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定义必须背

离散数学定义必须背
离散数学定义必须背

命题逻辑

?(论域)定义:论域是一个数学系统,记为D。它由三部分组成:

?(1)一个非空对象集合S,每个对象也称为个体;

?(2) 一个关于D的函数集合F;

?(3)一个关于D的关系集合R。

?(逻辑连接词)定义

?设n>0,称为{0,1}n到{0,1}的函数为n元函数,真值函数也称为联结词。

?若n =0,则称为0元函数。

?(命题合式公式)定义:

R)

A n

?结构:论域和解释称为结构。

?语义:符号指称的对象。公式所指称对象。合式公式的语义是其对应的逻辑真值。

?(合式公式语义)设S是联结词的集合是{?,∧,∨,⊕,→,?}。由S生成的合式公式Q在真值赋值v下的真值指派v(Q)定义如下:

?⑴v(0)=0, v(1)=1。

?⑵若Q是命题变元p,则v(A)= pv。

?⑶若Q1,Q2是合式公式

?若Q= ?Q1,则v(Q)= ?v(Q1)

?若Q=Q1 ∧ Q2,则v(Q)=v(Q1)∧ v(Q2)

?若Q=Q1∨Q2,则v(Q)=v(Q1)∨v(Q2)

?若Q=Q1→ Q2,则v(Q)=v(Q1)→ v(Q2)

?若Q=Q1 ? Q2,则v(Q)=v(Q1)? v(Q2)

?若Q=Q1⊕ Q2,则v(Q)=v(Q1)⊕ v(Q2)

?(真值赋值)由S生成的公式Q在真值赋值v下的真值v(Q)定义如下:?⑴若Q是S中的0元联结词c,则v(Q)=c。

?⑵若Q是命题变元p,则v(Q)= pv。

?⑶若Q是FQ1…,Qn,其中n≥1,F是S中的n元联结词,Qi是公式,则v(Q)=v(FQ1…Qn)=Fv(Q1)…v(Qn)。

?(可满足与有效)定义1.7 设Q是公式。

?⑴如果真值赋值v使得v(Q)=1,则称v满足Q。

F。

A1

Bn

?(逻辑推论)定义:

?若真值赋值v满足公式集合Γ中的每个公式,则称v满足Γ。若有真值赋值满足Γ,则称Γ是可满足的,否则称Γ是不可满足的。

?设Γ是公式的集合,A是公式。如果每个满足Γ的真值赋值都满足A,则称A 是Γ的逻辑推论,记为Γ|=A。若Γ|=A不成立,记为Γ|≠A。

谓词逻辑

?(论域)定义:论域是一个数学系统,记为D。它由三部分组成:

?(1)一个非空对象集合D;

?(2) 一个关于D的函数集合,也称运算;

?(3)一个关于D的关系集合。

?(一阶谓词逻辑语言)简称一阶逻辑语言

?逻辑符号:包括变元、联接词、量词;

?非逻辑符号:包括常元、函词、谓词;

?仅有个体变元;

?按形成规则构成的合式公式集合

?(字符集)定义:

?逻辑符号,包括变元、联接词、量词、逗号以及括号等,表示如下:

?(自由变元)定义:

?如果变元x在公式Q中的出现不是约束出现,则称x在Q中为自由出现。在公式Q中有自由出现的变元称为Q的自由变元,将Q中自由变元的集合记

为Var(Q)。

?定义:不出现变元的项称为基项。

?定义:没有自由变元的公式称为语句。

?解释(定义):设D是论域,一个解释I 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对于每个常元c,指派D 中一个元素c。

?(2) 对于每个n元函词f,指派一个D 上的一个n元运算f。

?(3) 对于每个n元谓词Q,指派一个D 上的一个n元关系Q。

?(结构)定义:

?给定一阶语言L以及论域D和解释I,偶对称为L的结构,记为S=。?(赋值)定义:

?从变元到论域D 的函数称为I中的赋值,记为σ:V→D。

?(模型)定义:

?给定一阶语言L以及它的结构S和赋值σ,偶对称为L的模型,记为M=

?(项的语义)定义:设L是一阶语言,U是论域,I是解释,语言L的项t的语义是D中一个对象,记为σI(t),简记为σ(t) 。

?(1) 若t是常元a,则σ(t) =aI。

?(2) 若t是变元x,则σ(t) = σ(x)。

?(3) 若t是f (t1, t2, …, tn),则σ(t) = f I(σ(t1), σ(t2), …, σ(tn))。

?(谓词合式公式意义)定义给定一阶语言L,结构S=和赋值函数σ:V→D,t1, t2, …, t n是项。在模型M=下,公式P,Q,R的语义是确定的逻辑真值。

?(1) 若P是Q(t1, t2, …, tn),则σ(P) = QI(σ(t1), σ(t2), …, σ(tn))。

?(2) 若P是?Q,则σ(?Q) = ?σ(Q)。

?(3) 若P是Q∧R,则σ(Q∧R) =σ(Q) ∧σ(R)。

?(4) 若P是Q∨R,则σ(Q∨R) =σ(Q) ∨σ(R)。

?(5) 若P是Q→R,则σ(Q→R) =σ(Q) →σ(R)。

?(6) 若P是Q?R,则σ(Q?R) =σ(Q) ?σ(R)。

?(7) 若P是Q⊕R,则σ(Q⊕R) =σ(Q) ⊕σ(R)。

?(8) 若P是?xQ(x),则

?(9) 若P是?xQ(x),则

?(可满足性)定义:

?定义:给定一阶语言L和它的公式Q,如果存在模型M=,使得σ(Q)=1成立,则称公式Q关于模型是可满足的,简称Q可满足,也称模型

满足Q,记为╞M Q。

?定义:给定一阶语言L和它的公式Q,如果不存在模型M=,使得σ(Q)=1成立,则称公式Q关于模型是不可满足的,也称模型

满足Q,记为|≠M Q。

?定义:给定一阶语言L和它的公式集合Γ= {Q1,...,Qn},如果存在模型M=,使得对于每个公式Qk,Qk∈Γ,有σ(Qk)=1成立,则称公式集合Γ关

于模型是可满足的,简称Γ可满足,也称模型满足Γ,记为╞

MΓ,也记为σ(Γ)=1。

?(有效性)定义

?定义:若合式公式Q对于一阶语言L的任意模型M=均可满足,即对任意结构S和任意赋值σ成立,则称公式集合Q是永真的或有效的,记为╞

Q。

?定义:若合式公式集合Γ对于一阶语言L的任意模型M=均可满足,即对任意结构S和任意赋值σ成立,称公式集合Γ是永真的或有效的,记为

╞Γ。

?定义:若公式Q对于一阶语言L的任意模型M=均不可满足,即对任意结构S和任意赋值σ都不成立,称公式集合Q是永假的,记为|≠ Q。

?(相等关系与推论关系)定义:

?定义:给定一阶语言L及它的两个公式Q,R,如果存在模型M=,使得σ(Q) = σ(R), 则称Q与R是在模型M等值,记为Q?MR。

?定义:如果对于任意模型模型M=,都有σ(Q) = σ(R), 则称Q与R 是逻辑等价,记为Q?R。

?定义:给定一个语言L , Γ是一个公式集合, Q 是一个公式。若存在模型M=

公理系统

?(形式系统)一个形式系统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

?(1)各种初始符号。初始符号是一个形式系统的“字母”,经解释后其中一部分是初始概念。

?(2)形成规则。规定初始符号组成各种合适符号序列的规则。经解释后合式符号序列是一子句,称为系统里的合式公式或命题。

?(3)公理。把某些所要肯定的公式选出,作为推导其它所要肯定的公式的出发点,这些作为出发点的公式称为公理。

?(4)变形规则。变形规则规定如何从公理和已经推导出的一个或几个公式经过符号变换而推导出另一公式。经过解释,变形规则就是推理规则。

?(公理系统)定义:

?从一些公理出发,根据演绎法,推导出一系列定理,形成的演绎体系叫作公理系统。

?公理系统的组成:

?符号集;

?公式集:公式是用于表达命题的符号串;

?公理集:公理是用于表达推理由之出发的初始肯定命题;

?推理规则集:推理规则是由公理及已证定理得出新定理的规则;

?定理集:表达了肯定的所有命题。

?6).逗号:, ;

?7).括号:(, )

?(2).项定义:

?1).个体常元是项;

?2).个体变元是项;

?3).若是t1,…,t n项,则是f k n (t1,…,t n)项。

?(3).公式集合:

?1).若是t1,…,t n项,则Q k n (t1,…,t n)是公式。

?2).若Q是公式,则(?Q)是公式;

?3).若Q和R是公式,则(Q→R)是公式;

?4).若Q是公式,则(?xQ)是公式。

?(4).公理集合:

?1).公理模式A 1:Q→ (R→Q)

?2).公理模式A 2:(P→ (Q→R)) → ((P→Q) → (P→R))

?3).公理模式A 3:(?Q→?R) → (R→Q)

?4).公理模式A4:?xQ(x)→Q(x)[x/t] 其中,项t对于Q中的x是可代入的。

?5).公理模式A5:?x(Q→R(x)) →(Q→?xR(x)) 其中x不是Q中自由变元。

?(5).推理规则

?1).分离规则(简称MP规则):从Q和Q→R推出R。

?├Q→((Q→R)→ R)

?├Q∧(Q→R)→R

?├(P→Q) →((Q →R) →(P →R))

?├(?Q→R) →((?Q→?R) →Q)

?├(Q→R) →((Q→?R) →?Q)

?├(?Q→R ∧?R) →Q

?├(P∧Q →R) →(P →(Q →R))

?├Q→(R→(Q∧R))

?├(P→Q) ∧(P→R) →(P→Q ∧ R)

?├(P→R) →((Q→R) →((P∨Q) →R))

?├?xR(x) ??y R(y)

?├?xR(x) ??y R(y)

?├Q(c) →?xQ(x)

?├?Q(c) →??xQ(x)

?├?xR(x) →?xR(x)

?├?x?y R(x,y) ??y?xR(x,y)

?├?x?y R(x,y) ??y?xR(x,y)

?├?x?yR(x,y) →?y?x R(x,y)

?├?x?yR(x,y) →?xR(x,x)

?├?xR(x,x) →?x?yR(x,y)

?├?x(P(x) →Q(x)) →(?xP(x) →?x Q(x))

M。

离散数学第二章一阶逻辑知识点总结

数理逻辑部分 第2章一阶逻辑 2.1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个体词(个体): 所研究对象中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或抽象的客体个体常项:具体的事物,用a, b, c表示 个体变项:抽象的事物,用x, y, z表示 个体域: 个体变项的取值范围 有限个体域,如{a, b, c}, {1, 2} 无限个体域,如N, Z, R, … 全总个体域: 宇宙间一切事物组成 谓词: 表示个体词性质或相互之间关系的词 谓词常项:F(a):a是人 谓词变项:F(x):x具有性质F 一元谓词: 表示事物的性质 多元谓词(n元谓词, n≥2): 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L(x,y):x与y有关系L,L(x,y):x≥y,… 0元谓词: 不含个体变项的谓词, 即命题常项或命题变项 量词: 表示数量的词 全称量词?: 表示任意的, 所有的, 一切的等 如?x 表示对个体域中所有的x

存在量词?: 表示存在, 有的, 至少有一个等 如?x表示在个体域中存在x 一阶逻辑中命题符号化 例1 用0元谓词将命题符号化 要求:先将它们在命题逻辑中符号化,再在一阶逻辑中符号化(1) 墨西哥位于南美洲 在命题逻辑中, 设p:墨西哥位于南美洲 符号化为p, 这是真命题 在一阶逻辑中, 设a:墨西哥,F(x):x位于南美洲 符号化为F(a) 例2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人都爱美; (2) 有人用左手写字 分别取(a) D为人类集合, (b) D为全总个体域 . 解:(a) (1) 设G(x):x爱美, 符号化为?x G(x) (2) 设G(x):x用左手写字, 符号化为?x G(x) (b) 设F(x):x为人,G(x):同(a)中

离散数学课本定义和定理

第1章集合 1.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 集合、元(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 表示集合的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3. 定义1.1.1(子集):给定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都是集合B中的元,则称集合A包含于B或B包含A,记为或,并称A为B的一个子集。 如果集合A和B满足,但B中有元不属于A,则称集合A真包含于B,记为,并且称A为B的一个真子集。 4. 定义1.1.2(幂集):给定集合A,以A的所有子集为元构成的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称为A 的幂集,记为或 1.2 集合的运算 定义1.2.1(并集):设A和B是两个集合,则包含A和B的所有元,但不包含其他元的集合,称为A和B的并集,记为. 定义1.2.2(交集):A和B是两个集合,包含A和B的所有公共元,但不包含其他元的集合,称为A和B的交集,记为. 定义1.2.3(不相交):A和B是两个集合,如果它们满足,则称集合A和B是不相交的。 定义1.2.4(差集):A和B是两个集合,属于A而不属于B的所有元构成集合,称为A和B 的差集,记为. 定义1.2.5(补集):若A是空间E的集合,则E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补集,记为. 定义1.2.6(对称差):A和B是两个集合,则定义A和B的对称差为 1.3 包含排斥原理 定理1.3.1设为有限集,其元素个数分别为,则 定理 1.3.2设为有限集,其元素个数分别为,则 定理1.3.3设为有限集,则 重要例题P11 例1.3.1 第2章二元关系 2.1 关系 定义2.1.1(序偶): 若和是两个元,将它们按前后顺序排列,记为,则成为一个序偶。 ※对于序偶和,当且仅当并且时,才称和相等,记为

运筹学期末复习及答案

运筹学概念部分 一、填空题 1.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经营活动。 2.运筹学的核心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模型是一件实际事物或现实情况的代表或抽象。 4通常对问题中变量值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它可以表示成一个等式或不等式的集合。5.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最优化技术,并强调系统整体优化功能。 6.运筹学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之间的关系。 7.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优势是应用各学科交叉的方法,具有典型综合应用特性。8.运筹学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依赖于_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 9.运筹学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 10.用运筹学分析与解决问题,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 11.运筹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 12.运筹学中所使用的模型是数学模型。用运筹学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求解。 13用运筹学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定义待决策的问题。 14.运筹学的系统特征之一是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关系。 15.数学模型中,“s·t”表示约束(subjectto 的缩写)。 16.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要回答的问题有性能的客观量度,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因素。17.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经营活动。 18. 1940年8月,英国管理部门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11人的运筹学小组,该小组简称为OR。 二、单选题 19.建立数学模型时,考虑可以由决策者控制的因素是( A ) A.销售数量B.销售价格C.顾客的需求 D.竞争价格 20.我们可以通过( C)来验证模型最优解。 A.观察B.应用C.实验D.调查 21.建立运筹学模型的过程不包括( A )阶段。 A.观察环境B.数据分析C.模型设计D.模型实施 22.建立模型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去揭晓那些重要的或有关的(B ) A数量B变量C约束条件 D 目标函数 23.模型中要求变量取值( D ) A可正 B可负 C非正 D非负 24.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A ) A 连续性 B整体性C 阶段性D再生性

考试必备离散数学概念总结

1.1、单个命题变项和命题常项是合式公式, 称作原子命题公式 2.1、若等价式A?B是重言式,则称A与B等值,记作A?B,并称A?B是等值式 2.2、(1) 文字——命题变项及其否定的总称 2.3、设C1=l∨C1', C2=lc∨C2', C1'和C2'不含l和lc, 称C1∨'C2'为C1和C2(以l和lc为消解 文字)的消解式或消解结果, 记作Res(C1,C2) 2.4、设S是一个合取范式, C1,C2,?,Cn是一个简单析取式序列. 如果对每一个i(1≤i≤n), Ci 是S的一个简单析取式或者是Res(Cj,Ck)(1≤j| x∈A∧y∈B}. 7.2、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 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计数:|A|=n, |A×A|=n^2, 所以A上有2^(n^2)个不同的

离散数学的定义精简版

图 1.每个无向图所有结点度总和等于边数的2倍. 2每个无向图中,奇数度的结点必为偶数个. 3G=是有向图, 则G 的所有结点的出度之和等于入度之和. 4无向完全图Kn, 有边数 5有n 个结点的有向简单完全图有边数为n(n-1). 6有n 个结点的有向完全图, 有边数 n2. 12 两个图同构的必要条件:1.结点个数相等. 2.边数相等.3.度数相同的结点数相等. 4. 对应的结点的度数相等. 17 在一个有n 个结点的图中,如果从结点vi 到vj 存在一条路,则从vi 到vj 必存在一条长度不多于n-1的路. 19 连通分支:令G=是无向图, R 是V 上连通关系, 设R 对V 的商集中有等价类V1,V2,V3,…, Vn ,这n 个等价类构成的n 个子图分别记作G(V1),G(V2),G(V3),…, G(Vn),并称它们为G 的连通分支. 并用W(G)表示G 中连通分支数. 28 如果从u 到v 不可达,则d=∞ 29 图的直径: G 是个有向图, 定义D=max{d} u,v ∈V 为图G 的直径. 30强连通、单侧连通和弱连通:在简单有向图G 中,如果任何两个结点间相互可达, 则称G 是强连通. 如果任何一对结点间, 至少有一个结点到另一个结点可达, 则称G 是单侧连通. 如果将G 看成无向图后(即把有向边看成无向边)是连通的,则称G 是弱连通. 31一个有向图G 是强连通的,当且仅当G 中有一个回路, 此回路至少包含每个结点一次. 32一. 邻接矩阵 这是以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邻接关系确定的矩阵.1.定义:设G=是个简单图,V={v1,v2,v3,…,vn }, 一个n ×n 阶矩阵A=(aij)称为G 的邻接矩阵. 其中: aij ={ 1 vi 与vj 邻接, 即(vi,vj)∈E 或 < vi,vj >∈E 0 否则 33从邻接矩阵看图的性质: 无向图:每行1的个数=每列1的个数=对应结点的度 有向图:每行1的个数=对应结点的出度 每列1的个数=对应结点的入度 34在(A(G1))2 中a342 =2 表示从v3到v4有长度为2的路有2条: 在(A(G1))3中a233 =6 表示从v2到v3有长度为3的路有6条: 设G=是简单图,令V={v1,v2,v3,…,vn}, G 的邻接矩阵(A(G))k 中的第 i 行第j 列元素aijk=m, 表示在图G 中从vi 到vj 长度为k 的路有m 条. 35二.可达性矩阵 1.定义:设G=是个简单图,V={v1,v2,v3,…,vn }, 一个 n ×n 阶矩阵P=(pij)称为G 的可达性矩阵. 其中: pij ={ 1 vi 到vj 可达, (至少有一条路) 0 否则 ) 1(21 n n

离散数学 ( 第1次 )

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图G所示平面图deg(R3)为 A. 4 B. 5 C. 6 D. 3 2. 在完全m叉树中,若树叶数为t,分枝点数为i,则有()。 A. (m-1)it-1

C. (m-1)i=t-1 D. (m-1)i≤t-1 3. 命题a):如果天下雨,我不去。写出命题a)的逆换式。 A. 如果我不去,天下雨。 B. 如果我去,天下雨。 C. 如果天下雨,我去。 D. 如果天不下雨,我去。 4. 设无向图中有6条边,3度与5度顶点各1个,其余顶点都是2度点,问该图有多少个顶点() A. 5 B. 4

C. 2 D. 6 5. 假设A={a,b,c,d},考虑子集S={{a,b},{b,c},{d}},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S是A的覆盖 B. S是A的划分 C. S既不是划分也不是覆盖 D.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6. 没有不犯错误的人。M(x):x为人。F(x):x犯错误。则命题可表示为()。 A. (?x)(M(x)→F(x) B. (?x)(M(x)?F(x) C.

(?x)(M(x)?F(x)) D. (?x)(M(x)→F(x) 7. 命题逻辑演绎的CP规则为() A. 在推演过程中可随便使用前提 B. 在推演过程中可随便使用前面演绎出的某些公式的逻辑结果 C. 如果要演绎出的公式为B→C形式,那么将B作为前提,演绎出C D. 设?(A)是含公式A的命题公式,B<=>A,则可以用B替换?(A)中的A 8. 设G是有6个结点的完全图,从G中删去()条边,则得到树。 A. 6 B. 9 C. 10 D.

离散数学部分概念和公式总结

离散数学部分概念和公式总结 命题:称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为命题。 命题公式:若在复合命题中,p、q、r等不仅可以代表命题常项,还可以代表命题变项,这样的复合命题形式称为命题公式。 命题的赋值:设A为一命题公式,p ,p ,…,p 为出现在A中的所有命题变项。给p ,p ,…,p 指定一组真值,称为对A的一个赋值或解释。若指定的一组值使A的值为真,则称成真赋值。真值表:含n(n≥1)个命题变项的命题公式,共有2^n组赋值。将命题公式A在所有赋值下的取值情况列成表,称为A的真值表。 命题公式的类型:(1)若A在它的各种赋值下均取值为真,则称A为重言式或永真式。 (2)若A在它的赋值下取值均为假,则称A为矛盾式或永假式。 (3)若A至少存在一组赋值是成真赋值,则A是可满足式。 主析取范式:设命题公式A中含n个命题变项,如果A得析取范式中的简单合取式全是极小项,则称该析取范式为A的主析取范式。 主合取范式:设命题公式A中含n个命题变项,如果A得析取范式中的简单合析式全是极大项,则称该析取范式为A的主析取范式。 命题的等值式:设A、B为两命题公式,若等价式A?B是重言式,则称A与B是等值的,记作A<=>B。 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在合式公式?x A和?x A中,称x为指导变项,称A为相应量词的辖域,x称为约束变元,x的出现称为约束出现,A中其他出现称为自由出现(自由变元)。一阶逻辑等值式:设A,B是一阶逻辑中任意的两公式,若A?B为逻辑有效式,则称A与B是等值的,记作A<=>B,称A<=>B为等值式。 前束范式:设A为一谓词公式,若A具有如下形式Q1x1Q2x2Q k…x k B,称A为前束范式。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差、相对补和对称差运算。 笛卡尔积:设A和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用B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组成的集合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记为A×B。 二元关系:如果一个集合R为空集或者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则称集合R是一个二元关系。特殊关系:(1)、空关系:Φ(2)全域关系:EA={ | x∈A ∧y∈A }= A×A (3)恒等关系:IA={ | x∈A} (4)小于等于关系:LA={| x, y∈A∧x≤y∈A },A ? R (5)整除关系:R? ={| x,y∈ψ∧x ? y} ,ψ是集合族 二元关系的运算:设R是二元关系, (1)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一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R的定义域dom R = { x |?y(∈R)} (2)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二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R的值域ranR = {y |?x(∈R)} (3)R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并集称为R的域fld R= dom R∪ran R 二元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等价关系:如果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那么称R是等价关系。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x , y是A的任意元素,记作x~y。 等价类: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对任意的?x∈A,令[x]R={ y| y∈A∧x R y },称[x]R 为x关于R的等价类。 偏序关系: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那么称R 为A上的偏序,记作≤;称序偶< A ,R >为偏序集合。 函数的性质:设f: A→B, (1)若ran f = B,则称f 是满射(到上)的。

运筹学定义

1.运筹学定义: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各问题的变化。 2.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变量的线性函数,约束条件也为变量的线性等式或不 等式,故此模型称之为线性规划 3.可行解:把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解称为该线性规划的可行解。 4.最优解:把目标函数值最大(即利润最大)的可行解称为该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5.最优值:在最优解条件下的目标函数值为最优目标函数值,简称最优值。 6.松弛量:在线性规划中,一个“≤”约束条件中没使用的资源或能力称之为松弛量 7.松弛变量:为了把一个线性规划标准化,需要有代表没使用的资源或能力的变量,诚挚 为松弛变量。 8.标准化: 把所有约束条件都写成等式,称为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化。所得结果称为线性 规划的标准形式。 9.剩余变量:对于“≥”约束条件,可以增加一些代表最低限约束的超过量,称之为剩余 变量。 10.灵敏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求得最优解之后,研究线性规划的一些系数Ci,Gij,bj的 变化对最优解产生的影响。 11.对偶价格:在约束条件常数项中增加一个单位而使最优目标函数值得到改进的数量称之 为这个约束条件的对偶价格 12.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一,找出一个初始基本可行解二,最优性检验三,基变换 13.线性规划的基本解:由线性规划的知识知道,如果我们在约束方程组系数矩阵中找到一 个基,令这个基的非基变量为零,再求解这个m元线性方程组就可得到唯一的解,这个解称之为线性规划的基本解。 14.基本可行解:一个基本解可以是可行解,也可以是非可行解,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其所有变量的解是否满足非负的条件,我们把满足非负条件的一个基本解叫做基本可行解,并把这样的基叫做可行基。 15.初始可行基:在第一次找可行基时,所找到的基或为单位矩阵或由单位矩阵的各列向量 所组成,称之为初始可行基,其相应的基本可行解叫初始基本可行解。 16.最优性检验:判断已求得的基本可行解是否是最优解。 17.最优性检验的依据-----检验数σj:目标函数中所有变量的系数即为各变量的检验数, 把变量xi的检验数记为σi,显然所有基变量的检验数必为零。 18.最优解判别定理:在求最大目标函数的问题中,对于某个基本可行解,如果所有检验数 σj≤0,则这个基本可行解是最优解,这就是最优解判别定理。 19.确定基变量的方法:把已确定的入基变量在各约束方程中的正的系数除其所在约束方程 中的常数项的值,把其中最小比值所在的约束方程中的原基变量确定为出基变量。这样在下一步迭代的矩阵中可以确保新得到的bj值都大于等于零。 20.大M法:像这样,为了构造初始可行基得到初始可行解,把人工变量“强行”地加到原 来的约束方程中去,又为了尽力地把人工变量从基变量中替换出来,就令人工变量在求最大值的目标函数里的系数为-M的方法叫做大M法,M叫做罚因子。 21.几种特殊情况:一,无可行解,二,无界解,三,无穷多最优解,四,退化问题。 22.一般的运输问题:就是要解决把某种产品从若干个产地调运到若干个销地,在每个产地 的供应量与每个销地的需求量已知,并知道各地之间的运输单价的前提下,如何确定一个使得总得运输费用最小的方案的问题。 23.纯整数规划问题:在整数规划中,如果所有的变量都为非负整数,则称之为纯整数规划 问题。 24.混合整数规划问题:如果只有一部分变量为非负整数,则称之为混合整数规划问题

离散数学定义必须背

命题逻辑 ?(论域)定义:论域是一个数学系统,记为D。它由三部分组成: ?(1)一个非空对象集合S,每个对象也称为个体; ?(2) 一个关于D的函数集合F; ?(3)一个关于D的关系集合R。 ?(逻辑连接词)定义 ?设n>0,称为{0,1}n到{0,1}的函数为n元函数,真值函数也称为联结词。 ?若n =0,则称为0元函数。 ?(命题合式公式)定义: R) A n ?结构:论域和解释称为结构。 ?语义:符号指称的对象。公式所指称对象。合式公式的语义是其对应的逻辑真值。 ?(合式公式语义)设S是联结词的集合是{?,∧,∨,⊕,→,?}。由S生成的合式公式Q在真值赋值v下的真值指派v(Q)定义如下: ?⑴v(0)=0, v(1)=1。 ?⑵若Q是命题变元p,则v(A)= pv。 ?⑶若Q1,Q2是合式公式 ?若Q= ?Q1,则v(Q)= ?v(Q1) ?若Q=Q1 ∧ Q2,则v(Q)=v(Q1)∧ v(Q2)

?若Q=Q1∨Q2,则v(Q)=v(Q1)∨v(Q2) ?若Q=Q1→ Q2,则v(Q)=v(Q1)→ v(Q2) ?若Q=Q1 ? Q2,则v(Q)=v(Q1)? v(Q2) ?若Q=Q1⊕ Q2,则v(Q)=v(Q1)⊕ v(Q2) ?(真值赋值)由S生成的公式Q在真值赋值v下的真值v(Q)定义如下:?⑴若Q是S中的0元联结词c,则v(Q)=c。 ?⑵若Q是命题变元p,则v(Q)= pv。 ?⑶若Q是FQ1…,Qn,其中n≥1,F是S中的n元联结词,Qi是公式,则v(Q)=v(FQ1…Qn)=Fv(Q1)…v(Qn)。 ?(可满足与有效)定义1.7 设Q是公式。 ?⑴如果真值赋值v使得v(Q)=1,则称v满足Q。 中 F。 A1 Bn ?(逻辑推论)定义: ?若真值赋值v满足公式集合Γ中的每个公式,则称v满足Γ。若有真值赋值满足Γ,则称Γ是可满足的,否则称Γ是不可满足的。 ?设Γ是公式的集合,A是公式。如果每个满足Γ的真值赋值都满足A,则称A 是Γ的逻辑推论,记为Γ|=A。若Γ|=A不成立,记为Γ|≠A。 谓词逻辑

离散数学课程总结

离散数学课程总结 姓名: 学号: 班级:级计科系软件工程()班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离散数学也是计算机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 一、课程总结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图论以及初等数论六部分,而我们主要学习的有第一部分数理逻辑、第二部分集合论以及第五部分图论,第三部分代数结构也学习了一部分。第一部分: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数学分支,推理有一些列的陈述句组成。在数理逻辑中,主要学习了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的等值演

算、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一阶逻辑基本概念、一阶逻辑等值演算与推理。 1.在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中学习了命题的真值及真值表、命题与联 结词、命题及其分类、联结词与复合命题、命题公式及其赋值。2.在命题逻辑的等值演算中主要学习了等值式与基本的等值式模式、 等值演算与置换规则、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极大值和极小值,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联结词完备集。 3.在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中主要学习了推理的正确与错误、推理的 形式结构、判断推理正确的方法、推理定律;自然推理系统P、形式系统的定义与分类、自然推理系统P,在P中构造证明:直接证明法、附加前提证明法、归谬法。 4.在一阶逻辑基本概念中主要学习了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个体词、 谓词、量词、一阶逻辑公式及其解释、一阶语言、合式公式及合式公式的解释、永真式、矛盾式、可满足式。 5.在一阶逻辑等值演算与推理中主要学习了一阶逻辑等值式与基本 等值式、置换规则、换名规则、代替规则、前束范式、自然推理系统N及其推理规则。 第二部分:集合论 在集合论中,主要学习了集合代数、二元关系和函数。 1.在集合代数中,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属于、包含、空集、元 集、幂集、全集;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补相对、对称差等; 集合恒等式:集合运算的主要算律、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离散数学部分概念和公式总结(考试专用)

命题:称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为命题。 命题公式:若在复合命题中,p、q、r等不仅可以代表命题常项,还可以代表命题变项,这样的复合命题形式称为命题公式。 命题的赋值:设A为一命题公式,p ,p ,…,p 为出现在A中的所有命题变项。给p ,p ,…,p 指定一组真值,称为对A的一个赋值或解释。若指定的一组值使A的值为真,则称成真赋值。真值表:含n(n≥1)个命题变项的命题公式,共有2^n组赋值。将命题公式A在所有赋值下的取值情况列成表,称为A的真值表。 命题公式的类型:(1)若A在它的各种赋值下均取值为真,则称A为重言式或永真式。 (2)若A在它的赋值下取值均为假,则称A为矛盾式或永假式。 (3)若A至少存在一组赋值是成真赋值,则A是可满足式。 主析取范式:设命题公式A中含n个命题变项,如果A得析取范式中的简单合取式全是极小项,则称该析取范式为A的主析取范式。 主合取范式:设命题公式A中含n个命题变项,如果A得析取范式中的简单合析式全是极大项,则称该析取范式为A的主析取范式。 命题的等值式:设A、B为两命题公式,若等价式A?B是重言式,则称A与B是等值的,记作A<=>B。 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在合式公式?x A和?x A中,称x为指导变项,称A为相应量词的辖域,x称为约束变元,x的出现称为约束出现,A中其他出现称为自由出现(自由变元)。一阶逻辑等值式:设A,B是一阶逻辑中任意的两公式,若A?B为逻辑有效式,则称A与B是等值的,记作A<=>B,称A<=>B为等值式。 前束范式:设A为一谓词公式,若A具有如下形式Q1x1Q2x2Q k…x k B,称A为前束范式。集合的基本运算:并、交、差、相对补和对称差运算。 笛卡尔积:设A和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用B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组成的集合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记为A×B。 二元关系:如果一个集合R为空集或者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则称集合R是一个二元关系。特殊关系:(1)、空关系:Φ(2)全域关系:EA={ | x∈A ∧y∈A }= A×A (3)恒等关系:IA={ | x∈A} (4)小于等于关系:LA={| x, y∈A∧x≤y∈A },A ? R (5)整除关系:R? ={| x,y∈ψ∧x ? y} ,ψ是集合族 二元关系的运算:设R是二元关系, (1)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一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R的定义域dom R = { x |?y(∈R)} (2)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二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R的值域ranR = {y |?x(∈R)} (3)R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并集称为R的域fld R= dom R∪ran R 二元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等价关系:如果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那么称R是等价关系。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x , y是A的任意元素,记作x~y。 等价类: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对任意的?x∈A,令[x]R={ y| y∈A∧x R y },称[x]R 为x关于R的等价类。 偏序关系: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那么称R 为A上的偏序,记作≤;称序偶< A ,R >为偏序集合。 函数的性质:设f: A→B, (1)若ran f = B,则称f 是满射(到上)的。 (2)若?y∈ ran f 都存在唯一的x∈A 使得f(x)=y,则称f 是单射(——)的。 (3)若f既是满射又是单射的,则称f是双射(——到上)的。

(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docx

总结离散数学知识点 第二章命题逻辑 1.→,前键为真,后键为假才为假;<—>,相同为真,不同为假; 2.主析取范式:极小项 (m) 之和;主合取范式:极大项(M)之积; 3.求极小项时,命题变元的肯定为1,否定为 0,求极大项时相反; 4.求极大极小项时,每个变元或变元的否定只能出现一次,求极小项 时变元不够合取真,求极大项时变元不够析取假; 5.求范式时,为保证编码不错,命题变元最好按P,Q,R 的顺序依次写; 6.真值表中值为 1 的项为极小项,值为0 的项为极大项; 7.n 个变元共有2n个极小项或极大项,这2n为(0~ 2n -1)刚好为化简完 后的主析取加主合取; 8.永真式没有主合取范式,永假式没有主析取范式; 9.推证蕴含式的方法 (=>) :真值表法;分析法 (假定前键为真推出后键 为真,假定前键为假推出后键也为假) 10.命题逻辑的推理演算方法:P 规则, T 规则 ①真值表法;②直接证法;③归谬法;④附加前提法; 第三章谓词逻辑 1.一元谓词:谓词只有一个个体,一元谓词描述命题的性质; 多元谓词:谓词有n 个个体,多元谓词描述个体之间的关系; 2.全称量词用蕴含→,存在量词用合取 ^;

3.既有存在又有全称量,先消存在量,再消全称量; 第四章集合 1.N ,表示自然数集, 1,2,3 ??,不包括 0; 2.基:集合 A 中不同元素的个数, |A|; 3.集:定集合 A,以集合 A 的所有子集元素成的集合,P(A) ; 4.若集合 A 有 n 个元素,集 P(A) 有2 n个元素, |P(A)|= 2| A| = 2 n; 5.集合的分划: (等价关系 ) ①每一个分划都是由集合 A 的几个子集构成的集合; ② 几个子集相交空,相并全(A); 6.集合的分划与覆盖的比: 分划:每个元素均出且出一次在子集中; 覆盖:只要求每个元素都出,没有要求只出一次; 第五章关系 1.若集合 A 有 m 个元素,集合 B 有 n 个元素,笛卡 A×B 的基数mn, A 到 B 上可以定2mn种不同的关系; 2.若集合 A 有 n 个元素, |A ×A|= n2,A 上有2n2个不同的关系; 3.全关系的性:自反性,称性,性; 空关系的性:反自反性,反称性,性;

离散数学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离散数学试题 课程代码:023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句子不是..命题的是( D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B .张三是学生 C .雪是黑色的 D .太好了! 2.下列式子不是..谓词合式公式的是( B ) A .(?x )P (x )→R (y ) B .(?x ) ┐P (x )?(?x )(P (x )→Q (x )) C .(?x )(?y )(P (x )∧Q (y ))→(?x )R (x ) D .(?x )(P (x ,y )→Q (x ,z ))∨(?z )R (x ,z ) 3.下列式子为重言式的是( ) A .(┐P ∧R )→Q B .P ∨Q ∧R →┐R C .P ∨(P ∧Q ) D .(┐P ∨Q )?(P →Q ) 4.在指定的解释下,下列公式为真的是( ) A .(?x )(P (x )∨Q (x )),P (x ):x =1,Q (x ):x =2,论域:{1,2} B .(?x )(P (x )∧Q (x )),P (x ):x =1,Q (x ):x =2,论域: {1,2} C .(?x )(P (x ) →Q (x )),P (x ):x >2,Q (x ):x =0,论域:{3,4} D .(?x )(P (x )→Q (x )),P (x ):x >2,Q (x ):x =0,论域:{3,4} 5.对于公式(?x ) (?y )(P (x )∧Q (y ))→(?x )R (x ,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 是自由变元 B .y 是约束变元 C .(?x )的辖域是R(x , y ) D .(?x )的辖域是(?y )(P (x )∧Q (y ))→(?x )R (x ,y ) 6.设论域为{1,2},与公式(?x )A (x )等价的是( ) A .A (1)∨A (2) B .A (1)→A (2) C .A (1)∧A (2) D .A (2)→A (1) 7.设Z +是正整数集,R 是实数集,f :Z +→R , f (n )=log 2n ,则f ( ) A .仅是入射 B .仅是满射 C .是双射 D .不是函数 8.下列关系矩阵所对应的关系具有反对称性的是( ) A .???? ? ?????001110101 B .???? ? ?????101110001

离散数学课本定义和定理

第1章集合 集合的基本概念 1. 集合、元(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 表示集合的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3. 定义(子集):给定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都是集合B中的元,则称集合A包含于B或B包含A,记为或,并称A为B的一个子集。 如果集合A和B满足,但B中有元不属于A,则称集合A真包含于B,记为,并且称A为B的一个真子集。 4. 定义(幂集):给定集合A,以A的所有子集为元构成的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称为A的幂集,记为或 集合的运算 定义(并集):设A和B是两个集合,则包含A和B的所有元,但不包含其他元的集合,称为A和B的并集,记为. ! 定义(交集):A和B是两个集合,包含A和B的所有公共元,但不包含其他元的集合,称为A和B的交集,记为. 定义(不相交):A和B是两个集合,如果它们满足,则称集合A和B是不相交的。定义(差集):A和B是两个集合,属于A而不属于B的所有元构成集合,称为A和B的差集,记为. 定义(补集):若A是空间E的集合,则E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补集,记为. 定义(对称差):A和B是两个集合,则定义A和B的对称差为 包含排斥原理 定理设为有限集,其元素个数分别为,则 。 定理设为有限集,其元素个数分别为,则 定理设为有限集,则 重要例题P11 例第2章二元关系 关系 定义(序偶): 若和是两个元,将它们按前后顺序排列,记为,则成为一个序偶。

※对于序偶和,当且仅当并且时,才称和相等,记为 定义(有序元组): 若是个元,将它们按前后顺序排列,记为,则成为一个有序元组(简称元组)。 : 定义(直接积): 和是两个集合,则所有序偶的集合,称为和的直接积(或笛卡尔积),记为. 定义(直接积): 设是个集合,,则所有元组的集合,称为的笛卡尔积(或直接积),记为. 定义(二元关系) 若和是两个集合,则的任何子集都定义了一个二元关系,称为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则称为上的二元关系。 定义(恒等关系): 设是上的二元关系,,则称是上的恒等关系。 定义(定义域、值域):若是一个二元关系,则称 为的定义域。为的值域。 < 定义(自反):设是集合上的关系,若对于任何 ..,都有即则称关系是自反的。 定义(反自反):设是集合上的关系,若对于任何,都满足,即对任何都不成立,则称关系是反自反的。 定义(对称):设是集合上的关系,若对于任何,只要,就有,那么称关系是对称的。 定义(反对称):设是集合上的关系,若对于任何,只要并且时,就有,那么称关系是对称的。 定义(传递)设是集合上的关系,若对于任何,只要并且时,就有,则称关系是传递的。 定理设是集合上的关系,若是反自反的和传递的,则是反对称的。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定义无定理无 $ 关系的运算 定义(连接):设为上的关系,为上的关系,则定义关系 称为关系和的连接或复合,有时也记为.

离散数学总结

离散数学总结 班级:学号:姓名: 临近期末各科课程已经结束,随之而来就是总结各科学习总结和对这门学科的建议。《离散数学》这门课程当然也不会例外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离散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知识点非常多,定义和定理以及定律是数之不尽。 《离散数学》顾名思义就是一门数学,它是数学众多领域中的一个小分支,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分支,但是它的内容也非常之多,同时也非常抽象。自认我的数学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面对《离散数学》我就头痛,书本里面很多知识点我都是似懂非懂地。但鉴于《离散数学》在计算科学中的重要性,这是一门必须牢牢掌握的课程。因此我也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学好它了。 离散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离散数学的关键是对离散数学(集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有关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对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算的运用,并要多做练习。 《离散数学》的特点是: 1、知识点集中,概念和定理多。《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概念之上的逻辑推理学科,概念的理解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核心。不管哪本离散数学教材,都会在每一章节列出若干定义和定理,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定理的直接应用。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则是定理和性质。 2、方法性强:离散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大大提高我们本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从而今后在学习任何一门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主干课程时,都不会遇上任何思维理解上的困难。《离散数学》的证明题多,不同的题型会需要不同的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法、反证法、归纳法等),同一个题也可能有几种方法。但是《离散数学》证明题的方法性是很强的,如果知道一道题用什么方法讲明,则很容易可以证出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探讨几种证明方法,从而学会熟练运用这些证明方法,再者要善于总结。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理解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概念明确,才有可能将离散数学学好。但是初学者往往不能够将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是学好离散数学的基础,因此也是初学者面临的一个困难。只有克服它,你才能有可能学好《离散数学》。 学完这门课后,我总结到了,如果你想学得更好——你可以在进行完一章的学习后,用专门的时间对该章包括的定义与定理实施强记。只有这样才可能本课程的抽象能够适应,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必须及时复习和总结。 《离散数学》是一门数学科,大家都知道学数学就是要大量做数学,因此《离散数学》也不会例外。学习数学不仅限于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课程虽然是上完了,但是老师你的教学方法独特而新颖,思想开化而先进,是个容易沟通的老师。有你带着我们学习《离散数学》就是我们不想学好,我想也是很难吧!就我来说每次上课时在我快要与“周公”会面之际,你突然一个笑话和雷人的语录,我和“周公”迫不得已就分开了。当我再次看到周公时,耳边

离散数学(本)主要概念

《离散数学(本)》主要概念、定理与方法 第1章集合及其运算 一、概念 集合(元素)——集合是一些具有确定的、可以区分的若干事件的全体,而集合中的事件称为元素.因此,集合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A,记作a∈A;若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A,记作a?A. 定义1.1.1(子集)对任意两个集合A和B,若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A中的元素,则称B 为A的子集,记作B?A或A?B. 若B是A的子集,也称A包含B,或B被A包含.若B不是A的子集,即B?A不成立时,记作B?A. 定义1.1.2(集合相等)对任意两个集合A和B,若有A?B且B ?A,则称A与B相等,记作A= B. 定义1.1.3(真子集)对任意两个集合A和B,若B?A且B≠A,则称B为A的真子集,记作B?A或A?B. 定义1.1.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空集的定义也可以写成 ≠} (1.1.1) ?={x x x n元集(m元子集)——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简称n元集,它的含有m(m≤n)个元素的子集叫做它的m元子集. 定义1.1.5(全集)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如果所涉及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则将这个集合称为全集,记作E. 定义1.1.6(幂集)设A是一个集合,由A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记作P(A)或2A. 定义1.2.1(并集、交集、差集、补集、对称差)设E为全集,A和B是E中任意两个子集. (1)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即 ∈}(1.2.1) {或x B A B x x A ?=∈ ?.即(2)既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 B ∈}(1.2.2) {且x B ?=∈ A B x x A 如果两个集合A和B没有公共元素,即A B ?=?,称为集合A与B不相交. -.即(3)属于A而不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记作A B -=∈? A B 且(1.2.3) x x A x B {} (4)由E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补集,记作~A.即 ~A={} 且(1.2.4) x x E x A ∈? 补集~A可以看作全集E与集合A的差集,即~A = E -A. (5)集合(A - B )?(B - A )称为集合A和B的对称差,记作A⊕B.即 A⊕B = (A - B )?(B - A ).(1.2.5)对称差运算的另一种定义是 A⊕B = (A?B ) - (B ?A ).(1.2.5’) 二、定理与性质 集合包含关系的自反性:对于任意集合A,有A?A. 集合包含关系的反对称性:对任意两个集合A和B,若有A?B且B?A,则A=B. 集合包含关系的传递性:对任意三个集合A,B和C,若有A?B,B?C,则A?C.定理1.1.1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定理1.1.1的推论空集是唯一的. 集合运算的交换律:A B B A ?=? ?=? A B B A

离散数学的概念总结

图论基本概念 重要定义: 有向图:每条边都是有向边的图。 无向图:每条边都是无向边的图。 混合图:既有有向边又有无向边的图。 自回路:一条边的两端重合。 重数:两顶点间若有几条边,称这些边为平行边,两顶点a,b间平行边的条数成为(a,b)的重数。 多重图:含有平行边的图。 简单图:不含平行边和自回路的图。 注意!一条无向边可以用一对方向相反的有向边代替,因此一个无向图可以用这种方法转化为一个有向图。 定向图:如果对无向图G的每条无向边指定一个方向由此得到的有向图D。称为的G定向图. 底图:如果把一个有向图的每一条有向边的方向都去掉,得无向图G称为的D底图。 逆图:把一个有向图D的每条边都反向由此得到的图称为D的逆图。 赋权图:每条边都赋上了值。 出度:与顶点相连的边数称为该定点的度数,以该定点为始边的边数为出度。入度:以该定点为终边的边数为入度。 特殊!度数为零的定点称为孤立点。度数为一的点为悬挂点。 无向完全图:在阶无向图中如果任何两点都有一条边关连则称此图是无向完全图。Kn 完全有向图:在阶有向图中如果任意两点都有方向相反的有向边相连则称此图为完全有向图。竟赛图:阶图中如果其底图是无向完全图,则程此有向完全图是竟塞图。 注意!n阶有向完全图的边数为n的平方;无向完全图的边数为n(n-1)/2。 下面介召图两种操作:①删边:删去图中的某一条边但仍保留边的端点。 ②删点:删去图中某一点以及与这点相连的所有边。 子图:删去一条边或一点剩下的图。 生成子图:只删边不删点。 主子图:图中删去一点所得的子图称的主子图。 补图:设为阶间单无向图,在中添加一些边后,可使成为阶完全图;由这些添加边和的个顶点构成的图称为的补图。 重要定理: 定理5.1.1 设图G是具有n个顶点m条边的有向图,其中点集V={v,v, (v) deg+(vi)=deg-(vi)=m 定理5.1.2 设图G是具有n个顶点m条边的无向图,其中点集V={v,v,v, (v) deg(vi)=2m 推论在无向图中,度数为积数的顶点个数为偶数。 通路和富权图的最短通路 1通路和回路 基本概念: 通路的长度:通路中边的条数。 回路:如果通路中始点与终点相同。 简单通路:如果通路中各边都不相同。 基本通路:如果通路中各顶点都不相同。显然(基本通路一定是简单通路,但简单通路不一定是基本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