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的视点与镜头效果远全中近特
镜头类型、角度与表现

6、大特写
• 用画面的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 或重要的局部细节,如眼睛、拳头、车 轮
• 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突出事物的局部和强调某些情绪。
9.3 镜头角度
• 摄影机镜头焦点和被摄对象之间的假定 直线,与水平线、轴线、垂直线所形成 的角度就是拍摄角度。
• 拍摄角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垂直变化和水 平变化。
轴线是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制作时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线。 它包括:关系轴线、视线方向轴线、运动轴线。
1、关系轴线 人与人或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一条假想的连接线
关系轴 线
2、视线方向轴线 人或动物的眼睛的视线方向线。
视线方 向轴线
3、运动轴线 人物运动的一条轨迹线。
运动轴线
2、轴线原则
• 也叫“180度原则”。只要摄影机摆放在 同一侧180度内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就 可以达到剪辑时接戏的艺术要求。
• 1、垂直方向 • 垂直变化包括平视、俯视、仰视三个角度
角度 A.平视——依据成年人水平实现的拍摄角度
正常平视
低平视
A.平视—— a、平视拍摄,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符合人 们正常的观察习惯,所摄主体不易变形,画面平稳。
A.平视——b、平视拍摄画面结构稳定,拍摄人物显得真切亲近,表现 出平静的情绪,具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感。
A.平视—— c、平视拍摄画面显得客观公正,是纪实类节目常用的拍摄 方法。
A.平视—— d、用长焦距镜头平摄,可以压缩纵向空间,使画面形象饱 满。
A.平视—— e、前后重叠并有堵塞感,其效果有时可能会令人乏味。
B.俯拍——俯视角度拍摄出来的镜头通常是在高于被 摄对象的机位完成的,所以也叫高角度镜头。
• 2、水平角度 • 水平变化包括正面、侧面、背面、斜面四个角度
摄影距离的“远”和“近”

摄影距离的“远”和“近”1. 引言1.1 摄影距离的定义摄影距离,顾名思义,是指摄影者与所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摄影中,距离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照片的构图、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摄影距离的远近可以通过镜头的焦距来调节,远摄影距离通常使用长焦镜头,近摄影距离则使用广角镜头。
远摄影距离可以帮助摄影者捕捉遥远的景物,展现广阔的视野和纵深感。
远摄拍摄出的画面细节丰富,能够突出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感,常用于拍摄风景、建筑等远景场景。
近摄影距离则能够凸显被拍摄对象的细节和纹理,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近摄拍摄出的画面会让人感觉亲近和真实,常用于肖像、静物等近景场景。
摄影距离的选择需要根据拍摄对象和表达意图来决定,远近结合的灵活运用可以丰富照片的表现手法。
在摄影中,距离并非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更是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一种方式。
摄影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摄影距离,以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1.2 摄影距离的重要性摄影距离的重要性在摄影中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影响着摄影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
摄影距离的选择可以决定拍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远近不同的摄影距离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在摄影中,远摄影距离可以突出主体,使其在画面中更加突出和独立,适合拍摄广阔的风景和建筑物等。
而近摄影距离则可以捕捉更加细节和真实的画面,适合拍摄静物、人物特写等。
2. 正文2.1 远摄影距离的特点1.景深较深:远摄影距离可以带来较大的景深,让画面中的多个元素都清晰可见。
这样的效果常常适合拍摄风景、建筑等需要展现广阔空间感的主题。
2.透视感强:由于远距离拍摄会让前景与背景拉开距离,导致透视感增强。
这样的效果可以让画面更富有层次感,让观者感受到远近物体的距离和关系。
3.主体突出:在远摄影距离下,背景常常会变得模糊,使主体更加突出。
这样可以有效凸显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
如何运用远景和近景来增强照片的层次感

如何运用远景和近景来增强照片的层次感照片是我们记录生活点滴的重要工具,而如何拍摄一张具有层次感的照片,是每个摄影师都希望掌握的技巧。
远景和近景是增强照片层次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远景和近景来增强照片的层次感。
一、什么是远景和近景远景和近景是摄影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远景是指拍摄主体以外的背景,通常呈现在照片的后方,具有较远的视觉距离。
近景则是指拍摄主体的前景或周围环境,通常呈现在照片的前方,与主体较为接近。
二、远景的运用1. 利用远景塑造环境氛围。
当拍摄风景照片时,将远景纳入镜头范围可以使照片更具有层次感。
例如,在拍摄山水风光时,将远处山川纳入画面中可以营造出广阔宏伟的氛围。
2. 运用远景制造景深效果。
景深是指照片中清晰区域与模糊区域的对比,可以通过调整光圈来实现。
适当调整光圈大小,在保证主体清晰的前提下,使远处景物模糊,可以突出主体,增强照片的层次感。
3. 运用远景进行对比。
在人物摄影中,将背景中的远景与人物作为对比,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增加照片的层次感。
例如,在拍摄人物肖像时,选择一个有趣的背景,并使背景远景与人物形成明显对比,可以使照片更具有故事性。
三、近景的运用1. 运用近景突出主体。
拍摄近景可以使主体更突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在拍摄花朵时,可以将花瓣的细节拍摄清晰,突出花朵的美丽。
2. 利用近景增强层次感。
将近景放置在照片前方,可以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层叠的效果,增加照片的层次感。
例如,在拍摄建筑时,可以选择一些细节作为近景,使建筑物在照片中有更多层次。
3. 运用近景凸显场景特色。
将近景与远景结合运用可以凸显场景的特色。
例如,在旅行摄影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作为近景,结合景点的远景,使照片更有趣味和可读性。
四、远景和近景的综合运用远景和近景的综合运用可以使照片更丰富多样,给人以层次丰富的视觉感受。
在拍摄中,可以通过调整镜头焦距、合理安排远景和近景的位置,来达到更好的层次感效果。
什么失景别,拍摄人物时,远,全,中,近,特如何拍摄?要求:字数在300字以上

什么失景别,拍摄人物时,远,全,中,近,特如何拍摄?要求:字数在300字以上首先更正是景别,不是失景别1.景别的涵义是指画面中选取被摄景物范围的大小及主体在画面中占有的面积的大小,是电视摄像者对事物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
2.景别划分的标准通常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被截取部位的多少为标准来划分景别。
按照景别的造型风格和表现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全景系列景别和近景系列景别两大类。
二、景别的分类景别表现的是被摄对象在画框内所呈现的范围的大小。
这种范围的大小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
在其它拍摄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被摄对象处于距离摄像机较远的位置时候,所得到的画面范围较大,而被摄对象的尺寸相对较小,细节不显著,景别较大;而当被摄对象处于距离摄像机较近的位置时候,所得到的画面范围较小,被摄对象的尺寸相对较大,景别较小。
而在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利用摄像机的变焦距镜头(变焦距镜头是现代摄像机中广泛采用的镜头,它可以实现成像的焦距在几毫米至一、二百毫米之间的连续变化,从而实现成像放大率的变化,影响景别。
关于镜头成像和变焦距镜头的情况,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分析。
)实现画面的景别变化。
由于焦距短则成像放大率小而焦距长则成像放大率大,所以利用短焦距拍摄的画面的景物呈现的范围较大而利用长焦距拍摄的画面的景物呈现的范围较小,所以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而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大。
当焦距连续变化时,将形成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实现运动画面推和拉。
正如上面所述,景别之间是连续变化的而不是阶进变化的,所以在理论上景别的划分并没有十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定义,由于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方法不同,它只是具有一般的语意含义和创作表达。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拍摄中按照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被画框所截取的部分的多少或一被摄主体(景物)在画框中所占据的画幅面积比例大小作为景别划分的依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对画面景别的划分只是对拍摄主体在画框中所呈现的范围的一种综合表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只是有相对划分而无绝对划分。
摄影摄像-景别

HI,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摄影摄像中常常被提及的景别,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景别界定了画面表现的重点,是导演和摄像师对观众视觉心理的限定,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空间物理距离, 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在拍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 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的距离或改变镜头焦距, 都可使景别发生变化。
距离越远或焦距越短, 被摄物越小, 景别越大, 反之亦然。
在实际操作中, 摄像师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 把那些次要的、繁冗的部分去除, 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 景别的选择, 就是摄像师叙事方式和对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 是摄像师创作思维活动的直接表现。
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
因此, 景别选择正确与否, 也体现了摄像师创作思维水平和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摄像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接下来分别讲解五种不同景别的特点与作用。
1、远景远景是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通常使用广角镜头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的画面,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远景可以提供较丰富的视觉信息;可用以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群活动,气势磅礴的宏伟壮观场面。
同时,远景也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创造意境,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内心波澜。
远景常用于影片的开篇或结尾;2、全景使用广角或标准镜头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完整的衣着装扮、肢体动作和多个人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3、中景中景,也叫牛仔景别,这是因为西部片里经常拍摄牛仔拔抢射击镜头而得名,是拍摄叙事中最常用到的景别,一般用来表现人物或场景的局部,拍摄人物膝盖以上位置画面。
摄影中的角度与视野运用不同角度拍摄独特的照片效果

摄影中的角度与视野运用不同角度拍摄独特的照片效果摄影中的角度与视野运用:不同角度拍摄独特的照片效果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运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来创造独特的照片效果。
角度和视野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表达方式和观看者的感受。
在本文中,将探讨摄影中的角度与视野运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角度和视野的效果。
一、低角度拍摄低角度拍摄是指从较低的位置观察和拍摄被摄体的特定角度。
这种拍摄方式能够让被摄体显得更加庄严和威严,给人一种仰视的感觉。
例如,在拍摄高楼大厦时,低角度可以突出其巍峨的身姿,凸显建筑的壮丽气势。
同样地,在拍摄人物时,低角度可以使人物看起来更加高大和有力。
二、高角度拍摄与低角度相反,高角度拍摄是指从较高的位置俯视被摄体的角度。
这种拍摄方式能够赋予照片一种俯视的感觉,使被摄体显得较为渺小。
高角度拍摄常用于拍摄人群、城市街道等场景,能够将整个场景呈现出来,并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达出一种宏大的氛围。
三、平视角度拍摄平视角度是指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拍摄。
这种拍摄方式能够呈现被摄体的真实状态,使观看者能够更好地与被摄体建立联系。
例如,在拍摄风景时,平视角度能够将观众带入照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纯真与美丽。
四、正面角度拍摄正面角度拍摄是指直接面对被摄体进行拍摄,使被摄体与观看者形成直接的目光接触。
这种拍摄方式能够传递出被摄体的直接情感和表情,给观看者带来一种强烈的沟通感。
例如,在拍摄人物时,正面角度能够捕捉到人物的微笑、眼神等细节,使观看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五、斜角度拍摄斜角度拍摄是指将相机相对于被摄体倾斜一定角度进行拍摄。
这种拍摄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动感和追求不同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拍摄运动场景时,斜角度可以捕捉到运动员的速度和力量感,使照片充满活力和张力。
在摄影中,角度和视野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表达和观看者的感受。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可以创造出各种独特的照片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因此,摄影师在拍摄时应该多样化地运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拍摄出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
摄像师中级理论题库

摄像师中级理论题库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摄像机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是(B)。
A、寻像器B、话筒C、摄像机机身D、镜头2.摄像机在光源色温3200K的基准之下,为保证正确的色彩还原,其输出的红(R)、绿(G)、蓝(B)三路电信号比例应是(C)。
A.1∶2∶3B.2∶4∶6C.1∶1∶1D.1∶3∶53.黄金分割即把一条线段分为两段之后,其中一段与全长的比值应为DA.0.415B.0.314C.0.5D.0.6184.下面不属于摄像机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是:BA.保持主体在画面的视觉中心B.主体应是画面特写C.保持拍摄方向用仰角D.依靠造型表现技巧5.在实践中拍摄固定画面时,为了有别于摄影照片和美术作品,应该加强( A )A.捕捉动感B.精心构图C.准确曝光D.精确对焦6.电视的画面无纯黑部分,主要是因为电视的( )所导致。
( A )A.强光漫射B.摄像造型C.框架结构D.杂波信号7.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能够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的景别是( C )A.特写B.近景C.全景D.中景8.从本质上讲,甩镜头属于( D )A.拉镜头B.推镜C.移镜头D.摇镜头9.我国现行电视制式为( A )A.PALB.NTSCC.SECAMD.HDTV10.在光学里下列组合中,相加后产生白光的是( B )A、红与黑B、蓝与黄C、红与蓝D、黄与红11.用焦距为10mm的广角镜头与用焦距为15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同样人物的近景,前者比后者( A )A.拍摄距离小B.视场角小C.景深小D.场面小12.主光一般采用( A )A.硬光B.软光C.柔和光D.散射光13.电视场面调度特别是镜头调度必须考虑( )的问题。
( A )A.镜头相互匹配B.镜头的焦距选择C.镜头的曝光量D.镜头的色温调整14.电视摄像师在拍摄时应寓艺术表现于技术基础之上,如在拍摄夕阳时,为了获得落日熔金的辉煌画面,在调整白平衡时应该:( B )A、准确B、偏红C、偏蓝D、偏绿15.、(d)是通过一边改变镜头焦距一边进行拍摄的方式获得的镜头。
阐述景别的镜头

阐述景别的镜头
1. 特写:特写镜头通常用来突出被摄主体的细节,如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等。
它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达情感和细节信息。
2. 近景:近景镜头通常用来展示被摄主体的上半身或局部,强调人物之间的交流或物体的特征。
它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同时保持与观众的亲近感。
3. 中景:中景镜头通常用来展示人物的全身或物体的整体,同时还能包含一些背景信息。
它是一种比较中性的景别,常用于叙事和对话场景。
4. 全景:全景镜头通常用来展示整个场景或环境,包括人物和背景。
它可以传达整体氛围和环境信息,让观众了解场景的整体情况。
5. 远景:远景镜头通常用来展示广阔的场景或风景,强调场景的宏大和辽阔。
它可以用于建立场景、展示地理位置或传达情感。
景别的选择取决于拍摄的目的和要传达的信息。
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景别,摄影师或导演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三、景别 景别,是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 出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 应。是电视画面的构图的视觉形式,是摄像师选取的与事 件相关的并需要引起观众注意的内容材料,是摄像师表达 画面内容所采取的一种视觉结构。 摄影距离的变化决定画面景别的变化。 五种景别:远景、全 景、中景、近景、特写。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3仰拍 仰拍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地平线在画面下部
或下部画面外,天少地,俯拍善于表现景物的 线构图,如树, 塔,碑等,尤其善于表现高大雄伟的气势,如高楼,高山,伟 人等。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降低,简化后景;也能使被摄 物变形竖向线有向上集中的趋势,被摄物的下部增大,上部变 小。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2 俯拍 俯拍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下拍摄,地平线在画面上部
或上部画面外,天少地多。俯拍时前后景物都能呈现出来, 且前景大,后景小,纵深感强。俯拍善于表现景物的曲线构 图,如俯拍蜿蜒的公路,河流等,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觉; 还擅长表现广阔地面的景物规模,数量,位置,给人以辽阔 壮观的气势。俯拍能表现物体顶部的外形,如俯拍编辑控制 器的面板,可清晰地呈现面板上的各个功能键。俯拍的景物 容易产生变,景物的向线有向集中的趋势,被摄物的顶部增 大,下部变小,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气氛,如俯拍反面人物, 可使形象变得渺小。
是改变摄象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 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构图变化,使画面 地平线位置的高度,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拍摄高度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1 平拍 平拍是摄象机与被摄物水平线在同一水平线上拍摄,
一般,地平线在画面中间,天地各半,人物和景物不变形, 具有真实感,平拍是常用的拍摄角度。平拍善于表现景物 的曲线构图,如平拍人物或景物在水面倒影等,富有结合 感。一般说来,平拍使前后景物压缩在画面中间的地平线 上,画面显得平淡且有分割感。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三)中景 中景是表现局部的状态、情节或动作 的画面,对环境只是象征性的交代。
中景也称膝上景,拍摄人物头 部至膝盖部位,是强化运动感的取景 方法。
第一节 拍摄 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强调人物膝盖以上部位时, 稍不留神就会形成含糊不明确的 照片,取景中应特别留意截取效 果中景拍摄中,应慎重考虑画面 的布局,强力表现人物的眼神或 周围环境,使观赏者感觉不到膝 盖以下截取效果。
第一节 拍摄机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二)全景的特性: 1.用来交待人物之间的相互关 系。 2.交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3.全景画面还可以交代特定环 境的整体气氛。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运用全景应注意的事项: 1.保留主体外部轮廓线的 完整。 2.在主体周围保留适当的 空间。
(打工母亲) 高前 摄 2006年7月20日《人民摄影》头版
位置,画面显得对称二稳定。以人物为对象,正面拍摄时 摄像机对着人物的正前方进行拍摄。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摄像机拍摄方位图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正拍是对被摄物的正面拍摄,主体常处在画面中心,易 于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当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 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具有亲切感,如正面拍教师讲课, 图表,字符等。 2.侧拍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四)近景
近景是以表现神情或质感等细节 为目的的画面。
近景拍摄人物脸部 到胸部,用以细致 地表现人物的神态, 容易形成证明照或 护照上的照片效果, 因而拍摄的重点在 于人物面部的表情。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在近景拍摄中,人物照片多采用纵向 构图。人物头部上侧及下颚的位置可 适当留取空间后取景,会形成富有魅 力的照片效果,横排可以一同框取人 物和周围环境,可表现动态效果。近 景拍摄中使用最多的是容易留出空白 的纵向构图。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人像景别区分: 五种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特写。 以膝盖、胸、膀为分界线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远景:从远处拍摄,以表现整体气 氛为目的的画面。反映一个完整 的事件首先要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个 任务就由远景或者全景来完成。 远景的特点: (1).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体气势, 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2).适合表现自然景观和群众活动 场面。 远景处理要求:从整体入手,注重 大关系,忽略小细节。
摄影摄像的视点与镜头效果
拍摄位置、角度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拍摄最佳视点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从哪个方向去看的问题; 从什么高度去看的问题; 从 多远去看的问题; 一、拍摄方向 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面上一周360°的相对位置,
包括正面、背面、侧面、和半侧面;看图例 1.正面拍摄: 指摄像机对着被摄主体进行拍摄;被摄物体处在画面的中心
侧拍是对着被摄物的侧面拍摄,善于表现景物的轮 廓线,主体的动作姿态,人物对话,教师备课等。侧拍 画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但只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 较差。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3. 半侧面 是对着摄物斜侧面拍摄,画面既有被摄物的正面又
具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和纵深感较强。如斜侧拍立 体的教具,模型,仪器,实物等。斜侧拍善于表现景物 的斜线构图,如斜侧拍跑步,起飞,给人以动感。斜侧 拍是常用的拍摄点。30°-60°的角度进行拍摄;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图中中景可 强调人物和 背景的面、 线,表现更 强的稳定感。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中景的特性: 1.集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2.这是最常用的景别,既可以使人物交流得到充分展现, 又可以把不必要的环境排除在画外。 3.它最大的优点是长于表现情节。
注意事项:注意表现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
4、背面拍摄
也叫反拍是对被摄物背面拍摄,画面基本看不到主体的 正面,且改变了陪体的位置,突出了陪体与环境。反拍 能将人物背景融为一体,背景是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如 反拍学生用示波器测试学生电路的波形图。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二、拍摄高度 通俗地说,拍摄高度就是摄像机摆放的高度,即摄像机镜头与 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