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论略

合集下载

汉字改革刍议

汉字改革刍议

求 , 同样 要 改 革 。 次 , 放 后 已经 经 历 过 两 次 汉 字 改 革 , 也 其 解 一
次 成 功 一 次 失 败 , 这 两 次 改 革 都 对 社 会 造 成 了 很 大 的影 响 , 而 第 一 次 改 革 已被 广 大 人 民 接 受 ,第 二 次 虽 然 失 败 了 但 是 在 社
会 科 学版 ・ 7卷 ) 2 0 ( ) 第 。 0 6 1
我 们 称 他 为 废 弃 派 。 他 们 认 为汉 字 难 学 、 认 、 记 、 写 、 难 难 难 难 用 , 碍着 与世 界 的接 轨 , 化 的普 及 与 传 播 , 代 表 人 物 有 钱 阻 文 其
5裘 锡 圭 , 文 字 学 概 要 》 】 商务 印 书馆 , 9 0 . 《 f , M 19
W o c se :Bi i & S nsL m ie . 88 r et r l ng l o i td1 9 .
1. O约翰 . 奎 利 著 , 光 沪 译 ,基 督 教 神 学 原 理 》 上 海 : 麦 何 《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0 6( 1 20 1)
XUEZH0UKAN
次 . 会在进步 , 史在发展 , 社 历 复古 倒 退 是 不 现实 的 。 t
三 、 宇发 展 的 过 程 汉
语 言 . 是 产 生 改 革 的 需 要 , 世 界 文 字 史 上 是 数 见 不 鲜 的 事 于 在
情。 鲜 、 南 、 朝 越 日本 都 进 行 了文 字 的 改 革 。 们 现 在 用 的汉 字 我 如 果 已 经 不 适 应 现 代 汉 语 的 发 展 ,不 能 满 足 我 们 对 文 字 的 要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0 7 1 ) 2 0 ( 2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略论汉字识字教学的持续发展

略论汉字识字教学的持续发展
更 多 地 用 于 说 话 、 阅 读 等 训 练 中 ;着汉 字 ;在 韩 国 ,学 术 、教 育 界要 求 部 分
恢 复 汉 字 的 呼 声 时 有 响起 。 二 、识 字 教 学 的 发 展 史 汉 字 是 非 形 态 语 言 。 汉 语 的 语 索 以 单 音 节 为 主 ,在
了一 些 表形 字 和表 音 字 的形 音字 阶 段 。从 秦 汉 到现 代 的 汉 字 简化 都 属于这 个 阶段 。 中国 的汉 字 ,从 秦 代 开 始 ,
逐 渐 进 入 了 周 边 各 国 ,如 日本 、朝 鲜 ( 括 韩 国 ) 包 、越 南
推 行 了注音 字母 .为识字 教学创 制 了一种 较好 的工具 。 14 9 9年之 后 ,识 字教 学 进行 了多 种实 验 。主 要有 三 种 :一 是 “ 分散 识字 ” 。把小 学 阶段 应 当学会 的字有 计划
记 诵 的儿 童识 字 教 材 ,开启 了识 字教 学 的 历 史 。从 《 急 就篇 》到 《 字经 》 《 三 、 百家姓 》 《 、 千字 文》 ,再 到 元 明
以 后 各 种 蒙 学 识 字 教 材 , 都 采 用 了 这 个 办 法 。如 “ 地 天
通 向学 习 汉 字 的 阶梯 。

仍 不 同程 度 地 采 取 这 种 传 统 的 办 法 编 写 ,如 “ ,手 . 人
足 ,刀 ,尺 。山 ,水 ,田;狗 ,牛 ,羊 。一 身 ,二手 ;大
山 ,小 石 。天 ,地 , 日,月 ;父 ,母 ,男 ,女 ” ( 共 和 《 国新 国文》 第一 册 ) 。上 世纪 三 四 十年代 ,在 中国共产 党 领 导下 的解 放 区 ,也 曾用 类 似 的办 法 进行 扫 除 文 盲和 普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

汉字文化圈形成记及在东亚的传播汉字作为汉文化最基本的细胞,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目前,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汉卿研究认为,从古至今,汉字对文化传播和民族团结起到关键性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汉字的传播与发展,东亚四邻国家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化,甚至于在民风民俗,民间礼仪等方面各国都有相似、相通的地方。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

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

向南传播越南从“儒”字到沿用千年的正式官方文字传入时期:公元前40年左右传播途径:行政需要汉字在越南的历史与传播要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立象郡时期。

象郡是秦朝的郡级行政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西部、越南中部和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设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汉字随行政的需要南行至岭南直到现在的越南。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汉字经广西传入越南,越南把汉字称为“儒字”,意思是儒家的文字。

其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里,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

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

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一直到公元13世纪,“喃”字的出现。

雷汉卿教授介绍,“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

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汉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

“例如,越南语中的‘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公鸟’,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

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汉字)。

古汉语研究论文选编

古汉语研究论文选编

古汉语研究论⽂选编古汉语研究论⽂选编说明⽬录正⽂说明为了使同学们深⼊了解古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早⽇接触古汉语研究的前沿课题,我们选编了这些研究论⽂。

这些⼊选的论⽂侧重在以下⼀些⽅⾯:1综合介绍:对古汉语研究的某些问题进⾏综述,以便使同学综合性的了解研究的概况。

2专题研讨:就某些专题进⾏深⼊的探讨。

3⼊门引路:就如何学习古汉语进⾏介绍。

1、《说⽂解字》概论周祖谟中国⽂化研究199701⼀、绪论1.汉字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字起源很早。

尽管出⼟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研究。

因此,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字是甲⾻⽂。

从甲⾻⽂发展到铜器上的⽂字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秦早期的籀⽂、货币上的⽂字、陶器上的⽂字等等。

到了秦始皇时代,简易了秦的籀⽂,成为⼩篆。

再发展成⾪书、草书、⾏书、真书(即楷书、正书)。

从书写⽅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

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

形变如⾦⽂跟六国古⽂相差很远,⼩篆跟⾦⽂相⽐⼜有了很⼤变化。

篆书是圆笔居多,⼩篆已有点变化,⾪书变化很⼤,把圆笔改成⽅笔。

如“⼤”、“⽇”,字形由圆的变成⽅块。

这种发展⼀⽅⾯由繁复趋于约易,简单化,如由⼤篆、籀⽂到⼩篆;另⼀⽅⾯⼜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

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向发展。

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字把图画简化⽽成为象形字。

还有指事,《说⽂》举“上”、“下”为例,因为⽆物可象,所以有指事。

⼜有会意,会意⼀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

此法还是有时⽽穷的,遂向表⾳⽅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

⼜有转注、假借,合前⼏种为六书。

转注,《说⽂·叙》讲“建类⼀⾸,……考⽼是也”。

前⼈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义⽣数字谓之转注,以⼀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字,谓之转注,依⾳记字谓之假借。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

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原始文字——旦(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雏形)原始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4年第06期核心考点“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加深考生对汉字、汉语的理解认识。

考生可以结合汉字、汉语论著的阅读,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

能力检测一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

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

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旨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

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構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

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

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

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

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

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

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

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

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圈论略冯天瑜 〔摘要〕 “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的民族与国家。

汉字文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

本文对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进行了界说,对汉字的境内传播与境外传播予以了讨论。

〔关键词〕 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境内传播;境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K20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3)02-0050-05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唐太宗:《正日临朝》自史前时代起,亚洲东部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摇篮之一。

所谓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

汉文化圈的同一即“汉字”(符号signes)的同一。

这个“符号”的亚洲是使其区别于亚洲其他文明区域的最显著的特点。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 一、“文化圈”界说世界历史由中古到近代,有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原先基本孤立运行的各地域、各国度,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和扩大,愈益增强彼此间的联系性,古来即有的文化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大有拓展。

因此,近代兴起的文化学和文化史学的显著特色是,能够站在全球视角,俯瞰世界文化,并作分区考察,于是,“文化圈说”率先由文化传播学派提出。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格雷布内尔(1877~1934)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1954)在20世纪初叶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

文化“一次发生论”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总是只发生一次,其他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由发生源地传播而来。

此说固然包含部分真理,却又陷入独断性,并隐藏着文化沙文主义倾向,因而遭到批评与抵制。

“文化圈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作者简介〕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可能置换。

在各文化圈之间,也发生强度不等的相互作用,加之各文化圈的内部矛盾运动,各文化圈的范围如变形虫般伸缩异动。

“文化圈说”庶几反映世界文化史实际,故被普遍采用。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丛结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往往是由某一先进民族或国度,以其首创的文化影响周边地区,久历岁月,在彼此互动中形成文化圈。

时下学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希腊、罗马文化,从希伯莱到伊斯兰时期的闪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曾是具有强大扩散力的文化源地,在颇长的时段和相当广阔的地域,形成各自的文化圈。

另外还有一种更具全球视野的划分:东地中海文化圈(以后演变为北大西洋文化圈,即俗称的西方文化圈)、西亚北非闪族文化圈(今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中南美印地安文化圈。

二、“汉字文化圈”界说文化圈可从地理、民族、语文、宗教、民俗等多种视角加以划分。

上述“东亚文化圈”,以地理属性得名,其范围约指东亚大陆及周边半岛和岛屿,大略包括今天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

从体质人类学看,这一区域居民同属蒙古人种;从文化人类学看,这一区域居民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及生活习俗(较早进入定居农耕生活,形成种种习俗,如使用筷子,故有“筷子文化圈”之称)。

这一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的文化圈,从泛宗教视角可称之“儒教文化圈”、“华化佛教文化圈”。

而汉字千百年间在这一广袤地域是通用的官方文字和国际文字,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也均由汉字记述与传播,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所以这一区间最传神的称号是“汉字文化圈”。

诚如颐宗颐先生所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1〕“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的民族与国家。

这些东亚民族及国家并无共同语言,除中国的汉人、新加坡等东南亚华人是以汉语为母语外,其他如中国的若干少数民族及越南人、朝鲜人、日本人等,都各有语言,却曾经或至今仍在使用汉字或汉字型文字,并且长时期以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等汉字文化要素作为自己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读写汉字,根据汉字的书写格式和文法进行思想文化交流。

例如中国人与日本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可用汉字、汉文进行“笔语”,达成一定程度的沟通,清初赴日的中国学者朱舜水(1600~1682)便以此法向日本弟子授业,《朱舜水集》中收录“笔语”若干则,即为其记录。

这种语言相异而文字相通的现象,是汉字文化圈内所特有的。

汉字文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但这一概念并非由汉字的发祥地中国提出,而是日本学者率先使用的,这正如同“丝绸之路”从汉唐长安发端,又以丝绸这一汉地物产为标志性传输商品,而术语“丝路”却并非中国人拟定,而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2 nand von Richet hofen1833~1905)19世纪70年代所著三卷本《中国》创制的。

20世纪中叶,日本人已使用“汉字文化圈”概念,1963年平凡社出版的《日本语的历史》多次出现此一短语,其第三章更专门讨论“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及演变。

语言学家藤堂明保(1915~1985)1971年在光生馆出版的《汉字及其文化圈》,系统阐述了“汉字文化圈”的内涵,探讨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及发展历史,对这个概念给以学术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有光、陈原等中国语言学家也使用此一概念,现在“汉字文化圈”已成为通用短语。

1985年,法国汉学家汪德迈(Leon Vandermeersch1928~)出版《新汉文化圈》一书〔2〕,该书所说“汉文化圈”,相当于“汉字文化圈”。

汪德迈认为,此一文化圈的特点是: 它不同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它又不同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各国,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用于四邻的汉字〔3〕。

以汉字这一东亚地区各国共有的战略性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其历史、现状及汉字文化圈论略未来走势,已经成为中外人士竞相研究的对象。

三、汉字的境内传播汉字本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文字之一,也是唯独传承演绎至今的古文字(其他古文字,如古埃及圣书字、古巴比伦楔形字、古苏美尔楔形字均已消亡)。

汉字的形成,起始于约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夏商之交(3700年前)逐渐定型,而今存相当成熟的批量文字资料———殷墟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到小篆)和隶楷阶段(从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经过隶变和简化,演为今天的汉字。

世界绝大多数文字都沿着“象形—表音”方向走去,拼音文字为其归宿,唯独汉字未如其他古文字那样被表音文字取代,而是另立一格,其构造建立在标识原理上,形体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成为形、音、义统一的表意形声文字。

汉字虽有单字多、难记、难写等弱点,却也具备突出优长,如单字造词力强、信息贮存量大(故联合国五种文字文本,以汉字文本最薄)、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等,而且,,但载意能力则在拼音文字之上。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为汉字在打字、排版及电脑输入、储存方面的困难烦恼,而现在已成功创造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中文信息研究会名誉会长钱伟长1993年10月26日在“汉字文化周”开幕式上宣布:“汉字在计算机上输入的速度,每分钟已达六百至六百五十字,这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现代高科技揭示出汉字潜藏的巨大优势。

另外,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汉字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方面颇有独到功力。

今日人们不再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样,把汉字看作历史僵尸,而视其为一种“智慧文字”。

汉字及汉字文化的前程不可限量。

栖息于黄河中游(古称“中原”)的华夏族及后来发展为广布东亚大陆的汉族,在古代东亚率先创造了汉字、汉字词与汉文章,形成一个强势的文字源地,在周边诸族诸国尚未制作文字之际,即向其输出汉字及汉字文化,汉字便从汉族的民族文字发展为多族共享、多国采用的文字。

秦汉一统帝国建立,成就了“书同文”的伟业,汉字文化普被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周边诸族也竞相学习汉字文化,形成汉字在中国境内的传播。

其路向有二:向南和西南,诸少数民族先是借用汉字,进而仿效汉字,制造本族文字(如苗文、彝文、壮字、布衣字、侗字、白文、水书等,20世纪晚期在湘西发现的女书也属此类);向北,传至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羌人建立的大夏(史称西夏),这三个政权均以官方之力,模仿汉字的造字法和构词法,制作各自的汉字型文字。

契丹文 契丹为东胡一支,秦汉时已游牧于长城一线。

北宋时,建立契丹国,后称辽朝。

契丹语属阿尔泰语系,本无文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于神册五年(920)令人参考汉字笔画及结构,创“契丹大字”,其中关于上层社会的专名多直接借用汉字,如皇帝、皇后、太后、太子、太傅;后来辽太祖弟耶律迭刺受回鹘文启发,改造契丹大字为表音文字,称“契丹小字”。

金灭辽后,女真人使用契丹文字一段时间,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契丹文成死文字。

女真文 女真族是古老的肃慎族的后裔,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北宋时,建立金国。

女真立国时本无文字,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命完颜希尹(?~1140)、叶鲁仿汉人楷字,并承袭契丹文字,合金朝语俗,造女真文字,于天辅三年(1119)颁行,称“女真大字”;天眷元年(1138),金熙宗(1119~1150)又新制“女真小字”,皇统五年(1145)颁行。

蒙古灭金后,女真字通行于东北女真诸部,历200年,15世纪中叶始废。

女真的后裔于明末改族名满洲,在蒙古文字母基础上创制满文。

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实行满汉文并用制,文化力强劲的汉字当然占优势,满文只有满洲贵族及个别汉族士人(如林则徐)掌握。

西夏文 党项是中国西北的古老民族。

北宋时期,党项羌族建大夏国,宋朝称西夏。

西夏立国时本无文字,开国皇帝李元昊(1003~1048)令皇后一族的辅臣野利仁荣按照汉字的造字与书写法创制西夏文字,共6000字,无一字与汉字雷同,1036年颁行,西夏人称“国字”,后世称“西夏字”。

西夏文在大夏国被蒙古灭亡后,沿用于河陇一带,改称“河西字”,不久也变为死文中华文化论坛 2003・2字。

四、汉字的境外传播中国在古代是东亚最先进、强大的国家,曾在一个长时期占据文化高势位,是文化输出国,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诗称: 指挥八方定,怀柔万国夷〔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