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中建地产_西安大明东苑规划设计方案_84p_前期策划

中建地产_西安大明东苑规划设计方案_84p_前期策划
区位分析图
基地现状: 用地内部现状为建材
市场及少量住宅,地势较 为平坦,东部有一条军用 铁路线。基地内部的南、 西南、西北有三处绿化植 被较好的区域,未来规划 可以利用。
现状分析图
本案 太液池
宗地被纳入“西安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区” 的12.7平方公里范围, 并规划为中央居住区; 地块北部规划为商业金 融用地及居住用地,西 部规划为商业金融用地, 南部汉斯啤酒厂在未来 一段时间内将改造为啤 酒旅游文化工业园,地 块西 部的大明宫遗址公 园的核心园林区将于 2010年下半年正式对外 开放,并且其太液池水 可以通过地下涵管连接 到周边地块。
大明宫遗址公园总平面图
1、一街——御街
规划将基地中部道路 设计为一条环境优美的风 情街区,并以四个广场、 作为重点扩大的节点,形 成连续而收放有序的界面, 强调中轴对称、平稳大气 的皇家威仪。
同时,更以抽象自中国 古典建筑的廊桥作为控制 中轴的主要对景和连接基 地东西宗地的纽带。
而且,由于没有过多的 考古保护限制,这一中轴 将更为容易还原唐风韵味, 让人们可观、可触、可用, 真实体验皇室生活的华丽、 尊贵。以此中轴控制联系, 项目成为了一个气势宏大 的整体。
区域规划图
周边道路目前可以 使用的是西边的太华路 和南部的马旗寨路,公 交站点密集,未来规划 的地铁4号线在基地西 南和西北分别有“马旗 寨站”和“大明宫站” (暂定名),将使得本 项目的交通便利度得到 进一步大幅提升。
铁路专线 城市已建成使用道路 规划道路 地铁站(马旗寨站——暂定名) 地铁站(大明宫站——暂定名)
前 期 研 究
本案
古城墙 (本案南距1.6公里) 一环 (本案以南)
二环 (本案以北)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西安中轴东北

重见大明宫

重见大明宫

[ UED ] 139 | 10 | 2022重见大明宫SEEING THE DAMING PALACE AGAIN 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是全国建设的第一个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当时的大明宫遗址方圆3.84km 2,全部为棚户区、村落、市场及垃圾占据,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东方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中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示范园以及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模式。

规划全面统筹了土地置换、居民安置、资金统筹、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展示及利用等多方面内容,成为21世纪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创新性的试验。

为了征集全球最优秀的思想,我们首先召开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九支专业队伍,举办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规划方案征集。

同时,针对唐大明宫遗址的特点,制定了遗址整体考古、保护、展示和利用的方案,以及遗址公园建设方案。

针对遗址保存的不同状况,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按类型学方法对不同遗址的保护和展示详细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案。

为了突出其示范园性质,在坚持古迹遗址保护基本准则的基础上,有意识体现了同一种遗址类型保护、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展现国内外不同文化遗产保护学派的不同学术主张。

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规划·西安,陕西规划面积:3.84km 2规划时间:2008规划主创:刘克成、Giora Solar(以色列)规划团队:肖莉、王璐、邸玮、王代赟、段婷、刘伟、杨苏、乔磊、车通、王璐艳、孔黎明、Shahar Solar(以色列)设计合作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设计协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TOPIC ] 主题/行走在历史的空间WALKING IN THE SPACE OF HISTORY TOWARDS DESIGN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示意图(2010)N[ UED ] 139 | 10 | 2022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像一个论坛,吸引并激发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登台“论剑”,讨论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问题。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1、本文概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是我国唐代大明宫遗址的综合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

大明宫作为唐代最重要的宫殿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明宫遗址逐渐被埋入地下,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规划,将大明宫遗址建设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遗产公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大明宫遗址的历史价值、地理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在保护遗址原貌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和谐融合。

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打造一个能够展示唐代皇家文化魅力、满足现代市民休闲需求的国家级遗产公园。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的背景与意义、规划目标与定位、规划策略与原则、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与环境营造、文化展示与传承发展、交通组织与人流引导、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分阶段建设与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

2、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大明宫作为唐代皇家宫殿的代表,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中,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价值至关重要。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后经高宗、武则天等皇帝扩建修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见证了唐朝的兴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规划中,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保护和继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大明宫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承载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在设计上,我们应重点展示大明宫的文化多样性,并通过遗址保护、文化展览和教育活动,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建筑、宫廷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该计划应包括对考古工作的持续支持,以及研究成果的系统组织和传播。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一)背景唐大明宫为唐长安城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历时近30年建成。

唐代21代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主政,前后延续270年历史。

唐天祐元年(904年),昭宗迁都洛阳,大明宫被人为摧毁,至此成为一片废墟。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龙首塬上,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遗址主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

唐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之一,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大明宫遗址现代考古始于上世纪初叶。

现已探明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和形制,钻探出9座宫门遗址,37座建筑遗址,以及大部分宫墙和夹墙遗址,并重点发掘了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玄武门、重玄门、右银台门、丹凤门等多处遗址,完成了麟德殿、含元殿遗址单体保护工程。

唐大明宫遗址目前虽有建筑及农田占压,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古代宫殿遗址之一。

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启动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项目。

本规划为是基于唐大明宫保护规划所制度的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

其建设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科学的方法,高起点起步,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21世纪世界先进水平及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开发的示范性工程。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市自达中学初二三班冯澳莹大明宫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唐代的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英文名称是Daming Palace Netional Heritage Park。

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

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它的发展定位以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位、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

总体思路以文化大策划和超前规划为先导,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带动,以组织大型城市运营商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以“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放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努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西安的示范新区,探索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明宫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积累城市整体拆迁与开发建设的新经验。

大明宫遗址的建设目标为:建设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遗址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创造规划和建设的国际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经济和社会、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履行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规划格局为: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未来西安的“城市西安公园”,是大明宫遗址去保护成为带动县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西安大明宫规划详细资料(内参)

西安大明宫规划详细资料(内参)

大明宫周边有多个公交站点, 方便市民和游客前往。
历史背景
西安大明宫是唐代的皇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是唐朝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
大明宫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火和自然灾害,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址。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大明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意义
西安大明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 表,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对后世影响深 远。
规划内容
对周边地区的建筑、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提升,建设商业、文 化、教育等设施。
实施进展
部分改造项目已完成,整体改造计划正在逐步推进。
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
规划目标
保护大明宫遗址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规划内容
对遗址区内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保持历史风貌,同时完善基础 设施和服务设施。
02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和市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
03
活理念。
THANKS
感谢观看
整体竞争力。
城市更新与改造
结合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改造,对 周边老旧小区进行更新和改造,
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和改 造,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实
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和古迹,保 持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游览 大明宫遗址公园。
03
大明宫规划布局
整体布局
整体规划理念
以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为核心,结 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实现大明
宫的可持续发展。

中建地产西安大明宫项目规划48P

中建地产西安大明宫项目规划48P
创造高品质居住环境
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和生活配套,满足高端人 群的居住需求,提升居住品质。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 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规划原则与策略
保护优先
在规划过程中,将保护大明宫的历史 文化遗产作为首要原则,确保历史建 筑和遗址得到有效保护。
整体协调
提升城市居住品质
项目将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和配套设施, 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居 住品质。
02
市场分析
西安房地产市场概况
西安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 速,政策环境稳定,市场需求 持续增长。
西安市作为古都,具有丰富的 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吸 引着众多游客和投资者。
西安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趋势,包括住宅、商业、 办公等不同类型物业。
目标客户群体分析
中高端收入家庭
大明宫项目规划以中高端收入家庭为目标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居住 环境和生活配套服务。
投资者
随着西安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到这个市 场,大明宫项目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企业需求
部分企业也有购买或租赁需求,用于设立总部或区域分支机构。
竞争对手分析
本地开发商
社会效益评估
城市发展贡献
评估项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包括提 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区 域经济发展等方面。
社会效益分析
分析项目对社会的综合效益,如增加 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07
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市场风险及应对措施
市场风险
由于房地产市场波动性较大,可能存在市场需求下降、售价低于预期等风险。
植物配置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介绍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介绍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介绍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唐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按照皇家宫殿规制建造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也是我国唐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200公顷,以大明宫为中心,
向北延伸至唐城墙遗址,南至龙首渠,西起朱雀门,东至含元殿。

是集旅游观光、科学研究、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公园。

其核心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于1993年,在建设中以保护和恢复唐大明宫历史风貌为宗旨,努力建成具有唐风古韵、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示范区。

大明宫遗址区内的主要建筑有大明宫大殿、含元殿、紫宸殿、太极殿以及内廷与外朝的其他建筑。

大明宫是唐王朝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它位于唐长安城中心,面积约3.5平方公里,是唐朝最大的一座宫殿建筑群。

这座宫殿布局严整,气势雄伟,其中以大明宫大殿为中心。

除前朝三大殿外,还有午门、神武门、含元殿、崇政殿等十余座建筑。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一)背景唐大明宫为唐长安城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历时近30年建成。

唐代21代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主政,前后延续270年历史。

唐天祐元年(904年),昭宗迁都洛阳,大明宫被人为摧毁,至此成为一片废墟。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龙首塬上,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遗址主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

唐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之一,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大明宫遗址现代考古始于上世纪初叶。

现已探明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和形制,钻探出9座宫门遗址,37座建筑遗址,以及大部分宫墙和夹墙遗址,并重点发掘了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玄武门、重玄门、右银台门、丹凤门等多处遗址,完成了麟德殿、含元殿遗址单体保护工程。

唐大明宫遗址目前虽有建筑及农田占压,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古代宫殿遗址之一。

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启动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项目。

本规划为是基于唐大明宫保护规划所制度的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

其建设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科学的方法,高起点起步,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21世纪世界先进水平及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开发的示范性工程。

(三)规划建设原则1.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进行规划建设。

2.坚持依据中国文物考古与保护准则,进行考古、保护、展示及建设。

3.坚持按照考古工作优先的原则安排规划建设程序。

4.坚持保护遗址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切实保护遗址永续存在。

5.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项目。

6.坚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保护和管理文物。

(四)范围规模及分区根据唐大明宫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结合城市规划,以及文物保护、展示与管理工作需要,确定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面积为3.8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面积约3.28平方公里。

(五)考古规划要点考古工作是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基础,也是保护展示与示范的基本内容。

考古工作的目的是准确、细致地探明唐大明宫遗址的范围大小、宫内各种建筑、道路的分布和特征,为文物保护、展示和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充实的考古资料。

重点是探明唐大明宫的整体格局、道路系统、建筑遗址分布以及建筑性质等。

考古工作应控制总体发掘规模,优先使用无损伤考古方法,为后世持续研究留有余地。

考古现场及考古过程应尽可能对游人开放。

(六)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是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必须以考古及历史研究为基础,考古先行。

任何文物保护方案,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可行的保护方案。

文物保护应体现文物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不损害文物及其环境为根本原则。

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完整保护。

遗址的自然地形属于整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保护,对部分已经破坏了的地形,应考虑适当修复;宫门与宫墙是显现唐大明宫整体规模及格局的重要内容,对尚存遗址必须予以妥善保护,对完全破坏的部分也要通过标识及景观控制等手段,保护并显现其完整性。

宫门的保护方案必须协调遗址公园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出入口和道路设置应兼顾历史环境和城市交通。

宫殿区为遗址分布密集区,必须以科学分析论证为基础,实施适当的文物保护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

殿前区和宫苑区为大明宫内的历史环境展示区,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历史环境和植被。

在进行详细深入的现场调查和鉴别的工作基础上,对园区内非唐代的历史遗存,若存在文化价值及利用价值,且对唐大明宫遗址基本格局和主要文物遗址不起干扰和破坏作用者,同样应当予以保护和利用。

文物保护设施所用的工艺、材料应明确区别于遗址本体,要防止历史混淆。

鉴于唐大明宫遗址主要为土质遗址,保护难度大。

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土木结构建筑遗址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材料。

应重视文物保护工程的示范效应,强调保护与展示工程的先进性和探索性。

(七)文物展示规划文物展示是提高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公众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扩大其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是在保护文物及其环境前提下,向人们提供认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可能性。

鉴于唐大明宫遗址特征,其展示需要将遗址空间、文化意象、科学考古与保护过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成就综合予以展示。

各种现代的技术、开放创新的思维应该为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唐大明宫遗址整体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遗址最具气势的内容,展示包括:唐大明宫历史格局、历史规模、地形地势、历史环境。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也可以考虑运用模型复原或虚拟复原的方法,在适当场馆进行展示或演绎。

唐大明宫的宫门和宫墙,以及位于轴线的重要建筑遗址是展示整体格局的最主要内容。

唐大明宫建筑文物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文物的主体内容,展示包括:遗址本体、出土文物。

唐大明宫遗址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基址,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保护设施,利用现代材料,选择部分建筑复原,或进行建筑的部分复原(如建筑基础、柱础、柱子、梁架等)。

文物展示原则不允许重建,仅在有科学依据和对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允许象征性、小规模和局部的重建。

可以考虑在适当场馆,运用模型复原或虚拟复原的方法展示复原研究的成果。

太液池及周围皇家园林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最具魅力的内容,展示包括:太液池池岸遗址、蓬莱山遗址、太液池出土文物、太液池周边建筑遗址等。

在切实保护文物遗址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成果,可以适当恢复太液池水面以及部分植物景观和园林。

考古及保护工程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重点示范内容,展示包括:考古现场、考古过程、保护设施、保护过程等。

展示现场必须设置适当的安全设施,保证文物及参观者的安全。

必须设置翔实的文字及图像说明,以帮助参观者学习和了解文物考古及保护科学。

历史及文化展示。

这是唐大明宫的辅助展示内容,展示内容包括:唐大明宫历史及文化、唐长安城历史文化、唐代历史及文化、考古科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等相关内容。

主要通过各种方法体现唐大明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礼仪、音乐、歌舞、诗词、绘画等)。

新增展示设施应明确区别于文物遗址,复原展示只有在使用现代方法和材料的情况下才被允许,要防止历史混淆,鼓励使用可还原的技术与材料。

新增展示设施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或结合文物保护设施一起建设,应避免对文物遗址及其环境的破坏。

所有文物展示手段既要考虑普通大众的需要,又要考虑特殊兴趣人群、专业工作者、残障人士的广泛需求,还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性。

(八)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建设应当以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为基础。

整体景观意象应保持唐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及历史沧桑感,体现出繁华落尽的苍凉以及历史过后的萧瑟。

唐大明宫前朝后寝、中轴布局的整体景观空间结构应予以体现。

殿前区以含元殿至丹凤门之间的殿庭为中心,保持开阔空间、大尺度的历史景观氛围。

宫殿区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三大殿为中心,保持庭院空间、建筑尺度、遗址面貌的景观氛围。

宫苑区以太液池为中心,保持池苑空间、灵活布局的自然园林景观氛围。

要保护重要遗址之间的通视走廊及其景观。

特别要保护贯穿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和重玄门的主轴线,以及麟德殿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之间的通视走廊及其景观。

还应保护和控制主要门址与主要宫殿遗址之间的通视走廊,以及太液池周围的景观。

大地景观是唐大明宫的突出特点,龙首塬高耸,太液池低缓,遗址公园地势跌宕起伏,观景线路选择以及植物造景应保护和突出自然地形的变化,体现“地以诗传”的宏大意境。

(九)绿化种植规划绿化种植是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遗址保护展示的重要手段。

绿化种植应以考古及历史研究为依据。

在不破坏遗址及其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有历史依据的唐代宫廷惯用品种进行种植。

在不影响古迹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利用现有树木,清除或移植直接占压在遗址之上影响遗址安全的树木,以及对重要遗址环境有严重干扰的树木。

新植树木应选择在考古勘探明确没有重要遗址的区域种植。

绿化种植应当以保护古迹遗址及其环境为前提,要防止植物根系对遗址的破坏。

(十)道路交通组织遗址公园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主要目的是保障文物遗址安全、维护及考古工作需要、展示唐大明宫的历史格局、满足游客参观以及服务功能。

对外交通规划应当考虑与周围城市地铁、公交、铁路、道路及主要公共设施的衔接,保证唐大明宫遗址的完整性,并留有适当保护及缓冲距离。

城市交通止于唐大明宫宫墙以外,停车场应在唐大明宫宫墙以外设置主出入口结合丹凤门的保护与展示工程设立,次主出入口结合建福门、望仙门、左银台门、右银台门、重玄门、玄武门等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程设立。

鉴于考古和历史研究尚未揭示唐大明宫历史道路布局及走向,为保障文物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近期遗址公园以利用现有道路(用地内遗留下来的生产和生活道路)为主,加以适当调整、补充和完善,作为解决园内交通的主要交通路网。

远期,在考古研究清楚以后,根据历史路线以及遗址保护展示的需要,重新调整设计道路交通网络。

遗址公园的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

步行系统规划应保证游客可以到达所有文物遗址及服务设施。

步行道路系统应按照历史及考古研究成果铺设,保护历史遗迹,作为参观和展示的部分内容。

路面建议采用可还原材料铺设。

在未得到足够考古信息以前,步行道路可采用架空木栈道或碎石路面等可还原方式铺设,避免对遗址的干扰和可能的破坏。

遗址公园内可以设置自行车交通系统,作为辅助交通手段及健身活动使用。

鉴于遗址公园规模巨大,可以设置电瓶车作为辅助公共交通系统。

道路交通应解决文物遗址的安全维护及监察需要,保证消防、救护等车辆能够接近遗址及主要参观区域;解决考古及保护工作需要,保证物质、设备方便到达现场。

对直接占压文物遗址并对遗址造成破坏的现状道路应予以清除,对破坏遗址环境的道路要予以改造和整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