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合集下载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2陆永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的重要爱国词人。

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曾在对策中痛斥过宰相贾似道。

一二七六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从此他便隐居,直到逝世。

当时一部分南宋宗室、官员和军队通过海路逃到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刘辰翁内心很向往他们。

这首《柳梢春》正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词的题目叫《春感》。

本来,春天总是叫人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

可是,对于刚刚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欣赏春天景致的心情的。

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享受,便向南宋大举进攻,疯狂掠夺和压迫南方的各族人民。

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

词人看到此情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首词的上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

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

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

阳光明媚的春天并没有能够使人们精神愉快。

春天呵!你不该又进入这座遭到浩劫而布满愁容的城市。

这样的词句简直是作者泪水的结晶,可以看出,词人的痛苦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铁骑”,指元军强大的骑兵。

“蒙毡”,为了保暖,在战马身上披盖着的毡毯。

“银花”,花灯。

“愁城”,指沦陷的临安城。

听惯了本地音乐、看惯了本地戏剧的人,不大习惯欣赏外地的音乐和戏剧,这也是常有的事。

可是,作者厌恶蒙古族的音乐和戏剧却不仅仅是出于不习惯,他是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元军的仇恨。

“笛里番腔”三句说:笛子吹奏蒙古族的曲调,街头上演出的蒙古族的杂戏、鼓吹,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哪里象是歌声呢?“番腔”,原指少数民族的腔调。

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

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

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过秦论》中“,”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

《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15.C “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

16.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

“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古诗文阅读】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柳树嫩绿,春意盎然刘辰翁铁马被毛毡覆盖,银花流泪,春天进入悲伤的城市。

在长笛中,你在街上打鼓,而不是唱歌。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笔记: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标题是“春情”,也唱元宵节。

⑵铁马:指战马。

陆?《石阙铭》:“铁马千群。

”(3)金银花:烟花,俗称“放花”,苏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相结合”在杜甫的春天观中,“流泪”也使用了“感觉时花儿飞溅眼泪”的意思。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5)指蒙古族流行歌曲和杂剧。

周邦彦的《西河》:“酒旗鼓在这座城市很受欢迎。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7)战车下:在皇帝的战车枢纽下,首都的名字仍然被称为。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1.这个词的上半部分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单词和句子进行分析。

(5分)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分)(3)这个词是关于元宵节的感觉,但电影说的是“银花落泪”。

使用什么样的修辞?它展示了当时整个城市的景象?(4分)(4)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

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5)词的尚阙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城”的“悲”?(4分)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虚实结合)描述临安市的元宵节场景。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①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②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③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④【注释】①铁马:指元朝南侵的大军。

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毡子保暖。

银花:花灯。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三句指元兵入侵,故国覆亡。

②番腔:少数民族唱的腔调。

戏鼓:指蒙古族的鼓吹杂戏。

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

这里鄙夷少数民族音乐戏曲,意即怀旧。

③“想故国”句:用南唐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语意。

④辇(nian,碾)下:京都。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

海上: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刘辰翁《虞美人》:“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译文】蒙古族的铁骑披挂着毡子,元宵节的花灯挥洒着泪滴,春天悄悄来到了弥漫着愁云的荒城里。

笛子里演奏出异族的腔调,街头上传来了杂戏的鼓声,这一切都唱不成曲调。

最使人难堪的是凄然独坐,面对青灯。

不由回想起故国情景:高台上欣赏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清明。

京都当年的美好风光,山中眼前的隐居生活,我只能效法苏武牧羊北海,矢志不渝。

【赏析】词人隐居山中,阔别旧都。

然每逢佳节,依然感慨万千。

上片凭想象落笔,写元军铁蹄蹂躏下,今日元宵临安城的悲苦愁怨,凄凉冷落。

下片直抒胸臆,突出欲说还休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发布时间:2016-11-2 编辑:互联网手机版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思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五年而卒。

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

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

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答案】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赏析】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

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

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洒泪,何不相称乃耳。

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

然而究竟因为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是歌声”。

这种散文句法,干脆利落,词语犀利,截铁斩钉,但仍有回味之处,耐人寻思。

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

景以引情,情以衬景。

下片大力抒情,“那堪独坐青灯”,极写无啥意绪。

《柳梢青·春感》的阅读题及答案

《柳梢青·春感》的阅读题及答案

《柳梢青·春感》的阅读题及答案《柳梢青·春感》的阅读题及答案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

晚年隐居故土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

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5分)9.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分)8.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

(2分)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

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3分)或:乐景衬哀情。

(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

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3分)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

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展描写(从这两个角度答复,最高3分)9.(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那么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说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推荐下载】柳梢青赏析-word范文模板 (7页)

【推荐下载】柳梢青赏析-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柳梢青赏析篇一:《柳梢青。

春感》赏析《柳梢青·春感》赏析柳梢青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目录作品原文注释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作者简介展开作品原文柳梢青·春感⑴刘辰翁铁马⑵蒙毡,银花洒泪⑶,春入愁城⑷。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⑸,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⑹,高台月明。

辇下⑺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⑻。

注释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⑸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 ⑺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1]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

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作品鉴赏上片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刘辰翁词作赏析

刘辰翁词作赏析

刘辰翁词作赏析刘辰翁词作赏析生平简介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从欧阳守道学,二十三岁举于乡,景定元年(1260)补太学生,受知于国子祭酒江万里。

景定三年(1262)进士,廷试忤贾似道,得鲠直名。

以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咸淳元年(1265)授临安府学教授,屡受江万里荐举,曾主管中书省架阁库。

德祐元年,文天祥起兵勤王,辰翁参与江西幕府。

宋亡,托迹方外以归。

大德元年卒,年六十六。

《南宋书》、《宋史翼》有小传。

有《须溪集》一百卷,《须溪词》三卷。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

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

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

世或目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

”又云:“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

似乎元明以后词派,导源乎此。

讵时代已入元初,风会所趋,不期然而然者耶?●浣溪沙·感别刘辰翁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

刘辰翁词作鉴赏这首词是抒写男妇情别的词。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两句点明离别时间和地点,时间是“欲雪天”的寒冬季节。

地点是“竹篱斜闭”的乡野居处,周围是疏落点点的树林,描绘出一幅冬季万木凋谢的萧飒景象。

树林、雪天、竹篱,对客体的单纯描绘,“自清妍”,则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体审美观照。

苏轼有诗句云:“江云有态清自媚”,刘辰翁词的“自清妍”似乎受到了苏诗的影响。

妍,即美的意思。

但苏轼诗句是用来衬托他贬官黄州时的狂放态度,而刘词却是为反衬出离别时的心绪:居处清者自清,妍者自妍,但都不管人间离别,作者以此无情反衬出有情之悲。

而且这两句还用轻淡的笔墨画出疏丽的画面,为离别设景,这在其他离别词中还不多见,格调很是高远。

时间、地点表明以后,主角出现了。

“为伊”句妙在一篇双关,男女之情思共述。

主语虽自然是女方,但“伊”与“人”实际上又皆指男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发布时间:2016-11-2 编辑:互联网手机版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思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和文天祥同时,先文天祥四岁而生,后文天祥十
五年而卒。

他于宋亡后,隐居不仕。

他的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词,
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

尤其是宋亡以后的作品。

【答案】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
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
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
志向。

【赏析】这首词,题名春感,实借节序之变迁,而抒发物非、人非之感。

词以对句起,写元人骑兵之装饰,披着铁甲的战马,马身上又披上毡子。

下句却是银花(花灯)在
洒泪,何不相称乃耳。

三句点明时间是春来元宵佳节,徒徒陷入愁城。

然而究竟因为
是节日,所以又写有笛声,有戏鼓,只是因为南腔北调,听得讨厌,厌极而怒,怒而语,脱口而出,“不是歌声”。

这种散文句法,干脆利落,词语犀利,截铁斩钉,但仍
有回味之处,耐人寻思。

上片就是这样两个对句写景,两个单句抒情。

景以引情,情
以衬景。

下片大力抒情,“那堪独坐青灯”,极写无啥意绪。

而一心所怀念的则是故国。

“高
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语言极为
跳跃,想象尤多内涵。

刘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隐居山中,空逝岁月。

但这时宋
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拥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

所谓“海上心情”,当系指这一历
史事件。

山中不忘海上,足见作者之不能忘情现实。

词也以此戛然而止,余音却袅袅
不绝。

如果说,上片的结句似板鼓声的干脆,这下片的结句,却是弦索声的缠绵。


基调都是苍凉悲苦的。

宋末的遗民词多凄切呜咽之音,隐晦曲折。

刘辰翁实不与众同,以慷慨悲歌为多,而丰富了宋遗民词。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赏析]相关文章:
1.青春感悟说说
2.新春感言作文范文
3.青春感悟个性说说
4.青春感悟演讲稿1200字
5.元旦新春感动的祝福语
6.青春感悟散文随笔600字
7.英语美文赏析
8.美在金秋赏析
9.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10.《天净沙·秋》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