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合集下载

活字印刷术的由来

活字印刷术的由来

1.活字印刷术的由来?
答: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

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

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毕升

毕升

毕升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毕升(?-约1051)北宋发明家。

徽州(今安徽歙县)人。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纸”,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北非传到欧洲。

造纸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烧的硫磺伏火法。

火药的发明者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

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

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

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

指南针技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各国航海家纷纷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他们不断探险,开辟新航路,发现了美洲,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

马克思曾这样说过:“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

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

很早的时候,我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长期斗争的结果,是我们祖先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

概括活版的发展过程

概括活版的发展过程

概括活版的发展过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活字印刷发展。

首先,活字印刷的发明北宋发明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

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

经过反复试验,他在清代宋仁宗(公元1041-1048年)制作了粘土活字,进行了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水泥做同样规格的坯体,一端刻反身字,凸起的字高与铜边的厚度相同,经火淬硬,成为单个水泥活字。

二、活字印刷的普及但是,他的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

他死后,他创造的泥活字没有保存下来,但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流传下来了。

周必达(1129~1204),宋代学者,曾名纪国公。

晚年向沈括学习毕升的方法,自己印制作品。

他还做了一个小改动,把铁板换成了铜板。

铜板的传热比铁板好,使胶粘剂容易熔化,但铜板比铁板贵。

姚枢(1201~1278)在元代提倡活字印刷。

他的孩子们杨谷用活字印刷书籍,这成为朱Xi的小学和最近的记录,和吕祖谦的东莱经典的历史。

但杨固的泥活字是宋人在毕升之后改进的技法,而不是毕升的独创技法。

清康熙六年,翟石齐为饶州官,收磁户,作《易经》。

据专家分析,所谓绿磁(活字)可能是青瓷粘土制成的陶瓷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许制造了陶活字并印刷了《易经》。

他将泥土煅烧,制成活字,用于排版和印刷书籍,仍然使用毕升使用的方法。

三.活字印刷的优点雕版印刷可以印刷数百甚至数千本书,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雕刻费时费力。

大书往往需要几年时间,存放盘子需要很大的空间,经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印刷量少又不需要重印的书,印版就成了废物。

另外,刻印时发现错别字,很难更改,往往需要重新刻印整个刻印。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

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放在一起,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

传统故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传统故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传统故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传统故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要说我国古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那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后世印刷技术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那是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幵幕式上大型团体操活字印刷的表演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让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印刷技术给世界历史做出的贡献。

毕升,是宋代初年时候的书次刻工,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后,来不及普及就英年早逝了。

不过,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发明介绍给了师弟,民间流传着一个小故事。

毕升的师弟们都十分敬佩他的才华,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五千多卷,雕刻了三百一十三万块板,那一大间屋子都装不下, 得花多少年心血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了。

师兄,你透露一下你是怎么想出用着巧妙地办法呀?毕升说实际上,我也是那俩儿子教我的。

你儿子?他们怎么可能教你呢!?那两个小不点只会玩捉迷藏过家家之类的。

你说对了,就是这过家家的游戏给我的灵感。

去年清明我带着妻儿回家祭祖,有一天俩儿子用过家家,用这泥做成了桌椅板凳,还有猪呀,小人儿之类的,在哪里拍来摆去的。

我看着看着,眼前一亮,来了灵感。

当时我就想我也可以像过家家似的,用着泥刻成单字的章,在哪排来排去的排版印刷呀。

师兄们听了是又惊又喜,纷纷的点头称赞,那位小师弟呀还在那念叨呢,说是你说这过家家啊,谁家孩子都玩过,也都看过,怎么偏偏只有你毕升发明了这印刷术呢?过了好一会他们的师傅幵口了在你们的师兄弟中,毕升是最有心的,他早就琢磨提高功效的新方法了。

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师兄们听了顿时茅塞顿幵。

毕升宋朝的印刷术发明家

毕升宋朝的印刷术发明家

毕昇宋朝的印刷术发明家毕昇,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印刷术发明家。

他的发明对于中国印刷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毕昇及他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毕昇,字文焕,宋真宗时期的人,他是中国印刷术的奠基人之一。

毕昇并非来自于印刷术传统世家,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成为当时印刷术的先驱。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毕昇是一位早年在宫廷工作的宦官,他具有深厚的学识,熟悉经典著作,同时对于印刷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毕昇在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活字印刷术。

在此之前,中国的印刷术主要是使用木刻版印刷,也就是将整篇文章或图画刻在一整块木板上,然后进行印刷。

但是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不便于修改。

毕昇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印刷效率和灵活性。

他通过研究、实践,最终创造出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将每个字形状的金属铸字,然后通过组合这些金属字形成篇章,再进行印刷的一种方式。

相比于木刻版印刷,活字印刷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活字印刷可以单独拼凑每个字母形状,方便修改和组合。

其次,活字印刷可以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此外,活字印刷还可以减少印刷错误和浪费。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仅在宋朝时期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印刷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推动了文字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的扩大。

在他的引导下,印刷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为后来的印刷技术革新奠定了基础。

除了活字印刷术,毕昇还有其他一些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改进。

比如,他改进了造字方法,提高了字形的规范化程度;他还发明了蜡纸,用于记录发现造字或文字错误,方便修改和翻阅。

这些改进和发明不仅展示了毕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意识,也为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毕昇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印刷术发明家,他的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于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创新思维和努力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印刷术的演进和改进起到了示范和激励的作用。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上一版印刷的先驱.
拓碑和雕版印刷的不同,在於碑上的字是凹刻,摹拓时把墨汁涂在纸上, 而雕版上的字是凸刻,印刷时将墨涂在雕版上. 如果将所需文字及图形,利用雕工技术刻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板上刻出 阳文反字,然后在於版面上刷上油墨,并在其上覆上纸张,用乾净的刷子轻 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文字及图型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就成为雕版印刷. 雕板印刷所需要技术为文字雕刻,造纸和制墨,正是因为有了这三大技术 的出现,才有了雕版印刷的出现.
中 国 四 大 发 明 之 一 见 证 中 国 的 历 史
-----
下一张
封底
活 字 的 发 明 ---毕 昇
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但也有不便之处: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 费时费力,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一旦这部书不再重印,那雕得好好的木板 就完全没用了。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 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 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 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 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 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 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 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 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 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 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 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 泥。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 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 和印刷,都已经具备。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 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 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 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 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毕升的名词解释

毕升的名词解释

毕昇的名词解释
毕昇(Pi Sheng)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发明家,他被认为是世界
上第一个使用活字印刷术的人。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印刷技术,它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印刷模具,每个模具上刻有一个字形。

印刷时,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不同的字模来形成词句,然后涂上墨水并印刷在纸上。

与手写或木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一致的字形,可大大提高印刷速度和质量。

毕昇在北宋时期(约公元1041年至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使用了陶瓷制成的字形模具,并将模具安置在木板上以便固定。

每个字形模具都有一个引线,可以用来安装和取消。

在印刷之前,他将可熔化的金属铸入模具中,然后倒出并冷却,形成一枚可使用的字形。

当需要印刷时,他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和调整字模,然后倒上墨水并印刷。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它使印刷业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字的传播和保存,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杰出贡献之一。

然而,由于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以及其他因素,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毕昇的发明最终在宋朝灭亡后失传,直到几个世纪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活字印刷术才再次在德国的哥白尼手中重新被发现和运用。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毕升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升生活在北宋年代,只是个普通的雕版印刷的工匠。

也正是这些工作经验,为毕升发明了什么提供了宝贵的经历,之后发明了更加便捷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国家要早400年的时间。

毕升发明了什么东西毕升历史记载中只讲到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

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

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

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为毕升发明了什么打下基础。

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

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发明了什么才有了活字印刷术。

毫无保留地把毕升发明了什么介绍给师弟们,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

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

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

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师弟们禁不住对毕升发明了什么啧啧赞叹。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事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

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

”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

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

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