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教案1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内容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 熟悉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常用测量工具。
4.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
2. 公差配合的分类及特点: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
3. 公差配合的应用: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形状和位置公差。
4.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误差理论。
5. 常用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测微螺纹千分尺、万能角度尺、水平仪、直角尺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问题。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3. 讲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常用测量工具。
4. 分析实际案例,阐述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
5. 演示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6. 组织学生讨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公差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熟练程度。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应用中的认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的分类、特点及应用;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常用测量工具。
2. 教学难点: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技术测量中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
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相关教材、案例及实训指导书。
2.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演示模型、测量工具实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带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利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3)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3)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2)极限尺寸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机械零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中尺寸的重要性,引出公差配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2)讲解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概念,并进行计算演示;(3)讲解公差带图解法的原理,并进行图解法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尺寸的测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 复习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3. 练习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并掌握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分类: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引用公差;2.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公差带、公差等级;3. 公差配合的选用原则: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合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树立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的概念;(2)公差带、配合带的意义。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查公差表;(2)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3)计算公差配合。
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1)长度测量原理;(2)角度测量原理;(3)形状和位置误差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2)技术测量中涉及的复杂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 讨论法:分组讨论技术测量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零件图纸,引导学生思考公差配合的重要性;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等基本概念;3. 讲解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配合类型和计算公差配合;4. 讲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和形状位置误差测量的方法;5. 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标准公差、配合公差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方法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上偏差、下偏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
2. 教学难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践、案例分析。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间隙、过盈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
3. 讲解基本原理:讲解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测量方法:讲解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等测量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演示。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考核。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
2. 实物模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实物模型。
3.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4. 多媒体课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教案12-1

三、讲授新课:
3.1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关系
1、独立原则
2、相关要求:
1)包容要求
2)最大实体要求
3)最小实体要求
4)可逆要求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3.2形状公差
形状公差是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因而形状公差带是被测的单一实际要素允许变动的区域。形状公差带的方向和位置一般是浮动的。
公差带形状:两平行直线。
图3-9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示例
含义:①上表面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1mm。
②上表面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0.1mm的两平行直线之间。
⑵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图3-10)
公差带形状:两平行平面。
含义:①圆柱任一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0.1mm。
②圆柱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0.1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平面度是限制实际表面对其理想平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用于对实际平面的形状精度提出要求。公差带形状:两平行平面
含义:①零件上表面的平面度公差为0.08mm。
图3-14平面度公差带示例
②零件上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0.08mm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3.2.3圆度公差
圆度公差是限制实际贺对其理想圆变动量的一项指标,用于对圆柱面所有正截面和纵截面上的轮廓提出综合性形状精度要求。
图3-16圆柱度公差带示例
四、课堂知识小结
作业布置
课本后面练习3、4
教学后记
整体效果可以
授课时间
第12周第1次课
授课时数
2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2)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等;(4)能够根据图纸要求进行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借助实验和练习,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学会使用测量数据进行公差分析,确定产品的质量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兴趣;(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讲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应用1.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2 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第2讲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1 测量概述2.2 测量误差及其评定第3讲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3.1 卡尺的使用3.2 千分尺的使用3.3 Micrometer screw gauge 的使用第4讲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4.1 尺寸公差的测量与评定4.2 形位公差的测量与评定4.3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2. 案例分析: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据,分析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讲解、实验报告、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占比30%;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比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2. 实验设备: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等测量工具;3. 辅助材料:PPT、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阐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1.2 公差配合概述解释公差配合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尺寸、公差等级和配合制度。
第二章:基本尺寸与公差2.1 基本尺寸解释基本尺寸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和标注方式。
2.2 公差解释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公差的分类,包括基本公差和配合公差。
第三章:配合与间隙3.1 配合概述解释配合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配合的分类,包括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
3.2 间隙的计算与选择介绍间隙的计算方法。
讲解间隙的选择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测量技术基础4.1 测量概述解释测量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测量工具。
4.2 测量误差与测量精度解释测量误差和测量精度的概念。
讲解测量误差和测量精度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5.1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讲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5.2 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解释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
介绍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六章: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6.1 线性尺寸公差计算介绍线性尺寸公差的计算方法。
讲解线性尺寸公差计算的实例。
6.2 角度和形状公差计算解释角度和形状公差的计算方法。
讲解角度和形状公差计算的实例。
第七章: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7.1 机械零件的公差配合设计介绍机械零件公差配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讲解机械零件公差配合设计的实例。
7.2 机械装配的公差配合控制解释机械装配中公差配合的控制方法。
讲解机械装配中公差配合控制的实例。
第八章: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8.1 测量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讲解测量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应用的实例。
8.2 测量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解释测量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标准 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 标准化:是指在制订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
行监督的社会活动的全过程。 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由英、美、德、法、瑞士等国开始制订公差标准 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国家计量局----1955年成立,各省、市、县一般都设 有计量局、产品质量检验所等单位,负责标准化工作、技 术仲裁等指导。
f10一定范围内,而且不影响功
1000.005
1000.05
能要求即可。如f10±0.05。这 一尺寸变动范围即公差。
精度高
“相对”
精度低 实际上,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 几何参数并不要求完全一致。
加工精度的提高与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依 赖,相互促进的。
公差与误差 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全量。误差:实际值与真值之差。
尺寸链等。
三、测量技术与加工精度
测量技术 在制造行业中(包括机构制造)普遍存在,
测量技术包括很多类型和项目,本课程主要涉及机械
几何参数的测量。
加工过程(测量过程等)不可
加工精度(即加工水平)
避免要存在误差,如要求加工 一直径为绝对f10的轴,实际上
是不可能的。
如加工某尺寸:
设计过程中,只要保持直径在
计量检测技术发展简介 1、计量单位:
1791法国(公制):以米为单位。 1米: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1983国际计量大会以光速定义米: 1米: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行程的
长度。
2、计量器具: a、精度: 1926~1969:Zeiss小型工具显微镜 0.01mm~0.01um 1985:隧道显微镜 0.01nm 可测原子或分子的尺寸或形貌 b、范围:二维→三维。 三坐标测量仪、三维扫描、全息摄影 c、尺寸:小到nm级、大到飞机的机架。 d、种类:通用量仪:显微镜(万工显、干涉显、测量显、工具显) 三坐标测量仪 专用量仪(圆度仪、单啮仪、气动量仪、电感测 2.力学性能的互换性:强度、刚度、硬度等.
技术要求: 齿部高频率淬火50~55HRC 未注线性尺寸公差按GB/T 1804-m 未注角度公差按GB/T 1804-m 未注形位公差按GB/T 1184-H
标题栏
互换性的意义 ①利于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制 造时间 ②便于组织生产(专业化、自动化),有利于提高加工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 ③分散生产,集中装配。 ④方便修配(时间和费用),活跃市场。 ⑤促进国内外的技术交流。
四、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国家标准:GB321-80) 1、意义:用于同种产品的同一参数的分级取值系列。
如齿轮的模数、服装鞋帽的尺寸系列、尺寸分段、 公差等级系数等。
2、代号及构成:
由十进制等比数列构成。
代号:Rr r取5、10、20、40、80等
公比: qr r 10
如 R5系列 q5 5 101.6
第一节 标准公差
一、有关术语和定义
1、基本尺寸 D、d、L、l
设计所给定的尺寸,基本尺寸可以圆整,具体到一 个零件图上还应给出尺寸精度要求。 根据功能要求,经过强度设计,刚度设计、结构、 选材等方面的考虑后设计而得: 如:d≥30.0547 或 D≥70.3467等
2、实际尺寸(Da、da、La、la)
二、标准公差与公差等级(即精度等级) 国家标准规定有18个公差等级。 反映加工和装配的精确程度。 IT1、IT2、IT3、……IT18
数字越大则精度越低、公差值越大、越好加工, 反之则相反。
参见P7 表2-2,标准公差数值表,注意尺寸段
三、公差等级与公差大小、尺寸大小的关系 在常用尺寸段0~500mm,公差等级IT5到IT18范围内, 有以下关系。
1959年颁布了公差与配合的标准,而后相继颁布了螺纹、 齿轮等标准.(主要仿搬前苏联的相关标准)(GB159~174-59)
1978年加入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是世界范围内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标准化机构(1947年成立)
1979年机械标准作了一次较大的修订,与ISO相关标准靠齐。 (GB 1800~1804-79)
加工后经测量实际得到的尺寸--局部实际尺寸。
注意:实际尺寸并非“真正的实际尺寸”。 因为测量本身也存在误差而且尺寸误差随 测量部位不同,结果也不同。 如:圆(直径)
3、实际偏差(Ea、ea) 实际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简称偏差。偏差有负有正。
4、尺寸公差(T):TH、TS
设计时指定的允许尺寸变动量,简称公差 如设计孔为 500+0.039 则该孔径的允许变动量为TH=0.039mm
每个系列第1个数取1。
在每个十进制区间(1~10,10~100,1~0.1)可分有
r个数。如 R5:1、1.6、2.5、4.0、6.3、10。
本课程将学习的主要内容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 、表面粗糙度公差
如何设计(统称精度设计)
*各项公差如何理解,如何标注,国家标准及标准的使用。 *各项几何参数如何测量 *各项几何参数的加工误差与加工工艺过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1988年、1998年、2000年又进行了有关机械行业标准的调 整。 GB/T1804-92)
标准不是死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要 不断的补充、调整和完善。
以后在工作中,应尽可能使用最新的标准。
基础标准:公差与孔合、形位公差、粗糙度公差。 专业标准:检测原则、量规、螺纹、齿轮、轴承、键、
量规、螺纹、齿轮、轴承、尺寸链等公差。
第二章 尺寸公差、圆柱体结合的精度设计及检验
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 GB/T 1800.1; GB/T 1800.2; GB/T 1800.3; GB/T 1800.4 ;GB/T 1801。适用于“圆柱表面和由单一尺寸确定的几何形 状的内外表面的尺寸公差,以及由它们组成的配合。”
第一章 绪 论
一、互换性的概述 在制造业中,从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中,不经挑选,任
选其一装在机器上,就能达到功能要示,则称这一批零件 具有互换性(完全互换性)。
若任选其一后要稍作辅助加工,才能达到功能要求则称这一批 零件具有不完全互换性。 (分组配装)、非互换(配制配合)
互换性种类: 1.几何参数的互换性:尺寸大小、几何形状、相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