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合集下载

浅析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

浅析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

浅析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摘要:沥青路面车辙现象的产生对路面交通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时刻威胁着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对车辙现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资料总结、现场调查、试验研究等方法,总结出了沥青路面车辙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保证沥青路面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沥青路面;车辙;材料;防治沥青路面车辙是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剪切压密等永久变形的积累,往往发生在沥青面层。

从对车辙钻芯以及整个车辙行车道断面切割观测来看,根据车辙病害形成的原因,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失稳型车辙、结构型车辙、压密型车辙及磨损型车辙。

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车辙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在交通量大的重交通道路上比较严重。

车辙对路面平整、使用性能、行车安全和舒适均有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原因及防止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1、车辙产生的原因分析文章结合相关研究资料,通过对现场沥青路面车辙的调查、路面钻芯、切割取样及实验分析,总体来说车辙产生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高温、重荷载、渠化交通、车流量、路面坡度的影响,其中高温和重荷载是两个影响最大、最普遍的因素。

内因主要包括沥青混合料性质及施工原因。

以下就影响沥青路面车辙的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日照、热流、辐射、风、雨等。

除了湿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机理不同外,其它因素归结起来都反映在温度上,这也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根据我国对气温与车辙关系的直接观测结果发现,当气温低于35℃时,路表温度一般低于55℃,这时车辙不会有太大发展,能够限制在8mm以内,当路表温度达到60℃,气温这时一般已超过38℃,车辙就会明显发展,如果气温持续高达38℃以上,就会发生严重的车辙病害。

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不同温度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是温度升高而以幂指数关系下降的沥青质量越好,下降的速度越缓。

沥青路面车辙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沥青路面车辙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沥青路面车辙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沥青路面以其优良的路用性能被广泛应用,沥青混合料是组成沥青路面的重要材料,车辙现象是由于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胶质和骨料之间的黏结性减弱或者在较大的外力下,沥青混合料中骨料达到抗剪切力的最大值,而使混合料产生流动变形。

车辙的形成不仅影响着路面结构的平整度和舒适性,而且在雨季会产生水漂现象,严重威胁着行车安全。

因此探究车辙的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车辙的形成原因1.1车辙形成的内因车辙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路面结构形式,材料,施工工艺的方面。

1)路面结构的层厚不同,其模量也不同,产生车辙的厚度也不同,我国公路设计时,主要注重路基的强度设计,路面的厚度一般较薄,但实际研究表明路面结构同样承受较大的剪力,因此路面结构可能产生较深的车辙破坏。

2)路面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对车辙的形成也有影响。

混合料中的粗骨料含量直接影响混合料骨架的形成,而良好的骨架结构对混合料抗剪能力的增强有重要作用,细集料的含量影响混合料整体的黏结性,细集料含量越多其表面积越大,与沥青的胶结越好,混合料抗剪切能力越强,抗车辙能力越强。

粉胶比大小也影响着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粉胶比越小说明自由沥青含量较大,混合料的流动性就大,抗车辙能力就弱。

3)路面结构的设计、施工因素。

沥青混合料的施工配合比设计与计算配合比设计的差别,路面的振动、压实等影响混合料的空隙率,当孔隙率提高3%时,混合料的形变率提高2-3倍,冬季压实和夏季压实的路面的孔隙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抗车辙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

1.2 车辙形成的外因车辙形成的外因主要包括:交通情况和气候条件。

1)交通量越大,荷载作用次数就越多,大型车量、超重车辆越多,荷载作用就越大,路面的车辙量也随之增大,大量实验表明,车辙的深度随累计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2)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车辙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沥青材料是一种感温性较强的材料,在其吸收热量之后,呈现出流动状态,经受荷载作用时极易产生车辙,因此在寒冷地区车辙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在炎热地区车辙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及防治措施沥青路面在高温下能否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即为高温稳定性,它习惯上是指沥青路面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由于渠化交通、超重载车辆的增加,车辙已成为沥青路面自减轻水损坏后的主要病害,如图4-1所示。

图4-1高速公路产生车辙的严重情况车辙的破坏类型一般有三种,其中除埋钉轮胎造成的磨损性车辙和整体路面永久变形造成的结构性车辙外,最普遍的就是沥青混合料累积剪切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31],流动性车辙形成的原因为沥青面层的结构剪应力,沥青混合料在结构剪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发生剪切疲劳破坏,混合料将沿着剪切面移动,最终在沥青路面上形成我们常见的辙槽,如图4-2[32]所示。

图4-2 流动性车辙的形成过程沥青路面上坡路段最容易产生车辙,特别是在坡度较大,上坡坡道较长的路段,车辙破坏程度远远大于平坦路段,而且产生破坏时间也较早。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方向将会逐渐从平原、微丘地区转向山岭、丘陵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上坡路段增多,坡道坡度增大和连续纵坡等问题,而如何有效预防沥青路面车辙破坏,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1、车辙成因分析车辙是沥青路面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竖直方向永久变形的积累。

车辙形成过程可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①开始阶段的压密过程;②沥青混合料的流动;③矿质骨料的重新排列及矿质骨料骨架的破坏。

车辙形成的最初原因是压密及沥青高温下的流动,最后导致骨架的失稳,从本质上讲就是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特征发生了变化。

影响沥青路面辙槽深浅的主要因素:沥青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因素(简称内因),以及气候和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的外界因素(简称外因)。

沥青混合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的强度不足,是路面产生车辙损坏的主要内因。

外因对沥青路面辙槽深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夏季,路面表面下10cm范围内温度最高;2、重载车车速降低将明显增加路面结构剪应力,但对其分布形态影响不大,即剪应力峰值出现的位置基本不变;3、重载车作用下,路面面层内3~9cm范围内结构剪应力最大。

重载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重载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重载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摘要:通过对重庆某些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上坡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情况实地调查.分析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从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止车辙病害的处治措施.减少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延长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关键词:沥青路面长大纵坡病害成因分析车辙防治0前言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到2005 年底达到 4.1 万公里,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沥青路面具有行驶舒适、低噪音、维修方便等特点,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主要以沥青路面为主[1]。

然而,在高温、雨水与重载交通等联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破损发生的时间提前且损坏程度增加,尤其以长陡坡路段更为严重。

本文将通过对重载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各种车辙病害的成因及工程处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1车辙影响因素影响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结为材料及混合料组成性能、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路基、路面基层和路面结构的组成及其施工质量的影响。

通常上述多种因素会结合在一起对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产生综合影响。

但是针对山区长大纵坡沥青路面特殊的线性特点,影响的车辙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1坡度和坡长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的形成与坡度和坡长密不可分,坡度越大,坡长越长,车辙病害越位严重。

但坡度与坡长是双重因素作用于路面车辙病害,对于坡度大,破长小或者坡长大,坡度小的路段,调查发现,车辙病害并不严重,而对于连续爬坡路段通常是车辙病害形成的高发区。

1.2多轴车的占有量对于长大纵坡路段,多轴重载车辆由于爬坡能力不足,在一些路段速度仅为10~15Km/h。

因此重载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多轴车的增多,对于长大纵坡路段路面损坏应当引起特别的关注。

1.3重载车辆爬坡速度据有关文献指出:车辆速度的降低对于车辙的影响比荷载及温度的影响更大,在我国,即使平坡路段,重载车的速度也经常达不到50 Km/h,也就是说一辆车的作用相当于车速为100 Km/h车的2倍[2]。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及抗车辙剂解决方案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及抗车辙剂解决方案
(2)高等级公路长大纵坡路段
此类路段是最容易产生车辙的路段。推荐在中面层掺加0.5%的 抗车辙剂,而且上面层宜采用SMA。
(3)市政干道十字路口及大型公交枢纽站
此类路段是城市道路中最容易产生各种高温破坏的部位,主要 是由刹车、起步引起的剪切力造成的。因此对于此类路段应建议在 中面层掺加抗车辙剂,掺量0.3~0.5%。
+70#A AC-20+SBS改性沥青
未浸水(KN) 9.326 12.104
11.642
浸水(KN) 8.162 10.983
10.355
残留稳定度比(%) 87.52 90.74
88.95
3 抗车辙剂的性能及与改性沥青对比
3.3 高温稳定性能
AC-20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
60℃动稳定度 (次/mm)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调查表明:在州际和主要公路上车辙所致的路 面损害约占30%;80年代日本的调查表明:由于车辙所引起的路面损 害高达80%。
国内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年来(1999年以后)不同省份通车的 沥青路面都出现了车辙。
1998年通车的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2年后就出现了较 严重车辙
由于沥青 混合料的 空隙率太 大,碾压 追密造成 压密性车 辙。一般 侧向隆起 较小。
压密型车辙
3.3 失稳型车辙
对于半刚性基层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结构失稳而致;含有柔性基 层的沥青路面也与基层和土基的不稳定有关。
4 原因分析
4 原因分析
路面结构 矿料级配 交通荷载 纵坡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原材料 沥青的影响
5 车辙王抗车辙剂施工工艺
掺加方式与剂量:车辙王是按一定质量直接投入到拌合缸内与集 料进行拌合的,无需特殊的设置。常规掺量为沥青混合料总重量 的3‰-5‰ 。可以设计应用于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沥青混合 料中。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首先将不同规格的冷集料按确定比例(由实 验室确定,符合某一级配规格)进入烘干筒,集料的烘干温度一 般为180-190℃,然后在正常的拌合工艺下,将一定比例的车辙 王抗车辙剂加入到拌合缸内与集料进行干拌,在原干拌时间基础 上增加10秒,再喷入已加热到160-170℃的热沥青,进行湿拌, 湿拌时间为40秒,直到拌合均匀无花白料为止。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分析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分析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分析一、何为车辙?车辙是路面受到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在纵向上不断发生微小变形,这种变形再经过不断叠加、累积而形成的压痕,主要表现为在轮迹内形成凹陷,而在轮迹两侧产生隆起的凸起,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形式之一。

路面铺筑初期,车辙深度几乎为零,乘车舒适度较好;但是随着行车次数的不断增加,车辙深度不断增大,对行车造成的影响也不断变大,乘车舒适度明显下降;当车辙深度达到一定值时,甚至会对出行者的行车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车辙的四种类型我国根据车辙产生原因的不同对车辙病害类型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结构型车辙、失稳型车辙、磨耗型车辙和压密型车辙。

1、结构型车辙由于荷载作用超出了路面的承受力,会造成沥青面层以下的包括路基在内的结构发生永久性的变形,这种现象叫做结构性车辙。

这种车辙现象的特点是:宽度大,两侧无明显的隆起显像,V字形横断面。

2、失稳型车辙另外还有一种车辙叫做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或失稳性车辙,即在高温条件影响下,车轮反复作用,使荷载能力超出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所导致的现象。

损坏时容易使车轮对应的路面部位下凹,车轮作用的路面两侧容易产生隆起现象。

在弯道处还明显向外推挤,使车道线与停车线容易变成弯曲的曲线,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毫无疑问,这部分的车辙主要表现为于沥青混合料流动的特性。

这种车辙现象主要发生在上坡路段和交叉口附近,因为这段里面的车速慢、轮胎接地发生的横向应力较大,对主要行驶双轮车的路段,车辙断面成w形,对行驶宽幅单轮车的路段,车辙成非对称形状。

3、磨耗型车辙磨损性车辙的发生现象是比较少的,由于我国的基层基本上都是半刚性基层,而车辙基本上都属于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车辙,目前,针对这一车辙只能通过采用新材料和改造再生材料来对付和防止磨损性车辙现象的产生。

4、压密型车辙由于沥青面层的压密性而造成的,有些高速公路在压实施工方面没有使路面的形成充分的压实度,并且过分的追求平整度,待降低温度后碾压,都会造成压实度不足致使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混合料继续压密,在交通车辆的反复碾压作用下,空隙率不断减小,达到极限的残余空隙率后才趋于稳定。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成因、然后探讨了车辙分类及用添加抗车辙剂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标签: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处置措施一、前言近年来,由于沥青路面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施工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

在新时期下,加强对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与处置措施的思考与探讨,对沥青路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车辙机理的形成1、失稳型车辙。

这类车辙主要发生在半刚性或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上,沥青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剪强度,使其内部材料产生横向内部变形,随着变形的不断累积而在轮迹带处形成车辙;另一方面车轮做用甚少的车道反向隆起现象,对主要行驶的双轮车道的路段,车辙形成W形,一般轮迹带的沥青面层下凹时两侧会隆起,两者组合起来就会形成车辙。

2、结构型车辙。

结构型车辙的形成是因为路面强度无法承受路面荷载,受荷载的反复作用,路面结构发生整体性的永久变形而构成的。

路基等沥青面层以下的所有结构层的永久变形都可能形成车辙,这种变形一般来说主要是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而产生,两侧没有隆起现象,U字形。

3、磨耗形车辙。

磨耗形车辙主要是沥青路面结构顶层的材料持续受到自然环境及车轮磨耗两方面的作用而构成的,路面上有使用带钉轮胎或防滑链的汽车行驶,会加剧车辙的形成。

三、车辙产生的原因车辙的产生受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影响,内因包括沥青混合料和路面结构设计,外因包括施工、交通、气候条件。

下面从沥青、集料、矿粉、级配四方面阐述。

(1)沥青:车辙与沥青的粘度直接相关,提高沥青高温粘度是防治车辙的有效措施,所以施工时应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

(2)集料:在集料中掺加破碎砾石对抵抗车辙是不利的,因其缺乏棱角而易变形,酸性集料容易降低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发生车辙现象的原因与技术对策

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发生车辙现象的原因与技术对策
道路干燥 0
160 TRANSPOWORLD 2012 No.24 (Dec)
累积形成车辙,俗称流动性车辙或失 稳性车辙。该车辙的路面上;一方面 车轮作用部位下凹,另一方面车轮作 用甚少的车道两侧向上隆起,在弯道 处明显向外推移,使车道标线因此成 为曲线,主要行车路段车辙断面呈W 型。对于单轮组行驶的车辆在宽幅的 路面上出现非对称形状的车辙,一般 容易发生在车辆上坡、交叉道口等附 近路段,即由于车速低和轮胎接地产 生横向应力大的地方较多。
应力; sm——各沥青层面层粘性部分 的劲度模量。在以上公式中;车辙量h 并不是简单的随hi函数的增大而增大, 因σa也是hi的函数,而且随着hi函数 的增大而减小,车辙与厚度的关系在 其他条件不变时;而在某一临界厚度 时是增函数,在低于临界厚度时是减 函数。故临界厚度与路面结构、材料 组成有关,一般在15~25cm之间,具 体的设计厚度可根据交通量、轴载及 远景规划进行理论计算。目前我国的 路面结构层计算总厚度比较偏薄,尤 其基层和底基层厚度偏低,而沥青混 凝土面层偏厚极易出现车辙,沥青面 层越厚车辙越明显,运营时间多数达 不到设计使用年限。
料的高温稳定性与产生车辙的因果关 系,通过材料特性和动态分析使之得到 改进与防治。
正常情况下沥青路面车辙有 三种典型的现象:
结构性车辙
由于车辆荷载的作用超过路面 结构层的强度,车辙主要发生在在沥
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的各结构层 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形,成为结构性车 辙。该现象使得车辙宽度较大,两侧 没有隆起现象,横断面呈凹型或V字型 形状。
高速公路沥青面层多采用三层 形式结构,增加面层厚度是为应对日 益繁重的交通量;避免低温裂缝和反 射裂缝的迅速恶化,但实际三层结构 使高速公路早期损坏发生的时间推 迟;降低损害严重程度并未产生明显 效果。全国范围内水损害和车辙未得 到根本的控制,因此针对中轻交通可 尝试设计双层式沥青面层结构,在材 料设计方面采用骨架嵌挤密实性沥青 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提高沥青混凝土 在半刚性基层上承受和传递荷载的能 力,减少车辙的发生。双层式沥青粒 料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分阶段设计和施 工,以应对中轻交通,待交通发展到 重交通时可在沥青面层上加铺一个沥 青层,或者在沥青路面运营到一定年 限后再加铺一个沥青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吉林至黑河高速公路k177+050-k180+315长大纵坡路段上坡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情况实地调查,分析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从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交通管制等方面,提出具体防止车辙病害的处治措施,减小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关键词】沥青路面;长大纵坡;病害成因分析;车辙防治
0.前言
在高速公路运营中,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已经成为主要病害类型之一,在重载、超载交通的作用下,车辙出现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大大超出设计预期,特别在山区高速公路体现更为显著,长大纵坡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复杂,长陡坡路段多、坡度大,受超载、重载及慢速行车等因素影响,车辙病害尤为突出,在纵坡大、纵坡长的上坡路段,当持续高温时,车辙病害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很快,使高速公路使用寿命严重缩短,养护、维修费用增加,经济损失大,并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

吉林至黑河高速公路北段孙吴至潮水段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属于原有202国道扩建工程,202国道原设计等级为二级公路,因考虑工程经济因素,k177+050-k180+315大纵坡、长上坡路段最大纵坡5%,连续上坡长度3265m,新建幅路基纵断与原设计相同,为上坡车道,仍处于大纵坡、长上坡状态,202国道因多年运营,上坡车道车辙十分严重,车辙深度在3-10cm,虽经养护部门多次维修,车辙病害无太大改观。

在扩建过程中,在路线纵坡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只能从分析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入手,通过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强化交通管制等因素控制,提出具体防治车辙病害的处治措施,减小长大纵坡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1.调查分析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成因
对国道202上坡车道车辙情况进行调查,通行车辆超载、重载车辆多,但同一坡度下,车辙深度由坡底至坡顶逐渐增大,坡度越大、坡长越长、车辆行驶速度越低,路面车辙深度就越大,坡度大,车辆重载,车辆低速行驶,坡底行驶速度较快,到坡顶行驶速度十分缓慢,增加了荷载作用时间,车辆行驶表现为间歇的跳跃式前进,对路面产生一定的水平冲击力,对于沥青混合料这种粘弹性材料,车辆低速行驶相当于增加了荷载作用时间,轮胎与路面间摩擦产生摩擦热,沥青路面瞬间温度升高,沥青材料劲度模量降低,从而导致车辙迅速增加。

2.处治措施
通过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原因分析及施工实际情况,在设计纵坡无法调整情况下,从原材料入手,选用优质材料,优化调整施工配合比,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沥青路面上、中面层全部采用改性沥青;在中面层中掺加玄武岩纤维,提高抗车辙性能;控制下封层及粘层施工质量,细化施工过程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2.1材料选择
2.1.1集料
选择优质母岩,采用反击破碎石设备生产的石料,石料要坚硬、粗糙、洁净、棱角性好,与沥青粘附性强的粗、细集料,细集料采用机制砂,石场加工设备应配置良好的除尘设施,0.075mm筛孔通过率不大于8%,集料运输至拌和场地后,要注意覆盖,防止二次污染。

2.1.2沥青
采用粘度大、针入度小、软化点高的沥青,采用90号沥青。

中、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提高混合料抵抗永久变形能力。

2.1.3填料
在矿粉中添加25%消石灰,增前沥青与集料间粘附性,提高抗车辙能力。

2.1.4玄武岩纤维
利用掺加纤维改善路面抗车辙性能,在中面层中掺加玄武岩纤维,掺加比例为混合料质量的0.35%,提高抗车辙能力。

车辙试验:按最佳油石比成型混合料试件,在0.7Mpa、60℃的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以动稳定度来评价AC20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试验结果见下表。

2.2优化配合比设计
矿料级配调整
矿料级配是影响沥青路面性能的关键因素,调整施工配合比,采用粗型级配,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

2.3在中面层中掺加玄武岩纤维
在AC20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中掺加玄武岩纤维,掺量为混合料重
量的0. 35%,经车辙试验结果对比,掺加玄武岩改性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显著提高,加入纤维后,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改善。

纤维吸附及稳定沥青,使沥青的粘稠度和粘聚力增大,同时由于纵横交错的“加筋”作用,使混合料具有较高强度,使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提高,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整体性、抗剪性及抗车辙能力增强。

2.4控制透层、下封层、粘层施工质量
2.4.1透层施工要掌握好透层沥青洒布时间,保证渗透入基层深度。

2.4.2为了增强半刚性基层与沥青层之间的联结,采用SBS改性热沥青同步碎石作下封层,洒布车采用智能型沥青、石料洒布车,严格控制沥青、碎石洒布量。

碎石一般采用1-2cm石灰岩碎石。

沥青洒布量控制在1.5-2.0kg/m2左右,碎石撒布量以沥青不粘轮为准。

由于沥青洒布量大,因此,该层还起到封水和防止反射裂缝的作用。

2.4.3杜绝层间污染,保证粘层沥青洒布量及洒布均匀性,确保沥青层间连接,最终保证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基层间形成一个整体,提高抗车辙能力。

2.5细化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
2.5.1混合料拌和
改性沥青混凝土拌和出场温度控制在170-180℃,保证碾压在高温条件下成型,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主要特点就是在混合料在拌合过程中掺加纤维。

(1)玄武岩纤维添加
纤维混合料施工中,需要2人以上在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热仓口人工添加纤维。

首先,按拌和混合料的数量,从大包纤维中准确称量出每次拌和混合料实际掺加纤维的份量并分成小包。

拌和站开盘后,在集料干拌开始,沥青还未加入及湿拌未开始时,将称量好的小包纤维从热仓观察口投入拌和锅中,且应在湿拌开始前投入完毕并关闭热仓观察口的仓门,以保证随集料干拌将纤维充分搅拌、分散,以防止沥青及纤维从热仓观察口溢出损失及因纤维未搅拌均匀而与沥青结团,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

(2)纤维混合料拌和
①干拌过程
在集料充分拌和后,应加入纤维,加入纤维后与集料干拌时间为不小于20s。

②湿拌过程
纤维加入集料经干拌后,即加入沥青进行湿拌,拌和时间以拌匀为度,但也不宜太长。

为了使纤维与混合料充分拌和,混合料总的拌和时间(干拌与湿拌) 应不少于60-80s(从开始到卸料)。

2.5.2混合料运输
装车过程控制混合料的离析,运输过程中做好覆盖工作,减少温度散失。

2.5.3混合料摊铺
摊铺过程严格贯彻缓慢、连续、不间断原则,采用状况良好的摊铺机。

2.5.4混合料碾压
贯彻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原则,高温碾压成型,终压温度不小于100℃
2.6交通管制
重载、超载车辆是造成车辙的关键,根据天气气候情况,在夏季高温时节控制重载车辆通行时间,尽量在温度较低时通过,超载车辆禁止通行。

3.结束语
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已成为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破坏的一种主要形式,造成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原因是多样的,涉及设计、施工、交通环境影响、原材料控制等诸多方面,要防治结合,系统、全面了解病害成因,降低车辙病害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