呢? 汉字形成的年代便已出现。有甚么证据呢?“男”字便是证据 字由“ 字和“ 字组成,由于在“ 。“男”字由“田”字和“力”字组成,由于在“田”地耕种 这类极耗体“ 的工作,在古代由“ 性负责, 这类极耗体“力”的工作,在古代由“男”性负责,因此古人 便把“ 二字合成新字,表示男性的意思。 便把“田”、“力”二字合成新字,表示男性的意思。由此我 们也可以见到中国已进入农耕社会, 们也可以见到中国已进入农耕社会,耕种是当时男性的主要工 作。 字不是会意字,但从“妇女” “女”字不是会意字,但从“妇女”的“妇”字,我们可 看到古代女性担当的工作岗位。 字属会意字, 看到古代女性担当的工作岗位。“妇” 字属会意字,指已婚 的女性, 字与“ 字组成。 的古字字形, 的女性,由“女”字与“帚”字组成。而“帚”的古字字形, 是用手持着扫帚的图像。古人以持着“扫帚” 是用手持着扫帚的图像。古人以持着“扫帚”的“女”性,表 达妇女的意思,可知当时的妇女主要负责打扫等家务工作。 达妇女的意思,可知当时的妇女主要负责打扫等家务工作。
汉字的演变 ①
甲骨文, 商朝刻在龟甲和兽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 骨上的文字。 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 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 契文” ”、“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 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 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 墟文字” 约有四千多个, 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 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 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 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 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汉字文化的瑰宝。

它是一种以智慧、才情为基础,以词意相对、音韵相契合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点,既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对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I.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对联,又称“楹联”、“横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文体,由一组具有意义对应关系的短句组成,可分为“上联”和“下联”。

上联一般放在楹柱上方,下联一般放在下方。

对联的特点包括:形式简练、字数相等、意义相对、音韵相和、意象鲜明、节奏韵律等。

II. 对联的分类1. 根据用途和场合:- 园林对联:用于园林建筑上,表达美好祝福。

- 店铺对联:用于商铺门面,宣传和展示店主经营理念。

- 宗教对联:用于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表达信仰和教义。

- 节日对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祝福和庆贺之用。

2. 根据字数和形式:- 四字对联:上下联各有四个字。

- 六字对联:上下联各有六个字。

- 八字对联:上下联各有八个字。

- 十字对联:上下联各有十个字。

III. 对联的创作技巧1. 字句呼应:上下联的字句应在语义上相互呼应,意义相对,起到对应、对比、补充等关系。

2. 音律协调:上下联的音节和音韵应协调一致,以增加对联的韵味和美感。

3. 意象鲜明:对联要注重运用生动的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突出主题和表达深意。

4. 删繁就简:对联要追求简洁明了,去除冗余的修辞手法和多余的词语。

IV. 对联的经典范例及解析1. 生活类对联:上联:屋漏偏逢连夜雨下联:船迟又遇打头风解析:这对对联以生活中的困境为背景,表达了人生道路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2. 自然类对联:上联:秀色可餐的春山景色下联:清香扑鼻的夏日花开解析:这对对联以四季之景为主题,通过形容春夏之美来展示大自然的魅力。

3. 教育类对联:上联:知识如渊博的大海下联:学问无止境的天堂解析:这对对联主要表达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强调,激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

楹联文体之辨

楹联文体之辨

楹联文体之辨
张洪兴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楹联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楹联的产生,是受汉字特点、民俗文化、骈文繁盛、摘句品诗、格律诗成熟、政权推动、书法与建筑支撑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关于楹联是何种文体,历来争论不休.笔者以为,从文体的构成要素体裁、结构和风格等方面来看,楹联与词的产生发展一样,是五、七言格律诗的变体;从中国
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从格律诗中发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总页数】5页(P113-117)
【作者】张洪兴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从不辨文体到尊重文体:语文阅读教学转向 [J], 于军民
2.郭沫若楹联辨讹 [J], 曲树程;杨芝明
3.现代戏曲:"文体"再辨——兼评吕效平"现代戏曲"研究 [J], 孙红侠
4.粤调"南音""龙舟歌"文体辨 [J], 杨骥
5.《拿来主义》文体之辨 [J], 谢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楹联是什么意思_楹联的由来

楹联是什么意思_楹联的由来

楹联是什么意思_楹联的由来有朋友了解过对联知识吗,或者大家最平常看到的是春联,婚联,喜庆联等等,不过关于对联的知识,有很多方面大家应该还没了解过,小编收集些关于对联的知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楹联是什么意思_楹联的由来关于对联的知识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

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

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

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春联习俗。

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

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

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

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

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

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

这是。

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

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

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

传说这足黄帝时公元前世纪之前的作品。

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埋协《诗经》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协这些语句都是前后成对偶的。

由此叮见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不管韵文、散文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

当然那时的对偶常常是顺其自然的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

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有了格律要求而且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精细。

到了唐代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

对仗足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

它不仅要求对偶旬整齐、严谨、相称而且必须拱一个中心。

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

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

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小能称为“对联”。

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

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

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

开始时常用“对子”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如春联、楹联等。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

至于对联的应用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

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

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像的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简化只写上“神荼”“郁龟”名字或画上符或写上吉利的话这在《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

我困最早的一副对联就是写在桃符上的。

据《宋史西蜀盂氏》记载“每岁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学上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之所以源于五代是因为它是从律诗中的对仗演化出来的这自然要有一个过程它只能在律诗成熟以后才会产生。

我们知道律诗足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律诗的对仗在用词、声调等方面比般的对偶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一般不能重复。

对联既是从对仗演化而来的当然基本上应遵守这些规则。

因而除了声调有平从之分的汉字别的文字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的。

二、从汉字的多维度视角剖析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汉字是世界卜最古老的文宁之’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我们知道汉字具自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征即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少数异体字和多音字的存在、字体的繁简等并不影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每个汉字形音义的相对独立性。

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这些特点就是对联得以产生、并以旺盛生命力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学园地的一个重要凶素。

(一)汉字是方块字只有方块字才有可能产生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不仅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

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

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且对立又能并不困难地造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

因此在只能横向排列的表音文字系统中是不可能产生对联的尽管他们也有用成双成对的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现象。

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

从笔画看最少的只有一笔“一”和“乙”笔画多的可达四十余笔。

从结构看最简单是独体字在合体字中。

有些字是由六七个部件组合而成的。

但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或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即使横向排列也丝毫不影响与竖行排列相同的特点。

横行书写的对联早在两卣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如清代乾隆时大规模修建清漪园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为颐和园其中宅云阁前牌坊上的“暮霭朝岚常自写侧峰横岭尽来参”便是横排的。

横排竖排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这是和汉字是方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对联便是在汉字方块字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发展的。

(二)汉字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的特点为对联多种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摹本单位。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索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适合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诉诸听觉时也仍是一一相对。

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相对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双音词和多音词在增加但单音己万方数据词仍然占有多数其中有些合音词的语素也作为单音词而存在。

双音词、三音词等运用到对联中由于与之相对的即便不是双音词、三音词也总是力求用中间不停顿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与之相对所以朗读起来时音节同样一一相对。

这也极有利于联语的撰制尤其是对句活动的开展。

汉字有大量的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

用之于对联的创作尽管难度增加。

但是它也同时增加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有利于对联的发展。

1、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

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深化对联的主题。

叠字联常常通过叠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字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读者的印象。

例如西湖天下庭园有这样一副著名的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一副叠字联声调抑扬起伏语音清脆悦耳全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主题。

叠字联巧妙运用汉字语音特点不仅使人们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同时也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

2、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字词的特点来加工润色对联这样就产生了双关联。

有时一字一语就可以双关两方面的事物字面上既可以这样理解而字的深层涵义或字的谐音又可以那样理解而通常后者是双关联的主题所在。

双关联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含蓄美。

(1)谐音双关联清朝初年明末才子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面被朝廷处以极刑。

相传临行之前他与儿子诀别时曾说这样一副谐音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莲”谐“怜”“梨”谐“离”。

字面上是讲“莲子”“梨儿”然而字面之下所隐含的真正涵义却是金圣叹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而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亦感到酸楚难忍。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撼人心魄。

(2)寓意双关联流传在明末清初的对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上联“清”暗喻清朝统治下联“明”暗指已经灭亡了的明朝。

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实质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昔日明朝统治的怀念。

谐音寓意在对联中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的用于言表志向有的用来传递感情有的可能是为了避其不可……但不管其中的目的是什么玄机只有一个把巨大的秘密或想要表达的感情智慧地掩饰在简单的文字背后只有足够细心或深谙行文机缘的人才可一一明了。

(三)汉字独特的造字法使对联具有形象美对联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又一特点是它利用汉字字形特点强调视觉效应。

汉字结构严谨字形含蓄而美观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汉字构造有六书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而象形、指事、会意都具形象性很多字是根据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形声字也是以象形、指事、会意为基础。

从流传至今的对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妙对是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匠心独运的。

1、在创作对联时汉字同偏旁形声字的使用可以造成很独特的视觉效果。

旧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有一马车店贴出一副切合该店性质的商业广告联很是有趣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逍遥递。

全联使用偏旁似乎向人们展示着通衢大道旅途顺畅。

这样的视觉效果也只有汉字能够达到。

2、汉字造字法的会意、形声两种造字法使汉字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体字合体字的多数可分可合分开以后各部位仍能保持一字…音的特点这就为一些联语和对句的创作提供特有的机会使联语和对句更具特色。

例如“水冷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干头蓠头”这是利用汉字有偏旁的特点对成的名对。

这一对旬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准确地利用汉字特点上下联都用了析字法。

“水冷酒”三字的左边正好挨次是一点、两了口点、三点又以这三字为主语引出下半句。

下联以“丁香花”作为主语。

丁上一横与百字同香字先写出千字茼字与花同为草头引出下旬以对出句。

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汉字造字的特点创作出活泼生动的奇联妙句同时也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

(四)汉字声调的巧用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而平仄同节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平仄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

“平”指声调平直没有起伏变化“仄”意思是不平指声调有起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