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评价预测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评价预测

11
例题
已知某县 1995 年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是 300 万元,COD 排放总量是 250吨, 万元, 吨 2000 年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是 400 万元, 万元, COD 排放总量是 275 吨;若到 2010年工 年工 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实现翻一番, 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实现翻一番,用弹性系数 的年排放总量是多少吨? 法求那时 COD 的年排放总量是多少吨?
2010 − 2000
14
(5)由弹性系数 和β求出预测基准年与预测目 )由弹性系数ξ和 求出预测基准年与预测目 标年之间的α值 标年之间的 值
α=ξβ=0.023
(6)求出预测目标年 COD 的年排放总量 )
M = 275 × (1 + 0.023)
2010− 2000
= 345(t )
15
三、大气污染预测方法
水质模型法
完全混合的河流水质预测模型 一维河流水质模型 BOD-DO耦合模型 Streeter-Phelps模型 耦合模型: 模型、 BOD-DO耦合模型:Streeter-Phelps模型、 Thomas修正型 Dobbins-Camp修正型 修正型、 修正型、 Thomas修正型、Dobbins-Camp修正型、 Connor修正型 O’Connor修正型 Connor 湖泊水质预测模型 湖泊富营养化水质预测模型
(1)箱式模型 (2)高斯扩散模式
一般高斯扩散模式 高架连续点源地面浓度的高斯扩散模式 高架连续点源地面轴线浓度的高斯扩散模式 高架连续点源地面轴线最大浓度高斯扩散模式
(3)多源扩散模式 (4)线源扩散模式 (5)面源扩散模式 (6)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 (7)灰色预测模型
21
四、水污染预测方法
1、水污染源预测 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 (1)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2023年修改整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2023年修改整理

§1 环境规划与治理概述1 P.19 1什么是环境治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治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阻碍。

环境治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 在时刻、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治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爱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爱护方案,其目的是在进展经济的同时爱护环境,使经济与社 会协调进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爱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答: 规划职能是环境治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治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治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制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全然上 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那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治理的一项长期的全然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大概会对环境 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治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治理的要紧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爱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操纵规划等。

(3)都市环境规划:包括都市大气污染操纵规划、都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治理、噪声污染操纵规划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
微积分还用于研究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代谢过程等 。
概率论与统计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01
概率论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它在环境规划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2
通过概率论,可以对环境事件的概率分布进行描述和预测,如降 雨量、洪水频率等。统计方法则用于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
城市规划中的数学优化
1 2
城市交通规划
通过数学模型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和优化,提高 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
利用数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合理规 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城市环境治理
通过数学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
智能监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环境管理的 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决策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为环境管理 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智能控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进行自动化控制和调节,实现环境管理 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未来环境规划的挑战与机遇
A
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环境规划面临更大的 挑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措施。
03 环境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
空气质量模型
空气质量指数模型
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空气质量指数 ,评估空气质量状况。
大气扩散模型
模拟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过程,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 的污染物浓度分布。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污染物浓度和人群暴露水平,评估对健康的潜在 风险。
水质模型
01
02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总1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针对环境规划具有多方案、多目标决策问题 的特征,可采用决策树这样的结构框架进行 分析,即将这种多方案、多目标的决策过程, 按因果关系、隶属层次和复杂程度分成若干 有序的方案和若干等级的目标,形成由对策 一目标组成的递阶展开的“树枝状”决策分 析系统(图4一2)
图4-2
第六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决策分析
一、环境决策过程及其特征 决策过程 针对一个决策问题作出决定时,总要包括决策者对要解决问 题所抱有的目的。因此一个合理的决策问题,首要之点是确 定决策的目标或决策者所希望达到的行动结果或状态。这种 有目的的行动,一般由三种活动所组成:即设计备选方案、 选择行动方案和实施行动方案。 依照系统工程的原理,一般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从广义来看 包含 4个基本程序环节:①找出问题确定目标,②拟定备选 行动方案,③ 比较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④方案的实施即 规划的执行(见图4一1)
(一)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 W=PS 式中:W-预测年固体废物排放量,万t/a; P-固体废物排放系数,t/t产品; S-预测的年产品产量,万t/a
(二)城市垃圾产生量预测 W生=f生N 式中: W生-预测年城市垃圾产生量,万 t/a; f生-排放系数,kg/(人· d); N-预测年人口总数
2.预测方法选择 与一般预测的技术方法相同,有关环境预测的技术 方法也大致分为两类:定性和定量预测 3.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评价,目的在于找出主要环境 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由此进一步确定规划的对象、 任务和指标。预测的综合分析主要包括资源态势和 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水污染预测方法
一、水污染源预测 (一)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 Wt=W0(1+rw)t 式中:Wt-预测年工业排放量; W0-基准 年工业排放量;rw-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平均 增长率;t-基准年至某水平年的时间间隔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5
n
1.5中位数 环境数据有时显得比较分散,甚至个别的 数据离群偏远,难以判断去留,这时往往用到 中位数。 样本数据依次排列(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居 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总数据个数为 偶数,则中位数为正中两个数的平均值。 只有当数据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中位数才代 表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向,近似于真值
C142.0 X24
C152.8 X25
C242.2 X34
C253.0
C343.0
不可行
28
解:该规划问题的优化模型可写成
总TSP排放量可根据其排放因子和除尘设备净 化效率计算,从污染源1的年排放TSP量为: 95x10+39x11+5.7x14+2.9x15 95×(x10+0.41x11+0.06x14+0.03x15) 同理得污染源2和3的年TSP排放量
6
环境数据处理应注意的: 如果环境数据分布对称性很差,则算术平均数 并不反映数据典型水平。 许多污染物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分布呈对 数正态分布或与之相近,所以环境统计中常 常用到几何平均数。 不同的平均值都有各自适用的场合,选择的平 均数指标应能反映数据典型水平,不要随意采用.
7
2.离散特征 2.1级差: 数据组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 2.2方差 2.2.1差方和
26
各种除尘设备的效率
j 0 设备类型 无 除尘效率/% 0
1
2 3 4
重力沉降室
惯性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 喷雾洗涤器
59
74 84 94
5
电除尘器
97
27
可行的各种除尘方法的费用
TSP控 i (污染源) 制方法 1(工厂1) j 决策 费用 变量 (元/T) 0 X10 C100.0 1 2 3 X11

复习重点概要-环境规划与管理 - 回答版

复习重点概要-环境规划与管理 - 回答版

复习重点概要-环境规划与管理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的含义: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环境规划的含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方式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等5个方面。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1.行政手段——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

2.法律手段——是环境规划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3.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过程的杠杆作用。

4.技术手段——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工艺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

5.宣传教育手段——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环境宣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 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2)“污染者付费”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2. 三种环境法律责任(1)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1) 线性规划的描述

用一组未知量(决策变量)表示规划的待定方案——每组未知 量的确定值代表了一个具体方案

对于规划的对象,存在若干限制条件——以未知量的线性等 式和不等式表示;
存在一个目标要求,由未知量的线性函数表示(目标函数); 根据决策规则不同,要求目标函数实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2)函数表达式
础,是认识数据理论特性的基本出发点。

通常可分为:位置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和分布 形态特征数三类。
9
1.位置特征数 (1)算术平均数
x1 x2 L xn x n
样本个数,下同。
x
i 1
n
i
n
(4-1)
• 式中:x1,x2,…,xn——样本个体数据,n为
10
(2)加权平均数

如果样本个体数据x1,x2,…,xn取值因频数不同或对 总体重要性有所差别, 则常采取加权平均方法。加权平 均数定义为: n
d p x p x 3s或2s
(4-12)
则应将xp从该组数据中剔除,至于选择3s还是
2s与显著性水平α有关,显著性水平α表示的是检验
出错的几率为α,或检验的可置信度为1-α。3s相 当于显著水平=0.01,2s相当于显著水平=0.05。
1.2. 2 、格拉布斯准则
格拉布斯(Grubbs)检验法具体方法:

例:单目标——规划区空气质量规划目标最优化
(1)决策变量X1、X2、X3、X4分别代表SO2、TSP、CO、NO 的浓度 (2)目标函数 SO2、TSP、CO、NO的权重分别为0.4,0.3,0.1,0.2
SO2、TSP、CO、NO的执行标准分别为B1,B2,B3,B4
构造目标函数:minZ=0.4X1/B1+0.3X2/B2+0.1X3/B3+0.2X4/B4 (3)约束条件 X1≤B1; X2≤B2; X3≤B3; X4≤B4; X≥0
这组数据的中心趋向,近似于真值。
13
2.离散特征数
(1)级差(全距)
R max xk min xk
i k n i k n
(4-5)
(2)差方和、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差方和
2
s xk x
2 k i
n


x k n k) i 2 (4-6 xk n k i
1992
0.063 0.055 0.519
1993
0.060 0.058 0.372
1994
0.047 0.040 0.368
1995
0.060 0.056 0.418
1996
0.066 0.053 0.316
1997
0.09 0.054 0.384
降水pH值
酸雨频率
6.6
8.5
6.6
8.8
6.9
4.1
28

线性规划

求代表决策问题的线性函数在线性不等式或等式 约束下达到最小(或最大)值的问题。是最基本也 是最重要的最优化技术。
常用来解决两类优化问题:


一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最高, 二是如何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或排放最少的污 染物。

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最常用的算法是单纯形法。
n
14
样本方差
1 s xk x n 1 k i
2
n
n


2
(4-7)
样本标准差
1 s xk x n 1 k i


2
(4-8)
(3)变异系数
s C x
(4-9)
上述参数中,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都是以均值 x 为中心 的离散特征参数,尤其以方差的计算与应用最为普遍。
6.6
8.6
6.9
3.2
6.3
16.9
5.6
28.8
3
各流域特征属性表
流域名称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亿) GDP (亿元) 水资源量 (亿吨) 废水量 (亿吨) COD排放量 (万吨) 氨氮排放量 (万吨)
海河 淮河
32.0 33.0
1.22 1.65
9674 7031
370 916
56.9 41.2
支流水质。
6
7
1996—2003年我国耕地变化情况
亿亩 20.0 19.0 18.0 17.0 16.0 15.0
19.51 19.49 19.45
19.38
19.24 19.14
18.89 18.51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二)数据特征

数据特征是对环境总体状况进行估计判断的基
(4-14) 算术平均误差
n

( x x)
i 1 i
2
(4-15) 标准误差
n
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过失误差
25
四、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常采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uij

xij x i si
(4-16)
xij i=1,2,3,…, 式中:uij—— xij标准化后对应的数据,(
158.4 105.8
15.6 12.4
辽河
太湖 滇池 巢湖 黄河 松花江 珠江
31.4
3.7 0.3 1.3 79.5 55.6 57.8
0.54
0.36 0.02 0.09 1.07 0.54 0.98
4473
8192 106 444 4842 3903 13193
498
177 5.5 4.9 707 1492 4723
目标函数:Max /Min Z = f (x)
约束变量:G (x) ≥ B (4—17) (4—18)
非负条件
x ≥ 0
其数学模型如下,其中式 (4-17) 称为目标函数;式 (4-18)称为约束条件。
max(min)Z c1 x1 c2 x2 L cn xn
a11 x1 a12 x2 L c1n xn 或 b1 a12 x1 a22 x2 L c2 n xn 或 b2 LLL a x a x L c x 或 b m mn n m1 1 m 2 2 x1 , x2 ,L , xn 0

(4—19)
(4—20)
该模型使优化决策分析过程转化为在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 Z取最大 值或最小值,即求极值的线性规划过程。 式 (4-16)右端的 b1, b2, …, bm是优化决策分析的约束条件,一般 是常数,满足约束条件的 x1,x2,…,xn 的任何组合,都是数学模 型的可行解,使目标函数Z最大或最小的可行解是模型的最优解。 31
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造成的问题。
若是人为因素的偶然误差就应剔除,如果
没有足够的理由证实是偶然过失造成的时候, 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一定的检验方法 来决定取舍。 拉依达准则 格拉布斯准则
1.2.1、拉依达准则
1 s xk x n 1 k i
n


2
若可疑数据xp与样本数据之算术平均值的偏差的绝对值 大于3倍(2倍)的标准偏差,即:
n n


4
2 xk x 3(2n 3) g k 1 n n 1 n 2 (n 3) s4


2
(4-11)
式中:s——样本标准差
16
二、异常数据的剔除
判断和剔除异常数据是数据处理中的一项重
要任务,如果把这些数据简单地剔除,又可能忽略
了重要的实验信息。
w1 x1 w2 x2 L wn xn xw w1 w2 L wn

w x
i 1 n
i i
w
i 1
(4-2)
i
式中: wi—— 个体数据出现频数,或是因该个体对样 本贡献不同而取的不同的数值。
11
(3)几何平均数
xG
x1 x2 L xn x1 x2 L xn
在一些给定条件(约束条件)下,求所考察函数(目标函 数)在某种意义下的极值(极小或极大)问题——数学规

划法最优化。
27

和经典数学中的极值问题不同,因为环境规划问 题来源于实际,一般变量很多,目标函数十分复 杂。 目前,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数学规划决策分析方法 主要有:
线性规划 非线性规划 动态规划
5
总平均值 南方城市平均值 北方城市平均值
2003年水质状况

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的断面满足Ⅰ ~
Ⅲ类水质要求,32.2%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29.7%的
断面属劣Ⅴ类水质。其中七大水系干流的118个国控断面 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 53.4 %,Ⅳ、Ⅴ类水质断面占
37.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 9.3%。各水系干流水质好于
物理判别法
统计判别法
物理判别法就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已有的认识,
判别由于外界干扰、人为误差等原因造成实测数据 偏离正常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判断,随时剔除。 统计判别法是给定一个置信概率,并确定一个置 信限,凡超过此限的误差,就认为它不属于随机误 差范围,将其视为异常数据剔除。
剔除异常数据实质上是区别异常数据由偶
m ; j=1 , 2 , 3 , … , n)为一批数据中第 i 个因子的第 j 个 数据,si、 x i 分别为第i个因子标准差和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