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2023年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2023年4月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了适应性测试,命制了三套作文,其中一套为读写结合类型:现代文阅读1《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
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
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
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
“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
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
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从材料中的“才可能”或是客观规律上,我们可以明确前者为后者的前提条件,只 有坦诚交流,实现心与心相连,交流才有意义,这样才是“真正”的相遇。 ④实现“真正的相遇”能带来什么好处?
在俄乌战争引发的世界大战危机、全球变暖、动植物快速灭 绝、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威胁下,人类迟早要迎接共同的命运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 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世界战火纷飞、贫富差距巨大,在信息化 的浪潮之下,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甚至在绝望中不甘死去?
(举例论证,结合热点素材展开,切中肯綮。
国与国之间,应真诚相待,和谐共处,以面对共同的命运。 (第二分论点,从国与国之间相处的角度展开论证。) 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 永远的利益。”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并不总是和谐共处。从中 国放眼望去,环顾世界:向东,日本一意孤行,核污水排海仍在 继续;向西,美国态度强硬,议院批准的对台军售额逐年上涨; 向南,南海诸岛因主权问题争执不休;向北,俄乌战争依旧不息 。这东西南北,又可曾真正安宁?
坦诚交流促相遇,和谐相处共命运。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多真正的相遇和更加美好的人生 。
(呼应开头,归结全文,展示美好愿景。)
【例文点评】
本文标题切合材料,直接表明立场观点。开头引用诗 句,从阐释“相处之道”入手,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人 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应坦诚交流,以谋求‘天 下大同’”主体部分一分为三,逐层展开论证。所有论述 均围绕“人际交往与国之交流”这一特定情境展开,考生 视野开阔,格局高蹈,认识深刻,使得文章气度从容不迫 ,节奏不疾不徐,文字流畅优雅。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范文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只有两句话,我们逐句分析一下: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前半句表述成了状语,规定了现象背景,将现象的概括限定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条件下;后半句是一个主谓句,是整句的表意重点,即第一句话聚焦的关键现象所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在审题时,考生必须注意,“越来越多”并非指全部,也很难说是“大部分”;“很快”侧重指效率高,而也非强调“量”,更非强调“正误”——就是说还有很多问题是搜不到答案的,搜到的答案也未必正确。
这就给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有多少问题是通过技术手段得不到答案的?哪类问题可以得到答案?哪类问题又得不到答案?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学习提效,作为学习主体,人的作用又是什么?(提出新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辨别假问题等)。
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很考验学生的探究精神。
什么是探究?那就是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实,第一句话还只是客观陈述了一种现象,但我们为什么看完了第一句就能想这么多呢?完全是因为命题人在组织第一句话时,一定是在为后面问题(第二句)的提出作着合理的逻辑铺垫,在措辞上都是精心打磨过的。
不然这句话也不会选择“越来越多”“很快”这种措辞。
比如,如果把“越来越多”换成“大部分”,后面的问题还成立吗?高考解题,其实就是咬文嚼字。
我们看第二句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汉语中,“那么”作为关联词,一般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表示假定前面的前提正确,就应该得出后面的结论。
命题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用“那么”得出明确结论,而是把问题留给了考生。
考辩证思维,似乎是作文命题永恒的指向。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原题呈现】【2024高考作文真题(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11: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河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材料以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背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是一个启发思考的设问,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影响,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知识探索过程的影响。
考生应当认识到,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获取现成答案变得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会减少。
相反,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及对旧问题更深层次的挖掘。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深度,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文章的核心论点。
例如,可以强调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或者讨论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共生关系,亦或是预测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等。
一、思考角度①正面视角:可以从技术如何促进知识传播、激发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等方面入手,探讨技术如何帮助人类面对和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②反思视角:可以探讨依赖即时答案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创新能力下降、深度学习能力减弱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③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技术发展对人际关系、个人隐私、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如何维护人的本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未来展望: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结构安排建议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框架,开头简明扼要地引入话题,中间段落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支持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或提出呼吁、建议。
2024年新高考2卷作文指导

挑战未知之境,会开拓创新之路,创造璀璨的崭新未来。
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它是创新的摇篮。每一次对未知的勇 敢探索,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马云敢于踏入互联网商业的 未知领域,历经艰辛创立了阿里巴巴,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新纪 元,让网络购物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马化腾积极探索即时通 讯和社交网络的未知,打造了腾讯这一庞大的互联网帝国,旗下的 微信等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社交方式。当我们以开放的 心态拥抱未知时,我们就有可能打破常规,开拓出全新的领域,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拥抱未知之境,可激发探索欲望,成为成长的强大动力。
正如婴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尝试,我们对未 知的渴望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正 是在对未知的孜孜探求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徐霞客怀着对山川大地未知 的向往,走遍大江南北,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考察记录;郑和带着对辽阔海 洋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之心,率领庞大船队开启下西洋之旅,历经艰难 险阻,开辟了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开拓 精神。当我们果敢地迈入未知的天地,内心的探索欲望便会熊熊燃起,引 领我们在求知的征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成长质的飞跃。
写作提纲
探索未知,成就非凡
分论点一:探索未知需要勇气。 分论点二:探索未知需要坚持。 分论点三:探索未知更需要创新。
拥抱未知,铸就辉煌
分论点一:拥抱未知,能拓展人生的广度。 分论点二:拥抱未知,可挖掘生命的深度。 分论点三:拥抱未知,会激发创造的热度。
向未知进击,展人生宏图
分论点一:拥抱未知之境,可激发探索欲望,成为成长的强大动力。 分论点二:踏入未知之境,能磨砺顽强意志,铸就坚韧的精神品格。 分论点三:挑战未知之境,会开拓创新之路,创造璀璨的崭新未来。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6.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发掘新问题 7.善用科技之翼,做人工智能主人 8.莫被人工智能异化心灵,成为它的奴隶; 9.君子善假人工智能;丰盈你我人生 10.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
名言金句
1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 的。”这句话警示我们,面对AI的飞速发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潜力,也要警惕潜 在风险。
2024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 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 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让我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 限制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文章。例如,可以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待问 题的态度,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探 讨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索,以及如何平衡科技的 便利性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避免被人工智能“矮化”等。
4.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AI的精确与迅速无疑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进.,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
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让我们忘记 问题的本质,甚至可能削弱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原题呈现】【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1.关键词句: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故事。
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
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但是考生要有这个意识,以讲中国好故事为主,或者讲中国好故事为佳选择。
2.关键词句:四个“可以……”。
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
注意是“可以”,不是一定,故事虽好,若听故事的人听不进、参不透,再好的故事也是枉然。
3.关键词句: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
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
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①题目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人民日报》)。
讲故事,怎么就和“表达和沟通”联接起来呢?这里面有深意。
为什么要讲故事?是有故事要讲。
为什么要讲?是因为我们有好的故事,这些精彩故事不为人所知。
【高考作文】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好的故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好的故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20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比对】(20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两个命题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22年的命题已经为学生确立了论点,学生但凡不是想自寻死路,无论怎样不甘心写那些人云亦云的文章,都心须意识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既然立意已定,学生就只能“敷演”成文,像孔雀开屏一样炫书法,炫素材,炫语言,企图通过在这三个方面使力,以使自己的作文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
事实上,对于一个想考好大学的学生而言,做到这三个方面并非难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省的数据显示,2022年50分以上的作文有近2万份之多了。
第二个差别是写作要求(提示语)的变化。
2022年作文是这样说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两次提及材料,提示考生按照材料给定的观点去写;而2023年作文是这样说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 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 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 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 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 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 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的 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示) •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
子
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 示例 •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 面。。。。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审题出现偏差的原因:
角度理解有误;
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主旨;
整体把握材料的审题方法:
1,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2,最方便快捷,但有风险的方法; 3,最易操作,提炼观点的方法;
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 即“概括中心法”
• 三步走: • 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 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
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作文围绕提炼的 观点展开。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
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
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
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马嘉鱼死了 第二步:找出原因(关键句):不爱转弯,不思改变 第三步:组成观点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①改变,为自己开一扇天窗(比喻手法好5分)②适时改变,人生大智慧③灵活变通,柳 暗花明④死于固执,生于变通⑤执而不化与灵活变通⑥拐个弯,天堑变通途⑦退一步, 海阔天空(引用好5分)⑧死板之路,死亡之路
: 实用操作:请运用由果溯因法,完成下面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
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 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 简单:有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有两 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 即使闯入落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 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 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结果为渔 民所获。
•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 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 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 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如下图所示: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 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
⑨墨守成规,自掘坟墓⑩有改变,才能生存(绝对了一点3分)
⑾冲动等于死亡(用词不准确0分)⑿错误越深,陷得越深(没有写出结果、原因0分)
作业
•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法其中的一法三步骤准确审题并 作文。
•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 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 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 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 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用丰富的经验 打造人生奇迹
变通成就人生奇迹
第三种方法:最易操作,提炼观点 的方法:关键词提炼法
1.找出关键句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 面。。。。
2.提炼出关键词
奇迹 身体素质 经验 变通 改变
3.组句:关键句中的 关键词﹢谓语﹢关键
句中的关键词 体魄 奇迹 经验 奇迹大门的金钥匙
角度?最佳角度?
角度不是一句话?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整体。角度 是看问题的出发点。如何理解材料的角度问题? 1.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 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 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
角度分优劣;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 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 的角度,自己驾轻 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 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 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请看下面拟定的题目(讨论): 哪个更符合材料主旨?
• 1.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 2.磨放弃生命; ×
• 5.知识改变命运; • 6.生存需要经验 • 7.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 8.成功等于健康加经验
• • 新材料作文 • • • • •
本质:材料作文 —— 讲究审题 形式:话题作文 —— 体现开放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新材料作文
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 联系和区别:
1、新材料作文:它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限文体;
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 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
3,组织观点,压缩成主谓宾句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第二种方法: 最方便快捷,但有风 险的方法:由果溯因法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第三步: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
作宾语
结果:创造奇迹
原因:身体素质 经验 变通 改变 组句:健康的体魄 创造 奇迹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
• 1、通过严谨的步骤,审出精当的立意。 • 2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法( 概括中心法、
由果溯因法、话题提炼法)及其步骤。
◆概念:所谓“新材料作文”,提供 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 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 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 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