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发之大遗址开发的商业模式探索[旅游开发]
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保护对策

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法,针对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大明宫遗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明宫遗址;开发;保护;对策遗址性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它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展现的不仅是遗存的实物形态,还包括对应的人文表达方式,民俗风情、礼仪庆典、艺术活动是其独特性的体现[1]。
大明宫遗址于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的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它不仅是唐代建筑遗迹和珍贵的文物史迹,更是我国盛唐文化中的精髓。
为了更好的开发大明宫遗址,在尽力保护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开发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也将大明宫遗址纳入了城市规划的整体中来。
因此,有限制性的、良好的大明宫遗址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必须正确认识到大明宫遗址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促进大明宫遗址的可持续发展。
1大明宫遗址简介大明宫是中国唐代长安城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
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因位于太极宫东北,又名”东内”。
始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
名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
龙朔二年 (公元662)重加修建,改名蓬莱宫。
咸亨元年(公元670)又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 (公元701)复名大明宫。
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
自龙朔三年直到唐末迁都洛阳,大明宫一直是唐王朝的皇权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也是我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宫殿区[1]。
2大明宫遗址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 遗址区内环境恶劣整治乏力遗址内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方式为违章建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为了改善本身的居住环境。
扩建、翻新自家宅院;另一方面,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村民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在自家院落或田地建房、招徕房客,从中收取租金。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一)背景唐大明宫为唐长安城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历时近30年建成。
唐代21代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主政,前后延续270年历史。
唐天祐元年(904年),昭宗迁都洛阳,大明宫被人为摧毁,至此成为一片废墟。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龙首塬上,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遗址主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
唐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落之一,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由唐大明宫所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大明宫遗址现代考古始于上世纪初叶。
现已探明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和形制,钻探出9座宫门遗址,37座建筑遗址,以及大部分宫墙和夹墙遗址,并重点发掘了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玄武门、重玄门、右银台门、丹凤门等多处遗址,完成了麟德殿、含元殿遗址单体保护工程。
唐大明宫遗址目前虽有建筑及农田占压,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保存状态最好的古代宫殿遗址之一。
1961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唐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启动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项目。
本规划为是基于唐大明宫保护规划所制度的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次综合性、大规模探索。
其建设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科学的方法,高起点起步,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21世纪世界先进水平及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开发的示范性工程。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2010-12-09 08:52转载自《西安晚报》开栏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应地,如何有效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西安实际,直面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的难题,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充分保护文化遗产本体、优化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将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共赢,堪称我国乃至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专栏,逐一解读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以飨读者。
“外表蓬头垢面,内涵气象万千”,这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前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70年前,河南人遭受大水灾,沿铁道逃荒到这里就住了下来。
从那时起,这一片面积巨大的昔日皇宫成了难民的家园,被西安人称为“道北”。
如果没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而是继续对这一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古遗址进行被动保护,那么,这里将依旧持续着每天10万余工作和生活在遗址之上的人们,对遗址的蚕食和破坏;这里的众多居民也将依旧蜗居在几平方米的棚户中,带着对西安其他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羡慕和渴盼;也极少有市民了解或关心,被誉为“丝绸之路之东方圣殿”的大明宫,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这一切,伴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终于庄严地画上了句号。
让群众乐于接受遗址铭记历史许多年来,大明宫遗址一直蜷缩在古城西安东北的凋敝角落里,少人问津。
人们只知道,“道北”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许多人“宁睡城南一张床”,也“不住道北一间房”。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蓬头垢面”的遗址,让市民和游客兴致勃勃而来,理解和认识其内涵的“气象万千”?又该如何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让“道北”地区的居民切实享受大遗址保护带来的巨大实惠?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启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即在创新性保护遗址的前提下,对大明宫遗址区19.16平方公里实施“整体拆迁,整体规划”,实现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130PPT

• 作为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唐长安以其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使东西方文化 在这里交融共生并远播世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唐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0%, 长安城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整个欧洲城市的5倍,出口贸易额是整个欧洲城市的3倍。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 130PPT
•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 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
个时代的文化、历史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通过传
统、文脉、和谐、神韵真正达到城市的文化复兴。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 130PPT
•图:钟鼓楼广场 • 世界上不乏宏大的都会,但像唐长安这样具有坦坦荡荡,泱泱大都气势的城市当
属少数。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 130PPT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遗址的开发。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 130PPT
•图:陕西经济区位示意 •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 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古都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 市建设史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近百家.各种瓷器,景泰蓝以及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连苗族、侗族等少
数民族精美的手工艺品也从位列其中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 130PPT
•图:化觉巷小商业
• 各种瓷器,景泰蓝以及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连苗族、侗族等少
数民族精美的手工艺品也位列其中。
西安遗址保护区内的商业建筑探索 130PPT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产品设计策略研究张中华;张馨元;杨甜【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39-43)【作者】张中华;张馨元;杨甜【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城市是各种要素的中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地、集散地、目的地及辐射中心[1]。
城市中的遗址资源因其独特性、稀缺性越来越受到文化休闲时代背景下游客们的青睐,遗产旅游为遗产与公众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可能。
遗产以旅游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责任[2],遗产旅游是带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3],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城市旅游发展至关重要。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科学评价遗址旅游资源并进行产品开发,将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魅力,进而引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表1.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旅游资源分类(表格来源:作者自制)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典型代表景观CAA林地——CAB丛树——CBA草地——CBB疏林草地——CCA草场花卉地——CCB林间花卉地——CDA水生动物栖息地太液池CDC鸟类栖息地——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中华复兴坛FAD园林休憩区域宫苑区皇家园林FAE文化活动场所宫殿遗址FAK景物观赏点宫墙FBB祭拜场馆含元殿FBC展示演示场馆数字博物馆FCC楼阁规划建设FCI广场大明宫殿前广场FCK 建筑小品金簪FCL宫墙与宫门丹凤门FFA桥大明宫殿前桥FFC港口渡口与码头太液池码头FFR栈道栈道FGA水库景观游憩区段太极池FGB水井宫殿古井FGC运河与渠道段落龙首池等FGD堤坝段落太液池堤岸FGF提水设施引水设施GAA菜品饮食唐宫廷饮食GAE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唐艺术品GAG其他物品唐装等EBA历史事件发生地唐代历史事件EBC寺庙三清殿EBE交通遗址御道、龙尾道EBF废城与聚落遗址大明宫HAA人物唐皇宫人物HAB事件唐代历史事件HBB文学艺术作品唐代文学作品HDA旅游节盛典西安C生物景观CA树木CB草原与草地CC花卉CD野生动物栖息地E遗址遗迹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FA综合人文旅游地FB单体活动场馆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建筑与设施FF交通建筑FG水工建筑G旅游商品 GA地方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HA人事记录HB艺术HD现代节庆数量统计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5主类 14亚类 37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8主类 31亚类 155基本类型1.相关概念辨析1.1 遗产旅游内涵世界旅游组织将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定义为,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介绍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介绍展开全文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介绍: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中规模最大又十分豪华壮丽的宫殿群。
它虎踞于城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在其上望终南千峰了如指掌,俯视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总体思路介绍以文化大策划和超前规划为先导,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带动,以组织大型城市运营商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以“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努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西安的示范新区,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保护展示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积累城市整体拆迁与开发建设的新经,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定位:以文化大策划和超前规划为以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含元殿、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遗址是1961 启动仪式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前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建院介绍:2007年7月17日,2007香港-西安投资推介会曲江专场在香港成功举行。
出席签约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西安市委常委、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效果图景俊海,市长助理、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中海外公司高层以及香港工商界、金融界等知名人士等400余人。
此次推介会上,西安曲江新区和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外公司)签署大明宫项目整体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中海外公司将斥资200多亿参与世界级文化遗产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周边地区改造工程。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与美国国家中效果图央公园相媲美的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
这标志着西安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和谐共生建设上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西安市公共文化建设将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遗址公园的开发与保护——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大明宫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宫殿。
现已发现的40多处宫殿阁亭遗址,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宫殿遗址。
2005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大遗址项目库的建立、专项经费的设立、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相关规划编制、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办法出台。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在“十一五”头三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它不仅是“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头,还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永久会址。
2007年10月,遗址区保护项目全面启动。
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其中,搬迁安置费用约90亿元,考古、文物保护展示及公园建设约30亿元。
1大明宫开园现状的分析1.1大明宫遗址公园保护的现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已经对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大量发掘研究,但考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遗址公园内已确认的遗址主要有丹凤门、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宫墙遗址,以及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徳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御道、太液池等宫殿建筑遗址,以这些遗址为基础清晰地构成了大明宫遗址的皇宫建筑结构。
遗址公园保护的创新点体现在:整体保护,整体展示;大规模,完整保护;保护与展示结合。
借助现代科技,对夯土层进行修复加固,确保遗址能够传承,这种保护展示手法,既具有东方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也有国际大遗址保护的先进经验。
在场址上依照其原有结构搭建木框架,唤起古今的思考与对话,如含元殿遗址等。
再例如紫宸殿遗址,在地面以上做了隔离层,这个项目首先利用树木,修剪出紫宸殿的意象,通过轻钢和原木勾勒出宫殿轮廓。
唐大明宫遗址主要为土质遗址,保护难度大,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土木结构建筑遗址保护的理论,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邀请中国遗产研究院做了《大明宫复原研究》,启动了1:15的微缩景观展示;目前仍然在与牛津考古合作开展研究,探索展陈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修缮大遗址。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doc

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及模式探讨摘要: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基于旅游规划角度探讨了大遗址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提出大遗址旅游规划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和应坚持的“六大原则”;构建大遗址旅游开发的“六大途径”和旅游开发的“八大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实证案例,审视和讨论了其作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典型代表,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市场、产品、营销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遗址;旅游规划;唐大明宫;遗址公园1 引言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
其中遗址就是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1]。
Peter Howard认为遗址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筑等物质形体几乎破坏殆尽,且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遗迹[2]。
我国对大遗址的定义是指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3]。
大遗址的概念特征在“大”字上,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概念内涵具有的规模性、人类文明或地区文化现象的代表性以及重要历史时期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二是其概念的外延部分,在许多大型遗产地中不同类型的遗存常以相互依存形式出现。
大遗址往往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而且具有特色显明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
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有很多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如德国大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模式;法国的遗址环境改善与遗址再利用模式;意大利的考古遗迹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建设与保护一体化模式;美国的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结合,遗产廊道保护模式;日本的环境风貌协调、各具特色的史迹公园模式;韩国的文化遗址原貌保存、周围环境严格保护模式等[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发之大遗址开
发的商业模式探索
版权声明:该报告的所有图片、表格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最为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及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
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作为中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以及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头项目,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不但吸引力了全世界的关注,也给“操刀”的大师们带来了压力。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以大明宫遗址本体为基础建设的一个国家公园,面积约3.5平方公里(合5200亩),是北京故宫面积的4.5倍,与纽约中央公园相当。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旅发展史中昌盛失落之后的记忆。
它在世界文化的重要地位、在西安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项目中来,在接到西安曲江的邀请,并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后,发现大明宫遗址公园不仅仅要有文化上的震撼力,而且还要作为经营项目来运作,也就是说,将来遗址公园要能够达到盈亏平衡或者微亏的目标。
在一个大遗址上,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
遗址公园运营成本昂贵,静态测算,一年的卫生费及管理费就将达到两亿元之巨。
如果依靠“吃财政”养活这样一个公园,是难以达到保护要求的。
况且,遗址公园处在西安“道北”区这样一个极端落后的区域,还要兼具做强遗址旅游产业,并带动周边产业“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开始了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大遗址旅游开发商业运营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商业模式的传统定义
商业模式在学术上为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
”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目的,“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也是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外在标准。
二、大遗址旅游开发商业模式的构建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
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认为,大遗址开发商业模式的构建应该包括收入模式、投资分期、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构架及融资模式六大方面。
以下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具体探讨大遗址旅游开发商业模式构建的六要:即收入模式多元化、投资分期组合化、经营模式简约化、管理模式综合化、营销战略品牌化、融资模式多样化。
图1大遗址旅游开发商业模式构建六要素示意图
(一)收入模式多元化
收入模式是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决定一种商业模式的成败。
针对大遗址的开发,持续的收入可以为大遗址的保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而收入模式的多元化,是商业模式成功构建的主要方面。
收入模式的多元化是指收入模式中的各种收入方式、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
大遗址旅游开发收入模式中,综合了传统观赏旅游收入模式、体验式观赏旅游收入模式、休闲旅游收入模式、区域开发收入模式以及房地产收入模式,包括门票收入、休闲收入、商业收入、度假地产收入。
门票收入对于大遗址旅游项目来说是收入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所占比重也较大。
这是由于观光旅游是大遗址旅游景区的基础市场,体验式观赏旅游与休闲旅游市场是其核心市场。
大明宫遗址公园景区内的收入,包括核心区门票、各种体验项目二次消费(如:大明宫虚拟视景漫游、镇宫宝镜)、餐饮住宿和夜间消费(如:太液池酒吧街、大唐汤池)以及商业地产(国际遗址研究中心、泛博物馆)和度假地产(大明宫国宾馆)。
(二)投资分期组合化
投资分期组合化处理,主要是指在进行具体旅游产品投资分期规划时,首先根据产品功能划分不同投资项目类型,然后根据具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出投资时序表,再进行投资组合。
由于大明宫遗址公园已确定开园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亦即世界文化遗产验收日,因此需将遗址公园基本的服务设施类、景观类以及虚拟视景漫游、考古体验等文化展示体验类和“含元大典”等演艺类产品列入一期投资。
(三)经营模式简约化
由于遗址类旅游区经营权的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有定论,对于经营权的问题,本文不做深入探讨,仅从旅游产品经营的角度来探讨其经营模式,即采取“游憩体验创新”的大遗址泛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兼具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和城市中央公园功能。
它的运营模式不同于西安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游憩体验创新”的大遗址泛旅游开发经营模式的特征体现在:一是游憩体验创新;二是大遗址泛旅游开发经营。
这两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如下:
图2“游憩体验创新”的大遗址泛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四)管理模式综合化
传统的垂直管理体系或属地管理体系均不能有效地平衡大遗址的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结合应用垂直管理体系和属地管理体制,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遗址封闭区和丹凤门、城墙等遗址单体的管理权交给国家文物局下属机构陕西省文物局;其他区域的管理权交给属地政府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
这样有利于遗址保护,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目标和最佳经济效益,有利于权责分明。
从而实现遗址保护和旅游发展双重目标。
(五)营销战略品牌化
以时间为导向的纵向营销战略和以行为组合为导向的横向营销战略相结合,纵向营销主要是指根据开发的不同阶段分期进行,第一阶段
是蓄势与造势,这一阶段主要采用渠道营销和大型活动为行为导向,蓄势待发;第二阶段是集中造势营销阶段;第三阶段,通过渠道、品牌、网络、活动等营销行为组合,成功进入成势阶段,至此,完成了大明宫纵横结合的营销战略手段,在稳定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进入大明宫品牌延伸的营销阶段。
图4营销战略示意图
(六)融资模式多样化
大遗址类旅游项目的融资模式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大遗址对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失,将无以弥补。
目前我国大遗址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其旅游资源的丰富地位极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项目开发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除了银行贷款外,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拨款。
而我国地方旅游发展基金随着“费改税”制度的实施,面临被全面取消的危险。
大遗址旅游要突破资金瓶颈要发展,就必须寻求一种适合大遗址旅游开发特点的融资模式。
目前旅游项目的融资模式主要有:BOT融资模
式、ABS融资模式(由于我国尚未放开外资进入国内旅游项目,ABS 模式不适用于大遗址旅游项目)及投资基金融资模式等。
1、大遗址旅游项目采用BOT模式的局限性
BOT项目融资模式最主要的一点是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还要经营一段时间,最后才交给政府。
但是由于大遗址的珍贵性及不可再生性,直接决定了BOT模式应用于大遗址旅游项目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对于大遗址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运用BOT模式。
2、大遗址旅游项目采用投资基金模式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私人资本、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企业资金、外国投资者等大量的闲散资金,通过投资基金模式,不但可以吸引大量闲散资金,还可避免“外资是否能够进入中国旅游业”的争论,解决我国大遗址项目资金瓶颈的问题。
3、西安大明宫项目投资基金融资模式实践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发起成立了大明宫基金会,标志着大明宫遗址历经五十余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从基本上依靠政府保护进入了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崭新阶段。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旨在联络和争取关心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及博物馆事业的团体和个人的支持、赞助;增进文物界、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大明宫遗址区文物保护展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及相关科学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