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导读: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即:到。
诗意: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古诗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古诗

古诗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古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古诗出自龚自珍的,多
有意境啊!你想想,那凋零飘落的花瓣,难道是无情的吗?当然不是!就像我们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平日里或许不引人注目,可他们的
奉献就如同这落红一般,无私又伟大。
比如说,我们小区的保洁阿姨,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打扫卫生,不管
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从未间断。
这不就像那“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落红吗?她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还有那些在边疆站岗的战士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承受着艰苦的条件,守护着我们的安宁。
难道他们不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化作春泥更护花”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老师辛勤教导学生,父母
为子女操劳一生,不都是这种奉献精神的体现吗?
所以啊,这句古诗所蕴含的深情和奉献精神,真的太让人感动啦!
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和奉献。
这不正是
我们应该追求的吗?。
龚自珍爱国诗句

龚自珍著名的爱国诗: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含义: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己亥杂诗·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句含义:
要想让全中国都生气蓬勃,靠的是风行厉雷的变革。
这种万马章喑的局面太可哀了,看着就让人心痛。
我想劝谏皇上重新整顿,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老规律,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国效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古诗作品《已亥杂诗》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1、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2、护:保护3、花:比喻国家【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鉴赏】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白头吟》。
这是一句含蓄而深情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衰老的男女老夫老妻之间的纯洁和珍贵。
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犹如镜子般反映了人生中老年时期的淡淡忧伤与深深的感伤。
这篇文章将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进行赏析,并探讨其对人性和人生的启示。
首先,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绘了一种衰老的景象。
落红与花相比,属于衰败的、枯萎的阶段。
然而,尽管它们失去了生机与青春,但它们并非无情物。
相反,它们将自己化作春泥,为花的生长提供了养分与保护。
这种转化形成了一幅艳丽的画面,也暗示着人生的变幻无常和阶段性。
人们也是如此,在衰老阶段,虽然容颜不再年轻靓丽,但内在的智慧和经验使他们成为后辈们的养分与指引。
其次,诗句通过“化作春泥”表达了一种无私和奉献精神。
花红愿意放弃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将自己融入泥土中,以滋养新生的花朵。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人们心中崇高的品质,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无私奉献的人往往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同时,诗句还体现了生命的延续与传承。
花朵虽然经历了枯萎与死亡,但新一轮的生命仍会在春泥中孕育而生长。
生命的轮回与变化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也是人生不可忽视的真理。
衰老和死亡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的轮回和传承使人们不断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和冬天。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所拥有的生命,并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阶段,不断地追求成长和进步。
最后,诗句还透露出一种人生的忧伤和感伤。
诗中的“落红”象征着片刻的美丽与青春的逝去。
人们在年老时,往往会回忆过去,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然而,尽管在时间的冲刷下,一切都无可挽回,但人们依然可以从内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种忧伤中的慰藉,也是人生智慧和成熟的表现。
《己亥杂诗》其五节奏划分

龚自珍《己亥杂诗(五)》原文、注释、翻译【原诗】:己亥杂诗(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1.“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2.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故乡杭州,有版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3.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4.花:比喻国家。
5. 护:保护。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朗读节奏划分】:己亥杂诗(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作背景】: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化作春泥更护花哲学意义

化作春泥更护花哲学意义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句著名的歌词,表达了爱、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化作春泥,意味着放下个人利益和欲望,将自己的一部分变成有用的东西来服务他人,保护社会或生态环境中脆弱的东西。
更护花则表达了坚定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即为了守护我们心目中的美好事物,我们愿意担负风险,献出体力和智慧。
这句话所传递的哲学意义适用于社会各个方面。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和价值不仅仅在于自己的成功,更在于如何将自己的成功转化成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真正优秀的人不是简单地寻求个人成就,而是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同时,他们也会借此机会思考自己的处世原则和哲学观点,并付诸行动,活出自己的信念。
因此,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杜甫草堂著名的对联

杜甫草堂著名的对联杜甫草堂著名的对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杜甫在其草堂题写的对联,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自己的志向与情操。
首先,第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味着杜甫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屈服于权贵,低头妥协。
他坚持不向权贵们低头,抵制了他们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对时代的不满和对道义的坚守。
他愿意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真正的价值,不追逐权势和名利,因而心境开放,不受外界干扰。
而第二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达了杜甫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
红花谢落是大自然的法则,然而它并非无情,相反,它的凋零化为春泥,又为新的花朵提供养分与保护。
这可以类比为人生的变化,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坎坷和挫折,都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和追求。
杜甫以此寄托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命运的抗争,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人生观和僧侣间的思考。
综合理解,这对对联表达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坚守,以及对命运与生命的理解与追求。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深情厚意、反映时代的作品出名。
他的诗歌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社会世情的思考,透露出儒家思想中追求道义的努力与追求真理与人性的价值追求。
因此,杜甫草堂著名的对联成为了他思想理念的象征,也成为研究他的作品和人格的一个窗口。
所以,杜甫草堂著名的对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他对时代的不满和自己的理解与追求的写照。
这对对联通过短短的十个字,传递了杜甫深情厚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独立自主、追求真理与人性的价值观。
这对对联也成为了杜甫作品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将其印在杜甫草堂中,更是让人深感其思想的伟大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作春泥更护花
——记穆棱一中退休教师任淑敏
没有退休之前,任淑敏老师无论是担任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没少资助家住农村、生活贫困的学生,包括她自己都没有统计过到底帮助过多少孩子,但是每一个被她帮助过的孩子都清楚,仅仅靠菲薄的工资生活的任老师是在尽己所能的帮助着他们。
如今老人退休了,仍然不能忘记这样的学生。
这些孩子虽然学校也想尽办法减免了他们的学杂费,并将上级下发的帮扶资金给了他们,但还是不能解决所有家境贫寒学生的问题。
老人回到家里寝食不安,惦记着要帮一帮这些学生。
2012年3月的一天,已经退休的穆棱市第一中学老教师任淑敏,找到学校领导高兴地说:“这回我可放心了,资助孩子的事,已经有着落了!”
事情还得从2011年说起。
10月份,任淑敏老师到上海看望儿子仲崇君,仲崇君一直任职于上海市民办学校“菁英教育”。
这是一家在上海市和北京市有多处分校、很有影响的课外辅导学校,而菁英教育的校长王德占也是任淑敏老师教过的学生。
王德占听说老师来了,特地聚了几名在上海工作的同学为老师接风。
席间王德占动情地回忆起任老师当年帮助自己的情形。
他说,那时候老师家里做点好吃的,总忘不了把班上的几个困难的学生叫到家里改善改善,而自己对老师、对母校一直心存感激之情。
任老师问他,你们现在事业干得这么好,如果母校现在还有像你们当时那样家庭很困难的同学上学成问
题,你愿不愿意帮助他们?王德占说:“那当然愿意了,我那时候不也受到了像老师您这样的好人的帮助吗?不过,得麻烦老师到学校去了解了解学生的情况,协调一下资助的具体事宜。
”任老师高兴地说:“那可太好了!”
从上海回来,任淑敏老师三天两头地往学校跑,跟班主任打听班级学生的情况,再不断地用电话跟上海的学生们联系。
遇到熟人问他去干什么,她总是笑笑说,去转转。
通过走访她了解到,有一名叫夏某某的学生,家住在绥阳一个至今还不通车、没有电的偏僻的山村。
初中时他就和两个弟弟一起在外地上学,哥三个合租了一间小房,由夏某某来做饭、洗衣照顾着两个弟弟,现在上了高中了,需要的开销让本已贫困的家庭很难支撑。
还有一名叫王某某的同学,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8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她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一家三口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生活费,至今还租着别人的房子,而爷爷、奶奶已经80多岁了……像这样情况的孩子还有一些,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仍在刻苦努力地坚持学习着。
老人反复念叨着:“这样的孩子,该帮帮他们……”
今年3月,远在上海的一中95届毕业生王德占、张纯金等人打来电话通知任淑敏老师,为感恩母校、回馈故乡,他们打算建立一种长效的资助机制,创办了“菁英教育励志奖学金”,专门用来激励一中那些家庭经济困难,但仍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得知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两个,奖学金暂定为每年2万元,资助10名学生。
2012年5月,在任淑敏老师的积极协调下,“菁英教育励志奖学金”终于由王德占、张纯金等人发放到了学生手中。
第一期奖金为2万元,惠及10名家庭条件困难,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手中,解决了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我们在感激一中这些心系母校、奉献爱心的优秀校友的同时,更应该感谢任淑敏老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她这种融入到生命里的对学生的深深的爱,一中的学子们将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