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形成的条件
生理大题

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浓度的改变是调节血管升压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体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谁的通透性郑家,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体液渗透压↓,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争夺,尿液稀释(称为水利尿)
⑵胰液的分泌调节: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①头期(也称神经期)的胰液分泌:主要通过迷走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为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却很丰富,内脏大神经中的胆碱能纤维可增加胰液分泌,但肾上腺素能纤维因使胰腺血管收缩,对胰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②胃期的胰液分泌:受多种调节因素调节,调节途径为1 食物矿长刺激胃底、胃体,通过迷走-迷走神经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引起胰液分泌。2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能刺激促胃液素释放而间接引起胰酶分泌增多。该段胰液分泌占进食引起的胰液分泌量的5%~10%
Ⅱ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Na+和水不会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化,从而保持尿量和尿纳的相对稳定。渗透性利尿等情况下,可打乱球管平衡
②神经和体液调节包括
Ⅰ肾交感神经的作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虑过率下降,使近球小体释放肾素,促进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球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并促进K+的分泌,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
㈡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出传递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通透性增加
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改变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动脉血压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引言:动脉血压是指在心脏收缩时,由于心脏排出的血液对动脉壁产生的压力。
它是我们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以增进对人体血压调节机制的理解。
实验设计:我们在实验中选择了三个可能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进行研究:运动、饮食和情绪。
每个因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实验过程:1. 运动:首先,我们要确定适当的运动强度。
实验对象在静息状态下测量基础血压,并记录下来。
然后,他们进行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或快走。
之后,我们再次测量他们的血压并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观察到运动对血压的即时影响。
2. 饮食:我们选择了高盐饮食和低盐饮食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对象在两种饮食条件下分别进食,并在每次进食后测量血压。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和血管收缩,从而增加血压。
通过对比两种饮食条件下的血压变化,我们可以了解饮食对血压的长期影响。
3. 情绪:情绪对血压有直接的影响。
我们邀请实验对象观看一些情绪激动的视频片段,如恐怖片或喜剧片,并记录他们在观看过程中的血压变化。
通过观察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血压反应,我们可以了解情绪对血压的即时影响。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运动会导致血压的短期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度增加,血液流速加快,从而增加了对动脉壁的压力。
2.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这是因为体内水分潴留和血管收缩会增加血压。
3. 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的短期升高,这是因为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和心率加快。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运动、饮食和情绪都会对动脉血压产生影响,但其作用机制不同。
2. 运动会导致短期的血压升高,但长期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
3. 高盐饮食会导致长期的血压升高,建议减少盐的摄入。
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脏停跳,循环各处压力取得
平衡时所测的压力。 量 血管容量
7mmHg------循环﹥血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2.能量来源:心室射血 动能:推动血流; 势能:扩张大动脉壁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3.基本因素:外周阻力
部分射血能量得以 转 化为势能的必要条 件, 造成血液对管壁 的侧压 力;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4.必要条件:大动脉的弹性 储 器作用
作用:保存势能,缓冲心脏 收缩、舒张时血压的剧烈波 动
小结
1.前提:足够血液充盈 2.基本因素: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3.必要因素 :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生理学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收缩压(SBP)
心室收缩时,动脉内压力的最高值,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正常为100-120 mmHg,低于90或高于140 mmHg为异常。
舒张压(DBP): 心室舒张时,动脉内压力的最低值,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正常为 60-80mmHg,低于60或高于90 mmHg为异常。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心脏超声提示LVH (LVMI男性≥125g/m2,女性≥110g/m2)
心脏超声提示LVH (LVMI男性≥115g/m2,女性≥ 95g/m2)
颈动脉壁增厚(IMT>0.9mm)或斑块
缓激肽
无活性片断
AT1
AT2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醛固酮分泌 水钠潴留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扩张 抗细胞增殖 调节细胞程序化凋亡
非ACE途径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循环RAAS 血管紧张素II 是循环RAAS 的最重要成份,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或通过刺激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容量,或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均可显著升高血压。 局部RAAS 存在于心脏、脑、肾上腺皮质以及血管壁,尤其大动脉之中。血管壁局部血管紧张素II 激活平滑肌受体,刺激血管收缩以及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从而使血压升高。 体内存在两种RAAS,即循环RAAS 和局部RAAS: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定义 分级 流行病学及危害
内容提要
什么是高血压
Page *
A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B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
C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
D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③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
定→血压维持在较
高水平(压力感受
性反射功效曲线右
移)。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37页
2.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 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 PG、缓激肽、药品(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担心↓ 迷走担心↑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第13页
(3)外周阻力
外周 舒张期 舒张期 舒张
阻力 血外流 存留血 压
脉
收缩期射血 收缩期
压 收缩
动脉血压
血外流
压略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14页
(4)主动脉和大动脉顺应性
----缓冲作用(贮存势能)
动脉血压正常值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9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10页
3.影响动脉血压原因
一个 循环系统内
前提 血液充盈
动 形成 两个 心脏射血
脉 血
原因 外周阻力
心输 每搏输出量 出量 心率
(1)心脏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 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 窦房结
左: 房室交界、束支、 左: 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许
递质
NE
简述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

简述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
动脉血压是维持机体灌注的很重要的条件,它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要有充足的血容量,只有血容量充足才能形成正常的动脉血压。
第二个,是心脏要有足够的收缩能力,当心脏有足够的收缩能力才能保证血液从心腔流向动脉,心脏的收缩力足够强,一部分能够促进血液的流动,另一方面能够对血管壁产生压力。
第三个,是外周血管的阻力,外周的血管必须有一定的弹性才能保证心脏的收缩,一部分可转化为血液流速,此外一部分产生对侧壁的压力,这样才能维持血压的正常值。
简述高血压形成的机制 生理学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是指人体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
常见的高血压形成机制一般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进行解释,下面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高血压形成的机制1. 血管阻力增加高血压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管阻力增加。
人体血流通过血管时,需要克服血管的阻力才能流动。
而当血管阻力增加时,血流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也将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血管阻力的增加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动脉硬化、血管损伤等。
2. 血容量增加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些情况下,血容量会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饮食过咸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一些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造成高血压。
3. 心脏泵血力增加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其健康状态对于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
当心脏泵血力增加时,即心脏收缩时的力量增加,能够将血液推出体外的力量也会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心脏泵血力增加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心肌肥厚、心脏瓣膜疾病等。
4. 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自主神经系统对于调节人体血压至关重要,其失衡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当这两个系统失衡时,血压就可能失去正常的调节,产生高血压。
以上是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除了上述因素外,高血压的形成还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高血压的生理学原理1. 血压的调节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和舒张时对动脉内壁施加的压力。
在动脉血管中,血液流动时会施加一定的压力,这就是血压。
而血压的调节是通过一系列生理机制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调节等。
2. 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是血压调节的重要方式。
当血管收缩时,血压将升高;而当血管舒张时,血压将下降。
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复习笔记(七)

1.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 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 Na+电化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 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更多资料下载:
2 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 K+外流处于平衡。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 网上报名: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简称“中国研招网”), 网址: http://yz.chsi. cn , 网上报名日 期: 2014 年 10 月 。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 信息进行网上校验, 并在考生提 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 校验结果。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 证机构进行认证, 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2 (二)现场确认 1. 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 2014 年 11 月 10 日 至 11 月 12 日 。 2. 现场确认地点 北京地区现场确认地点为本校研招办, 京外地区现场确认地点为 各省、 自 治区、 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考点。 逾期不再受理, 报考资格无效。 (三) 北京地区现场确认工作流程: 考生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包括现役军人及军队文职干部) 、学 生证(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学历 证书(非应届生)、 在录取当年 9 月 1 日 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 书的自 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 须持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 自 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 网上报名的报名号 进行确认。 具体流程: 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报名确认单→工作人员查验证 件、 资格审查(统考港澳台生) →照相→考生核对确认《报名情况登 记表》、领取并认真阅读《考场规则和违规行为处理规定》、领取有关 资料→完毕。 (四) 注意事项 1. 报考点选择: 在北京地区报名考试的考生, 含京内统考生、 所 有统考港澳台学生(含京内、 京外), 在网上报名时, 均选择本校北 京报考点(北京协和医学院“ 1123”), 并网上支付报名费, 否则报名 无效。 上述考生均在本校北京报考点参加现场确认、 初试。 京外地区考生的现场确认和初试地点请咨询选择的报考点。 2. 支付报名费方式: 在要求网上支付省市报名的考生: 提交网报 信息后,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日 期( 10 月 31 日 ) 前, 以“网上支付” 方式交纳报考费, 得到交费成功信息后, 方可持报名号在规定时间到 指定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 否则报名无效。 3 在不要求网上支付省市报名的考生: 在现场确认时, 向报考点支 付报名费。 3. 本校报考点还接收报考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84512) 和中国 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84503) 的北京地区考生报名。 (五) 京外地区的初试地点由现场确认资格地点指定。 (六) 初试前, 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中国研招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壁的侧压力(压强),通常用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指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指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力下降,在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时的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为脉压(pulse pressure) 。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由于心动周期中舒张期较长,所以平均动脉压偏近舒张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 脉压。
我国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 ~120mmHg (13.3 ~16.0kPa ),舒张压为60 ~80mmHg
(8.0 ~10.6kPa ),脉压为30 ~
40mmHg (4.0 ~5.3kPa )。
(一)心血管系统有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数值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对关系。
若血量增多或循环系统容积变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增高;相反,若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积增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
(二)心脏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
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使血管壁扩张,是血液的势能,即压强能。
在心脏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一部分势能转化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的,因此在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也是周期性的。
(三)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升高血压。
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着较大的阻力,这使得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中,只有大约 1/3 的血液在心室收缩期流到外周,其余的血液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因而使得动脉血压升高。
(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血压趋于平稳。
当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和大动脉被动扩张,会贮存一部分血液,使得收缩压不至于过高。
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和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使血液
继续向前流动,并使舒张压维持在一定水平。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