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究竟为何而战 解读科索沃战争

合集下载

美国为何而战

美国为何而战


1971年8月15日,当
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宣布:美元跟黄金脱 钩。

于是美国政府就出钱让人去做 一个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黄 金非货币化的影响》出炉。研 究者的名字叫迈克尔· 赫德森, 他在报告中提醒美国政府,美 元跟黄金脱钩,在短时间内对 美国有好处,因为美国可以在 全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多印钞 票,用没有黄金储备的纸币去 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长期看, 这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决不 是 什么好事,尤其对美国,无疑 是饮鸩止渴。

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大约
有7000多亿热钱在欧洲游荡,晃来晃去,找不到 投资的去向,因为此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一
旦战争打响,投资环境便会迅速恶化,你的投资
就可能面临颗粒无收血本无归。追求利润最大化 是所有投资者的信条,但同时既要获利,还要安 全的获利,如果不安全,宁可不投资,这也是投 资者的信条。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 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盟国的财政 部长、央行行长和少量经济学家云集在 一起,经过几番激烈争吵,讨价还价, 商量出了一个世界货币体系,这个货币 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的实质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全世 界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 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每35美元可以 兑换一盎司黄金,当时的美国有世界上 最大的黄金储备,世界上80%的黄金都 捏在美国人手里,与此同时,美国还拥 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机器。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先了解美国的国 家生存方式

美国的国家战略构想背后,只 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美国 在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美国人极力要维护它的霸权? 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 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因此,了解美国国家战略的最 好办法是要了解美国的生存方 式。

史料解读: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

史料解读: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

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1.科索沃战争材料一[美联社纽约1999年3月22日电]关于科索沃的一些重要资料:土地:科索沃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拥有1.1万平方公里土地。

该省毗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其腹地是首府普里什蒂纳及周围地区的低地,其它地方都是山地。

人口:科索沃约有220万人口,其中90%是阿族人,剩下10%的人口中大多数是塞族人。

历史:塞族人认为科索沃是塞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那里有很多塞族人的教堂和修道院。

1389年塞族人在科索沃同土耳其帝国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失败。

阿族人说他们是科索沃的第一代居住者、古老的伊里利亚人的后代。

政治:在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部分。

1974年科索沃省几乎得到了所有自治权。

但在1989年,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权,而且对那里进行实际上的军事管制。

阿族人的反应是成立了自己的政府,从事地下活动。

独立运动:大多数阿族人支持科索沃独立,但遭塞尔维亚拒绝。

一些大国因担心边境变化可能导致巴尔干地区出现更大的战争也反对科索沃独立。

因此他们依据美国的建议,提出了一项给予科索沃广泛自治权的和平协议。

暴力:为了消灭由科索沃分裂主义者组成的科索沃解放军,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去年2月下令攻打科索沃。

据信从那时起,已有2 000人丧生,30万人流离失所。

──《参考消息》(1999年3月24日)材料二[路透社华盛顿1999年3月21日电]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今天离开美国前往南斯拉夫,向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发出最后警告:停止在科索沃的侵略,否则就将面对北约的军事行动。

[路透社普里什蒂纳1999年3月21日电]北约今天警告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说,他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接受科索沃和平协议,否则将面临北约的军事打击。

由于塞尔维亚部队继续驱赶阿尔巴尼亚族人,一名北约官员说,北约盟军的飞机进行打击的警报时间已由48小时减少到“仅仅几个小时”。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积累的结果,是典型的冷战后以西方国家“民主”之风点燃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美国发动对科索沃战争正是实施北约新战略的一次重要预演,也是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又一表现。

标签:科索沃战争;美国;动机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塞族、黑山族等七八个民族占10%。

科索沃虽为弹丸之地,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内部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长期困扰着有关国家和民族的科索沃问题,阿、塞两族的矛盾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利用科索沃民族问题对南联盟进行了为期78天的空袭,贝尔格莱德等8个城市及其附近的军事目标遭到轰炸。

为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南联盟决定与北约进行停战谈判。

最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西方八国和俄罗斯共同提交的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草案,至此,北约宣布战争结束。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所发生的最大浩劫,也可以说是20世纪行将结束前人类文明社会中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一、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意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企图运用军事手段干涉科索沃问题,并以此来推进实施整个欧洲战略。

塞、阿两族爆发流血冲突后,美国迅速做出反应,迫使南联盟让步并停止对阿族的武装入侵。

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科索沃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南联盟的内政”,必要时,北约可以“动用武力解决危机”。

按照北约各国的解释是由于“它们对科索沃和平负有道义上的责任”[1],是“为了防止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灾难。

”[2]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南联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作者:李宝宝来源:《学理论·下》2016年第05期摘要: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积累的结果,是典型的冷战后以西方国家“民主”之风点燃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美国发动对科索沃战争正是实施北约新战略的一次重要预演,也是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又一表现。

关键词:科索沃战争;美国;动机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57-02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塞族、黑山族等七八个民族占10%。

科索沃虽为弹丸之地,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内部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长期困扰着有关国家和民族的科索沃问题,阿、塞两族的矛盾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利用科索沃民族问题对南联盟进行了为期78天的空袭,贝尔格莱德等8个城市及其附近的军事目标遭到轰炸。

为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南联盟决定与北约进行停战谈判。

最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西方八国和俄罗斯共同提交的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草案,至此,北约宣布战争结束。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所发生的最大浩劫,也可以说是20世纪行将结束前人类文明社会中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一、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意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企图运用军事手段干涉科索沃问题,并以此来推进实施整个欧洲战略。

塞、阿两族爆发流血冲突后,美国迅速做出反应,迫使南联盟让步并停止对阿族的武装入侵。

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科索沃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南联盟的内政”,必要时,北约可以“动用武力解决危机”。

按照北约各国的解释是由于“它们对科索沃和平负有道义上的责任”[1],是“为了防止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灾难。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秦思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

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

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

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

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

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

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

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

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美国究竟为何而战 解读科索沃战争

美国究竟为何而战 解读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一场典型的商业化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大背景是欧洲一体化,前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之间的咽喉要道,所以无论是谁,无论以何种形式,但凡打算统一欧洲,巴尔干半岛都必须拿下,所以这里就有了欧洲火药桶的称呼,谁都惦记这里。

战后的欧洲一体化,本质上是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德成了欧洲硕果仅存的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于是乎这两个国家试图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通过让度经济利益换取部分主权的方式,相对和缓地逐步实现欧洲的统一。

从煤铁协定到欧共体,再到后来的欧盟,如此一路走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一方面苏联解体使得大量东欧国家脱离了华约组织被收入西方阵营另一方面本土军事压力的骤减也使得西欧各国无需再过多地去看美国的脸色。

到1993年,欧洲一体化进入了关键阶段,即统一货币。

在法德两国的主导下欧元最终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发行了。

就当是而言这等于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市场内部不再需要美元了,。

一直到现在为止,美元依旧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意味着发行它的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其实起了前面所说的银行的作用,通过美元美国事实上可以掌握他国的部分主权,所以欧元的诞生肯定不符合美元的利益。

再往远看一点,欧元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有取代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潜在可能,事实上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当时的萨达姆政权企图在石油贸易中,将支付货币由美元改成欧元。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欧洲国家(准确地说,当时主要的推手是德国)就开始了对前南地区的分化瓦解。

1996年起,科索沃独立势力就开始成了气候,在西方国家的资助下迅速壮大。

从这里开始,西欧国家就几次三番要求美国出兵,以北约的名义动武,彻底解决掉南联盟。

当时,俄罗斯依旧在前南地区拥有者深厚的影响力,而俄罗斯本身虽然被国内的动荡折腾得七荤八素,但终归还是握着上万枚核弹的大块头。

单凭西欧的武装力量,是无法对阵俄国人的,所以必须把美国也拉进来。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索沃战争简介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索沃战争简介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科索沃战争简介本文导读: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势力圈。

战争背景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

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解体。

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马其顿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1992年5月,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易卜拉欣·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北约对南联盟实施79天的“联盟力量”行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媒体的炒作、国人的关注,似乎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5、8”事件中国使馆被炸和近期台海对侍的紧张局势,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战争的距离。

人们在思索:世纪之交,经历了太多战争的本世纪本该以和平拥抱下个世纪,然尔战事却不期而遇。

据记载,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64年的4264年间,地球上共发生大大小小战争和军事冲突14513次,和平期只有329年。

如果我们把四千多年当作24个小时来计,则一天23个小时都在打仗。

二战以来共引发了近180场局部战争,1000万人死于战火,把近百个国家卷进了战争的旋涡。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就发生9场局部战争和冲突,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刮起的战争风暴。

科索沃战争被称为世纪末之战,其牵动面之广、世人之关注、战事发展之难测,都超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历次军事冲突。

战事的进程和结局,更让人留下诸多的遐想和思索,剖析这场战争也许会对我们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加强人防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五维”战争,“五线”攻击如果说20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尔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这样,分布在广阔空间的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可在特定空间内,形成瞬时巨大毁灭性的打击力。

同时,全新空间又引入了高科技对抗,例如:计算机对抗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电子战在“电磁空间”里角逐、新概念武器(隐形、生物兵器,集束、贫铀、石墨炸弹)在无形空间中逞威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索沃:一场典型的商业化战争
科索沃战争的大背景是欧洲一体化,前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之间的咽喉要道,所以无论是谁,无论以何种形式,但凡打算统一欧洲,巴尔干半岛都必须拿下,所以这里就有了欧洲火药桶的称呼,谁都惦记这里。

战后的欧洲一体化,本质上是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德成了欧洲硕果仅存的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于是乎这两个国家试图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通过让度经济利益换取部分主权的方式,相对和缓地逐步实现欧洲的统一。

从煤铁协定到欧共体,再到后来的欧盟,如此一路走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大大加速了这
一进程,一方面苏联解体使得大量东欧国家脱离了华约组织被收入西方阵营另一方面本土军事压力的骤减也使得西欧
各国无需再过多地去看美国的脸色。

到1993年,欧洲一体化进入了关键阶段,即统一货币。

在法德两国的主导下欧元最终在1999年1月1日正式
发行了。

就当是而言这等于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市场内部不再需要美元了,。

一直到现在为止,美元依旧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意味着发行它的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其实起了前面所说的银行的作用,通过美元美国事实上可以掌握他国的部分主权,所以欧元的诞生肯定不符合美元的利益。

再往远看一点,欧元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有取代美元世界
货币地位的潜在可能,事实上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当时的萨达姆政权企图在石油贸易中,将支付货币由美元改成欧元。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欧洲国家(准确地说,当时主要的推手是德国)就开始了对前南地区的分化瓦解。

1996年起,科索沃独立势力就开始成了气候,在西方国家的资助下迅速壮大。

从这里开始,西欧国家就几次三番要求美国出兵,以北约的名义动武,彻底解决掉南联盟。

当时,俄罗斯依旧在前南地区拥有者深厚的影响力,而俄罗斯本身虽然被国内的动荡折腾得七荤八素,但终归还是握着上万枚核弹的大块头。

单凭西欧的武装力量,是无法对阵俄国人的,所以必须把美国也拉进来。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为了收购一大块超过自身实力的优质资产,拉了一个原本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大公司来一起玩,这其中的潜在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而更要命的是,这个联合收购的主导权还不在自己手里。

美国当时显得非常沉得住气,整整等了两年多,直到欧元诞生。

从钱的问题上说,1998年下半年开始科索沃的局势开始迅速恶化,此时欧元正呼之欲出。

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开始正式发行,同年3月27日科索沃战争爆发。

随着巴尔干战火的燃起,西欧在太平了七八年后再次被推倒了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当时人们对冷战的恐怖记忆还没有忘却。

一旦战争打响,投资环境便会迅速恶化,人们的投资就可能面临颗粒无收血本无归。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投资者的信条,但同时既要获利,还要安全的获利,如果不安全,宁可不投资,这也是投资者的信条。

于是潜在的风险造成了大量资本外逃,欧元与美元汇率从最初的1.1:1一直跌到0.9:1,截止2000年3月份,共计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欧洲资本逃离欧洲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在那时纳斯达克的信息产业泡沫中被蒸发掉了,剩下的则最终成就了微软\IBM等一批美国高科技企业。

可以说战争的结果直接支持了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

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漫长的经济增长期。

战争期间美方几次拒绝法德提出的投入地面进攻的建议,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因此不紧不慢地持续了长达78天,而从后来的统计数字看,轰炸的效果其实并不怎么好,南军的主力在战争结束后依然基本完整。

从军事逻辑上这显然是说不通的,但是从商业逻辑上这就说得通——你必须让恐慌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好让尽可能多的资本流入纽约。

最终在1999年6月2日,时任南总统的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
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定,这意味着南斯拉夫屈服了,而事情到此却没完。

6月12日凌晨,事情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俄空降兵近卫76师的260名士
兵乘着夜色,赶在北约部队之前抢占了普里什蒂纳机场。

这等于欧盟国家以1万亿美元为代价拔出来的钉子,最后又被钉回去了截。

在当时,原本计划要进驻普里什蒂纳机场的英军行动异常迟缓,而在波黑边境地区的美军在撞见俄军之后也没有任何反应,当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定是英美在故意放水。

但在事后,美国对俄罗斯的这一行动确实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相反在7月11日美军还主动把科索沃东部的部分防区移交给了俄军。

继续以企业收购的例子来打比方,这等于欧盟这家企业在付给自己的合作伙伴一大笔佣金之后,最终自己日思夜想的收购案还被这个伙伴给搅黄了。

美国看似打了一场自己拿不到好处的战争,但是最后得到实惠最多的恰恰就是美国,只不过这笔钱不是来自挨打的南联盟,而是来自欧元区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