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分析
《母亲》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母亲》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莫言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母亲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母亲阅读题及答案解析阅读洪烛的《母亲》。
(20分)①芥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笄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莽菜似乎比真把莽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弄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弄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
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敬,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岀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
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乂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
《母亲》阅读理解(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
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高尔基《母亲》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

高尔基《母亲》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
(1)评价
《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指出它在提高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2)人物分析
①母亲尼洛夫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
通过尼洛夫娜对革命斗争和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来展示她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是这部小说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而尼洛夫娜的觉醒则标志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断深入人心,变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农民雷宾的的转变代表着农民群众的觉醒,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同时也说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3)艺术特色
①在《母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情节,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了作品的主人公,这是世界文
学中破天荒的大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不愧为无产阶级的艺术丰碑。
②《母亲》取材于真实事件,是高尔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经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后的创作。
它生动描绘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规律,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③小说中的巴维尔、尼洛夫娜等人的形象,既集中了20世纪初期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又熔铸着作家的浪漫主义理想,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再度欣赏 再度发现——孙滋溪油画《母亲》分析

们在极度压 迫中领悟到博大永恒 的母爱 ,这 一强度和
独特 的构 图 采 用了二元 空间的三联 画的表现形 深度才使我们的感受如此强烈和刻骨铭心 ,也使我们 式, “ 中堂 ”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左右两幅 ( ) 联
是烈 士 写给 婴 儿 启 明 的遗 书手 迹 ,并 对遗 书原 物 放 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学术经纬
J 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A a e i o u O R A F J L N C L E E O H R S・ c d m c F r m
N . 0 l 0 Z Z l
(o . 0 ) V 1 1 1
再度欣 赏 再度发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学术经 纬
J 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O R A F J L N C L E E O H R S・A a e i o u c d m F r m c
N . . 0l o22 l
(o .0 ) V 1 11
的五官和双手 ,她深深的凝视 着小小的生命 ,左手 紧 部 ,而人物背部又紧贴墙壁 ,没有向后延伸的空间 , 紧环抱 ,右手挤尽爱的能量 ,泪水从眼 中滑落。这是 再加上周围环境密不透风 ,一片昏暗 ,使人喘不上气
这幅作 品是孙滋溪在 1 8 年 为建党 六十 周年 画 1 9 成的动态 ,使人物美得深沉 ,美得庄严 ,泪水沿着面 的一幅献礼作 品,取材于赵云霄烈士 的遗书。二十几 颊和 胸膛流 进婴儿 的 口中 ,打湿 了给婴儿 启 明的遗 年过去 了,今天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铺垫的条件 下 , 书 ,血泪凝成 的遗书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 ,
《母亲》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母亲肖复兴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
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
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

论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悲剧性分析1. 引言1.1 介绍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母亲》是韩国舞蹈家崔承喜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舞蹈作品。
这部作品以崔承喜对母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为灵感,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刻影响和牺牲精神。
舞蹈通过抽象的舞姿和情绪表达,深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里被忽视的母亲的贡献和价值。
崔承喜通过《母亲》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自己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也呼吁观众反思和重视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作品不仅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舞蹈作品中,《母亲》的悲剧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启发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引发对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的思考和探讨。
1.2 概述悲剧性分析的重要性悲剧性分析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悲剧性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情感冲突以及人类存在的困境。
通过对悲剧性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在舞蹈作品中,悲剧性分析尤为重要,因为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悲剧性元素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在情感上更深刻地体验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
对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进行悲剧性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让我们深入探讨悲剧性在舞蹈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作用,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探索提供启示。
【200字】2. 正文2.1 崔承喜舞蹈作品《母亲》的背景介绍崔承喜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舞编导和舞者,他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母亲》是他在舞蹈领域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母亲》这部舞蹈作品是崔承喜致敬母亲的一次深情表达。
在创作这部舞蹈之前,崔承喜经历了母亲生病的艰难时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灵感和创作。
他希望通过舞蹈《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肖复兴《母亲》阅读及答案

肖复兴《母亲》阅读及答案一、背景介绍《母亲》是中国作家肖复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肖复兴以细腻的笔墨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母亲的形象。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探讨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对母亲的深情表达。
二、内容概述《母亲》讲述了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文是一个孤儿,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女人,她在困境中默默奋斗,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尽管家境贫寒,母亲仍然努力为小文提供教育机会,帮助他取得了好成绩,顺利上了大学。
然而,母亲的身体却日渐虚弱。
小文深知母亲的辛劳和牺牲,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回报母亲。
他开始打工赚钱,尽最大努力给母亲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
在母亲病重的时候,小文尽最大能力照顾她,尽力减轻母亲的痛苦。
最终,母亲因病离世。
小文深感伤痛,他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爱太过内敛,没有及时表达出来。
他为没有多陪伴母亲而深感内疚。
在母亲的葬礼上,小文发誓要将母亲的爱传递下去,永远怀念母亲并活出自己的价值。
三、主题分析1.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小说《母亲》通过描绘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母亲仍然默默付出,照顾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她不计回报,只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付出一切。
2. 困境中的坚守与奋斗故事中的母亲在贫困的农村环境中坚守和奋斗。
她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给予他教育支持,使他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故事中的主人公小文在母亲病重的时候,用自己的力量回报母亲。
他工作努力,为母亲提供医疗条件,并尽最大努力照顾母亲。
他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后悔没有更多地陪伴和表达对母亲的爱。
4. 传承母爱的力量小文在母亲的葬礼上发誓要将母亲的爱传递下去,永远怀念母亲并活出自己的价值。
他明白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践行母亲的爱。
四、阅读体会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通过肖复兴的细腻描写,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素材来源于1902年下诺夫戈雷德索尔莫沃区的工人五一游行及其组织者扎罗莫夫和他母亲的事迹。
母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小说开头时母亲时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
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且还要忍受夫权的压迫。
过度操劳、挨打流泪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也正是这种备受压迫的处境使她易于接受革命思想。
在小说的第四章,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
巴威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讲出了她的痛苦,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被苦难折磨得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
工人自学小组在家中的活动,使母亲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启发了她的觉悟。
“沼地戈比”事件后,母亲答应去工厂送传单,虽然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搭救在狱中的儿子,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革命斗争。
五一游行是母亲成长的重要一步。
当听到儿子要举红旗并可能因此被捕时,母亲已不像过去那样只会软弱地流泪,而是强压住自己的悲痛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游行那天,她和儿子一同走上街头,面对挥舞着皮鞭的骑警,她精神抖擞的站在儿子身后。
游行队伍被冲散,巴威尔被警察抓走后,母亲从地上捡起被扯碎的红旗,向着街角还未散去的群众大声宣讲革命道理。
这时的母亲已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
了。
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搬到城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
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她已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在小说的结尾处,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向群众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她一边挣扎,一边高呼,“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早已判若两人,她勇敢坚强,具有革命理想,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尼洛夫娜是20世纪初期,普通群众在革命真理教育下迅速觉醒和成长的典型。
这一形象对小说的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母亲时周围人与事的观察者,小说正是以母亲的视角描写生活和斗争的。
巴威尔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是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高涨的年代。
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迅速脱离老一代工人的生活轨迹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巴威尔参加革命后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一名工人领袖和领导者。
他组织工人自学小组,团结教育了一批工人。
“沼地戈比”事件是一次自发的工人斗争,由于巴威尔没有领导经验,斗争失败了。
巴威尔领导的第二次斗争是五一游行。
群众的充分发动和周密的准备工作使这场斗争成为轰轰烈烈的和反动派的公开较量。
游行那天,巴威尔高举红旗,和同志们进行演讲,高呼革命口号,把真理传播到群众中去。
虽然巴威尔再次被捕,但游行唤起了更多工人的觉悟,展示了革命的力量。
巴威尔在狱中通过学习,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拒
绝越狱,在法庭上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宣传社会主义理论,这时的巴威尔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
小说还表现了巴威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革命的精神。
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工作,他割舍了和莎馨卡的爱情;他劝告霍霍尔不要陷入婚姻家庭的个人小圈子;他甚至不允许母亲对他表现出更多的温情,以免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这种献身精神在艰苦的斗争年代对于革命者来说是十分典型的。
出母亲和巴威尔的形象外,作品还成功塑造了表现农村觉醒主题的农民雷宾的形象和革命知识分子尼古拉•伊凡诺维奇、叶戈尔、莎馨卡、娜塔莎等的形象。
小说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革命者和反革命短兵相接的气氛。
在这一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通过革命知识分子传播到工农群众中,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斗争中迅速成长。
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从自发走向自觉,普通工人群众的觉悟迅速提高,更多的人参加了斗争。
与此同时,农村也开始觉醒。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就要到来。
在世界文学史上,《母亲》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新的历史时期。
《母亲》与过去的文学作品不同,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描写了这一斗争发生、发展直至走向高潮的过程。
《母亲》成功刻画了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坚强意志和斗争艺术。
高尔基站在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对巴威尔母子形象的塑造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
《母亲》被认为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典范
作品
《母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列宁称《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母亲》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中国的革命来说,《母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