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期末考试论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2)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2)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三:《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内容提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1)迫切需要对近代中国内债问题作一个系统、专门的研究,使相关的专著能早日面世;(2)必须联系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来研究近代中国内债;(3)应该拓宽近代中国内债史的研究领域,深化研究的层面;(4)应运用现代公债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内债史,为今天国债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摘要题】近代经济史公债问题,是近代中国经济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对1949年以前历届政府的财政、金融和社会经济影响至深。
对近代中国的外债(国外公债)研究,学术界开展得较早,中外学者关注较多,至今已是硕果累累。
比较而言,对近代中国的内债(国内公债)研究相对缺乏,系统、专门的研究尚不多见。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20世纪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的学术演变作一回顾,并对未来内债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以期对近代中国内债史研究有所推动。
一、概念的厘清按照公债经济学的界定,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运用国家信用方式,向国内外投资者所借的债务"[1](p.97),作为一种财政范畴,公债的产生要比税收晚些。
现代意义的公债制度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
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大利产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债。
到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的扩大,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急剧膨胀,只能通过大量发行公债筹集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公债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国家的职能空前扩大,国内外战争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财政危机接踵而至,公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规模越来越大,制度日趋健全,公债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南开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伯苓班)考试试卷 [开卷,考查]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化学(伯苓班)学号:1311219 姓名:孙明康分数:请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收获体会,可结合对课上所讲某段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看法来谈(2500-3000字)(5号字A4纸双面打印)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爱国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不仅从一个没有主权,没有话语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并且飞速发展的世界强国,并且经历了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脱胎换骨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就沿着时间线把这段历史跌宕起伏地讲了出来。
然而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显然不只是要讲述这段历史的艰难险巇,还在于要告诉我们历史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问题。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的发展阐明社会的进程,进而给我们个人的努力和发展指明方向。
在四个伯苓班开设这种“专题讲座”的形式,通过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们各自的讲解,更容易把历史的细节讲清楚,也更容易讲得具有说服力。
而本学期在各位任课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不少分析以及评判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
老师们的观点和论述,对我的影响看起来虽然很微不足道,但是却是十分深远的。
下面我就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这一部分着手,简要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给我的历史观带来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困难重重的革命道路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革命道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外有帝国主义愈加强烈的侵略以及对国民党的操控利用。
国民党在帝国主义的操控下大批捕杀共产党人。
这样艰难的时期,是否应该坚持革命,以及怎样继续革命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所在院系:生命医学学院所在专业:应用化学学生学号:144177738 所在年级:2014级日期:2016年4月10日得分: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内容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化。
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
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
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
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
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反思近代中国人们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学生姓名:何孟凡学号:12514010所在院系:医药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所在年级:2012级任课老师:李忠萍完成时间:2012、11、12反思近代中国人们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内容提要:鸦片战争无情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日益受到人们的反抗!面对严重的国家危机,从平民到有为青年甚至是政府大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是,古老的国家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侵略依旧进行,百姓的生活仍是水深火热!我们不得不对此有所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些变革,以及我们个人在处理事情上提供借鉴之处!关键词: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教训经验一、一炮轰开了国门,惊醒了熟睡的雄狮!古代中国的文明,让世界人所敬仰,也让中国人感到骄傲!也许正是这种敬仰让西方人不断的追逐更远的目标,让他们变得更强。
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自豪让我们的王朝统治者沉浸在满足中而不能突破!于是在历史变迁中世界的格局正悄然的改变着!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当工业文明来到大清王朝时,人们只是将他当做玩具一般,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会给这个王朝带来的灾难!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的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使得封建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地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转变。
面对英国的长炮洋枪,清政府表现软出弱无力,事实上清政府的反抗也是无力的!日益腐朽的制度,封建王朝在西方工业文明的面前显得无力!在抵抗英国的入侵中,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在抵抗英国的鸦片走私中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随着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化,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史研究。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篇一:《论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摘要: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而形成的。
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是构建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参照标准,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和谐;和谐社会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古往今来所有世俗的、宗教的思想学说,以和谐理念为其终极与归宿,以和谐社会蓝图为目标和旗帜,号召人们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
回顾并总结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对于21世纪对待民族和谐问题无疑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形成的背景孙中山民族和谐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动荡的年代。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孙中山之所以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1]正是孙中山对社会的不和谐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这不和谐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政治方面,孙中山痛感“中国现行政治,可以概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
”[2]第二,在经济方面,针对因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区域经济不协调、经济结构畸形、经济秩序混乱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而造成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障碍,孙中山提出建立生产发达、区域协调、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经济。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2)

论中国近代史的大学论文3000字(2)中国近代史的3000字论文篇二《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对近代中国经济而言,辛亥革命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但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经济思想;社会基础时光流转,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就近代中国经济来说,辛亥革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辛亥革命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晚清以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中国自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以后,重农抑商和政府主导就成为封建时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
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在经济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政府主导则是专制体制的题中之义。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
从1840年到1911年,即我们常说的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例如: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允许私人设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
特别是晚清时期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有:倡导振兴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民间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试办银行章程》、《筹办矿物章程》、《铁路总表》、《奖励公司章程》等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法规;对私人业主按照投资额度给予奖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与政府主导的经济传统在政策层面逐渐地为振兴工商、允许并鼓励私人自由发展实业的思想所代替,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逐渐发展。
不过,专制政权的改革始终甩不掉浓厚的政府干预的色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成立了真正资产阶级的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接下来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中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进步思潮。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2)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二《“戊戌政变过程论”与戊戌变法研究》[关键词]戊戌政变过程论;政变时间;政变原因;政变过程;关键环节;认知模式[摘要]戊戌政变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观点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于扩展戊戌变法研究的思维和视野,重新认识和梳理戊戌变法和政变的史学史、学术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政变过程论”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得以发生的诸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利其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K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3-0094-09戊戌政变是在一个时间段由诸多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原因因素和关键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的论点,日益为学界所认同。
关于戊戌政变过程诸环节,到今天,学界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轮廓,并在若干关键环节的“证实”和“证伪”上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
但是,“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学界仍在若干关键环节上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其原因是这几个关键环节仍存在缺失。
本文在论述“戊戌政变过程论”的形成史及其若干关键环节学术史演进的同时,对目前学界关于政变“过程论”中若干关键环节证据链仍存在的缺失,作出补证。
一、“戊戌政变过程论”的提出在戊戌变法研究领域,戊戌政变的研究始终是一大热点。
政变的当事人康有为、梁启超,在政变发生后不久,几乎是同一时间段内撰著而成的《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戊戌政变记》中留下了相关记载。
康、梁的记载,留下的“史料”主观色彩较为浓厚,今天已知其中真伪混杂,不过它却彰显出人们对戊戌政变的关注和兴趣。
从那时起,先后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丁文江、赵丰田编著《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为代表的研究,50~70年代以刘凤翰、吴相湘、萧一山、黄彰健、王树槐为代表的台湾学者的研究,80~90年代以汤志钧、孔祥吉、房德邻、骆宝善等为代表的内地学者的研究,再到21世纪头十年,房德邻、茅海建、桑兵、赵立人、郑匡民等学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几十年来,构成了戊戌政变研究一个系统的学术史链条,显示出研究日趋细密、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阎锡山
闫锡山作为近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政治人物,多年来用一种政治图谱的色彩来描述他。
下面是我对阎锡山的一些介绍。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
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
一级上将。
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
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其著述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
闫锡山是辛亥革命的元勋。
除去国共之争不论,在其执政期间,山西省从传统的封闭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闫锡山的积极历史作用,可圈可点。
其中建立义务教育,兴办各种现代社会需要的学校,提倡植树,发展公路(闫在美国红十字会和华义赈会的协助下,1929年在山西修通了1000多公里的公路)、铁路,电讯,建立钢厂、化工厂,组建军事工业,大力发展实业,推行村民自治的村政建设,军队屯垦,广泛建立各种社群组织对民众进行国家现代化动员,这些努力都是当时社会所急需,而且多数都是卓有成效的。
1936年11月闫领导下的晋绥军绥远抗日战役大捷,全国士气,为之一振,
功不可没。
西安事变时,主张和平解决,全国瞩目,符合当时中国的大局需求。
抗日战争开始后,曾亲临前线布防,在忻口等地组织战役阻击日寇,青史可鉴。
在平型关和忻口战役中,率先开始了国共军事合作的共同抗日之路,引进薄一波等共产党革命青年组织牺盟会动员山西民众抗战,帮助共产党建立根据地,这些符合民族大义的重大举措,是有诚意的。
顺便插一句。
很多后人说闫锡山修铁路用窄轨是为了闭关自守。
这种指责或许有非学术的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不了解情况的误解。
首先,山西的第一条铁路正太路就是窄轨铁路,是清朝末造,法国人修的。
1903年开工,1907年10月(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全线竣工通车。
这条路用得是法国一米窄轨,当时盛宣怀曾反对用窄轨,但可能与这段穿行于太行山崇山峻岭之间的路基、施工技术难度、投资都有关系,最终还是修成窄轨。
这条路由法国企业联合公司管理,运费极高,使山西经这条路运出的煤炭,价格昂贵到极不合理的程度,山西煤炭工业无法发展。
1932年,这条路归南京政府管理后,在沿用法国人高运价上,还拒绝沿用长距离运输减价的惯例。
致使从山西矿井上卖价每吨二元五角二分的煤炭,经这条铁路到了汉口等城市时,每吨价格涨到十八至三十元,是国内平均价格四元六角一分的三点九到六点五倍。
这些和闫锡山根本无关系。
正因此,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所以闫力排官绅一辞“工程浩大,花钱太多”的众议,坚持修同蒲铁路,把山西的煤、粮等商品送出去。
但苦于资金有限,
要节约成本,才从德国购进了一公尺14.5公斤的窄轨,相应枕木、隧道、桥梁、路基、火车头、车厢都便宜,枕木和部分运货车厢可自行生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适用和节约的工程要求。
当时为了节约资金,信号设施、道闸起动都是以手工操作代替气刹车。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以一省之力,修成一条纵贯全省的862公里的铁路实为奇迹。
这条铁路总造价1650万元,是标轨铁路造价20%,当时,闫向中央政府承诺,“将来拆除窄轨,由铁道部改修宽轨”。
而且据1936年11月28日《中国周报》记载,闫当时在黄河上修了一条铁路桥,把同浦铁路与陇海路联系起来。
这座铁路桥可能抗战时被炸了,当代人鲜有知者。
同浦铁路的运价当时在全国是较便宜的,迫使正太路也向下调价。
但铁路运营利润颇丰,最初,在太原到介休段通车后,年利润就到了百万元,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省的铁路奠定了资金基础,可惜日寇的入侵,使这一切发展的希望都花为泡影。
(美·唐纳德·G·季林《闫锡山研究——一个美国人笔下的闫锡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版P180—183页)
闫锡山掌晋时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颇为特殊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正值传统的皇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初期。
与民主政治相配套的民主政治文化、强大民间社会即民间的自组织化力量,还未发育成长。
也没有发育出联系密切的全国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精英层的政治文化认同和军队这个组织化力量成了全国社会整合的最主要的纽带。
传统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文化的核心是皇权。
在皇
权已式微,而民主的政治文化刚刚萌芽,它需要全社会精英层精心呵护方能成长之时,袁世凯暗杀政敌宋教仁,开了破坏民主政治的恶劣先例,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依靠法治还是依靠武装斗争的历史关头,选择了后者。
从此精英层对政治文化的认同出现了分裂。
转入专制与民主、帝国与民国、党治与法治、训政与宪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是投票箱里出政权的长期对峙中。
皇权已逝,民权不张,精英层对政治文化认同分裂,民间力量未能很好成长,也只能由有组织的军事力量和部分传统价值观惟系的文化上的认同,填补这一特殊的社会转轨时,社会的凝聚力或说“整合力量”的真空。
当时中国只有握有军事力量的政治力量才能统领一地,社会形势使然也。
被称为“军阀”的闫锡山,事实上是以权威主义军事强人面貌出现的政治人物,他必须放到这一历史环境中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