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班级社会功能

班级社会功能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

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

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

而将这一论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

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

“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

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

“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

3(3)集体成员之间相互负责的关系。

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

4(4)组织起各种自治机构。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

(5)纪律、制度、舆论。

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而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

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

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

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

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对于班级组织来说,同时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

自功能性是指,一般来说,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目标”都是指向组织外部的,而衡量生存目标实现与否是以组织之外的某种变化为标准的。

班级组织作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学习性的需要,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半自治性是指,班级组织是非成人组织,并非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指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的力量。

而正是由于这些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殊性的存在,班级建设才更需要借助集体意识来团结班级组织,我们也可以将班级的集体意识看作成班风。

班级中的集体意识在班级创建初期显得略微淡薄,而个人意识占意识流的主要地位,因为在班级创建初期,学生彼此了解甚少,就学生个人而言,自己曾经已有的经验和意识,会主导其行为。

而在班级慢慢建设过程中,由于良好的集体意识会对个人成长发展以及对今后融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就成为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个良好的班风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以及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个人意识。

二、优化班级分工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每个人都在社会分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位,虽然工作的细分导致了每个人具有差异性,但是正因差异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紧密,彼此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虽然后人在对他的社会分工论进行评析过程中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过于理想化,忽略了阶层分化和冲突的存在,但笔者认为将涂尔干所规划的社会分工论,应用到班级组织结构中,会对班级结构的优化起到更好的效果。

班级组织分为班干部、小组长和一般成员,由任命或推举产生的班干部,细分为管理班级的班干、各学科的课代表、兴趣小组长等,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要对班级同学负责,这一部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积极性高,并且在担任职责方面,会有权威的观念。

班级组织社会学分析

班级组织社会学分析
?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完全靠自身 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 一特性源于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
?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 会学分析
? 班级作为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两 个视角:一种是已沃勒为代表的“群体”角度,即把班级视 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系统”
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班级也有目标、机构及规范三个基本要 素。由于班级是一种学生的组织,因而它具有明显区别于其 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征,即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 教师是制度高位者,学生则是制度低位者。这种相应社会地位的差异, 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通常被控制在半自治状态,主要表现在:首先,班 级组织的运行要受到来自教师基于教育目标的控制。其次,班级组织的 运行还要受到来自教师的源于权威意识的控制。
?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
?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1、自功能性
? 帕森斯曾将班级的功能概括为两类:一是社会化功能,即是 指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一是选择功能, 即是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 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
?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 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习目标
• 1.了解编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明确班级组织的含义、 特点与功能
• 2.客观的评析班级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对学生成长的影 响 • 3.掌握班级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班级群体的类型和作 用 • 4.综合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 5.能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一)反抗行为 (二)从众行为 (三)时尚趋求行为 (四)嫉妒行为 (五)竞争行为 (六)冲突行为
• • • •
三、班集体的建设 (一)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二)班集体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三)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 • •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与发展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 • • • • • 一、班级正式结构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 (一)班级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 (二)班级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三)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 三、社会网络分析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第三节 班级的群体分析
• • • • • • • • •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与类型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 1.熟悉程度 2.任务 3.座位 4.性别 5.相似性与身份 6.个人特征 7.社会行为
• • • • • •
(二)学生群体的类型和作用 1.游戏群体 2.兴趣群体 3.倾吐性群体 4.互助性群体 5.冲突性群体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ppt课件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 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 (二)半自治性
1、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2、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3、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第八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
现代学校组织是由若干个班级构成,作为学校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直接和集中反 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关系。班级作为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有着自身的社会 特征和社会功能,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学习和社会 交往,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因此,班 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管理有着特别的 意义。对班级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是教育社会学 微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有一种分化功能。首先,影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其次, 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教师与“优生”互动时 的言行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而与“差生”互动则常常会出现 “非教育性”的言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互动会制造或者 扩大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也不过分。
14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2、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1)学生的一般观念 (2)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期待 3、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教师通常会设计一系列“生存策略”来维持其所规定的互动系
3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性
➢ (二)班级社会群体具有变化的群体结构
由于班级群体规模比较大,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且带有比较浓厚 的情感色彩,班级存在许多非正式群体,使班级中的分工和权 力分配经常变化,并且带有不确定的、临时的和偶然的特征。 班级比其他社会群体的结构更加复杂,角色分配和人际关系也 具有更大的变动性。

班级社会体系的分析

班级社会体系的分析

班級為一社會體系
從社會體系的要素及性質分析。 思考教師在多種角色與多種任務下與學生的 關係。 從衝突學派的觀點看師生關係-經過不斷的 衝突與調適,逐漸產生一種穩定的狀態。 奧瑟(Oeser)指出師生之間建立良好關係 的四項基礎(參考課本205頁)。
貳、班級社會體系的重要理論
班級社會體系的重要理論
教師的三種領導方式 注重團體規範的方式。 注重個人情意的方式。 強調動態權衡的方式:上述兩種方式易造成 角色的衝突,故認為教師需要了解在教學過 程當中制度與個人這兩方面的資源與限制, 然後依情況來相互運用上述兩種方式。
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觀(5/7)
由教師領導之動態權衡的方式,認為在「制 度」與「個人」之間還應該再加一個「團體」 的因素,作為制度與個人兩者的折衝。 認為「團體」可以形成一種氣氛 (Climate),而影響團體中每一份子的意 向(Intentions)。此團體的氣氛和成員的 意向具有協調角色期望與個人需要的功能。
(參考課本209頁圖示,稱之為後期模式)
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觀(6/7)
後期社會體系的理論模式有三個特點 團體中的個人因其生理因素而有獨特的人格 需要,但個人可以認同制度上的目標並將其 視為個人的需要。 強調制度上的要求應具有合理性,才容易被 個人接受,也才容易實現。 個人在良好的氣氛中會有強烈的「歸屬感」, 以增進實現團體目標的意願,並從過程中也 獲得樂趣。
(參考課本206頁圖示,稱之為初期模式)
蓋哲爾與謝倫的班級社會體系觀(2/7)
以上述之理論觀點為基礎,探討班級團體中 的教師行為,並擴充班級社會體系之理論模 式。 在制度面,探討了社會文化對制度(角色與 期望)的影響。 在個人面,探討了生理因素與潛能對個人 (人格特質與需要傾向)的影響。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班级的奖惩 (2)正式的教诲 (3)模仿 (4)认同作用
个性化功能
• 定义:班级的个体个性化功能是指班级社会组织在帮助学生获得社会 属性,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人形成独特的人格价 值、自主的目标追求和特殊的创造才能,成为具有独特性的社会成员 • 个体个性化功能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教师来看,首先需要具有明确角色定位 从学生来看,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从家庭和社会来看,家庭要教育和引导孩子尊重、信任教师;社会对教 师职业更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 班级生生关系
非正式小群体 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志向为基础,自愿结合 而成的学生群体,其形成是自发的,不可避免的。其特征有:组织无 形性、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意识和行为一致性。
小群体类型:
亲集体型 中性型 偏集体型 反集体型
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工作:
引导学生端正人际交往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因势利导作好非正式小群体的工作
第四节 班级社会组织的社会气氛
• 班级社会组织气氛 涵义:班级社会组织气氛亦称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着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 精神文化 影响班级社会组织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与权力运用 2、学生“领袖”人物的作用与群体影响 3、班级中的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
参照群体论 片岗德雄
• 个体将群体规范作为自己思考与行为的参照准则,并努力将个人融入 其中的群体,目的在于强调参照群体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活动共同体论 毛景焕
• 班级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班级的社会属性与功能以及班级内部的精 神、文化和伦理
班级社会属性多元分析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 1、归属功能 ❖ 2、社会化功能 ❖ 3、选择功能 ❖ 4、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的结构分析
❖ 对班级组织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主要从我国学校内的 班级组织为主来进行研究。
❖ 一、班级正式结构
❖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 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10
班干部 小组长 组员
校长 年级组长 教师
这种金字塔型正式结构是导致学生形成地位差异 观念及权威服从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11
❖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的强稳定性也是学生的奠基性学习的一 种“文化资源”,唯不同“阶层”的学生所“学”不同。长 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感、 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 权威意识;而无班干部经历的学生相去甚远。
5
❖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 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 关的功能。舍此功能,班级组织就失去其存在意义,其对于 外部社会的各种功能也就失去评价的参照标准。在这个意义 上,班级首先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
6
❖ 2、半自治性 ❖ 班级组织以其成员的基本属性,便可同其他社会组织明确区
13
❖ (二)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 1、积极作用为: ❖ ①满足学生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 ②促进班级组织内意见沟通。 ❖ 2、消极作用为: ❖ ①群体内部的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其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的
参与; ❖ ②群体利益的一味保护,容易导致群体发展成为班级组织内
的“独立王国”。
14
❖ 事实上,在班级组织中,学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至少存在5 中类型:单向选择关系、单向拒绝关系、相互选择关系、相 互拒绝关系、无选择无拒绝关系。
❖ 归为五大类: ❖ 第一类为“受欢迎者”; ❖ 第二类为“受争议者”; ❖ 第三类为“受孤立者”; ❖ 第四类为“受忽视者”; ❖ 第五类为“受遗忘者”。
15
❖ 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同样是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 “文化资源”,学生从自己在非正式结构中所处位置进一步 体验着“社会地位”差异,接受着群体水平上的肯定或否定 的“社会评价”,形成群体生活中的成功感、平凡感、失落 感和失败感。
分的第二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所表现出来的 特征就是“半自治性”。 ❖ 所谓半自治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完全靠自身 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这 一特性源于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
7
❖ 第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自 主意识是自治的心理基础。
3
❖ 一、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一)班级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
❖ (二)班级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1、自功能性
❖ 帕森斯曾将班级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一是选择功能, 即是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 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
12
二、非正式结构
❖ 非正式结构与正式结构的根本区别在于:非正式结构是班级成员在日常 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正式结构是班级组织的外部力量从制度上预先规 定的。
❖ (一)非正式结构中的学生状况
❖ 非正式结构,通常专指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其特征主要有:其一 是人数少;其二是吸引力强;其三是“集体性”强;其四是沟通效率高。
❖ 班级是由几十个担负着这种奠基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所构成的 特殊社会组织,而这就决定了班级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的首要特征——“自功能性”。
❖ 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 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而且按照 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 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 因此,无论是从正式结构来看,还是从非正式结构来看,班 级组织都不仅是影响学生进行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的因素, 而且其本身便已成为这种学习的重要中介乃至直接对象。
16
❖ (三)班级非正式结构的社会测量 ❖ 三、社会网络分析 ❖ 四、两种结构的矛盾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互动
❖ 班级组织的互动是指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的研究。 ❖ 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的运转与发展具有举足重要的影响: ❖ 首先,师生互动本身常常就是班级组织整体活动不可缺少的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 会学分析
1
❖ 班级作为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两 个视角:一种是已沃勒为代表的“群体”角度,即把班级视 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系统” 角度,即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
2
第一节 班级的组织分析
❖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班级也有目标、机构及规范三个基本要 素。由于班级是一种学生的组织,因而它具有明显区别于其 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征,即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 整个师生互动包括四个分支过程: 其一是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其二是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 其三是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 其四是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 第二,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组 织调控技能是自治的技术基础。
❖ 第三,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班级作 为非成人组织不得不接受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的直接控制。
❖ 教师是制度高位者,学生则是制度低位者。这种相应社会地位的差异, 使得班级组织的运行通常被控制在半自治状态,主要表现在:首先,班 级组织的运行要受到来自教师基于教育目标的控制。其次,班级组织的 运行还要受到来自教师的源于权威意识的控制。
组成部分; ❖ 其次,教师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直接互动,其广度
超过任何一个学生的直接互动范围; ❖ 再次,学生互动常常要受到师生互动的极大制约。因此可以
说师生互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班级组织活动联系在一起了。
18
一、师生互动
❖ 师生互动研究的背景主要是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 政策的失败,人们将关注重心从形式均等转向实质均等,将研 究视线从学校外部的各种制度转向学校内部的各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