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作文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是一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永正作文教学艺术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永正作文教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永正作文教学可以定义为一种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和写作技巧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永正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真正享受到思考和表达的乐趣。

永正作文教学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有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要注重教学材料的准备和选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和提高写作质量。

教师要注重进行写作指导和评价,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评价来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巧和提高作文水平。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通过对永正作文教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实施方法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永正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通过永正作文教学的实施,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以更加准确、生动和有深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以《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作文课上的生活有声有色,让学生们在学习、研究中有所收获,是每位作文老师极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赏析,有助于指导其他作文老师如何“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于永正老师是一位著名的作文教学专家,在课堂中她采用多种激励学生思考和创作的方法,如实际示范、教师精心构思的语言游戏等。

在她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受益匪浅,作文课上气氛活跃、生动。

首先,她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带学生实地考察、实践,让他们接触实际,深刻体会作文的美。

在课堂上,于老师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出来,激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此外,于老师也会把写作中常用的表达及技巧贴到课堂上,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发学生们的共鸣。

此外,于永正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还注重词汇的学习,通过谚语歇后语等语言游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词汇的量和质量。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这些新掌握的词汇,加之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素养,提高了作文的表达能力。

此外,于老师还采用启发式指导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而且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于老师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们在游戏、实践中汲取真实的体验。

同时,她还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学习实际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的水平。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非常紧凑、生动,让孩子们在学习、研究中有所收获,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声有色。

他的教学方法,不仅有的指导他人教学,而且能从实践中引发学生的精神火花,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真正让每位作文老师实现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的理想。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篇1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

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

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

(师指生字,班长读。

读得很正确。

)不愧是班长。

——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

)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

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

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

(笑声)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

(笑声)师:实话实说。

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

读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教学》

读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教学》

读于永正老师《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新老师教学路上最大的阻碍,不知道怎么训练学生写作,写完不知道如何指导。

于老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总结出了几点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于老师爱花,无论什么花,遇见了就会细心观察一番。

他两次到教育局教研室赴约张主任就带走了两盆花回教室。

在他眼里,花是美的文章。

除了花,他看到有意思的事物就会想着带到课堂给学生观察写作。

妻子买的玩具狗、学校垃圾箱旁只咬了一口的面包、报纸上的漫画、参观电扇厂、为转学生写欢迎词……于老师的做法真的应了“处处留心皆文章”。

其中捡面包写文章的事例令我非常感动。

于老师在课堂上还模仿扔面包的同学,让学生对他进行口头劝告,并写下劝告的场面。

第二节课又让学生写了一封有关浪费粮食的公开信。

一个被遗弃的面包生出两篇作文。

真实的素材就来源于生活,于老师连垃圾都不放过,难怪他的学生都善于观察。

(书中列举很多学生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都是大同小异,似乎没什么事能写,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帮助他们积累素材。

比如让学生写日记或者周记,不要求每天写多少,于老师说即使写一句话也行,但一周至少有一篇长的,像一篇作文的。

还有一个积累的方法是做摘抄笔记。

周记和摘抄笔记我也各试了一学期,因为坚持时间不够长,效果一般,这两个方式需要长期坚持。

一颗好奇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写作大有裨益。

二、教师要写下水文于老师建议青年教师跟着学生写下水文,这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为什么要鼓励青年教师把自己当小孩,儿童化写文。

只有教师亲自下水了,才知道水的深浅,写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写作的重难点。

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少走弯路。

于老师特别提醒教师的下水文要写得有“孩子气”,拿到题目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有什么样的思路?会遇到什么困难?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题目是难不倒老师的。

写完还要能和学生一起分享。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于永正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他运用创新的方法,让平淡乏味的作文课,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们得以经历从贫乏到丰盛的学术洗礼。

首先,老师采取主动式教学,他在讲解篇章架构、文言文背诵以及细节解析的同时,还会让学生主动发问,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也能让学生多思考,积累文字素材和改写体例。

其次,他能够发挥学生个性,在课上不但能让学生动手进行即兴创作,还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

他将学生想象中的文字与自身文本比较融合,从而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让文字更具有丰富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老师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指导,他不仅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水平以及个性不同,定制学习计划,还能抓住学生的痛点,给出特殊的调整,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式,把握文章的细节,把作文课多新的情绪放入其中,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此外,老师的课堂管理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他能及时调节课堂气氛,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在经历精彩课堂洗礼之际,也能辅以有针对性的加训,把作文课变成有效的学习过程。

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高中学生纷纷从中受益,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方法为中学生的作文课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方向,他让作文课从乏味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们在文字的游戏中有所收获,心态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通过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学生们写出的文章不仅多元化而且有着新意,他所传授的实用知识技能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甚至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因素,他对语文教学的节奏完美的掌控,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挑战,也有收获,最后他用自己的教学及其专业的素质获得学生的尊重,更赢得了家长的充分认同。

总之,通过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作文课已经不仅仅是一些死板的学习过程,他使用自己的才华和理念,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的文字更富有情感,也让学生更加动感地接受知识的赐福,乐此不疲,觉得学习有乐趣。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赏析于永正老师,一位来自江苏省民教社培训部的语文教师,在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将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活跃性与趣味性。

针对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于老师创造性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可以灵活运用,使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可视化。

首先,于老师采用情景来引导课堂,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对课堂内容做出选择和改变,将情景实验与教学紧密结合,形成活跃的课堂环境,凸显语文学习的真实性,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其次,于老师力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时代性,利用当下热点问题,把新教材的学习实际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新知识,并且灵活运用。

再者,于老师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将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真实,大量运用PPT、播放语文视频节目等,以及真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使学生在感受真实性的同时,更加容易把握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措施,于老师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趣味,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显著改善,语文课堂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也更加热情,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于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解决了现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困扰,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习语文充满乐趣,磨练思维能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效率,更有意义。

总之,于老师作文赏析,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更新还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激发,在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们走向真正有声有色课堂的一大步。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是一本变革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重要著作,以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了作文教学的传统模式。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进行浅谈。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以“人为本”、“情思交织”、“自由创作”等核心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书中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授写作技巧。

书中强调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表达,倡导让学生自由发挥,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今天的作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教学方法包括“语文情感教育法”、“写作情感设定法”、“阅读讲评法”等等。

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经验,诸如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批改作文等等。

这些实践经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理论的阐述有时过于抽象,难以让初学者理解。

实践的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书中有些实践经验并未列举具体案例,给读者的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困惑。

《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是一本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作文教材,对于革新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于人文关怀和创新实践的重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该书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的实际操作。

缅怀大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绝活

缅怀大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绝活

缅怀大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绝活『诗画经典』四:文肖绍国谨以此文缅怀大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大连市实验小学上的题为《于老师印象记》的“言语交际”作文指导课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在我的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

它宛如一首爱心与真情的合奏曲时常在我耳边萦绕。

图片 / 来自网络一、爱心关照,营造和谐氛围于老师的爱心在他的课堂教学中流露无遗,这位善意的长者在课堂上以宽阔的胸怀包含着每个学生需要关照,需要爱护的情感。

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确信学生具备巨大的学习潜能,以满腔热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于老师幽默地作着自我介绍:“我姓于,叫于永正(板书姓名),是个男的(听课老师笑),在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小学当老师。

我特别喜欢作文,在作文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被评为特级教师。

(停顿)听清楚了吗?”此时他发现坐在最后面的那位男同学正在极力地向前张望。

图片 / 来自网络于老师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问:“看黑板上的名字是否有点吃力?”该生点点头。

于老师说:“请你把凳子搬到前面来坐。

要注意保护视力。

”说完将其调到前面坐在一位个子较小的同学旁边。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到这位男同学那绯红的脸颊。

我猜这涨红的的脸颊并不是他怕难为情的效果,而是对面前这位长者深深的谢意。

在后面的教学中,这位男同学以他的精彩表演回报了于老师给予他的关爱。

其他同学也敏锐地观察着这一细节,给他们一个信号:面前这位于老师容易接近,关爱小朋友,上他的课应该非常有趣。

二、小品呈现,调动主体参与爱玩,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于老师总是喜欢在他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中让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以即兴小品的形式呈现写作情境,把学生带入写作情境,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图片 / 来自网络于老师为刚才那位男同学调好位置后,满怀笑容地说:“今天中午放学回家,家长可能要问是谁上的作文课,你怎么回答?下面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当他的家长,当面问问,看看能不能说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作文教学
导读:于永正:《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
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两次作文课,总觉得再怯生再拘谨的学生只要进了于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说话惟妙惟肖,行文笔下生花。

这次我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了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

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呢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

每个学生都
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认识生活
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

“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

“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帮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认识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
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

“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以”猎人”的口气)啊,树林里的鸟真多啊!昨天我吃的斑鸠肉真香啊!今天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大吼)嘿,不许捕鸟!
师:这样劝不礼貌。

生:伯伯,您到过无声世界吗那里太死寂了。

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生:如果地球上的鸟类灭绝了,大自然便没有了音乐,失去了的生机。

生: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毛虫5万多条。

师:(以“猎人”的口气)幸亏我还没把打下来。

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中夺回一吨粮食。

生: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树林不受虫害。

师:(以“猎人”的口气)我才打死一只啄木鸟,早知道我就不会打了。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

许多鸟类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当这些气体超过正常浓度时,它们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离开这里。

师:(以“猎人”的口气)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

唉!(猎人”把枪砸了)以后我再也不打鸟了。

(生鼓掌)
师:现在社会上打鸟现象较普遍,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阻止那些人捕鸟呢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制定相应的法律。

生:写个禁止捕鸟的牌子。

师:咱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教育他人。

写成一封公开信也行。

上课一开始写的那些话就是开头,请接着往下写,爱怎样写就怎样写。

只要别人读了不再打鸟就达到目的了。

陶行知先生说:“于教万教,教做真人。

”求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

于老师也正是根据这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而这一过程又使学生不知不沉地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畅所欲言,以至达到从内心呼唤“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在盼母归”的境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