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牡丹DGA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牡丹DGA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牡丹DGA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崔波;王若斓;郝平安;程邵丽;袁秀云;张燕【摘要】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牡丹种子中克隆得到1个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命名为PaDGAT1(GenBank登录号为MG214258).Pa DGA T1基因cDNA全长为2 028 bp,包含1 554 bp开放阅读框,编码517个氨基酸.PaDGAT1蛋白属于疏水性碱性蛋白,分子量为58.86 kD,理论等电点为8.62,二级结构预测表明,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是该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表明,PaDGAT1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DGA T1亚家族,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DGAT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a DGA T1基因在花芽中表达水平较高,在叶、茎和未发育子房中表达水平较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PaDGAT1基因表达水平呈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其中在发育28 d时表达水平最高,随后其表达水平逐渐减低,在种子发育70 d时又升高,至发育末期的85 d 时表达水平升高至较高水平;在种子收获后,常温存放7d时,Pa DGA T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随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结果推测,DGAT基因在牡丹种子的油脂合成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The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gene PaDGAT1 (The accession number in GenBank:MG214258) was cloned from seed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by the method of RT-PCR and RACE.The full-length cDNA of PaDGAT1 gene was 2 028 bp,with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 554 bp encoding 517 amino acids.The PaDGAT1 gene encoding protein was a hydrophobic alkaline protein with molecular weight of 58.86 kD and the academic isoelectric point of 8.62.Prediction of secondary structure showed that the random coil and extended strand were the main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protein.Amino acids sequences alignment analysesindicated that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PaDGAT1 belongs to DGAT1 subfamily,which was closed to DGAT1 from Olea europaea.The qRT-PCR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he PaDGAT1 gene was the highest in bud,and was lower in leaf,stem and undeveloped ovary.During the seed developing,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aDGAT1 gene in developing seed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firstly,then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again.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he PaDGAT1 gene was the highest at 28 d in developing seed,then the level was decreased gradually,and was increased again at 70 d with a higher level at 85 d in developing seed.After harvest,the expression of the PaDGAT1 gene was increased with the highest level in seed under room temperature after harvest for 7 d,then it was decreased gradually.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PaDGAT1 gen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pid synthesis during seed developing and maturing.【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9页(P416-424)【关键词】牡丹;DGAT基因;基因克隆;表达分析【作者】崔波;王若斓;郝平安;程邵丽;袁秀云;张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郑州450044;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450001;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450002;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郑州450044;郑州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郑州45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5;Q786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是中国的传统名花[1],有着很高的观赏和营养保健价值。

向日葵油酸合成上游基因HaFAB2克隆与表达分析

向日葵油酸合成上游基因HaFAB2克隆与表达分析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51卷第11期51(11):23~312020年11月November 2020向日葵油酸合成上游基因HaFAB 2克隆与表达分析周菲1,2(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尔滨150086;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摘要:高油酸葵花籽油具有高抗氧化稳定性且有益人体健康。

FAB 2编码硬脂酰-ACP 脱氢酶,调控硬脂酸(C18 0)向油酸(C18 1)转化,是油酸合成通路上游基因。

研究克隆向日葵HaFAB 2开放阅读框(ORF )序列,其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191bp ,编码396个氨基酸。

系统进化分析发现,HaFAB 2基因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进化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高达94%。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HaFAB 2编码蛋白为酸性蛋白且为亲水性蛋白,蛋白二级结构为α螺旋。

HaFAB 2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HaFAB 2在种子、根、茎、叶、管状花和舌状花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发育早期种子和成熟叶中表达较高,尤其在开花后17d 种子中表达量最高,此时高油酸种子中表达量明显高于低油酸种子,结合油酸积累变化趋势可看出,HaFAB 2基因表达量与油酸积累变化趋势一致,推测该基因可能是影响油酸含量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向日葵;油酸;硬脂酰-ACP 脱氢酶;HaFAB 2;基因克隆;表达分析中图分类号:S56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369(2020)11-0023-09周菲.向日葵油酸合成上游基因HaFAB 2克隆与表达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20,51(11):23-31.DOI :10.19720/ki.issn.1005-9369.2020.11.03.Zhou Fei.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HaFAB 2,an upstream gene for oleic acid synthesis in sunflower[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20,51(11):23-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DOI :10.19720/ki.issn.1005-9369.2020.11.03.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upstream gene HaFAB 2for oleic acid synthesis in sunflower/ZHOU Fei 1,2(1.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Postdoctoral Programme,Harbin 150086,China;2.Industrial Crops Institute,Heilongjiang Acade -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rbin 150086,China)Abstract:Sunflower seed oil with high oleic acid content has higher antioxidant stability and is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FAB 2encodes stearyl-ACP dehydrogenase,which regul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earic acid (c18 0)to oleic acid (C18 1),and is an upstream gene of oleic acid synthesis pathway.In this study,the open reading frame (ORF)sequence of HaFAB 2from sunflower was cloned.The nucleotide sequence length of HaFAB 2ORF was 1191bp and encoded 396amino acids.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HaFAB 2was closely related to Mikania micrantha Kunth FAB 2,and the sequence similarity was as high as 94%.The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encoded by HaFAB 2was pre-dicted by bioinformatics,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tein was acidic and hydrophilic,an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was α-helix.The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HaFAB 2in seeds,roots,stems,leaves,tubular flowers and ligulate flowers was different to some extent.The expression level of HaFAB 2was higher in the early developing seeds and mature leaves,especially,the expression level reached the highest in seeds at 17DAF (day after flowering),收稿日期:2020-09-1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9YYYF012,2020FJZX005);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4-1-06)作者简介:周菲(1984-),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向日葵品质育种。

光皮桦AP2

光皮桦AP2

光皮桦AP2/ERF 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黄奕孜,钱 旺,邱 姗,王文新,黄华宏,林二培(浙江农林大学 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1300)摘要:【目的】深入研究AP2/ERF 基因家族在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

【方法】利用光皮桦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展AP2/ERF 基因家族鉴定、基因特征、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蛋白互作和表达分析。

【结果】在光皮桦基因组中共鉴定到77个AP 2/ERF 基因,其编码的蛋白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大多数蛋白(60个)的理论等电点小于7.0。

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77个AP2/ERF 转录因子属于5个亚家族,其中ERF 亚家族最大,包含34个成员。

光皮桦AP2/ERF 各亚家族间的基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AP2亚家族成员均具有6~9个内含子,而DREB 亚家族基因则没有内含子;但AP2/ERF 各亚家族内的不同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类型和分布。

同时,AP 2/ERF 基因启动子上都存在大量与激素、调节、胁迫响应及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

此外,互作网络分析预测不同的光皮桦AP2/ERF 亚家族蛋白间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

进一步的表达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光皮桦AP 2/ERF 基因(71个)的表达存在较强组织特异性,且在高温胁迫下,多数ERF 或DREB 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表明ERF 和DREB 基因在高温胁迫应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光皮桦77个AP 2/ERF 基因,分属于5个亚家族。

不同亚家族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等特征。

基因启动子区含激素、胁迫响应等相关的作用元件。

基因表达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且多数ERF 或DREB 基因对高温胁迫有明显响应。

图6表1参39关键词:光皮桦;AP2/ERF 家族;表达模式;高温胁迫中图分类号:S7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756(2022)06-1183-11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P2/ERF genefamily in Betula luminiferaHUANG Yizi ,QIAN Wang ,QIU Shan ,WANG Wenxin ,HUANG Huahong ,LIN Erpei(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ilviculture, Zhejiang A&F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biological roles of AP2/ERF gene family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etula luminifera , and its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Method ] Based on the genome data of B. luminifera , AP2/ERF gene family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bioinformatics method, and their gene features, phylogeny, gene structure, conserved motifs, cis-acting elements, 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expression pattern were analyzed. [Result ] A total of 77 AP 2/ERF gen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genome of B. luminifera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encoded proteins were different, and the isoelectric points of most proteins (60) were less than 7.0.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se 77 AP2/ERF transcription factors belonged to 5 subfamilies, among which ERF subfamily was the largest, including 34 members. The gene structures of AP2/ERF subfamilies were quite different. The members of AP2 subfamily had 6−9 introns, while DREB subfamily gene had no introns. However, similar conserved motif types and distributions were observed收稿日期:2022-04-29;修回日期:2022-07-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770641);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C02037)作者简介:黄奕孜(ORCID: 0000-0003-3990-2629),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

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

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

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多细胞生物体内存在不同类型的器官、组织、细胞,它们有各自的特性,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例如,植物根表皮中的根毛细胞,主要负责从周围土壤中吸收水分与矿质营养。

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它们在发育过程中向外突起形成管状结构以增加其表面积和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植物根里的内皮层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通过特殊的细胞壁加厚和特定部位胼胝质的沉积形成凯氏带 ,阻止矿质养分向维管束和地上部分渗透,控制皮层和维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在茎和叶片中,保卫细胞可以调节内部叶肉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这一过程需要依赖周围细胞通过K离子交换来创造一个调节气孔关闭与打开的膨压。

这些不同类型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因此,研究不同器官、组织、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对了解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细胞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的调控机理,可帮助我们构建植物组织特异性表达体系,有目的地在特定器官、组织、细胞中表达特定靶基因,以便进行靶基因功能分析。

组织特异性表达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如利用植物的特定组织细胞合成所需要的代谢产物,还可以用于作物改良的基因工程等。

组织特异性表达技术是近年来植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主要介绍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即特定启动子驱动法和GAL4UAS激活标签法。

1组织特异性启动子驱动法1.1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位于功能基因5 端上游的DNA序列,包含特定的保守序列,长度因基因而异。

启动子上的多种顺式作用元件能识别RNA 聚合酶,并指导相应类型的RNA聚合酶与模板正确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控制转录的时空特性和强度,从而精确有效地启动基因的表达。

有些启动子,如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水稻Atin1基因的At1启动子和玉米Ubiquitin基因的Ubi启动子等,其调控的基因不受时空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几乎在植物所有组织都有表达,而且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部位没有明显差异,被称之为组成型启动子或非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植物黄酮次生代谢中CHS、CHI基因的相关研究报告

植物黄酮次生代谢中CHS、CHI基因的相关研究报告

植物黄酮次生代中CHS、CHI基因的相关研究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植物的次生代产物,有抗炎、抗病毒、利胆、强心、镇静和镇痛等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效果,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食品、保健品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生物合成黄酮途径中,查尔酮合成酶和查尔酮异构酶是关键酶和限速酶。

本文介绍了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途径中的CHS、CHI两个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简述了研究人员从第一次研究CHS、CHI基因到现今以来对这两个酶的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得出,CHS的开放阅读框在1.2kb左右,大约编码399个氨基酸,CHI基因家族的开放阅读框长为600-15000bp,编码200-400个碱基,两个基因的保守性都比较强。

此外,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各种因子对黄酮类化合物代关键酶的转录、表达及活性的影响,还需要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CHS;CHIThe research of the CHS and CHI genes in Plant secondarymetabolism of flavonoidsYANG Huo-Li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1Abstract:Flavones compounds are a class of import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plants,Having the effect of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al, cholagogue function, cardiac, sedation and analgesia, also having theeffect of anti-oxidation, anti-aging,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it is really popular inMedicine, food, health care products.In the biosynthesis of flavonoids way,Synthetase and chalcone isomerase chalcone is the key enzyme and speed limiting enzym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chanismof CHS andCHIinthe biosynthesis of flavonoids way.thisarticaldescribesKeywords: Flavones compounds ;CHS ;CHI.前言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高等植物量存在的重要次生代产物,是植物在长期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为抵御恶劣生态条件、动物和微生物等攻击具而形成的。

植物抗体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抗体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抗体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抗体制备的原理是通过将目标抗原引入植物细胞或植物体内,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使其表达出抗原特异性的抗体。

植物抗体制备的方法如下:
1. Agrobacterium介导的转化: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将目标抗原的基因转入植物细胞中,从而使植物细胞能够合成目标抗原。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制备。

2. 基因枪法:利用基因枪将外源抗原的DNA或RNA颗粒直接导入植物组织或细胞中,从而使植物细胞能够合成目标抗原。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植物组织和细胞。

3. 病毒介导的表达:利用病毒作为携带抗原基因的载体,通过感染植物细胞,使其表达目标抗原。

例如,利用病毒颗粒(virus-like particle)来显示目标抗原。

4. 核转录翻译:利用人工改造的植物病毒基因组或质粒DNA,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内直接合成目标抗原。

这种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抗原产物。

5.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将目标抗原基因导入悬浮培养细胞中,通过培养和增殖,
使细胞合成目标抗原。

这种方法具有生产效率高、易扩展等优点。

以上方法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和基因枪法是最常用的植物抗体制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药物生产、免疫诊断等领域。

水稻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水稻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5):8~14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5.002收稿日期:2022-07-10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NK2030)ꎻ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2021RC1016)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JJ30376)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1A0552)ꎻ湖南省区域联合基金项目(2023JJ50084)ꎻ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开放基金项目(KF202207)作者简介:马银花(1988 )ꎬ女ꎬ安徽亳州人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水稻基因功能方面的研究ꎮE-mail:mayinhua1988@126.com通信作者:段仁燕(1978 )ꎬ男ꎬ安徽安庆人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生态修复方面研究ꎮE-mail:duanrenyan78@163.com水稻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马银花1ꎬ刘桃梅1ꎬ万天雪1ꎬ肖新波1ꎬ胡琼1ꎬ李萍芳1ꎬ段仁燕1ꎬ张斌1ꎬ金晨钟1ꎬ杜波2(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ꎬ湖南娄底㊀417000ꎻ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ꎬ湖北武汉㊀430072)㊀㊀摘要:类受体胞质激酶(receptor-likecytoplasmickinasesꎬRLCKs)家族是一类特殊蛋白激酶ꎬ在植物生长和病原菌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ꎮ在对水稻RLCKⅥ家族成员OsRRK1基因的研究中发现水稻4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与其同源性特别高的基因ꎬ即OsRLCK167(LOC_Os04g56060)ꎮ为了丰富类受体胞质激酶家族并探究水稻胞质受体激酶基因的作用ꎬ本研究利用ExPASy-Protparam㊁Protscale㊁CD-search等在线工具和DNAMAN软件对OsRLCK167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ꎻ采用qRT-PCR技术对OsRLCK167基因做组织表达模式分析ꎮ结果显示:OsRLCK167蛋白的分子量为43.77776kDꎬ为疏水性㊁不稳定的酸性蛋白ꎻ对该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ꎬ显示其主要由无规则卷曲(41.94%)㊁α-螺旋(35.29%)㊁延伸链(15.35%)和β-转角(7.42%)组成ꎻ该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均有表达ꎬ且在叶鞘中的表达量最高ꎮ结果表明ꎬOsRLCK167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ꎬ在水稻中具有功能多样性ꎮ关键词:水稻ꎻOsRLCK167基因ꎻ组织表达模式ꎻ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图分类号:S511.01:Q78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5-0008-07TissueExpressionPatternandBioinformaticsAnalysisofOsRLCK167GeneinRiceMaYinhua1ꎬLiuTaomei1ꎬWanTianxue1ꎬXiaoXinbo1ꎬHuQiong1ꎬLiPingfang1ꎬDuanRenyan1ꎬZhangBin1ꎬJinChenzhong1ꎬDuBo2(1.CollegeofAgricultureandBiotechnologyꎬ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ꎬLoudi417000ꎬChinaꎻ2.CollegeofLifeSciencesꎬWuhanUniversity/NationalKeyLaboratoryofHybridRiceꎬWuhan430072ꎬChina)Abstract㊀Receptor ̄likecytoplasmickinases(RLCKs)areaspecialclassofproteinkinaseswhichplayimportantbiologicalrolesinplantgrowthandpathogendefense.IntheresearchoftheOsRRK1geneꎬamem ̄berofthericeRLCKⅥfamilyꎬageneonricechromosome4wasfoundwithparticularlyhighhomologytoitꎬnamelyOsRLCK167(LOC_Os04g56060).InordertoenrichthereceptorcytoplasmickinasefamilyandexploretheroleofricecytoplasmicreceptorkinasegeneꎬthebioinformaticsanalysisofOsRLCK167wasconductedwithonlinetoolssuchasExPASy ̄ProtparamꎬProtscaleꎬCD ̄searchandDNAMANsoftwareꎬanditstissueex ̄pressionpatternwasanalyzedbyqRT ̄PCR.TheresultsshowedthatthemolecularweightofOsRLCK167pro ̄teinwas43.77776kDꎬanditwasahydrophobicandunstableacidicprotein.Thepredictionofitssecondarystructureshowedthatitwasmainlycomposedofrandomcurl(41.94%)ꎬα ̄helix(35.29%)ꎬextendedchain(15.35%)andβ ̄turn(7.42%).Thegenecouldexpressindifferenttissuesofriceꎬandtheexpressionlevelinleafsheathwasthehighest.AlltheseindicatedthattheOsRLCK167genewashighlyconservedintheevolu ̄tionprocessandhadfunctionaldiversityinrice.Keywords㊀Rice(OryzasativaL.)ꎻOsRLCK167geneꎻTissueexpressionpatternꎻBioinformaticsanalysis㊀㊀类受体胞质激酶(receptor-likecytoplasmickinasesꎬRLCKs)是一类只含有胞内激酶结构域㊁无胞外信号肽结构域和跨膜结构域的特殊蛋白激酶家族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㊁病原菌防御㊁胁迫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1-4]ꎮ研究表明这类蛋白在拟南芥中有200个成员ꎬ水稻中有379个成员ꎬ根据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支ꎬRLCKs在拟南芥中被分为13个亚家族ꎬ在水稻中被划分为17个亚家族[3-6]ꎬ其在植物中通过磷酸化下游靶蛋白发挥功能ꎬ主要参与了植物的生长㊁信号转导㊁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应答等生理过程[7]ꎮ其中研究最多的为RLCKⅦ亚家族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ꎬ有关RLCKⅥ亚家族基因的研究很少ꎮ对OsRLCK57㊁OsRLCK107㊁OsRLCK118和OsRLCK176功能特性进行的研究表明ꎬ其参与了XA21介导的水稻先天免疫和BR信号介导的水稻发育[8]ꎻOsRLCK102是RLCKⅦ亚族蛋白基因ꎬ同时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诱导表达ꎬ参与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与免疫反应的调控[9ꎬ10]ꎮ近些年ꎬ拟南芥中RLCKⅥ亚家族蛋白参与植物生长与病原体防御相继被报道ꎬ如Rop结合蛋白激酶1和2(RBK1和2)直接结合AtRop4GTPaseꎬ是植物生长和病原体防御中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调节子[11]ꎻRop相互作用类受体激酶1和2(AtRRK1和2)可以在体外被GTP结合的RopGTP酶特异性激活[12]ꎻ属于RLCKⅦ亚家族的BIK1和PBL1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激酶FLS2和BAK1相互作用ꎬ并且BIK1和PBL1在FLS2被其配体flg22激活时迅速磷酸化ꎬbik1和pbl1突变体在其FLS2介导的免疫应答中表现出表型缺陷ꎬ表明BIK1和PBL1在FLS2和BAK1的相互作用介导的PTI信号传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3ꎬ14]ꎮ与拟南芥RLCKⅥ亚家族相比ꎬ对于水稻中RLCKⅥ亚家族基因的研究报道更为稀少ꎮOs ̄RRK1(对应编号为OsRLCK216)是一个与OsLec ̄RK相互作用的蛋白ꎬ也是少有被报道过的水稻RLCKⅥ亚家族成员ꎬ研究发现OsRRK1在叶片发育与稻飞虱抗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ꎻOs ̄RRK1基因的过表达能使得水稻叶片卷曲ꎬ表明RLCKⅥ亚家族可能在水稻发育和免疫方面发挥作用[4ꎬ15-17]ꎮ前期课题组在对OsRRK1基因与其他RLCKⅥ亚家族成员同源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中发现OsRLCK167与其同源性很高ꎬ同属于RLCKⅥ家族成员ꎮ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研究蛋白质序列㊁结构以及功能ꎬ并对蛋白质进行同源分析ꎬ研究蛋白质之间的进化关系ꎬ揭示蛋白质家族间的关系[18-20]ꎮ因此对OsRLCK167蛋白的理化性质㊁蛋白结构等方面进行生物学信息学分析ꎬ可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提供一定理论基础ꎻ通过荧光定量PCR对OsRLCK167进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ꎬ推测其在水稻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能进一步丰富对水稻RLCKⅥ亚家族基因功能的研究ꎬ深化对该家族基因的认识ꎬ以期为深入探究水稻RLCKⅥ亚家族蛋白在水稻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挖掘水稻抗性新基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粳稻品种Hejiang19(H1493)购自国家种质资源库ꎬ用于提取水稻RNAꎻOsRRK1和OsRL ̄CK167的ORF序列ꎻEscherichiacoli菌株TOP10为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课题组提供ꎮ1.2㊀生物学信息分析运用ExPASy-Protparam㊁Protscale㊁NCBI网站的CD-search㊁SOPMA㊁Phyre和Psort等在线工具对OsRLCK167蛋白的理化性质㊁二级结构㊁三级结构和亚细胞定位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ꎮ9㊀第5期㊀㊀㊀㊀马银花ꎬ等:水稻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1.3㊀同源基因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通过DNAMAN软件将OsRLCK167基因与OsRRK1基因进行序列比对ꎬ再用MEGA5.10对OsRLCK167蛋白㊁水稻中与OsRLCK167相似性较高的5个RLCK和拟南芥RLCKⅥA家族的7个成员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ꎮ1.4㊀组织表达模式分析采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ꎬUSA)提取粳稻品种Hejiang19(H1493)的幼芽㊁幼根㊁二分蘖期的根㊁二分蘖期的叶㊁成熟期的剑叶㊁倒二叶㊁茎㊁叶鞘㊁幼穗等组织mRNAꎻRNA的反转录按Rever ̄tAidTMFirstStrandcDNASynthesisKit(Fermentas)的操作步骤进行ꎻ用PrimerPremier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qRT-OsRLCK167f:5ᶄ-CCTCGTCCT ̄TCCCTCTCGTG-3ᶄ和qRT-OsRLCK167r:5ᶄ-CT ̄GCTGCTGCTGTCTGTCTC-3ᶄꎻ以反转录产物为模板ꎬ以水稻Actin基因为内参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OsRLCK167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ꎬ每个样品3次重复ꎮPCR反应体系:DNase/RNase-FreeddH2O(TIANGEN)2.9μLꎬ2ˑSupermix4μLꎬ上㊁下游引物(5mmol/L)各0.3μLꎬcDNA模板0.5μLꎮ反应程序:95ħ变性2minꎻ95ħ变性5sꎻ60ħ退火20sꎬ共40个循环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OsRLCK167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2.1.1㊀OsRLCK167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㊀OsRL ̄CK167基因编码含有3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ꎬ通过ExPASy-Protparam在线工具对OsRLCK167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ꎬ结果显示该蛋白分子式为C1920H2951N547O600S15ꎻ相对分子量为43.77776kDꎻ理论等电点为4.87ꎻ富含强碱性氨基酸(Arg㊁Lys共42个)和强酸性氨基酸(Asp㊁Glu共67个)ꎬ蛋白质不稳定指数为47.35ꎬ为不稳定蛋白ꎬ脂肪系数为77.83ꎮ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ꎬ天冬氨酸(Asp)㊁亮氨酸(Leu)㊁丙氨酸(Ala)㊁甘氨酸(Gly)㊁精氨酸(Arg)㊁丝氨酸(Ser)㊁谷氨酸(Glu)所占比例较高ꎬ分别为10.0%㊁9.7%㊁7.7%㊁7.7%㊁7.4%㊁7.4%㊁7.2%ꎬ甲硫氨酸(Met)和谷氨酰胺(Gln)占比较低ꎬ分别为1.5%和1.8%(表1)ꎮOsRLCK167蛋白的亲水性预测表明ꎬOsRL ̄CK167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大多为疏水性氨基酸ꎬ因此该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图1)ꎮ综上ꎬOsR ̄LCK167蛋白是一个疏水性的㊁不稳定的酸性蛋白ꎮ㊀㊀表1㊀OsRLCK167蛋白的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数量百分比(%)Ala(A)307.7Arg(R)297.4Asn(N)153.8Asp(D)3910.0Cys(C)92.3Gln(Q)71.8Glu(E)287.2Gly(G)307.7His(H)133.3Ile(I)133.3Leu(L)389.7Lys(K)133.3Met(M)61.5Phe(F)164.1Pro(P)194.9Ser(S)297.4Thr(T)133.3Trp(W)82.0Tyr(Y)102.6Val(V)266.6score值代表氨基酸残基疏水性的分值ꎬ分值越高疏水性越强ꎬ分值越低亲水性越强ꎮ图1㊀OsRLCK167蛋白的疏水性/亲水性预测分析2.1.2㊀OsRLCK167蛋白保守功能域的预测㊀通过NCBI网站的CD-search工具对OsRLCK167蛋白的保守功能域进行预测ꎬOsRLCK167蛋白特定匹配(specifichits)在SPS1ꎬ非特定匹配(non-spe ̄cific)在STKc_IRAK(图2)ꎬ因此ꎬOsRLCK167蛋白属于PKc_likesuperfamily(RKc_like超级家族)ꎮ0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图2㊀OsRLCK167蛋白的保守功能域2.1.3㊀OsRLCK167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㊀通过在线网站SOPMA预测OsRLCK167蛋白的二级结构ꎬ结果表明ꎬOsRLCK167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randomcoil41.94%)㊁α-螺旋(alphahelix35.29%)㊁延伸链(extendedstrand15.35%)和β-转角(betaturn7.42%)组成(图3)ꎮ因此ꎬ该蛋白晶体的空间构象可能以无规则卷曲结构为基础所构成的ꎮ蓝色表示α-螺旋ꎬ红色表示延伸链ꎬ绿色表示β-转角ꎬ紫色表示无规则卷曲ꎮ图3㊀OsRLCK167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2.1.4㊀OsRLCK167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㊀通过在线软件Phyre对OsRLCK167蛋白三级结构模型进行预测分析表明ꎬ该蛋白由α-螺旋(alphahelix)㊁β-转角(betaturn)和无规则卷曲(randomcoil)连接而成(图4)ꎮ图4㊀OsRLCK167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2.1.5㊀OsRLCK16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㊀通过在线网站Psort进行预测分析表明ꎬ该蛋白最可能定位于细胞质ꎬ这与OsRRK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的结果一致[16]ꎬ其次可能定位于线粒体㊁细胞核和内质网ꎬ定位于分泌系统囊泡和液泡的可能性较低(表2)ꎮ㊀㊀表2㊀㊀㊀OsRLCK16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亚细胞结构可能性(%)细胞质39.1线粒体21.7细胞核17.4内质网13.0分泌系统囊泡4.3液泡4.311㊀第5期㊀㊀㊀㊀马银花ꎬ等:水稻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2.2㊀OsRLCK167同源基因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对OsRRK1及同源基因OsRLCK167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ꎬOsRRK1的ORF序列为1179bpꎬOsRLCK167的ORF序列是1176bpꎬ两者长度接近ꎮOsRLCK167含有6个外显子㊁5个内含子ꎮ用DNAMAN软件将两者的ORF序列进行比对ꎬ两者的一致性达70.06%(图5)ꎮ图5㊀水稻OsRRK1与OsRLCK167的序列比对㊀㊀将OsRLCK167蛋白㊁水稻中与OsRLCK167相似性较高的5个RLCK和拟南芥RLCKⅥA家族的7个成员做亲缘关系分析发现ꎬOsRRK1与RLCKⅥA亚家族亲缘关系最近ꎻ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ꎬOsRLCK167属于RLCKⅥA亚家族成员ꎬ并且与水稻中的OsRRK1同源性最高(图6)ꎮ2.3㊀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由图7可知ꎬOsRLCK167基因在叶鞘中的表达量最高ꎬ其次是在剑叶和倒二叶中ꎻ在幼芽㊁幼根㊁二分蘖期的根中表达量很低ꎻ二分蘖期的叶㊁茎和幼穗中表达量较低ꎮOsRRK1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都有表达ꎬ是一个组成性表达基因ꎻOs ̄RRK1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有表达ꎬ在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ꎬ在抽穗期的剑叶中表达量最高[17]ꎮ通过对比分析表明ꎬOsRRK1和Os ̄RLCK167并非同一基因ꎬ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ꎻ另一方面ꎬOsRRK1和OsRLCK167是同源基因ꎬ且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有表达ꎬ但组织表达模式完全不同ꎬ这暗示两个基因虽然结构上相似ꎬ但基因功能可能不同ꎮ㊀OsRRK1:XP_015642177.1ꎻOsRLCK212:XP_015642870.1ꎻ㊀OsRLCK249:XP_015648938.1ꎻOsRLCK167:XP_015634276.1ꎻ㊀OsRLCK342:ABA95043.1ꎻOsRLCK181:XP_015640273.1ꎻ㊀AtRLCKⅥ_A1:NP_001078762.1ꎻAtRLCKⅥ_A2:NP_179479.1ꎻ㊀AtRLCKⅥ_A3:NP_201356.2ꎻAtRLCKⅥ_A4:NP_568231.1ꎻ㊀AtRLCKⅥ_A5:NP_198445.1ꎻAtRLCKⅥ_A6:NP_001327889.1ꎻAtRLCKⅥ_A7:NP_197392.2ꎮ图6㊀OsRRK1与拟南芥和水稻中其他㊀㊀RLCK家族的进化分析2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图7㊀OsRLCK167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3㊀讨论与结论RLCK家族基因存在多种植物中ꎬ并在植物生长㊁发育㊁防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ꎬ约60%的水稻RLCK基因序列中含有至少5个内含子ꎬ379个水稻RLCK基因的内含子数目从0到26个不等ꎬ约70%左右的RLCK蛋白序列中只含有1个蛋白激酶结构域ꎬ且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3ꎬ7ꎬ11ꎬ21ꎬ22]ꎮ而OsRL ̄CK167蛋白属于RLCKⅥA亚家族成员ꎬ并且与水稻中的OsRRK1同源性最高ꎬ从基因序列对比来看ꎬOsRLCK167与OsRRK1序列长度十分接近ꎬ一致性达到70.06%ꎬ且OsRLCK167基因在根㊁茎㊁叶㊁叶鞘等均有表达ꎬ说明OsRLCK167基因可能与OsRRK1基因一样参与多个组织器官的发育过程ꎮ前期研究已发现OsRRK1与水稻植株叶片直立有关ꎬOsRLCK167也与水稻叶片生长发育相关ꎬ其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可能与OsRRK1相似ꎬ但基因功能可能不同ꎻ将OsRRK1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植株与野生植株对比ꎬ没有产生显著的表型差异ꎬ且发现其同源基因OsRLCK167在Os ̄RRK1抑制表达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并无差异ꎮ据此我们推测ꎬ抑制OsRRK1基因的表达并不影响水稻叶发育表型的原因可能是OsRRK1基因与同源基因OsRLCK167存在功能冗余关系ꎮ本研究表明ꎬOsRLCK167是一个具有疏水性㊁保守的㊁酸性㊁不稳定蛋白ꎬ以高水平㊁保守方式调控水稻多个生物学过程ꎬ且与同源基因Os ̄RRK1在组织表达模式上相似ꎮ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RLCKⅥ亚家族基因的研究ꎬ为后续深入研究OsRLCK167蛋白的不同生理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LinFMꎬLiSꎬWangKꎬetal.Receptor ̄likekinaseOsASLRKregulatesmethylglyoxalresponseandcontentinrice[J].Jour ̄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ꎬ2021ꎬ20(7):1731-1742. [2]㊀LiuTꎬJiangGQꎬYaoXFꎬetal.Theleucine ̄richrepeatre ̄ceptor ̄likekinaseOsERLplaysacriticalroleinantherlobeformationinrice[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21ꎬ563:85-91.[3]㊀VijSꎬGiriJꎬDansanaPKꎬetal.Thereceptor ̄likecytoplas ̄mickinase(OsRLCK)genefamilyinrice:organizationꎬphy ̄logeneticrelationshipꎬandexpressionduringdevelopmentandstress[J].Mol.Plantꎬ2008ꎬ1(5):732-750. [4]㊀马银花ꎬ莫凯琴ꎬ刘璐ꎬ等.过量表达OsRRK1对水稻叶片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ꎬ2021ꎬ54(5):877-886. [5]㊀JurcaMEꎬBottkaSꎬFehérA.CharacterizationofafamilyofArabidopsisreceptor ̄likecytoplasmickinases(RLCKclassⅥ)[J].PlantCellReportsꎬ2008ꎬ27:739-748. [6]㊀ShiuSHꎬKarlowskiWMꎬPanRꎬetal.Comparativeanalysisofthereceptor ̄likekinasefamilyinArabidopsisandrice[J].ThePlantCellꎬ2004ꎬ16(5):1220-1234.[7]㊀何含杰ꎬ张党权ꎬ唐丽ꎬ等.植物RLCK的生物学功能与信号途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ꎬ2014ꎬ50(7):885-890. [8]㊀ZhouXGꎬWangJꎬPengCFꎬetal.Fourreceptor ̄likecyto ̄plasmickinasesregulatedevelopmentandimmunityinrice[J].PlantꎬCell&Environmentꎬ2016ꎬ39(6):1381-1392. [9]㊀WangJꎬWuGWꎬPengCFꎬetal.Thereceptor ̄likecyto ̄plasmickinaseOsRLCK102regulatesXA21 ̄mediatedimmunityandplantdevelopmentinrice[J].PlantMolecularBiologyRe ̄porterꎬ2016ꎬ34(3):628-637.[10]吴文冠.OsRLCK102调控水稻生长发育及XA21介导的免疫反应[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ꎬ2015.[11]MolendijkAJꎬRupertiBꎬSinghMKꎬetal.Acysteine ̄richre ̄ceptor ̄likekinaseNCRKandapathogen ̄inducedproteinki ̄naseRBK1areRopGTPaseinteractors[J].PlantJournalꎬ2008ꎬ53(6):909-923.[12]DorjgotovDꎬJurcaMEꎬFodor ̄DunaiCꎬetal.PlantRho ̄type(Rop)GTPase ̄dependentactivationofreceptor ̄likecytoplas ̄mickinasesinvitro[J].FEBSLettersꎬ2009ꎬ583(7):1175-1182.[13]LuDPꎬWuSJꎬGaoXQꎬetal.Areceptor ̄likecytoplasmickinaseꎬBIK1ꎬassociateswithaflagellinreceptorcomplextoinitiateplantinnateimmunity[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ꎬ2010ꎬ107(1):496-501.[14]ZhangJꎬLiWꎬXiangTTꎬetal.Receptor ̄likecytoplasmicki ̄nasesintegratesignalingfrommultipleplantimmunereceptors31㊀第5期㊀㊀㊀㊀马银花ꎬ等:水稻OsRLCK16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andaretargetedbyaPseudomonassyringaeeffector[J].CellHost&Microbeꎬ2010ꎬ7(4):290-301.[15]马银花ꎬ李萍芳ꎬ董文静ꎬ等.水稻抗性蛋白OsRRK1抗褐飞虱机理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20ꎬ34(6):512-519. [16]马银花ꎬ李萍芳ꎬ何雨航ꎬ等.水稻OsRRK1蛋白的进化分析及其亚细胞定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0ꎬ33(3):371-376.[17]MaYHꎬZhaoYꎬShangguanXXꎬetal.OverexpressionofOsRRK1changesleafmorphologyanddefensetoinsectinrice[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17ꎬ8:1783.[18]王荣花ꎬ王树彬ꎬ刘栓桃ꎬ等.大白菜LACS家族基因鉴定与表达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2ꎬ54(6):1-9. [19]于秋鸿ꎬ曾黎ꎬ宋希云ꎬ等.玉米ZmGly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与表达特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2ꎬ54(10):11-16. [20]何雨航ꎬ杜易桓ꎬ郭昊ꎬ等.水稻OsENOD93b基因组织表达模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ꎬ2021ꎬ49(7):67-71.[21]ShenWꎬGómez ̄CadenasAꎬRoutlyELꎬetal.Thesaltstress ̄inducibleproteinkinasegeneꎬEsi47ꎬfromthesalt ̄tolerantwheatgrassLophopyrumelongatumisinvolvedinplanthormonesignaling[J].PlantPhysiologyꎬ2001ꎬ125(3):1429-1441. [22]ZhouJMꎬLohYTꎬBressanRAꎬetal.ThetomatogenePti1encodesaserine/threoninekinasethatisphosphorylatedbyPtoandisinvolvedinthehypersensitiveresponse[J].Cellꎬ1995ꎬ83(6):925-935.4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进展摘要: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也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organ specific promoter),可调控基因只在某些特定的部位或器官中表达,并往往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

本文介绍了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中的花、果实、种子及叶特异性启动子,并对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研究中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研究进展启动子(promoter)是RNA聚合酶能够识别并与之结合从而起始基因转录的DNA序列,是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指导全酶与模版的正确结合,活化RNA聚合酶,并使之具有起始特异性转录的形式,决定转录的方向和效率以及所使用的RNA聚合酶类型,是转录调控的中心。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启动子为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onstitutive promoter)。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也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organ specific promoter),可调控基因只在某些特定的部位或器官中表达,并往往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

外源基因在细胞中表达是基因工程研究的关键,而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不仅能使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一定器官或组织部位积累,增加区域表达量,同时也可以避免植物营养的不必要浪费。

因此,组织特异性启动子一直都是植物基因工程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者在植物的分生组织、维管束组织、薄壁组织、花粉、种子和胚乳等几乎各种组织中都发现有组织特异性驱动基因表达的启动子[1],尤其在根、维管束和韧皮部特异表达启动子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1 植物生殖器官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1.1 花特异启动子高等植物发育过程中花器官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一系列器官分化及严格控制的细胞及生化变化,同时伴随大量基因的协同表达。

植物花特异表达启动子只在植物开花的时期启动基因的表达,它的分离克隆为花卉的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顺式调控元件。

人们克隆了许多花药特异表达的基因,如在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的TA29[2]和A9[3]以及在花粉壁特异表达的Bp4A[4]基因等,这些基因都是在花药营养细胞中表达,与生殖细胞的分化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分析多细胞生物体内存在不同类型的器官、组织、细胞,它们有各自的特性,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例如,植物根表皮中的根毛细胞,主要负责从周围土壤中吸收水分与矿质营养。

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它们在发育过程中向外突起形成管状结构以增加其表面积和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植物根里的内皮层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通过特殊的细胞壁加厚和特定部位胼胝质的沉积形成凯氏带 ,阻止矿质养分向维管束和地上部分渗透,控制皮层和维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在茎和叶片中,保卫细胞可以调节内部叶肉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这一过程需要依赖周围细胞通过K离子交换来创造一个调节气孔关闭与打开的膨压。

这些不同类型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因此,研究不同器官、组织、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对了解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细胞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的调控机理,可帮助我们构建植物组织特异性表达体系,有目的地在特定器官、组织、细胞中表达特定靶基因,以便进行靶基因功能分析。

组织特异性表达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如利用植物的特定组织细胞合成所需要的代谢产物,还可以用于作物改良的基因工程等。

组织特异性表达技术是近年来植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主要介绍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两种植物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方法,即特定启动子驱动法和GAL4UAS激活标签法。

1组织特异性启动子驱动法1.1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位于功能基因5 端上游的DNA序列,包含特定的保守序列,长度因基因而异。

启动子上的多种顺式作用元件能识别RNA 聚合酶,并指导相应类型的RNA聚合酶与模板正确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控制转录的时空特性和强度,从而精确有效地启动基因的表达。

有些启动子,如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水稻Atin1基因的At1启动子和玉米Ubiquitin基因的Ubi启动子等,其调控的基因不受时空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几乎在植物所有组织都有表达,而且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部位没有明显差异,被称之为组成型启动子或非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又称为器官特异性启动子或细胞特异性启动子,则不同于组成型启动子,其所控制的基因只在或主要在特定的组织中表达。

除具有一般启动子的特性外,组织特异启动子还具有一些调控目的基因特异表达的调控元件,这些调控元件的位置、数目、种类决定了目的基因表达的时空专一性,是基因特异表达所必需的。

因此,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已成为转基因研究中常用的外源基因的启动元件。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不同植物中分离并证实了多种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的启动子,按照其驱动基因的表达部位,可分为植物营养器官,如根、块茎、维管组织和茎叶绿色组织等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植物生殖器官如花器、果实和种子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根据调控的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是否受光、热等条件的诱导,又可分为可诱导和无需诱导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比如水稻绿色组织特异表达的Ra基因和LP2基因的启动子要受到光的诱导。

研究人员也发现,许多植物的内含子也有调控基因时空表达的作用,例如拟南芥花同源基因AGAMOUS中内含子中有增强子序列,它和该基因在花器官中的特异区域表达相关。

水稻OsTubA1基因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在不同的组织如根尖、幼叶和花中有表达,而这一表达模式需要第一个内含子的调控。

矮牵牛花PhADF1基因中第1个内含子会增强其在维管组织的特异性高表达,后来研究证明,这一内含子改变PhADF1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过程是一种转录后调控机制,而且进化比较保守。

1.2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一般研究方法研究植物的启动子一般采用如下手段,首先通过PCR扩增法,从植物基因组中扩增已知全部或部分序列的启动子片段,然后通过PLACE 和PLANTCARE网站,对得到的启动子片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启动子的核心结构和功能,并在启动子片段的后面融合GUS和GFP等报告基因,通过瞬时和稳定的转化,对启动子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点突变、片段缺失等分析,得到该启动子的核心调控元件。

DNA微阵列的数据给开发新的启动子提供了有利条件。

Ye等人利用水稻DNA微阵列数据库CREP,鉴定得到一个只在绿色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与水稻基因组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一个蛋白DX1.RT-PCR分析表明,DX1确实是在叶、叶鞘、茎和穗茎中表达,而在根、花药和胚乳中都没有表达。

通过将编码区上游1505bp和下游558bp序列作为该基因的候选启动子,并提交到PlantCARE网站与已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片段缺失分析和凝胶阻滞实验EMSA,得到位于 71至 61的序列5 CAGGACATATT3 和位于+1至+86的5 ATGAACTCAAA-GAGCC3 的2个绿色组织特异的顺式调控元件。

点突变分析表明这两个顺式调控元件都是正调控因子。

近些年来,由于基因组、转录组学技术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规模预测启动子序列和找到发挥作用的调控原件变得可行。

Verelst等人通过分析拟南芥花粉的4个发育阶段中不同组织的ATH1基因芯片结果,找到了很多花粉特异表达的基因,启动子分析发现约2 9%的TCP-MPG类基因启动子中含有一个MEF2基序。

差异基因表达也常被用来研究组织特异的启动子,通过DNA-AFLP,得到具有差异表达的转录片段,通过这种方法,在马铃薯中得到了一个具有在块茎和匍匐茎等茎组织特异表达的StCCS启动子。

转录组测序也有助于非模式物种的差异基因表达研究,Geng等通过在花生中建立一个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筛选系统,获得584条根特异和316条种子特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其中的55.3%和64.6%经半定量RT-PCR验证为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并从中分离鉴定了一个根特异表达的启动子As.1.3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应用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使用的多是组成型启动子,其中CaMV35S启动子主要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Ubi启动子主要用于单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

虽然这类启动子驱动的基因在转基因植物的不同组织、不同生长阶段均有高水平表达,也易于构建目的基因过表达的载体,但在应用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例如,组成型的启动子不能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细胞和组织的功能,而且靶基因在发育过程的错误时间和错误空间过量表达有时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组成型的基因表达可能会造成转基因植物生长延缓,开花延迟,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不育等现象。

此外,在同一个植物中重复使用同一个组成型启动子驱动多个不同基因表达容易造成基因沉默现象。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则可克服上述缺点,它们可以驱动外源基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某一特定的时空表达,使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积累。

伸展作用因子是调控植物生长过程中细胞壁伸长的主要调节因子。

在烟草中用拟南芥根系特异表达的启动子Pk10驱动型伸展基因TaEXPB23,不仅增加了侧根的数目,而且与35S组成型启动子表达该基因的植株和野生型相比,根系生物量明显提高;在缺水胁迫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根系特异表达该基因的植株光合速率增加,积累的活性氧更少,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氧化酶的活性,使转基因植株的抗胁迫能力提高。

植物发达的根系会增加其抗胁迫能力。

水稻根系特异表达的RC3启动子的分离给提高作物抗胁迫能力和作物产量提供了有效工具。

Jeong等用RC3启动子驱动水稻受干旱、高盐和脱落酸等胁迫诱导表达的OsNAC10基因,使其在根中过量表达,转基因水稻根直径是非转基因水稻的1.25倍,根的中柱、皮层和表皮都变大;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水稻产量与野生型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油菜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含有高不饱和的C18脂肪酸和低芥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Ellerstrom等从油菜中分离得到一个只在胚和胚乳特异表达的启动子napA.利用napA驱动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LEC1和L1L基因,使它们在种子中特异表达,转基因植株种子含油量提高2%~20%,但油分品质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也没有影响其他主要的农业性状,而且这些改良与作物生长条件无关。

木质素是一类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行使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对于造纸工业而言是有害成分,必须从木纤维中去除,木材中的木质素是形成造纸污染的主要来源。

编码咖啡酸酸-O-甲基转移酶相关基因的克隆,使研究者可以下调杨树中COMT的含量,通过RNAi可以减少转基因杨树中约90%COMT活性,木质素的含量没有受到影响,但使木质素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转基因杨树更加适用于纸浆工业。

在烟草中用组成型启动子35S表达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反义基因虽然可以下调CCR基因的表达,减少木质素的含量,但也会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出现延迟生长,皱叶等表型;为了克服这样的困难,用维管组织特异表达的启动子LlCCR和LlCAD可能会避免对整个植株造成的伤害,从而实现特异性地降低木材中木质素的含量,减少造纸工业中为去除木质素而消耗的能源和化学原料。

2 GAL4UAS激活标签法1GAL4UAS系统简介GAL4UAS双因子反式激活体系介导的基因异位表达可实现转基因的空间控制,加上适当的修饰可以实现时空双重控制。

Brand和Perrimon首次在果蝇中构建GAL4UAS体系,建立了一个可将任何外源基因以果蝇自身细胞或组织特异的方式被选择性激活表达的系统,并利用该系统来研究果蝇even-skipped蛋白的功能。

Guer等将修饰过的GAL4UAS系统GAL4C1首次运用到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在植物中建立了GAL4UAS外源基因异位表达系统。

GAL4UAS是由酵母的GAL4基因和GAL4基因的上游激活因子序列UAS两部分组成。

GAL4UAS系统的建立,首先需要将GAL4基因与组织特异性的启动子或增强子相连接,建立以细胞和组织特异性的方式调控表达的GAL4转基因系;同时将UAS与感兴趣的靶基因融合,建立带有UAS-靶基因的转基因系。

在UAS-靶基因转基因系中,靶基因只需和UAS序列相连接,不再需要特定的启动子。

因为GAL4蛋白只能与UAS 相结合之后才能调控GAL4基因的表达,所以只有将2个转基因系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特异性表达的GAL4才能以同样的方式调节UAS-靶基因的表达。

为了便于检测GAL4UAS系统杂交子代中靶基因表达的位置,通常采用的方式为运用GUS和GFP等报告基因建立UAS-靶基因-报告基因,将靶基因的编码区域与报告基因融合,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此UAS 转基因系与GAL4系杂交后,子代中报告基因由于GAL4与UAS的结合,伴随着靶基因开始表达,通过检测报告基因在不同细胞中的活性,就可方便地对靶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再对其表达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