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1)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东安二中唐良兵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初中历史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港、澳、台的侵略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其它科目也涉及到了“一国两制”和港、澳、台问题。
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2、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
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
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
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
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3课 祖国统一大业.doc说课材料

13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材料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本8年级下册的第13课,从本课的整体思路来看,主要讲述的是关于祖国的统一问题,其中的内容涉及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整体布局来看,目标明确,又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可以在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相关史实等2,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爱国情操三,说教学要点本课中,香港,澳门回归和台湾问题是重点,从教材的整体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来,所以要重点讲述。
而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从课文中得到一些启示,总结出一些对祖国统一的看法和认识,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四,说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图片教学和学生交流讨论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本课的内容。
五,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运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本课的知识和内容。
六,说教学程序下面根据具体教学环节,说一说教学过程(一)导课大约需要5分钟,以复习旧知识提问方式导入新课(二)学新课大约需要15分钟,首先讲述“一国两制”概念的理解,然后逐一讲述关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重要史实,并在讲述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归纳梳理知识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归纳本节的重点知识和内容,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和合作(四)总体提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爱国情操七,板书设计板书基本遵循课本的基本结构和框架,运用条例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说课稿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史地组郭子森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自主探究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安排分四大组自主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请四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并鼓励他们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一组学生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第二组学生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四组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大板块展开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点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突破方法:我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本课难点是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依据:祖国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突破方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并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祖国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具体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张国栋

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通化市第一中学校张国栋【说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说教材】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交流及统一的障碍等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时事的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过程探究,完整准确地掌握这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时事的补充,加强对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探究,培养大胆创新精神。
【说重难点】重点:①港澳台问题的由来②港澳顺利回归以及回归的原因和意义③两岸关系的发展难点:①“一国两制”构想②台湾与港澳问题的区别【说学情】关于祖国统一大业,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生活中也接触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难。
重点是引导学探究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历史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说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情景教学为主题。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提问和情境再现法进行教学;谈话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试论结合法相结合。
【说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的图片和播放歌曲澳门。
设计意图:睹物思人,以情入课。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课件(1)

香港问题的由来:“东方明珠”的丢失
香港问题形成的三个阶段
1842年,英国割占香港
岛
1860年,英国割占九
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强租新
界
历史上的香港问题
英国割占香港领土一览表
时间
1842年 1860年
条
约
割占地方
《南京条约》
香港界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
—— ——
二、教材分析
2、教材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 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 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 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 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 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 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 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 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 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 力。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 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 极主动地小组合作整理材 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 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 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 析现实中的问题。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 庄严气氛,唤起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强化 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 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 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 慧,以激发学生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使命感和责任心。精 神。
三、教学设计
1、说设计思路
(1)说教法学法
(2)说设计思想
(3)说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 件制作。 学生:相关材料 收集或课前预习 为课堂学习奠定 基础。
三、教学设计
2、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3分钟) 二.学生看书完成自主学习相关习题(12分钟) 三.课件展示重点知识,合作探究,点拨引导(20分钟) (一)、 “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时间、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前景 四.小结(2分钟) 五.课外拓展(3分钟)
祖国的统一大业说课稿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的统一大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二个主题。
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的政策,本节课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绝好教材,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地位。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虽然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联系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在地理上已经学习了香港、澳门、台湾等相关知识,并且在政治上也接触到了“一国两制”内容,那么,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说教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结构和课标,以及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掌握以下四个知识点:两岸关系的昨天;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国;阻碍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以及海峡两岸的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归纳“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中英外交,体会邓小平的超凡智慧,和收复香港的坚决决心。
通过观看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倾听音频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事实。
让学生让学生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充满希望,并对祖国统一大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决心。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它是人心所向,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地区的回归。
主要依据是“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原则
三、教材简析,
(一)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解析
本单元介绍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一国两制”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红色”经典之一,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唯一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给中华民族实现最后统一提供了实践基础。
本课内容作为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分析
重点: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港澳回归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真理性,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检验接受真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自信心,自觉抵制分裂祖国的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做如下的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的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能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五、教法简介,
(一)教法分析
综合使用“情境探究教学法,多元思维教学法,问题探究讨论法”,实现四个“有机整合”:1、教学序列的有机整合;2多种学习的有机整合;3、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整合;4、多种教学状态的有机整合。
(二)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
2、学生大都被现代意识所左右,灰色观念较强。
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分析:
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主动获取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目导入(通过上一目的总结引出本目)
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
§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尊重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而提出的一个能够为各方面所共同接受的方案。
实践:港澳回归
(二)本目教学(主要设计教师导引、学生讨论两大部分。
)
“一国两制”的实践——港澳回归:核心的问题是统一
一)教师导引(教师阐释、多謀体展示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
)1、教师阐释
港澳回归的有关情况
2、多谋体展示:
①香港、澳门区旗区徽图片②香港问题的由来与回归视频③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片
二)学生讨论(分为问、议、导、答、评“五步”走,激活课堂。
)
问:(实现“教学内容问题化”,提高“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能力)1、香港是什么时候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被英国割占的?葡萄牙又是怎样一步步侵占澳门的?
2、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为解决港澳问题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香港、澳门回归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4、算一算,香港和澳门分别离开祖国多少年?谈谈你对港澳回归的感受?
5、请你谈谈港澳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16实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7、过去,英国、葡萄牙的国旗飘扬在港澳上空,今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港澳的上空,形成这种强烈的历史反差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议:采取“同桌讨论、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
导:用“边议边导”的形式。
在议的过程中加强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
答:自由回答、小组PK。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参与能力。
评:师生共评:实现“答案要点化,要点条理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益。
(见附2)
(三)导入下目:(通过问题结论自然引入下目。
)
过去,英国、葡萄牙的国旗高高飘扬在港澳上空,今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港澳上空,形成这种强烈的历史反差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原因:港澳回归
启示:祖国的强大一国两制的正确
祖国一定会统一
展望:台湾问题
七、优化思考。
(一)板书设计(见附1)(利用结构图式的板书设计,将知识点、线、结互为一体,构成有机网络,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保持注意力,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快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
(二)优化思考
以“五优化五发挥”(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优化课堂教学思路,让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优化课堂教学手法,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让素质发展的目的性得到充分体现;
5、优化课堂教学资源,让课程资源的大众性得到充分发挥。
)为目标,从三个着眼(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实际,着眼于未来)出发,从“三化” (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入手,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完成教学的整体优化,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振奋民族精神,最有效地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