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欣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寓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寓意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寓意为题,我们不禁想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春天的花园里,落下的红花被泥土包裹,与春泥融为一体,为花朵提供了滋养和保护。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诗意味深长,蕴含着人生哲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的意思是,红花虽然凋零了,但它并不是没有情感的物体,它化作春泥,为花朵提供了滋养和保护。
这句诗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寓意:人生中的失落和伤痛,并不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它们可以化作我们后续的成长和保护。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红花一样,将这些失落和伤痛化作滋养我们的泥土,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取力量,继续前行。
就像春泥滋养着花朵一样,这些挫折和困难也会给我们带来成长和保护。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
可能是工作中的失败和失误,也可能是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这些困难和挫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红花一样,将这些困难和挫折化作滋养我们的泥土,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职场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落。
可能是与朋友之间的误解和疏远,也可能是与家人之间的争吵和冲突。
这些困难和伤痛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心痛和无奈,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红花一样,将这些困难和伤痛化作滋养我们的泥土,我们就能够从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建立更加健康和美好的人际关系。
而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可能是学业上的困扰和挫折,也可能是人生中的迷茫和困惑。
这些困难和挑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红花一样,将这些困难和挑战化作滋养我们的泥土,我们就能够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成长和进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将这些困难和挫折化作滋养我们的泥土,为我们的成长和保护提供力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古诗作品《已亥杂诗》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1、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2、护:保护3、花:比喻国家【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鉴赏】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句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句(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诗句赏析1.诗句意义2.诗句中的象征意义3.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三、诗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四、诗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歌,包含了许多具有深刻思考和感人力量的诗篇。
其中,第五首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内涵,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将对这句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进行赏析。
二、诗句赏析1.诗句意义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凋落的花瓣并不是毫无情感的东西,它们化作春天的泥土,为新生的花朵提供保护和滋养。
2.诗句中的象征意义诗句中的“落红”象征着逝去的美好和曾经的辉煌,而“春泥”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新生的希望。
这种象征意义表达了一种生命的传承和延续,以及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珍惜。
3.诗句所表达的情感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感慨和对新生事物的期待。
在诗句中,作者既表达了对曾经辉煌的怀念,又表达了对未来新生的希望,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
三、诗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清朝己亥年(1839 年)创作的一组诗歌。
当时,龚自珍因为反对清朝政府的鸦片战争政策,被贬谪到浙江杭州。
在这个时期,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从而创作了这组诗歌。
龚自珍,字子珍,号定庵,清朝江苏苏州人。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诗歌作品以豪放、激越、感情真挚著称。
四、诗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句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句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常被引用和诠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句。
五、结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句通过对落红与春泥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新生事物的期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己亥杂诗·其五[ 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1.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2.浩荡:无限。
3.吟鞭:人的马鞭。
4.东指:东方故里。
5.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6.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7.花:比喻国家。
8.即:到。
己亥杂诗·其五鉴赏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和情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理和情感一、概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句诗既融汇了哲理,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爱情、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这句诗作为哲理和情感的抒发,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爱情、世间万物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二、哲理意蕴1. 生命的轮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意味着生命的轮回。
在自然界中,一切都遵循着轮回的规律,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逝去,而是一种新的开始。
落在地上的落叶,会在春天化作养料滋养着新生的花草,这种轮回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生之中。
人们在经历失败、挫折、失落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正是这些经历,犹如春泥滋养着内心的成长和改变,让人们更加坚强、成熟和有智慧。
2. 无私奉献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泥虽然是潮湿肮脏的,却默默地为花草提供营养,给予滋养和保护。
人们也应该学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善行、爱心和力量去滋养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在爱情中,亦如此,要学会舍得、包容、付出,用爱为对方提供力量和支持,使之茁壮成长。
3. 生生不息“春泥更护花”,意味着生生不息。
生命如同春泥,永远在滋养、激励、启迪着花朵。
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磨难,无论碰到怎样的困境和逆境,人们都应该如同花朵一样,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发挥自己的潜能,绽放自己的光芒。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不断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之路。
三、情感抒发1. 对于生命的敬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在人的生命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人在给予我们关爱和帮助,这些都应该被我们牢记在心,感恩别人的帮助,也学会去帮助他人。
在对待生命的过程中,要懂得懂得珍惜和感恩,才能使自己更加充实和幸福。
2. 对爱情的理解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仅体现了对爱情的理解,也蕴含了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己亥杂诗赏析及注释

己亥杂诗赏析及注释己亥杂诗赏析及注释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品赏析【注释】: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
诗人客居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今日一旦离去,已届四十八岁的晚年了。
“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触动时忌。
”其辞官离京时的万端枨触,可以想见。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却感慨道:“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他仕途蹭蹬而一事无成,此次离京无望重返,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
满怀愁绪的他,无心赏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
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当他触景会心的一刹那,想必有一丝幽怨、几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象征着自己的遭遇和命运么?如果诗人沉浸于感叹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龚自珍了。
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龚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
他不无怨恨、不无留恋地告别了过去,但又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
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一份执著的忠忱,至此化为薪尽火传、泽被后人的一种使命感,“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解释: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
赏析: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包含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译文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译文己亥杂诗·其五朝代:清朝|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鉴赏这首诗是《己亥杂诗》地第五首,写诗人离京地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地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地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地,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地,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地樊笼,可以回到外面地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句欣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全诗】
己亥杂诗(1)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2),
吟鞭东指即天涯(3)。
落红不是无情物(4),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已亥杂诗: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48岁时写的大型七绝组诗,共315首。
(2)浩荡:阔,形容离愁之大。
白日斜:夕阳西斜。
(3)吟鞭:鸣鞭。
(4)落红:落花,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1839年辞职南归,离开京城时写的。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吟鞭东指即天涯”。
天涯是与京城相对而言,指离了京城以后就像到了天渥,再也不会回来了。
因而当听到启程的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
也许在京郊的路上,他看到了落花,于是不由想到自己落花般的命运,然而它没有哀叹、没有伤感,而是出乎意料的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虽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是落花到底不是无情的事物,它回到培育自己成长的土壤里,化成了泥土,还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龚自珍这首诗可谓新意迭出:“落红不是无情物”,意思已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更护花”,更能通过巧妙的寓意,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它是一阕落花的赞歌,而作者不甘退伏、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也借此显露出来了。
在作者看来,花落归根,化作春泥,又可孕育来年春天的芬芳。
落红确实是有物之情了。
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愿:我虽然离开了腐败的官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仍会尽我的微薄之力的。
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易简,字璱人,号定庵。
浙江仁和人。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有《龚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