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类肠败血症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斑点叉尾鮰(钳鱼)以及鮰科鱼类肠道败血症及其防控措施

斑点叉尾鮰(钳鱼)以及鮰科鱼类肠道败血症及其防控措施

斑点叉尾鮰(钳鱼)以及鮰科鱼类肠道败血症及其防控措施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专注水产,深耕养鱼第一线,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

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本号是重庆永川水花渔业会社--西南渔业网"水花鱼"公众号的姊妹兄弟号,敬请关注"养鱼第一线"!家鱼及常规鱼的水花育苗饲养顽固难治的鱼类红嘴烂嘴烂身病常见两种鱼类烂鳃病的辨别与防治简说中科3号鲫鱼和中科5号鲫鱼鱼苗白头白嘴病的发病主因低温赤皮水霉病及防治药物选择生石灰(氧化钙)与水产养殖瘦身鱼养殖现状问题及关键技术简析鱼类“白露瘟”及防控简析鳃霉病及其防控建议疑难杂症鱼病:鱼类败血症鱼塘泡沫的产生原理及应对蓝藻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水锈发生原理及其应对办法水产渔用十四种杀虫药驱虫剂渔药中毒(或投毒)及其解救措施鲫鱼出血型暴发性鱼病的治疗预测鱼类可能浮头及解救措施水产投入品要正确认识理解运用说一下工厂化和循环水养殖使用生物制剂调水缺氧时不用科学增氧与开机增氧十八原则水产养殖与施肥方法与技巧水体四个常用指标及调合方法鱼类赤皮病(受伤病)的诊治防控养殖行业“智商税”套路多!分析鱼在水面跳跃不安的原因增氧机的应用数据及其配置安装鱼类厌食或者食欲不振原因分析鱼体表有石蜡样增生物的痘疮病鱼类疖疮病——红肿脓疱生疮溃烂清塘消毒:清塘方式和清塘药剂鱼身上红斑:最难对付的锚头蚤斑点叉尾鮰,该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又称沟鲶,但不是现在四川地区说的"沟鲶"(四川指称的沟鲶是一种杂交小鲶鱼),因斑点叉尾鮰这个称呼有点拗口,民间便将斑点叉尾鮰俗称为钳鱼,称呼钳鱼是因为叉尾鮰的尾鳍大而形如钳子之故。

斑点叉尾鮰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

叉尾鮰鱼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现今出现近亲繁育严重,导致难治病疫频发,是目前最难的一个事情,阻碍了斑点叉尾鮰的普及推广,目前当数斑点叉尾鮰肠道(型)败血症最为顽固暴发和流行,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需特意慎之。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1.1出血性腐败症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凸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

(1)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

(2)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0.5kg、食盐O.1kg拌进饵料连续投喂5d。

1.2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病)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人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O.3mg/L)或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为lmg/L)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饵料每日拌人土霉素250g和大蒜素100g,或拌入氟苯尼考,连续投喂5~7d。

用内服药前,需停食一天,药饵饵料量减半。

1.3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1)用1%~3%的食盐水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2)用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鱼用药200mg拌人饵料投喂。

1.4烂尾病病原:初步确定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

初期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末梢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6.0~15.0cm的鱼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治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治

肝 、脾 、肾肿 大。 3感染途径 .
急性感染 时,病原菌 的感染途径
鼻孔和 胃是其入 侵门户 。
1急性感 染的主要症状 .
外部症 状 :感染初 期 ,病鱼 离群
是本病 的主要传染 源 ,带菌
鱼和死鱼 、临床康 复鱼 和隐 独游 ,反应迟钝 ,食欲减退 ,严重 时 为: 口腔一消化道一血液一各 内脏器
高 的易感 性 。各 个生 长 阶 2 %一 8C时 ,该菌 数量增 加 ,感 染 肉明显充血 或出血 ,部分病鱼眼球突 0 2o 陛别 的斑 点 叉 尾 鲴均 能 感 池鱼 ,病 菌一 般先侵入脑组织然 后经 出 ,鳃丝苍 白而有 出血点 。
体 重10左 右的鱼种更 为易 Og 血流散步 全身 ,导致疾病发生 。
道败血症 的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治
又 华扬动物药业药物研 究所 吴建军
性感 染的鱼 。该菌 为细胞内寄生菌 ,
病 鱼头 上尾下 ,悬垂在水 中 ,呈 “ 吊
性 :斑 点叉尾鲴肠 道败血症 主要 在鱼体 内进行生长 繁殖 ,在水 中 水 ”状 ,受到刺激时 ,即作螺旋状快 河鲴上 发现 ,后 发现斑点叉 存 活时 间短 ,约为 l ,但 在池 底淤 速 翻 转或 不 规则 游动 ,继 而发 生死 周 叉尾鲴 、云斑鲴 、短棘角 也 泥 中可存 活9 d 回 5 以上 ,当水 温上 升到 亡 ;病鱼或死 鱼腹部膨大 ,体表 、肌
保 持 良 好 的 养 殖 环 境 :鱼 苗 鱼 种 溶液 )、沐菌消 ( 戊二醛溶液 )等 。
放 养 前一 定 要 将池 底 过 多 的淤 泥 清 药 物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应 以中草药和
发病 原 因分 析
除 ,然后 每亩 用 10 g 0 k 的生 石灰进行 维 生 素 为 主 ,如 三黄 克 菌素 、应 激

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文章摘要: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多方面原-因导致斑点叉尾鮰疾病发生率较高。

斑点叉尾鮰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非病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应激反应、水体污染、营养失调等因素造成的疾病;第二大类为病源性疾病,主要是细菌�...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多方面原-因导致斑点叉尾鮰疾病发生率较高。

斑点叉尾鮰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非病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应激反应、水体污染、营养失调等因素造成的疾病;第二大类为病源性疾病,主要是细菌、寄生虫、真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造成的疾病。

一、非病源性疾病1.应激反应引起的鱼病症状:下颚、鳍基充血,体表呈块状变色、发白、长水霉。

发病时机和原-因:在高温季节鱼种出池时操作不当,在进箱后马上发病;在低温季节鱼种出池时操作不当,在第二年3、4月份发病。

防治方法:应激反应引起的鱼病,以预防为主,以规范的操作方法促使鱼体不产生破坏性的应激,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鱼种出池时的去应激操作:先停食1d;第2d拉-网,收网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第3d拉-网,上捆箱,不操作,捆6-8h后放回原-池;第4d拉-网,上捆箱,3h后再开始操作;网箱中的练网操作:先停食1d;第2d上午把鱼赶集中,6-8h,其间密集3次,再放开;第3d上午把鱼赶集中,3h后再开始操作;在每年1、2月份,水温低于12℃时最好不要对鱼种进行出池运输;发病期间不要天天清箱,3-4d清一次即可;发病后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抗应激,如有腹水、肠炎等并发症另加内服消炎药。

2.水体污染引起的鱼病:这种病在进行网箱养殖时特别突出。

病因:相对固定的、高密度的网箱养殖,会使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集中在网箱的正下方的库底,沉积物的厌氧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

水库同温期的水体垂直对流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将库底的有害物质引向水面,造成网箱鱼发病,甚至大量死亡。

流行情况:水库发生垂直对流的时间随水深而变,水越深发生的时间越晚。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实例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实例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实例张家海; 朱恩华; 温儒春; 曾庆祥; 刘斌【期刊名称】《《江西水产科技》》【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2页(P39-40)【作者】张家海; 朱恩华; 温儒春; 曾庆祥; 刘斌【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水产研究所 341100; 赣南科学院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美洲鲶等,原产于美洲。

它具有肉嫩味美、适温范围广、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特点。

但近年来在我市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加大,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市的一些养殖场时有发生,该病多发于 7~9月,一般好发于鮰鱼苗种阶段,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在发病 2~3d后,出现大批死亡。

死亡率一般在 50%左右,严重者甚至可达 90%以上,养殖户损失惨重,对鮰鱼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

1 病情2010年 7月底,赣县茅店镇一养殖场有一面积为 3340m2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池出现大批死鱼,死鱼的主要症状为体表两侧及鳍条处充血发红。

该塘平均水深1.6m,于2010年4月底清塘,6月初放养自繁的鮰鱼苗8.7万尾,规格为2~5c m。

另套养草鱼 300尾,鳙、鲢鱼种 1500尾。

平时养殖一直都很顺利,未发生过病害,只是由于养殖密度大、投饲量多、水质偏肥,一星期前曾起过蓝藻,用硫酸铜杀灭。

到发病时鱼种规格已达 12c m,重约18g/尾。

7月 26日,养殖户发现鱼塘内有 2~3条死亡的鮰鱼苗漂浮于水面,刚开始认为只是前两天拉网踩伤所至,采用内服恩诺沙星连用 4d,外用二氧化氯泼洒,隔天一次,连用 2次的治疗方法。

用药3d后鮰鱼苗停止死亡,但仍见一二条鳙鱼死亡,而且,有鮰鱼去啃吃死鱼。

第 5d停药,停药后只见一二条鳙鱼死亡,其它鱼一切正常。

但在第 7d早上突然发现 10多条鮰鱼苗死亡,下午就猛增到 200多条。

笔者第 8d上午来到塘边观察时已捞起 400多条死鱼,池塘边仍可见数十条病鱼在水面漫游,对外界反应迟钝。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法斑点叉尾鮰肠道败⾎病病原:鮰爱德华⽒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

腹部肿胀,有浅⾊⼩⾎斑、突眼、⼤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鳃丝严重贫⾎、腹腔内含腹⽔,全肠充⾎,肝、肾肿⼤并呈暗红⾊,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丝。

防治⽅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消毒;2、改⽔:⽔质解毒保护剂500-1000g/亩;3、外⽤:鱼⽤出⾎停10-15ml⽶/亩(鱼⽔宁200-250ml)、第⼆代菌毒清100g⽶/亩;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五黄粉+黄芪多糖;斑点叉尾鮰养殖出⾎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病原:嗜⽔⽓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摄⾷,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肤、肌⾁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体腔内充满带⾎的液体,肾脏变软、肿⼤,肝脏灰⽩带有⼩的出⾎点,肠内充满带⾎的或淡红⾊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症状、肿⼤。

此病在养殖⾼温季节发病率较⾼,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法:使⽤50毫克/升的⽣⽯灰或1毫克/升的漂⽩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

同时按25毫克/千克鱼体重的⽤药量,将盐酸⼟霉素拌和在饲料中,连续投喂5~7天。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是由鮰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批死亡⼀种鱼病。

由于其爆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近期南⽅普降暴⾬,⽓温升⾼慢,对于该病的防治不能掉以轻⼼。

病原:鮰疱疹病毒I型,属疱疹病毒科,通称斑点叉尾鮰病毒(CCV)。

病毒⽣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

25℃时,病毒在池⽔中能⽣存2天,在曝过⽓的⾃来⽔中⽣活11天;4℃时,病毒在池⽔中能存活近1个⽉,在曝过⽓的⾃来⽔中⽣活近2个⽉;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

病毒只有1种⾎清型。

流⾏情况: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然暴发仅仅是鱼苗和鱼种。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治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治
基部充血;体表黏液增多,体两侧病灶皮肤呈圆斑状灰 白色或不规则形状,病灶 中央有-4 红血点,病灶皮下 , 肌肉组织红肿,严重时溃烂。体 内有腹腔积水,呈血红 色,胆 、肾脏肿大 ,肝脏 多呈灰 白色,表面分布点状淤 血,肝内组织也有淤血 ;胆囊壁淤血明显,胆汁呈淡红 色;肠管壁呈分段淤血 ,症状严重的部位肠管壁轻度腐 烂 。少部分病鲴鱼后肠靠近肛门处发生肠套叠现象,套
5 对症治疗 。病原、病因确诊后 ,若有寄生虫,则 . 先彻底杀虫 。外用 :二氧化氯02 ~03 克/ 全池泼 .5 .0 米3 洒,隔一天一次 ,连用3 次,灭菌消毒。配合使用大 ~4 苏打 (.5 0 7 千克/ 、颗粒增氧剂等撒入池 中,沉入池 亩)
底 ,改善底层水质 。
体表黏液大量脱落 ,皮肤暴露,造成鲴鱼体表机械性创 伤,易继发感染病原菌 。
科学使用增氧机、化学增氧剂 、化学水质改良剂及微生
态制剂等,长期保持水体溶氧4 5 .毫克/ 以上;控制水 升 体p 值小于8 5 H . ,呈微碱性 ;控制水体氨氮 、亚硝酸盐 等有害物质不超标:控制和保持优质藻类为养殖水体优 势种群,提高池塘生产 力,抑制病原菌大量滋生。 3 定期施药预防。施药要外泼、内服相结合 。在发 . 病季节 ,定期外用漂 白粉0 7 米。 . 克/ 或二氧 化氯 ( 二元) 0 1~0 2 克/ 或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定期 内服微 . 5 . 0 米。 生态制剂、大蒜素、三黄粉、免疫增强剂,或服用诺氟 沙星 、土霉素等药物 。 4选用优质饲料 ,坚持 “ . 四定”投饵 。选择斑 点又 尾 专用优质饲料,杜绝劣质饲料。严格执行 “ 四定” 投饵 ,根据季节、生长阶段、养殖 目标的不同,合理调 整营养素的配比,适度营养强化 ,满足斑点又尾鲴生长

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及其防控方法(一)

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及其防控方法(一)
康大
技术专栏
咨询热线:0373-2682137、2683057
斑点叉尾的细菌病及 其防控方法(一)
张喜贵 1 孟长明 1 陈昌福 2 (1. 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 新乡 453700;
2.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一、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
图 1 斑点叉尾患爱德华菌病的“头盖穿孔型”症状
另一种为“肠道败血型”(图 2),该菌穿过肠黏 膜,患病鱼全身性水肿,腹腔中有炎性渗出物,脾肿 大。解剖后可见肝脏、其他内脏器官出血和坏死病 灶。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组织、肌肉都发生感染, 并伴有弥散性的肉芽肿。
3. 流 行 规 律 该 病 的 急 性 流 行 仅 在 水 温 18~ 28℃很窄的范围内流行,在该温度范围以外带菌的鱼
米)、边缘整齐的无色菌落。分离到细菌后,依爱
德华菌不产生吲哚和 H2S 来进行生化鉴定或者用特异 性抗爱德华菌的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技
术和 ELISA 来确诊。
(待 续)
88
2020.3
图 2 斑点叉尾患爱德华菌病的“肠道败血型”症状
群只有少量死亡,但有季节性变化,春季和秋季为高
危险期。水温、水质状况、水中有机物成分及含量、
养殖密度等是致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尽管如此,爱
德华菌仍被认为是真正的病原菌而非条件致病菌。
多数爱德华菌病的报道与斑点叉尾有关。但
这种致病菌也能从北美的犀目(Ameiurus catus)、
2. 症状 感染细菌后的病鱼在嘴的周围、喉咙 和鳍基部皮肤形成瘀斑或出血,有时会凸起多个直径 为 2.0 毫米的出血性皮肤损伤块或脱色性溃疡灶,患 病鱼出现贫血和眼球突出。病鱼典型的临床症状大致 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头盖穿孔型”(图 1), 感染初期,细菌感染鼻根的嗅觉囊,然后缓慢发展到 脑组织而形成肉芽肿性炎症。致患病鱼体行为异常, 不规则游泳和倦怠嗜睡。病程发展到后期,脑组织炎 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深孔,从而 裸露出整个脑组织成为典型的“头盖穿孔型”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鮰类肠败血症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本材料由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整理,供防治工作中参考。

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

一、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有时呈痉挛式螺旋游动,继而死亡。

因鮰鱼规格和个体免疫力等差异,鮰类肠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表现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形式。

1.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

病鱼停止摄食,游动缓慢,离群独游,或头朝上悬挂水中;患病鮰鱼体表出现褪色斑,腹部肿胀,眼球突出,鳃丝发白,有淤血,鳃盖、腹部、下颌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有带血腹水,肝脏有淤血斑,脾、肾呈紫黑色,肠壁严重充血,肠道充气或者充满黄色黏液,有时还伴随有套肠出现。

2.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头穿孔”,鮰爱德华菌通过鼻根的嗅觉囊,到达脑部,在脑部形成肉芽肿性炎症。

病鱼精神萎靡,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头部两眼之间有个空洞性的病灶,严重时可直接看到脑组织。

二、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操作,投喂优质饲料等可预防鮰类肠败血症发生。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增强鮰鱼对鮰类肠败血症的抵抗力。

在发病期间适当减少饲料投喂也能明显降低鮰类肠败血症的发病率。

在鮰类肠败血症发病温度的窗口期(22℃-28℃)尽量避免用硫酸铜去抑制藻类和杀寄生虫,因为硫酸铜可能导致鮰鱼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于已发病池塘,应及时清塘,去淤泥。

存活斑点叉尾鮰隔离养殖,病鱼、死鱼等应作深埋处理。

2.在疾病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黄芪、鱼腥草等,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将植物药物粉碎至60-80目,按照每千克鱼体0.5-0.8克的剂量称取药物,开水浸泡20-30分钟后,拌饲料投喂。

3.免疫预防效果显著。

在投放鱼苗或鱼种前,使用灭活疫苗浸泡或口服免疫预防鮰类肠败血症效果显著。

(二)治疗方法
1.内服抗生素药物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时(任选一种即可),每千克鱼体重0.1克,拌饲料投喂,连服3-4天即可;
2.内服氟苯尼考时,每千克鱼体重0.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4天即可;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要交叉用药或进行耐药性检测指导用药。

3.在发病期间,全池泼洒稳定性二氧化氯(0.3mg/L)或强氯精(0.4mg/L)或漂白粉(1.0mg/L)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