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教材补充例子和习题库

计算机网络教材补充例子和习题库

计算机网络教材补充例子和习题库:第一章(1)在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上,用户数据报协议实现的是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而传输控制协议是一个基于连接的通信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在计算机网络中,将网络的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其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是TCP/IP 协议,由它组成了Internet的一整套协议。

(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不基于特定机型、操作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中,第一层和第三层分别为 A 。

A.物理层和网络层B.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C.网络层和表示层D.会话层和应用层(4)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位分别是 C 。

A.报文、分组、比特B.包、报文、比特C.包、帧、比特D.数据块、分组、比特(5)在OSI 参考模型中能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连功能的层是 C 。

A.传输层B.应用层C.网络层D.物理层(6)在OSI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 _____D__ 。

A. 物理层B. 应用层C. 数据链路层D. 传输层(7)在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__A_____ 。

A. 帧B. 报文C. 分组D. 比特序列(8)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____B___ 。

A. 主机-网络层B. 互联网络层C. 传输层D. 应用层(9)在TCP/IP协议中,UDP协议是一种 __C_____ 协议。

A. 主机-网络层B. 互联网络层C. 传输层D. 应用层(10)1). ___E___ OSI参考模型2). ___A___ 网络体系结构3). ___F___ 通信协议4). ___B___ 数据链路层5). ___D___ 传输层6). ___C___ 应用层A.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B. 该层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一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差错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

实用网络技术模拟试卷一

实用网络技术模拟试卷一

实用网络技术模拟试卷一及答案一、填空: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按其逻辑功能上分为:、和。

2、常用的IP地址有A、B、C三类 128.11.3.31是一个___类地址,其网络标识为________,主机标识_________。

3、TCP/IP使用地址转换协议ARP将转换为地址。

4、局域网上广泛使用的物理拓扑结构为:、、和。

5、普通拨号上网利用_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_网接入Internet。

6、在使用TCP/IP通信协议的网络上,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的IP地址,它由位比特位组成,包括和两部分。

7、交换机是工作于OSI七层模型的___________层,而路由器是工作在OSI七层模型的___________层。

8、ISP是的简称,也是广大最终用户进入Internet的入口和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1、CERNET是指_______。

A、中国计算机网络系统B、金桥工程C、中国教育与科研网D、中国科技网()2、哪种物理拓扑将工作站连接到一台中央设备?A、总线B、环型C、星型D、树型()3、无盘工作站使用启动方式。

A、加电B、有效复位C、近程复位D、远程复位()4、在域名中,不同的机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组合来表示,网络机构是用______来表示的。

A、comB、eduC、govD、net()5、下面格式正确的E-mail是______。

A、bill_gates@microsoftB、boozhang@C、@D、@bill_()6、计算机端口可以从0→65535,WEB服务器默认使用的端口号为___?A.80 B.21 C.25 D.70()7、关于对等网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等网络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是固定的B、对等网络中的服务器不能充当工作站C、对等网络中的工作站不能充当服务器D、对等网络中的计算机可以当工作站出可以当服务器()8、为更好发挥安全性,Windows Server 2003最好选用哪种文件系统?A. FAT8B. FAT16C. FAT32D.NTFS()9、 Internet的前身________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它是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实验网络。

同济大学计算机网络考试题及答案

同济大学计算机网络考试题及答案

同济大学计算机网络考试题及答案填空题所谓计算机网络,会议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数据通讯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如果按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

网络协议通常采用分层思想进行设计,OSI RM中的协议分为7层,而TCP/IP RM中协议分为4层。

在TCP/IP RM中,用于互联层的协议主要有:ARP> IP、RARP、ICMP和IGMP协议.用于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体有两类:有导线媒体和无导线媒体;光纤可分为两种: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MMF)。

构成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很多种,通常有星形、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等。

CSMA/CD技术是一种随机接入(所有的用户根据自已的意愿随机地发送数据),冲突不可避免;令牌技术是一种受控接入(各个用户不能任意接入信道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冲突避免。

10BASE-T局域网的数据速率是10mbps, 100BASE-TX局域网的数据速率是lOOmbps.在用双绞线时行组网时,连接计算机和计算机应采用交叉UTP电缆,连接计算机和集线器用直M UTP电缆。

在将计算机与1OBASE-T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大于100米。

在将计算机与1OOBASE-TX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长于100米.以太网交换机和数据交换和转发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交换、存储转发交换和改进的直接交换。

VLAN的组网方式有两种:静态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端口进行划分VLAN,动态根据MAC地址、逻辑地址或数据包的协议类型进行划分VLAN。

在Internet中,运行IP的互联层可以为其高层用户提供的服务有三个特点:不可靠的数据投递服务、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服务和尽最大努力投涕服务。

^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号表示互联网中的一个特定网络,主机号表示该网络中主机的一个特定连接。

以太网交换技术总结

以太网交换技术总结

第七篇以太网交换技术第二十八章以太网交换技术原理在局域网中,交换机是非常重要的网络设备,负责在主机之间快速转达数据帧。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能够根据数据帧中的mac地址进行转发28.1 共享式与交换式以太网1.共享式以太网Hub与同轴电缆都是典型的共享式以太网所用的设备,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

Hub与同轴电缆所连接的设备位于一个冲突域中,域中是设备共享宽带,设备间利用CSMA/CD机制来检测及避免冲突。

共享式以太网中,每个终端所使用的宽带大致相当于总线带宽、设备数量。

缺点:(1)终端主机会收到大量的不属于自己的报文,它需要对这些报文进行过滤,从而影响主机处理性能。

(2)两个主机之间的通讯数据会毫无保留地被第三方收到,造成一定的网络安全隐患。

2.交换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大大减小了冲突域的范围,增加了终端主机之间的宽带,过滤了一部分不需要转发的报文。

交换式以太网所使用的设备是网桥和二层交换机。

二层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在于交换机比网桥的端口更多、转发能力更强、特性更加丰富。

二层交换机也采用CSMA/CD机制来检测以及避免冲突,但与Hub所不同的是,二层交换机各个端口会独立地进行冲突检测,发送和接收数据,互相不干扰。

所以。

二层交换机中各个端口属于不同的冲突域,端口之间不会竞争带宽的冲突发生。

由于二层交换机的端口处于不同的冲突域中,终端主机可以独占端口的带宽,所以交换式以太网的交换效率大大高于共享式以太网。

28.2MAC地址学习为了转发报文,以太网交换机需要维护mac地址表。

Mac地址表的表项中包含了与本交换机相连的终端主机的mac地址、本交换机连接主机的端口等信息。

交换机在mac地址学习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一个mac地址只能被一个端口学习。

一个端口可学习多个mac地址。

如果一个主机从一个端口转移到另一个端口,交换机在新的端口学习到了此主机mac地址,则会删除原有的表项。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题答案

1选择题(1)具有中心节点的网络拓扑属于(星形网络)。

(2)在(环形)拓扑结构中,一个电缆故障会终止所有的传输。

(3)树形网络是(星形网络)的一种变体。

(4)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LAN )。

(5)下述对广域网的作用范围的叙述最准确的是(100 km 以上)。

(6)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大、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是(光纤)。

⑺在脉冲编码调制方法中,如果规定的量化级是64个.则需使用(6 )位编码。

(8)波特率等于(每秒传送的比特数)。

(9)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号时需要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

(10)一种用载波信号相位移动来表示数字信号的调制方法称为(移相)键控法。

(11)在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中,同一节点内相邻层次之间通过(接口)来进行通信。

(12)在TCF Y IP簇中,TCP是一种(传输层)协议。

(13)在应用层协议中,( DNS )既依赖于TCP又依赖于UDP(14)在OSI参考模型中.与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对应的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15)在快速以太网中,支持5类UTP标准的是(100Base-TX )。

(16)在共享式以太网中,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CSMA/CD )。

(17)交换式以太网的核心设备是(以太网交换机)。

(18)( 以太网)在逻辑结构上属于总线型局域网,在物理结构上可以看成星形局域网。

(19)在快速以太网中,支持5类UTP标准的是(100Base-TX )。

(20)IEEE 802.2 协议中10 Base—T标准规定使用5类UTP寸,从网卡到集线器的最大距离为(100m )。

(21)在计算机网络中,树形网络是(星形网络)的一种变体。

(22)( 波特率)是一种调制速率,也成为“波形速率”或“码元速率”。

(23)传统交换机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24)在下面设备中,(集线器)不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25)在计算机网络中,能将异种网络互联起来,实现不同网络协议相互转换的网络互联设备是(网关)(26)当需要将一个局域网接入In ter net时,可选用(路由器)(27)(路由器)是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域网之间选择最佳路由的网络连接设备(28)下列(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不属于网络操作系统(29)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的大型网络,应当选择(UNIX)操作系统,对于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要强求不高的中小型网络,应当选择(Windows 2000)操作系统(30)E-mail地址的格式为(用户名牛主机域名)(31)在电子邮件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声音和图形图像信息)(32)IP地址127.0.0.1 表示(一个环回地址)(33)HTM是一种(超文本标记语言)(34)B类IP地址的第一个字节的范围是(128-191)(35)IP 地址129.56.32.51 的(129.56 )表示网络ID(36)计算机病毒是指(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37)最简单的防火墙采用的是(包过滤)技术(38)由设计者有意建立起来的进入用户系统的方法是(后门)(39)网络感染病毒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发生得最多却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网络传播)(40)下面关于TCP/IP的叙述中,(Internet的主机标识是IP地址)是错误的2. 填空题(1)从技术层面上讲,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习题答案整理人:夏海生苏磊一、填空题1、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通信线路和设备通信资源共享2、资源与服务控制资源与服务;3、硬件;4、通信子网;5、介质;6、通信设备传输;7、C/S 网络;8、对等网模式;9、语法语义时序;10、系统软件;11、资源通信;12、局域网广域网;13、C/S;14、星型树型;15、环型;16、中心节点;17、点线;18、双绞线双绞线;19、网络管理软件客户端软件;20、对等网;21、物理媒体有线网络;22、体系结构;23、7 4;24 2;25、接口;26、网络应用服务;27、数据通信数据通信;28、并行;29、全双工;30、基带传输;31、频带传输调制解调;32、信号;33、传输速率传输速率;34、多路复用;35、数据传输链路拆除;36、专用的物理链路储存;37、链路不同;38、逻辑链路;39、链路建立数据传输链路拆除;40、虚电路二、选择题1-5、AC B D B D 6-10、D B C B B11-15、D D C A C 16-20、A ABD ABD B D三、简答题1、计算机网络的内涵是什么?答:计算机网络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线路和设备,在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的支持下相互连接起来,进行数据通信,进而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功能?答: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是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除此之外还有负载均衡、分布式处理和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

3、简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答: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等部分,其中网络软件根据软件的功能可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两大主类。

4、什么是通信子网,什么是资源子网,它们的功能是分别是什么?答: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网卡、集线器、交换机)、通信线路(传输介质)和相关软件的集合,主要负责数据传输和转发等通信处理工作。

交换式以太网与共享式以太网

交换式以太网与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中心讲师刘瑞芳---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中心教授徐惠民[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传统以太网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速以太网经历了一个从共享介质到专用介质、从集线器到交换机、从共享信道到专用信道、从10Mb/s到100Mb/s的历程。

文章最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列举了交换式快速以太网的几个组网实例。

在一些场合下,把以太网、令牌环网、令牌总线网等物理网络称为传统局域网,而以太网是最成功的局域网技术,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价格取胜)。

以太网诞生之初,10Mb/s的传输速率远远超出了当时计算机的需求和性能,所以共享带宽是其本意,网络上的多个站点共享10Mb/s带宽,而在任意时刻最多只允许网络上两个站点之间通信,其它站点必须等待。

计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如钟摆,在某个时期内,计算性能可能超过当时的通信技术,而另一时期内,通信技术又可能超过当时的计算性能,系统性能要么受到通信系统的限制,要么受到使用这些通信信道的计算设备的限制,所以,从10Mb/s以太网引入,到10年后486PC机能以10Mb/s进行持续的数据传输,这期间以太网缺少升级的驱动力。

假设10Mb/s以太网上有10个站点,由于共享带宽,每个站分到的平均带宽为1Mb/s,再加上因冲突而重试,每个站分到的带宽就更少了。

当这种共享式以太网阻碍了系统性能时,为了提升带宽,100Mb/s接口的以太网发展起来,称为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是在传统以太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共享介质到专用介质,从集线器到交换机,从共享信道到专用信道,从10Mb/s到100Mb/s的历程。

在实际应用时,两种网络可能混合存在于同一个网络系统中,即有的计算设备以10Mb/s接入,而有的计算设备以100Mb/s接入。

一传统以太网技术无论是10BASE 2还是10BASE T,以及10BASE F(以光纤为介质),传统以太网的最初概念就是:提供一种方法,允许多台设备共享一个公共信道,所以它们都是共享10Mb/s带宽。

网络技术04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

网络技术04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
22
E4
22
MAC address table
E0:0260.8c01.1111 E1:0260.8c01.3333 E2:0260.8c01.2222
E3:0260.8c01.4444
A 0260.8c01.1111 C 0260.8c01.2222 E 0260.8c01.5555 D→A 同时B →C
28
28
MAC地址表 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也可以手工静态 配置,静态配置的记录不会被老化。由于 MAC地址表中对于同一个MAC地址只能 有一个记录,所以如果静态配置某个目的 地址和端口号的映射关系以后,交换机就 不能再动态学习这个主机的MAC地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系
29
29
比较集线器和交换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系
31
31
交换机的配置和应用
S3100系列交换机 交换机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模式 以太网交换机各种端口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系
32
32
S3100系列之S3126T
外观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系
33
33
S3126T以太网交换机提供24个10/100BASE-TX以太 网端口、 2个10/100/1000BASE-T以太网端口、1个Console口
7
7
共享式以太网的工作特点
带宽共享 带宽竞争 冲突检测/避免机制 不能支持多种速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系
8
8
冲突检测/避免机制
CSMA/CD协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系
9
9
不能支持多种速率 在共享式以太局域网中的网络设备必 须保持相同的传输速率,否则一个设备发 送的信息,另一个设备不可能收到。单一 的共享式以太网不可能提供多种速率的设 备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
实验目的:比较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在不同网络规模下的性能。

实验内容:按照“OPNET实验指导”中的Lab1和Lab2的要求,完成小规模及中等规模两种场景下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性能比较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回答问题,给出结论。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设置、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讨论、结论几个部分。

实验报告的格式可参考如下:
题目
作者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内容一
实验设置(网络拓扑、参数设置、要观察的数据等)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分析
问题讨论
四、实验内容二
实验设置(网络拓扑、参数设置、要观察的数据等等)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分析
问题讨论
五、结论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10月21日23:59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