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描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重难点)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 分钟
情景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位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大家知道,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板书课题】
撒尿呢。
生活实例激发兴趣
目标领学重点清楚2 分钟
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一、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
2、描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述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学生读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目标明确,学习才有方向
问题引导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同学们, 轻 摸 一 下你的肾脏位置。
2.请你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1.
复习巩固 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学生真实感。
受,印象更
深刻。
层层推进 ( 30 分 钟)
1.学生摸自己的肾脏位置
2.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3.学生说出肾单位里血液
的流动方向:肾动脉到。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上课!大家来看,这尊雕像是为了纪念比利时小男孩于廉用一泡尿拯救了整座城市而建的。
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的时,想要用炸药炸毁整座城市,幸亏小男孩于廉夜出撒尿,浇灭导火索。
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排除一定量的尿液,我们为什么要排尿呢?尿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尿液的形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尿液形成的场所是肾脏,肾脏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图上除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外,还标记着一些箭头,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
首先,上下这两个黄色的箭头代表的是血液及血液流动的方向,最下面蓝色箭头代表的是尿液及尿液流动的方向,中间这两个箭头则代表与尿液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作用了。
上面这个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囊之间的称为滤过作用。
什么叫做滤过作用呢?就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血液中的一些水分和一些小分子溶质会透过肾小囊壁,进入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滤过作用。
老师这儿有一些粮食,像大颗粒的白芸豆、红豆、黑豆,还有小颗粒的大米等,但粮食里面掺杂着一些小颗粒的沙子,怎样去除里面的沙子呢?哦,有同学想到了,用筛子筛一下,那请两位同学帮助老师一起筛一下。
筛完之后,我们发现,小颗粒的沙子漏下来了,而大颗粒的粮食留下了,这个过程我们就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的滤过作用。
其中筛子的作用与肾小球的作用是相似的。
那问题又来了,大家来看,筛出来的杂质能直接倒掉吗?(不能)同学们已经注意到,有一些小颗粒的粮食在里面,如大米。
我们要把里面的粮食重新捡回来。
重新捡粮食的过程又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重吸收作用。
什么是重吸收作用呢?就是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的时候,其中一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送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作用使得原尿变成尿液。
这就是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8 页上的图片和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哪些物质会被滤过?又有哪些物质会被重吸收?这位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嗯,请坐)他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成分变化。
难点:理解尿液成分变化的原因,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2.重点: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包括膀胱、尿道等相关器官的作用。
难点:理解尿液排出过程中,膀胱、尿道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绘制图解时,注意使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保持图解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3.完成练习册习题时,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家庭小实验和小论文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合作意识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喝水后多久会变成尿液,引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兴趣。
(2)新课内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巩固环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拓展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尿液成分与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例,解释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如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等。
4.强调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等。
2、模型:肾单位模型。
3、实验材料:新鲜的猪肾、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人体泌尿系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奥秘。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讲解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同时,介绍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单位的结构教师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模型,讲解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画,讲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动画,讲解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解读《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前提。
《课程标准》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明确的具体内容标准: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组成和泌尿系统的组成等知识,对尿液的排出也是比较熟悉的,但对尿液的形成过程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
2. 教学特色实践课程改革精神,通过联系生活、观察图片和视频,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已有的知识→建构核心概念→资料分析,与教材进行充分的对话→案例分析→情感升华等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扎实高效地掌握知识,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列表比较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并结合生活实践分析尿检化验单。
2、通过观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视频,认识尿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观察图片说明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4、关注尿毒症患者,关爱泌尿系统健康,明确适量饮水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教学策略、手段教学策略:主要通过观察“尿液形成的动态视频”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观察、资料分析和交流讨论的方法以及与多媒体配合完成。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排出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内流动脉血二、肾单位结构肾小囊:内有原尿肾小管三、尿的形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血液原尿尿液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的是血。
(3)[⑥]是,它与③组成。
六、板书设计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一、排泄
1.定义
2.途径
二、肾
1.肾的结构肾小球
肾小体
2.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
七、总结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本次教学设计以《标准》期望为依据,设计了探究实验、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贯穿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拓宽学生知识面,各个教学环节与体现了《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二、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导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慢性肾病,观看视频“慢性肾病已经成为我国前三的疾病”,认识到慢性肾病的普遍性,高发性,引起学生对肾脏的重视和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说出肾脏的位置2. 结合模型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内容比较简单,是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的,所以我才用的是前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自学,上课时展示所学的成果)点拨:通过本环节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泌尿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肾脏,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地方。
过渡:肾脏有什么的结构与形成尿液有关?再次激发学生探究肾脏结构的欲望:(二)探究肾脏宏观结构:1. 观察肾脏是什么颜色的?结合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2. 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带领学生观察新鲜的动物肾脏,因为学生此时对肾脏充满好奇,最想见到真正的肾脏是什么样的,这个环节真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个需求。
)(教学策略: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推测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肾脏,肾动脉,肾静脉的颜色,由颜色推测所属的血管的种类,再结合血液循环的知识,推测血液流动方向。
再结合输尿管中的液体也是从肾脏中流出的,输尿管中的液体是尿液,一进两出,引导学生推测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尿液是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过渡;尿液是如何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再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三)探究肾脏的微观结构(自主探究)对照课本P85 图认识肾单位的组成。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
每个肾脏中大约有个。
2、肾单位是由、、等部分组成的。
3、肾小囊套在的外面,下接。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肾模型,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排尿的意义,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总结尿液形成与排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情境创设: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简答题:简要解释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和尿液成分等。同时,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予以关注。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扫清知识障碍。最后,我会布置与尿液形成与排出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2.使学生了解排尿的意义,掌握排尿的基本过程,包括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此外,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身体变化和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因此,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增强健康意识。
同时,初一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上课!
大家来看,这尊雕像是为了纪念比利时小男孩于廉用一泡尿拯救了整座城市而建的。
古代西班牙入侵者在撤离布鲁塞尔的时,想要用炸药炸毁整座城市,幸亏小男孩于廉夜出撒尿,浇灭导火索。
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排除一定量的尿液,我们为什么要排尿呢?尿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尿液的形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尿液形成的场所是肾脏,肾脏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图上除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外,还标记着一些箭头,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
首先,上下这两个黄色的箭头代表的是血液及血液流动的方向,最下面蓝色箭头代表的是尿液及尿液流动的方向,中间这两个箭头则代表与尿液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作用了。
上面这个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囊之间的称为滤过作用。
什么叫做滤过作用呢?就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血液中的一些水分和一些小分子溶质会透过肾小囊壁,进入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滤过作用。
老师这儿有一些粮食,像大颗粒的白芸豆、红豆、黑豆,还有小颗粒的大米等,但粮食里面掺杂着一些小颗粒的沙子,怎样去除里面的沙子呢?哦,有同学想到了,用筛子筛一下,那请两位同学帮助老师一起筛一下。
筛完之后,我们发现,小颗粒的沙子漏下来了,而大颗粒的粮食留下了,这个过程我们就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的滤过作用。
其中筛子的作用与肾小球的作用是相似的。
那问题又来了,大家来看,筛出来的杂质能直接倒掉吗?(不能)同学们
已经注意到,有一些小颗粒的粮食在里面,如大米。
我们要把里面的粮食重新捡回来。
重新捡粮食的过程又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重吸收作用。
什么是重吸收作用呢?就是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的时候,其中一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送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作用使得原尿变成尿液。
这就是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8 页上的图片和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哪些物质会被滤过?又有哪些物质会被重吸收?
这位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嗯,请坐)他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这两张表格显示了血浆和原尿中几种主要成分的浓度,可以看出,原尿与血浆相比,其浓度明显下降的是哪种物质呀?对,是蛋白质。
这是因为血浆中蛋白质几乎都是大分子蛋白质,它们由于个体太大而无法被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因此原尿中几乎不含蛋白质。
那大分子物质不能被滤过,被滤过的就是一些小分子物质了,也就是水、葡萄糖、尿素、尿酸还有无机盐了。
这个小组的讨论的结果正确吗?正确,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送回血液了呢?这位同学,请说一下你们小组的答案。
好,请坐。
他们小组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看:重吸收是将原尿变成了尿液,很明显,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对,蛋白质和葡萄糖。
蛋白质,我们刚刚已经分析了,它在原尿中的含量就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重吸收作用对它的影响明显吗?(不明显)那对什么影响明显呀?没错,葡萄糖。
可以看出全部的葡萄糖都被重新吸收送回了血液。
其实,除了葡萄糖以外还有大部分的水也被重吸收了,怎么看出来的呢?来看表格,由于大部分的水被重吸收,导致
尿液中其它物质得到了浓缩,他们的浓度都上升了,看,对不对。
我们再来看的细致一点,当尿素和尿酸的浓度成百倍的增加的同时,而无机盐的浓度变化却没有那么大,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被重吸收的还有部分的无机盐。
所以更确切的说,被重吸收的是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
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答案的确切性。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这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会发生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原尿的成分是?(水、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的时候,会发生重吸收作用,剩下的部分水、无机盐、尿素、尿酸会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排尿是为了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谢终产物,以及控制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同学们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去一趟厕所还是很有必要的。
好,这整个过程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这张表格,比较这四种液体成分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