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东安二中唐良兵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初中历史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港、澳、台的侵略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其它科目也涉及到了“一国两制”和港、澳、台问题。
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2、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
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
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
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
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高中政治《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说课稿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基本国策和祖国统一大课题。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认识推进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国家政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深入讲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和推进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一国两制”如何在实践中推进祖国统一,以及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国际和台海形势下坚守这一国家基本国策。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渊源和实践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3. 通过现实案例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台湾问题上推动祖国统一,同时了解国际和台海形势对推进统一的影响。
五、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表数据、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相关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 授课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对“一国两制”政策及推进祖国统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理解,并培养了一定的爱国情感。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大板块展开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点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突破方法:我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本课难点是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依据:祖国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突破方法: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
并能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祖国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具体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
2、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张国栋

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通化市第一中学校张国栋【说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说教材】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交流及统一的障碍等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时事的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过程探究,完整准确地掌握这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时事的补充,加强对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探究,培养大胆创新精神。
【说重难点】重点:①港澳台问题的由来②港澳顺利回归以及回归的原因和意义③两岸关系的发展难点:①“一国两制”构想②台湾与港澳问题的区别【说学情】关于祖国统一大业,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生活中也接触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难。
重点是引导学探究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历史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说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情景教学为主题。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提问和情境再现法进行教学;谈话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试论结合法相结合。
【说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的图片和播放歌曲澳门。
设计意图:睹物思人,以情入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说课稿ppt

本课的重点: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港
澳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重点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 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 论突破。 本课的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 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难点依据: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 际地位。 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直观 演示法等来引导、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本課地位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说教法 说学法
五、教学后记
本课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 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 峡两岸的交流。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 的历史事件,又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 政热点;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 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因此,本课教材在 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体 现我国和平统一的方针。
•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下面表格 (各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并归纳 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八了 项“ 主两 江 张岸 泽 ”关 民 系提 的出
设问1: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来回答,鼓励学生 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请一位朗读 能力较强的同学,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 舞、扬眉吐气的心情 ]
香港大学
澳门融和门
设问1: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说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
本课内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而且它在世界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它在本册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提出和香港、澳门问题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等,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活动探究和知识延伸,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延伸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
【说学情学法分析】本课内容的理论性、事实性较强,如果采用单一的讲叙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我运用问题探究法原理,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论从史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自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根据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不大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运用大量图片和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说教学内容与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唱《七子之歌》,然后和学生深情朗读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诗歌。
通过港澳人们深切地思念祖国家乡之情,使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中华同胞还须努力。
导入新课《祖国统一大业》。
《望大陆》--国民党元老于佑任1962/1/24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有国殇!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学重点)背景1.《告台湾同胞书》对台政策转变2. 邓小平访美讲话3. 邓小平提出并阐释“一国两制”构想目的:实现祖国统一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

教 材 分 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重点是“一国两制”形成的过 程和内涵,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⑵.难点是“一国两制”内涵的理 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台湾 问题的未来走向。
教 法 分 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学生阅 读—教师设问—合作探讨—成果展示—教师总结— 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
七子之歌·澳门 香港、澳门、台湾、
威海卫、广州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九龙、旅大 (闻一多 1926年)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历史回眸:香港问题、
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 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 年代初 : 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具有法律效力
2、“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是 指在一个中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 制度。
2.课程目标
⑴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 和澳门回归、九二共识等基础知识,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成 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⑵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对中华民族复 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早日成 才,报效祖国。 ⑶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收回香港和澳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括历史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海基海协两会达 成的“九二共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及发展的观点观察评 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说课稿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蒋晓花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校是湖南省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
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
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1.教材的地位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材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①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2)教材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①依据: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4.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
本设计的最大特色也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三.教学设计1.教法和学法①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
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
②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2.设计思路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当今时政热点,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并亲身见证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及热点问题,因此可以充分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发挥最优化效果。
本课设计突重点,化难点。
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问题。
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3.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材料收集等。
学生:相关材料收集或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师生齐唱。
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略)(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新课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深入设问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
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问题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幻灯片展示)(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问题探究: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方分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
而经济特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问题5: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示)(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答案。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
并用幻灯片展示。
也可由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再见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的情景,但课前由学生准备。
)(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
1999年月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胞。
(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问题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这一问题课本也没作太多表述,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
也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香港回归重大的意义。
如港澳回归,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你谈谈你的感想?2007年,作为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萌权,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庆典上,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简要叙述其发言的内容。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幻灯片展示)(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再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问题情境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讨论: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不对。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
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
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问题7: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8: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归纳,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问题9: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本课升华:投影显示板书,让一位学生根据板书小结本课知识。
反馈练习课外拓展: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请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能做什么?投影出示余光中的诗《乡愁》,并配以朗诵,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设计反思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