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动脉血压是指在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血液对动脉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心脏泵血、血管阻力和血管弹性三个步骤。
第一步:心脏泵血
心脏是泵血器官,通过心肌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当心室收缩时,血液被推入主动脉,增加了动脉内的压力;而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内的压力下降。
这个过程形成了脉搏,即由心脏每次搏动所产生的血流压力波动。
通常,动脉血压测量时所说的120/80 mmHg中的"120"指的就是收缩压,即心脏收缩时的最高压力。
第二步:血管阻力
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血液必须克服血管内的阻力才能够顺利地流向全身。
血管阻力是指血液通过血管时受到的阻碍,主要由外周血管的直径和长度决定。
当外周血管收缩时,阻力增加;反之,当外周血管扩张时,阻力减小。
因此,血管阻力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动脉血压的高低。
第三步:血管弹性
血管的弹性是指血管壁的柔韧性和可伸缩性。
正常情况下,血管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心脏舒张时能够迅速扩张来吸收血液;在心脏收缩时则能够迅速收缩,将血液推向全身。
这种弹性作用可以提供持续的、稳定的血流,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
除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
例如,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的调控、血液的黏稠度等都会对动脉血压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心脏泵血、血管阻力和血管弹性等多个因素。
通过这些步骤的调节和平衡,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合适的血压水平,促进血液循环和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青年人)
• 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时动脉压达到的 最高值。正常值 (100~120mmHg) •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时动脉压降到的 最低值。正常值 (60~80mmHg) • 脉 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 值 (30~40mmHg) • 平均A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 血压的平均值。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 影响因素
(三)血压
• 定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侧压力(侧压强)。 • 测血压时,用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血 压的高低。单位:kPa 或 mmHg。从动脉 到静脉,血压逐渐降低。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1)心脏每搏输出量
搏 出 量 收缩期 射入主 A血量
管壁 承受 张力
收 缩 压 血流 速度
脉 压
舒张 压略
舒张期存 留血量略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ian medical University
(2)心率 舒 张 期
收 缩 期
心 率
舒张 期血 外流
收缩 期血 外流
窦 弓 压 力 感 受 器
孤 束 核
心 交 -感 心交感 N
中枢
心 心 跳 脏 ↓ V 舒 血 张
中枢
缩血管 中枢
-
交 感 缩 血 管 N
A 管 舒 张
回 心 血 量 ↓ 外 周 阻 力 ↓
每 搏 输 出 量 ↓
每 分 输 出 量 ↓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 酶的活性,其本质是 Na+-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膜外高 Na+ 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2)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 Na+、K+ 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 pH 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 Na+、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 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 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 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 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 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 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 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脏停跳,循环各处压力取得
平衡时所测的压力。 量 血管容量
7mmHg------循环﹥血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2.能量来源:心室射血 动能:推动血流; 势能:扩张大动脉壁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3.基本因素:外周阻力
部分射血能量得以 转 化为势能的必要条 件, 造成血液对管壁 的侧压 力;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4.必要条件:大动脉的弹性 储 器作用
作用:保存势能,缓冲心脏 收缩、舒张时血压的剧烈波 动
小结
1.前提:足够血液充盈 2.基本因素: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3.必要因素 :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生理学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收缩压(SBP)
心室收缩时,动脉内压力的最高值,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正常为100-120 mmHg,低于90或高于140 mmHg为异常。
舒张压(DBP): 心室舒张时,动脉内压力的最低值,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正常为 60-80mmHg,低于60或高于90 mmHg为异常。
二维动画-动脉血压的形成

Cm5
展示心室舒张期,左心室变大,随后房室瓣打开。与此同时刚才扩张的动脉管壁弹性回,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
心室舒张期射血停止,同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向外周流动,动脉血压开始下降,降到的最低值为舒张压,正常值为60-80mmHg。但由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回位和外周阻力的存在,大动脉内仍充盈一定量的血液,因此舒张压仍能保持一定的高度。
镜头编号
主画面
画面镜头说明
配音和字幕同步
备注()
Cm1
镜头由远拉近,聚焦心脏和大动脉,并用颜色分别突出左心室和主动脉。
与心室相通的血管是大动脉。通常医学上说的血压指的是主动脉血压。(标注左心室和主动脉)
镜头主要体现心脏与血管的联通关系
Cm2
动脉血管充盈着血液
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但人体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只有7mmHg左右。
Cm3
心脏收缩舒张,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形成动脉血压的能量来源是心室肌的收缩和射血,血液流动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必要条件。
动态地展示心脏跳动、射血和血液在血打开,血液从左心室射向大动脉,大动脉扩张,少部分血液流向外周。
心室肌收缩所释放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现为血液的动力,用于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另一部分表现为血液对血管壁的测压力,使动脉血管扩张,贮存血液,形成势能,即压强能形成动脉血压。正常时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液,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1/3流向外周,2/3暂时贮存在动脉中,因此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升到的最高值成为收缩压,正常值为100-120mmHg。由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扩张,收缩压不会太高。
片头: 字幕:动脉血压的形成
片尾:(无)动画总时长:2分钟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降中峡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主动脉3~5m/s、大动脉7~10m/s 小动脉15~35m/s
(3)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阻力大,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多, 脉压变小,平均动脉压升高。反之,降 低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一)动脉血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弹性 动脉硬化,血管的顺应性降低,对血压 的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 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一)动脉血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动脉血 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心舒末期存留于主 动脉的血量少,舒张压轻度升高,脉压变大。 反之则变小 故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一)动脉血压
(2)心率(heart rate) 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动脉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
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一)动脉血压
∮正常值:
收缩压 100~120mmHg(13.3~16kPa) 舒张压 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 30~40mmHg (4.0~5.3kPa) 平均动脉压 100mmHg (13.3k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形成和测量: 前 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三个因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 管壁的弹性
动脉血压PPT医学课件

2、血压的测量和正常值
• 收缩压(SBP):心室收缩中期 动脉血压的最高值,反映心脏 每搏输出量的多少,正常为 100~120 mmHg,低于90或高于 140 mmHg为异常。 • 舒张压(DBP): 心室舒张末期 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反映外周 阻力的大小,正常为 60~80mmHg,低于60或高于90 mmHg为异常。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心脏每博输出量
– 心率
– 外周阻力 –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DP↑(明显) 心缩期A血量↑ ↓ 心缩期血压↑血流速度↑→ SP↑(不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 ↓ DP↑(明显) 心缩期A血量↑ ↓ 心缩期血压↑血流速度↑→ SP↑(不明显)
(4)大动脉弹性:弹性差→缓冲压力波动能力差→SP ↑、DP↓脉 压↑ (一般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即外周阻力↑,故舒张压也 可能增加。)
降低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
一.动脉血压 Arterial Pressure
指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于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 压力,一般指主动脉压力 单位:mmHg,kPa
1、血压的形成
•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 心脏射血
• 外周阻力
•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血压形成中外周阻力的作用
请记住!!
• 血液充盈—前提条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7mmHg); • 心室射血—必要条件(能量来源 动能:推动血流;势 能:扩张大动脉壁); • 外周阻力 — 使部分射血能量得以转化为势能的必要条 件,造成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心脏射血期,一部分 血液流入外周,一部分存于主动脉内); • 弹性储器 — 势能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缓冲 心脏收缩、舒张时血压的剧烈波动。
最新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2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0.93kPa(7mmHg),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32.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
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4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5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
6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形成过程,是形成动脉血7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8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9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101112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时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心室收缩射血和血液流向13外周所遇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
心脏收缩所做的14功一部分用于流速,一部分产生侧压,但如果没有外周阻力,血液即迅速向外15周流失,不能保持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此外,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使16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具有重要缓冲作用。
17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器18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
若动脉血压过低,将引起器官血液供应减少,尤19其是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将导致严重后果。
若血压过高,则心脏20和血管的负担过重。
长期高血压患者往往引起心脏代偿性肥大、心功能不全,21甚至导致心力衰竭。
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管壁本身发生病理性改变,甚至可22导致破裂而引起脑溢血等严重后果,所以保持动脉血压近于正常的相对稳定状23态是十分重要的。
2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25⑴每搏输出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26较舒张压明显,脉压加大。
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27减小。
28⑵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反之,心29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0.93kPa(7mmHg),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
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
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形成过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时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心室收缩射血和血液流向外周所遇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
心脏收缩所做的功一部分用于流速,一部分产生侧压,但如果没有外周阻力,血液即迅速向外周流失,不能保持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此外,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具有重要缓冲作用。
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
若动脉血压过低,将引起器官血液供应减少,尤其是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将导致严重后果。
若血压过高,则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过重。
长期高血压患者往往引起心脏代偿性肥大、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心力衰竭。
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管壁本身发生病理性改变,甚至可导致破裂而引起脑溢血等严重后果,所以保持动脉血压近于正常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
⑴每搏输出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较舒张压明显,脉压加大。
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⑵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⑶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脉压加大。
⑷大动脉弹性:大动脉管的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血压的作用。
当大动脉硬变时,其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会升高,但舒张压降低,脉压明显增大。
⑸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当血管系统容积不变,血量减小时(失血)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积加大时,动脉血压也将下降。
考点】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
【解析】(1)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
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
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
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
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作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
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
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
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
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③外周阻力: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
因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
脉压增大。
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④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显示一定的压力。
如在大失血时,循环血量迅速减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少,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
故对大失血患者,急救措施主要是应给予输血以补充血量。
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变时,如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压急剧下降,对这种患者的急救措施是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压回升。
⑤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有减小脉压的作用。
大动脉的弹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变化。
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晌因素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在封闭的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所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因素;大动脉弹性对动脉血压具有缓冲作用。
在心缩期,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只有l/3流到外周,2/3贮存在大动脉内使大动脉扩张,并对血管壁产生侧压力。
在心舒期,心室射血虽然停止,但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位,使血液保持着对血管壁一定的侧压力,并推动血液继续流动。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当搏出量增加而心率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
这是由于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使动脉血迅速流向外周,到心舒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比搏出量增加前增多不明显,故舒张压升高较少。
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当搏出量和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适度加快,心输出量相应增加,血压升高,主要是舒张压升高。
这是由于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而心舒期缩短更显著,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心舒期末存留于大动脉的血量相对增多,使舒张压升高。
相反,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外周阻力增大,大动脉内的血液不易流向外周,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加,舒张压明显升高,脉压减小。
相反,外周阻力减小,舒张压下降。
因此,在心率不变时,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的充盈,血压正常。
若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或大失血),血管容积不变,动脉血压将急剧下降而危及生命。
此时,应进行输液或输血以补充循环血量,提高动脉血压。
若血管容积增大而血量相对不变(如中毒性休克或药物过敏),全身小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度降低,也可使血压下降。
此时,应使用血管收缩药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积,使血压回升。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因而可缓冲动脉血压,维持一定的脉压。
但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也逐渐减弱,故老年人或动脉硬化者可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如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升高。
一、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在近球小管以后,即在髓袢、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内进行的。
(一)尿液的稀释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被重吸收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
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不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液。
在体内水过多而抗利尿激素释放被抑制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因此,髓袢升支粗段的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时,NaCl被继续重吸收,而水被少量重吸收,故小管液渗透浓度进一步下降,可降低至50mOsm/L,形成低渗尿,造成尿液的稀释。
(二)尿液的浓缩
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
重吸收水的动力来自肾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的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不断升高。
肾皮质部组织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而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组织液的渗透压逐渐升高,分别为血浆的2.0、3.0和4.0倍,这表明肾髓质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具有明显的渗透梯度。
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0mOsm/L,形成浓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