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记叙文写作专题(一) 记叙文的六要素 新人教版
修辞手法和记叙文六要素

修辞手法和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假设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比喻是通过把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从而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而夸张则是通过放大事物的特点或效果,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记叙文的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六个要素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框架,缺一不可。
时间要素要求明确写出年月日时,以便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要素则需要描述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具体位置,让读者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要素涉及到故事中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他们的行为和特点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至关重要;起因要素解释了事情发生的缘由,为故事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要素详细叙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故事的核心部分;结果要素则总结了事件的最终状态,展示了故事的结局。
记叙文专题知识整理(一)

《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本周专题:记叙文阅读知识概括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可以分为几大类?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1)写人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3)写景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4)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哪些?(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使叙事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脉络清晰。
(2)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情。
这样叙事,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对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然后再继续写主线。
这样记叙可以对情节起到补充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有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突出。
(5)分叙:分叙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4.记叙文中的记叙人称及其作用是什么?(1)第一人称:便于抒情,真切自然,能直接表达或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

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1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
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孩子从小写习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记叙文三要素为环境,人物,主要内容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详细记叙文六要素。
欢迎大家阅读!作用: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与事件背景5:反映的道理(主题)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常用修辞: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年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记叙文文体知识素材新人教

记叙文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第一讲 记叙文六要素(七-八年级阅读)

第一讲记叙文六要素阅读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记叙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阅读记叙文,可以从记叙文的六要素着手,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多时候,文章没有对六要素逐一交代,这主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而有所侧重,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内容的主要因素,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应该写详细,写生动。
常考题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提示: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答题提示: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现主旨。
这一类文章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只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小事。
实战演练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魏得强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还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了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语文:记叙文的六要素

•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
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
答: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要
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五十七年七月是具体时间,一个闷
热的日子就是大体交代了。)
2.地点: 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等。
除了直接交代外,地点也可以间接交代(或者说这个要素是隐形的)。 •通过叙述交代 如: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行人,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
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医院) 又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她一个小纸团。(教室) 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
(山区)
3.人物
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 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 (1)以时间为序的文章,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时间也在推移。 概括时间要素时就要求概括性更强一些。
• 如《痛苦的一堂课》中时间词语:像往常一样……当 指针指到14点时……说完……随着……训练结束后。 答:上街舞课时。
• (2)练习:如果时间有大范围有小范围,应从大到小排列。
•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 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而这里的 “谁”多数时候是主要人物。 讲解: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寻找法 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然后找到对应部分的人物,再归纳人物在 这部分做了什么事情。
如《我敬佩的好老师》:
• (2)间接交代时间:
记叙文六要素:理解与运用

记叙文六要素:理解与运用记叙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叙述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要想写好记叙文,掌握六要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释记叙文的六要素,并通过具体示例来展示其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运用这些要素的能力。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及其含义1.时间(When):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点,如“2024年8月6日”,也可以是时间段,如“春天的某个下午”。
2. 地点(Where):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如“学校的操场”,也可以是抽象的场所,如“在梦中”。
3. 人物(Who):参与事件的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如“小明”和“小明的妈妈”。
4. 事件(What):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即发生的事情,如“小明在学校操场上捡到了一只钱包”。
5. 原因(Why):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解释为什么事件会发生,如“小明之所以能捡到钱包,是因为他走路时总是低着头”。
6. 结果(How):事件的最终结果或影响,描述事件如何结束,如“小明将钱包归还给了失主,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二、六要素的使用场景与示例分析1. 时间(When)示例:《小明的一天》“2024年8月6日,小明起了个大早,准备去学校参加数学竞赛。
”分析:这里明确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时间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 地点(Where)示例:《校园里的发现》“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明发现了一只躺在草地上的钱包。
”分析:地点的描述为事件提供了具体的发生场所,让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事件发生的场景。
3. 人物(Who)示例:《小明的善举》“小明,一个乐于助人的小男孩,在学校操场上捡到了一只钱包。
”分析:人物的介绍让读者知道了故事的主角,以及他的性格特点,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事件(What)示例:《意外的发现》“小明在操场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证件的钱包。
”分析:事件的叙述是记叙文的核心,它直接告诉读者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 有哪些写作技巧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有哪些写作技巧
很多想知道语文中记叙文六要素指的是什幺,记叙文写作方法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什幺是记叙文六要素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
教材把它们概括为“6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
比如下面这条新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
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记叙文写作技巧有哪些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想叙述完整具体,各要素必须交代清楚。
比如把年、月、日、时写清楚,说清环境和处所,人物关系交代明确,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要交代明白。
过程和结果叙述清楚,揭示事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才能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全面完整的印象,了解事件的意义。
是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对六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
灵活交代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可以避免文章的呆板和平庸。
互动平台对决“八撮毛”【标题很形象。
】家里种着两棵香椿树。
每到初春,那诱人的椿叶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盛夏之夜,围坐在树下,总让人浮想联翩。
可是这段时间,我们再也吃不上椿叶,也不能在椿树下乘凉了。
因为椿树上爬满了小毛虫,而且害的一家人都皮肤过敏。
我最严重,胳膊上还出现了红肿。
原来都怪树上的“八撮毛”。
(加上“做医生的”这个定语,为后文铺垫)哥哥说,这“八撮毛”的绒毛里有一种毒素。
【开头一段交代了香椿惹人喜爱。
“这段时间”交代得不够准确。
这部分是故事的起因:八撮毛肆虐。
】“八撮毛”,就是椿树上的大毛毛虫,周身长着八撮长毛,四处蠕动,特别恶心。
就冲这讨厌劲,也得发动一场对“八撮毛”的“战争”。
爸爸先想了主意,用长杆子使劲把虫子打到地下。
但虫子太多了,很不容易打。
(增加一句:“看第一招失败”)哥哥心血来潮(这个成语可删去,毕竟是有准备的行为),做起了“植物医生”。
他穿上大雨衣,把配好的药液使劲地喷洒。
可是树太高了,打来打去,只能打到一小片地方。
妈妈一看两个人的方法都失败了,就想了个新主意:把树帽锯了吧!虫子没有树叶吃就会饿死。
嗯,这主意听来不错!可是刚锯了没多久,妈妈就不忍下手了:两棵树如果都被伐去了树帽,还能活吗?【事件经过描写得不够细致。
应该详细写出“人虫大战”的细节,而不能全是叙述性的语言。
这里应是修改的重点。
】又失败了!怎么办?我提了个建议:“我们还是先查查虫子的来历吧!”【过渡很好,写出了人物的沮丧、苦恼。
】老爸和哥哥各显神通。
老爸拨通了林业局的电话进行询问,哥哥打开电脑进行查询,最后(改为“终于”,强调得来不易)找到了治理方法。
我们借来老叔蔬菜大棚里的废干草帘子,在离地面一米高的树干处,用草帘围绑成上松下紧的草把,引诱那些“八撮毛”化蛹。
甭说,效果真的不错,这些“八撮毛”几天的时间就都纷纷钻到草把里了。
我们把解下的草把集中起来烧掉。
“八撮毛”越来越少,终于治住了。
看来还是科技力量大!【事半功倍,是因为方法正确。
习作层次清楚,语言俏皮,用“人虫之战”的小事说明了“运用科技改造自然”的道理。
】(作者及评点同学均系河北省徐水县遂城中学学生,旁批、指导教师/何杉杉)教师立场文章整个的叙述层次比较好,时间地点交代明确,前因后果叙述严谨。
本文修改的重点在于情节的“起承转合”——心系香椿树是“起”,虫占香椿树是“承”,三招治毛虫是“转”,科技治虫是“合”。
治虫的过程是否合理细致,决定着文章的好坏。
升格示例对决“八撮毛”我家里种着两棵香椿树。
每到初春,那诱人的椿叶就成了我的最爱。
香椿摊鸡蛋,嫩嫩的绿叶,黄黄的鸡蛋,一块大饼裹着吃,那叫一个美。
盛夏之夜,围坐在树下,又多么令人浮想联翩。
可是椿树不知什么时候生病了,枝条上爬满了小毛虫。
开始我们并没有在意,可是不久我们就被“传染”了,一家人都皮肤过敏。
我最厉害,胳膊上还出现了红肿。
原来树上的坏蛋是“八撮毛”,周身长着八撮长毛,四处蠕动,特别恶心。
做医生的哥哥说这“八撮毛”的绒毛里有一种毒素。
这还了得,我们决定:大战“八撮毛”!爸爸先用杆子打树叶,想把虫子打到地下。
可虫子太多了,根本打不过来。
第一招失败。
哥哥把配好的药液使劲喷洒,但是树太高,只能喷到一小片地方。
第二招失败。
妈妈一看,着急了:“我看把树帽锯了吧!虫子没有树叶吃就死了。
”这主意听起来不错,可是刚锯了不久,妈妈就不忍下手了。
被伐去了树帽,这树还能活吗?第三招失败。
怎么办?我提了个建议:“我们还是先查查虫子的来历吧!射箭得先瞄准靶子呢!”老爸一听有理,就进东屋拨通了林业局的电话。
“美国白蛾……喜食桑树、椿树等阔叶树……越冬蛹主要藏在树洞下面……”我们从老爸断断续续的复述中明白了个大概。
哥哥去西屋打开了电脑,输入了“美国白蛾”进行搜索。
“八撮毛”的一个蛹,一年经过三代繁殖,就可以产生数以十万计的幼虫……“有办法了!”哥哥说,“去借老叔蔬菜大棚里的废干草帘子。
”我们借来老叔蔬菜大棚里的废干草帘子,在离地面一米高的树干处,用草帘围绑成上松下紧的草把,引诱那些“八撮毛”化蛹。
甭说,效果真的不错,这些“八撮毛”几天的时间就纷纷钻到草把里了。
我们把解下的草把集中起来烧掉。
“八撮毛”越来越少,树上又长出了嫩叶。
个性体验清楚灵活地交待记叙要素,是我完成这篇习作后的最大心得。
比如,交代时间不落俗套。
准确交代时间有两种方法:直陈和暗示。
修改中我采用暗示的方法,对特定事物精心描绘,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这样既交代了时间,又突出了香椿是我们的挚爱,也点明了“大战”毛毛虫的原因。
要着重处理事件本身,将事件的经过进行详细地刻画,真实地还原场景,这对体现中心很有好处。
(陈思彤)同窗视点原来我没太在意时间、地点等小节的交代,认为点到就可。
现在我知道,叙述生动,同样需要六要素交代的巧妙。
比如修改“第三计”的时候,点明两个地点和场景:老爸进东屋拨通电话,哥哥去西屋打开了电脑,更能让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韩红梅)赏读美文一只送上门的獾这是发生在自然灾害时期的故事。
刚入冬,我家就揭不开锅了。
那时我刚刚6岁,却患有严重的胃病。
村里的医生说我营养严重不足,又患上了厌食症,得赶紧吃有油水的东西调养,最好是肉,否则我的小命就难保了。
妈妈当时就哭了:“家里连一两白面都没有,又到哪里找有油水的东西?”……突然,妈妈有些兴奋地对我说:“青子,你还记得栖霞岭上咱家地里对面那个獾洞吗,明儿一大早妈带你把那只老獾熏出来,煮了给你吃好不好?”母亲心地特别善良,一辈子连只鸡都不敢杀,可眼下,为了我这个独根苗能活下来,竟然想到了捉獾和吃它的肉。
第二天,母亲用大号篓子背着麦糠和工具,手牵着我来到那个獾洞旁。
母亲在獾洞旁笨拙地点燃麦糠,把明火吹灭之后,就用芭蕉扇子不停地往獾洞里扇,呛人的浓烟顺着洞道直往洞里灌。
就在这时,只听“唿”一声,那只老獾猛地从洞口蹿出去好几米远,母亲手中的袋子竟没来得及将它罩住。
想不到的是,这只獾并没夹着尾巴逃窜,而是龇着牙,围着母亲一边转一边怒吼。
这样折腾了一会儿,它又忽然变招猛地朝我扑来,紧紧咬住我的裤脚不放,我竟被它拖了个四仰八叉,吓得哇哇大哭。
母亲手拿铁锹准备把它制伏,它则边吼边往远处退,毫不畏惧。
母亲就这样被它一步步引到距离獾洞十几米远的地方。
这时候,只见獾洞里依次探头探脑地走出5只小獾。
老獾面对獾洞凄厉悠长地叫了一声,那些小獾立即一路狂奔至一个长满野草的陡坡前,而后一个个抱紧脑袋,像皮球似的滚了下去,如此,谁对它们也奈何不得。
“天哪,这只老獾什么时候又生出了一窝小崽子啊?”等到母亲反应过来的时候,那只老獾像完成了此生一大夙愿似的,不紧不慢地钻进酸枣丛。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一只活物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打开屋门一看,竟是从自己手下逃脱的那只老獾,像在乞求什么。
母亲猛地意识到獾怕是饿得走投无路了,才冒死来求助人。
“这年月,人都有被饿死的危险,一只老獾带着5个獾崽子生活也不容易啊!”母亲对老獾动了恻隐之心,她把蒸馍笼里仅有的两个玉米面窝头,拿在手里掂了又掂,而后拿起一个,跑到离獾四五米远的地方,一甩手,扔给了它。
之后,这只獾便隔三差五地来我家院子里求食。
一个月后,家中依然粮食短缺,我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
一天凌晨,天要亮没亮的时候,突然听到房屋门板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母亲刚出门,险些被脚下一个软乎乎的东西绊倒。
低头一看,竟是那只老獾。
老獾死了。
它的头上和门框上有大片血迹,还没完全凝固。
母亲抱起这只足有30斤重的獾说:“难道你是故意撞死在我家门前的?你是把你的肉身当作礼物来报恩的吗?”母亲哭了,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把这只獾吃掉。
在獾死去的第二天,舅舅悄悄把这只獾剥了皮,取了肉,我和邻居吃得满嘴流油,母亲却始终避着,连一口汤都没喝。
第二年,我们那一带获得了几十年不遇的大丰收。
母亲精选了一堆子粒饱满的麦子,一把一把装进獾皮里。
因为装得太满,看上去像是一只待产的獾妈妈。
我知道,母亲是要用最好的粮食安慰老獾那饥饿而善良的灵魂。
【赏读心得】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为了给儿子治病,母亲只好去捉獾,没捉到却发现獾已产崽,反而助獾育子,獾最终以死相报”的故事。
时间交代井然有序,“刚入冬”、“第二天”、“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一个月后”、“獾死去的第二天”、“第二年”等关键词语勾连起整个文章。
地点也只是“家中”和“地里”两个,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故事也环环相扣。
“自然灾害”所以“揭不开锅”,“没有油水”导致“胃病严重”,这正是“想吃獾肉”的由来。
母亲“笨手笨脚”导致“捉獾失败”,既能看出老獾的机智,更显母亲的慈悲为怀,她正是发现了老獾有崽,才让老獾逃离,“捉獾”和“放獾”都是爱的表现,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接下来母亲一个多月“助獾育崽”,最终出现老獾“以身报恩”的结局。
母亲的心地善良、与人为善,老獾的以死相报,都说明了文章的主题:付出真诚与爱。
析读佳作骑车记买!称我心小学毕业了,我还是“以步代车”。
望着一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在胡同里“风驰电掣”,心里有几分痒,有几分不甘。
于是央求爸爸教我学车。
爸爸还是那句话:“不满十二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公路。
过了今年再学吧!”没办法,只好去求助老妈。
老妈默不做声,出去了。
我郁闷地在家里看书。
“孩子,快出来!”老妈在屋外喊我。
我和老爸应声而出。
一辆粉色的自行车在妈妈面前稳稳地立着。
“妈!我爱死你了!”“孩子利用暑假学车,不上公路总可以了吧!”看到妈妈已经“先斩后奏”,爸爸也就默许了。
学!合我愿说练就练!傍晚,天凉快了一点,我和妈妈就开始了学车。
老妈扶着后车座,让我骑上去,然后往前慢慢移动。
我心里紧张极了,小腿肚子有点转筋。
车把似有几十斤重,不听使唤。
我左脚蹬,车把就往左歪;我右脚使劲,车子就往右倒。
两个来回下来,妈妈已经气喘吁吁,我也满头大汗。
爸爸也赶来帮忙:“应该先坐上去找平衡,再学骑,我想当年……”“想什么当年!你都初三了还让人家带着上学!”妈妈抢白道。
老爸嘿嘿一笑,让妈妈休息,替补上场。
“蹬……左……稳住……用力……慢一点……”老爸吆喝的比我还紧张。
几天过去了,我已经能蹬整圈了,爸爸妈妈跟在后面一路小跑。
第五天的傍晚,我已经能连续蹬十几圈,手不抖,车不歪,慢刹也控制得很好了。
“妈妈,爸爸!你们的脚力要跟上呀!”咦?后面没人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