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习题1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
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
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
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以“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
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张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和面对张生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张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9课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含解析 精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9课《长亭送别》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斜晖.(huī) 筵.席(yàn) 绣衾.(qīn) 靥.儿(yè)B.金钏.(chuàn) 罗帏.(wéi) 谂.知(shěn) 相携.(xié)C.牺.惶(qī) 蹙.眉(cù) 蜗.角(wō) 厮.守(sī)D.青鸾.(1uán) 禾黍.(shǔ) 栖.迟(xī)女婿.(xù)答案:B解析:A“筵”应读“yán”;C“牺”应读“xī”;D“栖”应读“qī”。
2.下列对《长亭送别》的《滚绣球》一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B.“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借“柳丝”、“疏林”与“斜晖”这些客观之物,准确寄寓了人物的主观之情。
C.“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句话写马儿行得慢,车儿跟得快,唯如此才能两厢厮守,写出了这一对离别人的一片微细心思。
D.“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写实的手法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答案:D解析:D此处并非写实的手法,而是虚写。
3.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A.“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练习与解析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氛.围( ) (2)揾.( ) (3)恓.惶( ) (4)挣揣..( )(5)余荫.( ) (6)长吁.( ) (7)白泠泠..( ) (8)口占.一绝( )(9)装载.( ) (10)喁喁..(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答案:(1)fēn (2)wèn (3)xī(4)zhènɡ chuài (5)yìn (6)xū(7)línɡ línɡ(8)zhān (9)zài(10)yónɡ yónɡ2.下列字形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萧瑟斜辉荫庇举案齐眉B.揩拭恓惶暮蔼金榜提名C.青鸾斯守佳宾蜗角虚名D.鱼雁酬和刻画杯盘狼藉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
A.“辉”应为“晖”。
B.“蔼”应为“霭”,“提”应为“题”。
C.“佳”应为“嘉”,“斯”应为“厮”。
答案:D3.解释并识记下列词语及含义。
(1)举案齐眉(2)恓恓惶惶(3)劳燕分飞(4)风声鹤唳(5)落花流水(6)蝇头微利解析:此题考查词语意义的识记能力。
答案:(1)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2)惊慌烦恼的样子。
(3)劳,伯劳鸟。
比喻夫妻或情人的离散。
(4)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5)形容残败零落,或比喻敌人被打得大败。
(6)比喻很微薄的利润。
4.课文佳句填空。
(1)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2)听得道一声“去也”,;遥望见十里长亭,:?(3)泪添九曲黄河溢,___________________。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5)青霄有路终须到,。
(6)泪随流水急,。
解析:此题考查背诵、识记能力。
答案:(1)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2)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恨谁知(3)恨压三峰华岳低衰柳长堤(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金榜无名誓不归(6)愁逐野云飞5.文学常识填空。
《长亭送别》练习1

《长亭送别》练习1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2、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3、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阅读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5.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
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高二】长亭送别同步测试(有答案)

【高二】长亭送别同步测试(有答案)1.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玉人叫道再见,他的声音渐渐消失了。
他说不出话来,胳膊受伤了。
孤独的武陵源①, 细雨甚至香草都被他带走了。
其二如果你还见到他,告诉他真相②. 这并不是说你不修书或者没有天赋。
在清江附近买不到天洋纸业。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
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崔章在亭子上的告别和《一》中哭泣的告别。
这两种大气有什么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陈述与原曲《孤独的武陵源》的意思一致[ ]a、这种告别应该避免进入桃花源,与世隔绝,在相思中度过余生。
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桃花源的告别也很无聊,因为桃花源的春天、春雨和芳草都被恋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这句话表达的是深情,与《清江周围买不到天空样纸》的艺术手法相同[ ]a、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封又一封的信沮丧地寄给了我。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博洛东在离开之前去了燕顶飞,询问了他回来的日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以下关于这两个“告别”的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a、这两首歌都是从英雄的角度写的。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c、《一》中孤独的郊区和令人不安的细雨共同构成了一个寒冷而孤独的环境,为想象和抒情做准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欣赏下面的元曲,并回答以下问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杨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①。
望西都②,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注:① 潼关路:黄河为外表面(潼关外),华山为内表面(潼关内),中间为通关路。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附答案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钏.(chuàn)挣揣.(chuǎi)玉骢.(cōnɡ)B.玉醅.(bèi)靥.儿(yè)迍.迍(zhūn)C.谂.知(shěn)弃掷.(zhì)筵.席(yán)D.绣衾.(qīn)青鸾.(luán)经忏.(chǎn)【解析】选C。
A项,“揣”应读chuài;B项,“醅”应读pēi;D 项,“忏”应读ch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B项,保揣:保重;C项,将来:拿来;D项,倩:请,央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似这等蜗角虚名....,在他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
....,.蝇头微利B.转眼间,一桌饭菜被消灭个精光,只剩下杯盘狼藉....。
C.张家兄弟两人非常和睦,举案齐眉....,从没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选C。
A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与利益。
B项,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D项,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 (2)夸张(3)借代(4)对偶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解析】选C。
(1)“染”“醉”是比拟;(2)“笑”与“哭”,“吟吟”与“啼啼”形成对偶;(3)“花草”是借喻;(4)“黄河溢”“华岳低”是夸张。
5.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今日送张生赴京”,交代事情的缘起,“安排下筵席”,给人以的气氛;而“旦、末、红”上场,却带来了的气息。
气氛由到,形成了巨大的,激起了读者的欣赏兴趣。
解析:考查对文段的整体理解。
答案:喜庆悲切喜悲反差2.“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中的“悲欢聚散”是偏义复词,偏重在什么词语上?这为本折戏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解析:考查词义理解。
依剧情可知。
答案:悲;散。
悲凉。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中的词句。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由文字注释可知。
答案:范仲淹苏幕遮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渲染了的气氛。
生动地衬托出莺莺的之情。
解析:考查对曲句的理解。
答案:深秋寥落萧瑟、悲凉离人伤感3.最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形象传神地展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之情,感人至深。
解析:考查修辞方法。
设问、夸张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此时当是“悲愁”。
答案:设问、夸张悲愁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
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1.莺莺的叮咛,主要针对前文崔母说的“驳落呵,休来见我”,而表达了对张生的和对母亲的果断。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长亭送别练习1

长亭送别(一)姓名班级学号一、有关元曲的文学常识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之别。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是少见的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
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墙头马上》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爱情故事,二人为爱情竟然私奔。
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故事。
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写王文举与张倩女的爱情故事,张倩女相思成疾,竟然灵魂出壳,跟随王文举同赴考场。
元杂剧四大悲剧及四大爱情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习题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谛听(tí)夹克(jiā)须臾(yú)蹙眉(cù)
B.谂知(niàn) 迍迍(tún) 玉醅(pēi) 调护(tiáo)
C.弃掷(zhì) 靥儿(yàn) 泠泠(línɡ) 青鸾(luán)
D.揾做(wèn) 相偎(wēi) 顷刻(qǐnɡ) 金钏(chuàn)
解析A项谛听(dì);B项谂知(shěn),迍迍(zhūn);C项靥儿(yè)。
答案 D
2.选出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衰草萋迷涣然冰释
B.文化融合举案其眉司马青衫丰富多采
C.状元即第功名利禄颇具文彩顿开茅塞
D.衰柳长堤融汇贯通舐犊情深得陇忘蜀
解析B项其—齐,采—彩;C项即—及,彩—采;D项汇—会,忘—望。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2)世界上产生维生素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3)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_能力。
A.毕竟袭用鉴赏B.毕竟沿用鉴别
C.究竟袭用鉴别D.究竟沿用鉴赏
解析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
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
袭用:沿袭采用。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鉴赏:鉴赏和评定(艺术品、文物等)。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B.这本书描写农村普通人的生活,这个环境跟我的情况似乎有点相似,因此能让我动之以情。
C.在人们提不起精神去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时候,“快餐”就如火如荼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D.如今开发西部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主客观条件已不可等量齐观了。
解析A项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B项动之以情:用真情感化某人。
D项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
答案 C
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预计今年的营业收入可超过去年的四倍以上。
B.在人生路上,只有抢先一步才能掌握最有利的位置。
C.他在危急关头想到的是班集体的荣誉,关于个人得失,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D.作为一部新锐之作,这部小说应受到青年读者们更充分的重视。
解析A项语义重复,删掉“以上”;B项“掌握”与“位置”搭配不当;C项关联词语误用,“关于”换为“至于”。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阅读《牡丹亭·游园(节选)》,完成6~10题。
【绕地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①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②尽沉烟③,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④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响,整花钿。
没揣⑤菱花⑥,偷人半面,迤逗⑦的彩云⑧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熬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处烟丝醉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
(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
(下)。
【说明】“游园”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
杜丽娘受到《诗经·关雎》的启发,在春香的鼓动下,违背父命,私自到后花园赏春。
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色,她的青春觉醒了。
【注】①乱煞:缭乱之意。
②炷:燃烧。
③沉烟:指沉香,一种香料。
④晴丝:在春天晴日常易看见的虫类吐的游丝。
⑤没揣:不料。
⑥菱花:指镜子。
⑦迤逗:挑逗,引惹。
揣、迤,都是当时的口语。
⑧彩云:指式样美好的发髻。
6.本剧化用了许多古诗文名句,请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原句。
(1)“朝飞暮卷”,借用王勃《滕王阁诗》“________,________。
”
(2)“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化用《木兰辞》“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7.对【皂罗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这支曲子写杜丽娘来到一破烂不堪的园子里,触景生情,感伤不已。
B.曲子唱出了一位青春少女置身于良辰美景时的惊喜的情怀。
C.杜丽娘看到这“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很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不告知她。
D.从这支曲子里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妇女内心的痛苦和对自由的向往。
解析这是一个春景优美的园子。
答案 A
8.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游园”写杜丽娘走出冷漠深闺去游后花园,迈出了反封建礼教束缚的一步。
B.“三春好处无人见”中“三春”明指美好的春光,暗指美好的青春,“无人见”意思是无人赏识,被白白地辜负了。
C.“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看似实写春日景象,实际也是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暗写杜丽娘青春的觉醒。
D.“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表现杜丽娘对自己的打扮和容貌没有足够的信心。
解析本句意思是说,自己深锁香闺,常常不能随意出来。
答案 D
9.【步步娇】【皂罗袍】这两支曲子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可从艺术手法及语言等方面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绘景抒情,妙合无间。
如“袅晴丝”三句;(2)语言典雅华丽,含蓄委婉。
如“良辰美景”二句。
10.杜丽娘和春香游园即将回去时,春香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而杜丽娘却是一句“提他怎的”,并唱“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这表现出了杜丽娘此时________的情绪。
造成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独、怅惘受封建礼教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