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第四讲 郭沫若

第四讲 郭沫若

一、郭沫若早期文艺观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持 浪漫主义文艺观。主要特征 是尊崇自我,偏重主观;强 调创作要有天才、灵感、内 心激情。这种强调自我表现 的主情主义文学观,是他早 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一是中国道家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宇宙和谐、人 类一体的泛爱思想; 三是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 自我也只一的浪漫主义色 彩,以及个性解放、反对偶像的精神。
2 .自叙传小说:《漂流三部曲》, 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三部曲”形式 3.意识流小说:《残叶》,新文 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二)抒情散文 1、自传性散文:《芭蕉花》,《铁盔》等 2、散文诗: 《路畔的蔷薇》等
第三节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早期的历史剧《卓文君》(1923)《王昭君》 (1923)《聂嫈》,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 性》(1926)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棠棣之花》(1937,9— 10月)《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 胆》《南冠草》(创作于1942年1月至1943 年4月)这些作品都取材于战国时期,贯穿 在不同历史画面中的是善与恶、忠与奸、美 与丑形态各异的斗争,充满了磅礴的气势, 充满了历史的悲剧精神。
1919年12月末作 《女神》泰东图书 局一九二一年八月版 从泛神论出发,诗人只承认地球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承认天上 还有位父亲( 上帝 )。这几节诗热情歌颂了工人农民,因为他 们都在地里干活,最亲近自己的母亲。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五四时期的劳工神圣思想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Rhythm哟!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是中国文坛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其中历史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创作的历史剧具有浓重的革命意义和强烈的戏剧性,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篇论文将从戏剧性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的历史剧,探讨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提纲: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1.1 郭沫若生平简介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特点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2.1 现代历史剧的起源与发展2.2 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3.1 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3.2 情节的设置与推进4. 角色刻画4.1 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4.2 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5. 台词和语言表现5.1 台词质量的评价标准5.2 语言表现的审美特点和风格6.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6.1 营造气氛的手法及效果6.2 运用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增强戏剧效果7. 历史剧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7.1 以历史为题材有何特点和优势7.2 探究历史剧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历史剧的价值和意义分析8.1 历史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8.2 历史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9. 结语9.1 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评价9.2 历史剧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前景展望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在本部分,我们会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然后是他的历史剧创作特点。

这两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他的作品和思想。

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现代历史剧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会分析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了解到历史剧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郭沫若历史剧的价值。

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情节的设置和推进。

这两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元素。

4. 角色刻画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和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人——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王太学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

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

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

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

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

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

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

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高渐离》得失论

《高渐离》得失论

.

王 大敏

但是

,
秦何
-
一 一
,
`


一— 一一一

一 — 一一 一 一 一
,
罪民

?
出 自剧


_

,
被 压 迫群 众


是 郭沫 若 抗 战 时 期 写 的 取

之 口 的 揭 露 和 控诉 绝 大 多 数 都 是 零 星 空 涧 追 忆性 的 有 些 甚 至 严 重 模 糊 了 是 非 的 片
执 法 只 抬 取 脚 来 老 生 常 谈 的 套语 泛 泛 叫 骂
欲使 乒暴 形 活 理
细节

,
思 想 上 指 出 作 者 的 现 实 影 射 日的 和 意 义
,
,
万 人咸 恨
,
其可 得 软 ?
I
还 往 往 和 他 另外 五 部 成 就 佼大 的 杭

作者 在 剧 中也 并非 没 有 揭 批 暴 君 的 典 型

,
冤 冤 不 解 并 到 处 找人 去 行 刺 为 民 的原 则 性 斗 争
是 让 高 渐 离 劝 宋 意 放 弃 没 有出 路 的 彻 底改 变 作 风
。 ,
聂政 的 一 诺 千 金

舍身
主张
” 客生 涯
到 江 东 去和 群 众
,
前往 集合

材 于 战 国 末 期 的 一 部大 型 历 史 话 剧
剧写 出
刁难
,
这 部
送审 ” 时
,
遭 到 国 民党 检 查 机 构 的
,

论《高渐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初论之一

论《高渐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初论之一

作者: 蒋潇
出版物刊名: 唐都学刊
页码: 42-48页
主题词: 高渐离;历史剧创作;郭沫若研究;棠棣之花;戏剧春秋;《屈原》;南冠草;现代文学;
《女神》;历史悲剧
摘要:<正> 众所公认,郭沫若同志抗战时期的史剧创作是继他的《女神》之后第二个文学创作的高峰。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悲剧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高渐离》是郭沫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为题材所写史剧的最后一部,完成于1942年6月,发表于同年10月30日出版的《戏剧春秋》2卷4期上。

《高。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高渐离郭沫若

高渐离郭沫若

高渐离郭沫若 高渐离是郭沫若 的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主要讲了些什么? 简介 《高渐离》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二年的作品,原名《筑》,初版于一九四六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于一九五七年根据一九五四年新文艺出版社版, 经作者作了较大的修 订,收入《沫若文集》,并改名为《高渐离》。

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 《沫若文集》第四卷中《高渐离》旧型重印,作者生前曾亲自校订过。

战国时期,西方的秦国依靠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东方六国无法抵抗。

公元 前 230 年,秦灭韩,公元前 228 年,秦灭赵,兵锋直指燕国。

燕国太子丹为化解 危局, 于公元前 227 年派遣荆轲西入秦国首都咸阳, 以燕国督亢之地图与秦国叛 将樊於期的首级为筹码,得以得到秦王召见,刺杀秦王。

后刺杀行动失败,荆轲 死难,其朋友高渐离、宋意等人逃匿。

公元前 222 年,秦灭燕。

公元前 221 年, 秦灭齐,统一天下。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嬴政东巡郡县,本剧 的故事 也就从此开始。

高渐离隐居在宋子城的一家酒馆,隐姓埋名,充当佣保;后为秦始皇御医夏 无且所发现, 被擒。

在囚禁的期间, 高渐离的女主人怀贞夫人也被带至琅琊行宫, 秦始皇强暴了怀贞夫人,后者自尽未果。

秦始皇爱惜高渐离的音乐才能,又忌惮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于是熏瞎高渐离双眼,并对其施以阉刑,而高渐离的心境 也在慢慢变化&hellip;&hellip;曾经的主仆再度聚首, 都已是废人, 高渐离和怀 贞夫人开始策划对秦始皇的刺杀&hellip;&hellip; 人物表: 秦始皇&mdash;&mdash;年四十一。

胡亥&mdash;&mdash;秦始皇之第十八子,年十一。

赵高&mdash;&mdash;秦始皇之中车府令,与秦始皇同年。

李斯&mdash;&mdash;廷尉,年近五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3期(总第101期)史剧研究于无“戏”处起波澜———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技巧分析曾少祥(湖南艺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5)摘要: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第一幕,很为精彩的一场好戏。

这场戏的中心事件:高渐离被抓。

这“被抓”情节,其实是郭沫若虚构的,而为了使被抓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郭沫若巧妙而纯熟地使用了两个戏剧技巧:“乔装改扮法”和“正反法”。

关键词:郭沫若;高渐离;第一幕;戏剧技巧中国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3-0047-03《高渐离》第一幕,实在是写得很为精彩的一场戏。

大致的情节线条是这样的:大幕拉开,宋子城北门外的酒店———高渐离隐姓埋名在此当佣人。

他受到了店主人怀贞夫人的怀疑。

———有二人来店中喝酒。

喝着喝着开始咒骂秦始皇。

———接着又来了个酒客,喝酒中,这酒客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御医夏无且,于是就把众人给吓了一跳。

但夏无且却说道:自己已经看透了秦始皇之恶毒心,他深感后悔,已脱离始皇,游方四处,悔改自己的心灵。

这一下,倒把大家给深深感动了。

———大家说着话,喝着酒,突然闻听有敲筑之声音。

———敲筑人来到酒店里,原来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于是高渐离就说,我也会击筑的。

怀贞夫人便要他试试。

高渐离终于忍不住就敲起筑来。

———敲着敲着,那个白胡子老头突然一把抓住高渐离。

高渐离不明其意。

场上人皆不明其意。

———突然那老头儿扯掉自己的胡子和头套,啊!原来他是化了装的,他就是高渐离的好朋友宋意。

———高渐离和宋意皆是荆轲的好朋友。

高和宋这两位好友在这儿相会了!荆轲为了刺杀秦始皇自己已被杀了。

人们怀念荆轲,敬仰荆轲。

人们也一直敬仰和暗暗念叨着高渐高和宋意的大名。

如今,这两位英雄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大家就涌现出无比的敬意和巨大的激动。

———于是,第一个激情的浪头在这儿出现了:这一群心心相印的对秦皇同怀一腔恨的人们,他们敲起悲壮的筑,唱起慷慨的歌,高举着酒杯,祭奠荆轲的在天之灵,只见他们热泪盈眶,歌声里带着哭音,这真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好场面啊!———歌唱完毕,舞台气氛慢慢儿沉静下来时,夏无且说,刚才这歌词中描写荆轲刺秦始皇的场面有一点不确定。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夏无且是当时的在场人,他讲到当时荆轲如何举匕首扑向秦始皇,而夏无且抱着“人各忠于其主”的念头,把药罐打向荆轲,因而救了秦王,而荆轲却被杀了。

如今想起来,内心十分沉痛。

———夏无且的忏悔引得人们落下泪来。

刹那间,人们的情感出于一片高度的净化之中。

———夏无且手中如今尚留有荆轲当时被杀,被秦皇之剑斩落下来的衣服破片,此遗物夏无且保持着,放在城里,他要拿来,给大家看看。

于是他起身向城里去了。

———人们依然沉浸在哀恸之中。

———突然,场上气氛陡变,夏无且带着秦兵扑上场来!啊!这夏氏刚才的嘴脸是假扮的。

———人们四处逃窜,于是舞台上掀起第二个高潮:一片紧张、混乱。

宋意在混乱中逃跑了,可高渐离被抓,场上三人也被抓住。

几个酒客,和那个幼小的孩童,和那个善良的老妈妈,却被杀死了!———台上突然归于一片安静,高渐离默默站着,胸臆中充满了无限的愤恨。

———幕落下了。

好戏!真是一场好戏!郭沫若是如何构思出这场好戏来的呢?人们可能会说:“郭沫若写的是历史剧。

而历史剧的材料,本来就有奇特情节,本来就是有戏的。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盘原始材料的本身,到底是有戏还是无戏?《史记·荆轲列传》载:“……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收稿日期:2011-11-24作者简介:曾少祥(又名曾绍祥),湖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编剧。

47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大人召使前击筑。

一座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

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

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

乃目霍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

高渐离乃以铅匿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始皇,不中。

于是遂诛离渐离,终身不复近诸饮之人。

”(此史料引自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单行本1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这乃是高渐离之史事的全部始末。

高渐离是由于名声流传,而被秦始皇召见进宫的。

高渐离“被抓”,这一个场面是郭沫若虚构出来的。

这样的虚构当然是完全可以的。

“被抓”———这是这一幕的主要事件。

这个“被抓”事件,是不是有戏呢?而我们稍稍放目想想,在剧林中,有多少描写仁人志士被抓的场面呀!而那样的场面,大多数的都是写得那样的简单乏味呀!之所以乏味,是因为“被抓”这一事实,在原始生活中,其实都是一个很为简单的事情。

所以,这种“被抓”场面,往往是没有什么戏剧性的。

这实在的是一块“于无戏处”。

有的人,立在这块“于无戏处”,写出来的便是无戏之剧本,他们只能写成一个简简单单的过场戏。

他们无可奈何地认为:只要能表现一下“被抓起来了”这个事实,也就行了。

有的人,却干脆对这块“于无戏处”,摇了摇头,他们干脆绕道走了。

这样的例子何其多也!其实———“路,本来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路也就走出来了。

”同样的———“戏,本来也是没有的,用心地想想,动脑筋来开掘、结构一番,于是戏也不出来了。

”在所谓“没有戏”的地方能开掘出戏来,这就是剧作家的大本事。

郭沫若在一般人认为“无戏”,或难以写出戏来的地方,写出来了精彩热烈的好戏,郭沫若果真是———“于无戏处起波澜!”可这波澜是如何掀起来的,戏是如何想出来的呢?冷静来分析,我们看到,这第一幕,基本上是两个事实:一、高渐离与好朋友宋意的相会相见。

二、夏无且抓住了高渐离。

这好友相会,如果是直统统地直呼其名,然后马上来握手言欢,那便是索然无味。

其“戏味”持续不了两三秒钟。

“要情节曲折!”———写剧时,这个意念在郭沫若脑海中从来是十分清明和强烈的。

他在暗忖:要曲折。

要曲写。

“相会相见”,这是这个事情的最后目的。

可如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这个目的是如何到达的呢?于是这里就显现出一个很重要的编剧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戏剧化的过程”。

而要造出这一个这样的“戏剧化过程”,那就必须使用“戏剧化手段。

”请允许笔者来使用一个俗气之名词:郭沫若在这里使用了“乔装改扮法。

”高渐离一开始便是扮成了佣人的。

这当然就是“乔装改扮法”咯。

(这是原始史料本身就有的。

)高渐离之真实身份场上其他人是不知的。

而用意最巧,构思最妙的,就是宋意的装扮。

作者让宋意扮成这模样上场:“盲叟,白须白眉,看来年逾七十,扶竹杖由右翼上,左肋下抱筑一,其器以半竹为之,上有钢丝为弦,其数五,长不及三尺。

在店前略作徒倚,再走上桥头,坐于桥栏上,瞻望酒店。

”一副地地道道的盲人老者的踯踽之状,谁也想不到这是宋意。

场上人想不到,观众也想不到的。

连亲密朋友高渐离也看不出来他竟然是宋意。

盲叟走到店中喝酒,众人请他击筑。

盲叟说自己击筑技巧倒不如何,倒是很会唱歌。

盲叟又说自己有一位朋友很会击筑,人们便问他这朋友是谁,盲叟说是高渐离。

高渐离很有些诧异,因为他看不出这位盲叟到底是谁。

而宋意因为闭头眼在装瞎,所以也认不出眼前的高渐离。

一对朋友在台上相对而不相识,这是很有戏的。

因为这在台上结成了一个一个“迷”。

高渐离为了试探这朋友之面目,便拿过筑击打起来。

盲叟在听着。

这盲叟———他的眼睛本来是闭头的,腰背本来是弯曲的。

听着听着,这盲叟的眼睛突然大大睁开,这盲叟的驼背突然地挺身而直了起来,变成笔直!———盲叟的面目已突然在众人前为之一变。

———场上人和台下的观众皆因此举而神经大大地欣跃起来。

盲叟突然哈哈大笑,他一把抓住了高渐离。

当高渐离还在朦胧懵懂之中时,只见盲叟笑呵呵地把头套扯掉,把胡子掉掉!———盲叟不见了,宋意的真面目露出在高渐离的面前。

于是,高渐离认清了宋意。

高渐离心中的“谜”解开了。

于是,众人认清了宋意,众人也解开了一个“谜”。

众人同时又认清了高渐离,众人又解开了一个“谜”。

于是,台上剧中人的“谜”和台下观众心中的“谜”,全都解开了。

在戏剧中,作者首先来纠结、编织成一个“谜”———这是要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然后让这个“谜”牵引着观众前进。

向前走,向前走,起到那谜底打开时,观众已随着作者走到了那剧中的境界之中(落入了作者圈套)。

谜开了,可观众的激动情绪已被搅动起来了。

于是这时,便出现了一个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情势,一个费了劲才蓄造成的场面。

这样的场面正是最好抒发激情的地方。

于是,深知火候的郭沫若便让台上人一个个激情踊跃,举起酒杯。

敲着筑,高唱着祭奠荆轲的歌曲;于是,台上人的眼泪流出来了,台48下观众们的眼泪也就止不住地流出来了。

这就是戏!这就是第一个浪头。

这个浪头的顺利到达,营造成功,那个“乔装改扮法”实实是起了大作用的。

试想一下,如果不使用“乔装改扮法”,而是让高、宋二人轻易地相见相会,能出现这样浓浓的戏味吗?第一个浪头过去,高宋相会的事件已经完成。

接着是第二件事实:夏无且抓高渐离。

如果让夏无且直统统来抓走高渐离,那当然是既不悲,又不壮,既不哀,又不戚,既无味,又无戏。

如果像一般戏中的“抓人”场面一样,来让高渐离躲几下,藏几下;来让夏无且侦几下,查几下,那戏也勉强像是有了点儿戏,但那只能算是“小孩子戏”。

必须使用戏剧手法,必须使用高级一点儿的方法。

在这儿,郭沫若使用了———又请允许我来一个俗气的概念———使用了一个:“正反法”。

郭沫若所有剧本中,有好些地方都是使用了“正反法”。

何为“正反法”?来看看夏无且抓高渐离这个例子。

社会中,有许多人生例子是颇能感动人的。

为了正义而奔赴刑场,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们感动着人们;而另有一种人,他们曾经是旧营垒中的人,他们曾经帮助那些罪恶的元凶们干过坏事。

可他们的出发点当时并非坏心,而一旦觉醒之后,一旦认清其主子真面目之后,他们便愤然出走。

执开富贵荣华而在人生艰难中一步一个脚印,忏悔自己过去的恶行。

这样的例子,往往也是颇为感动人的。

此时酒席宴上的夏无且,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当他知道高渐离和宋意就站在他的眼前时,他含着眼泪,决计说出来自己一桩大罪恶,因为说了出来,他的心情会痛快一些。

他这样说道:“那天的事情我是在场的。

荆轲绕着铜柱追秦始皇的时候,大殿之下持戟的卫士没有奉诏,不敢上殿,大殿之上的侍卫素来是不准带刀的。

秦始皇的剑太长,老是拔不出,那时的确是情急势迫。

就是我不好,我一时不应该抱一个‘人各忠于其主’的念头,我把我所提的药囊向荆轲打去,正打中在荆轲的脸上。

因此秦始皇就得松了一口气。

殿上的人便叫道:‘把剑反背在背上拔吧!’于是秦始皇便把剑掉过背后。

左手执鞘,右手拔剑,便把剑拔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