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空气》教学设计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三篇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找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时《找空气》。
旨在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用纸板扇、用塑料袋装,使学生感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然后引导学生把粉笔、砖块放入水中观察、在水中握海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最后通过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再倾斜的活动,使学生又认识到“空”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空气的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想办法知道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衣服里面也有空气,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处处有空气。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探究】:1.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实验。
2.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肉眼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四、学情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五、说教法和学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找空气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找空气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题目:探究空气的特性与运动规律教学设计意图:1. 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探究空气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步骤:一、情境导入(10分钟)1. 展示一幅空气与生活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和想象。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论一下空气的重要性和不可见性。
二、探究空气的特性(20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包括一个玻璃杯、一张透明塑料袋和一根骨头固定棒。
2. 学生用玻璃杯盖住一根骨头固定棒,将透明塑料袋完全拉住玻璃杯上。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透明塑料袋能够贴在玻璃杯上?3. 引导学生进行组内探究活动,同时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实验现象。
2. 导入空气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透明塑料袋之所以能够贴在玻璃杯上是因为空气的存在和压力的作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占有空间等。
四、了解空气的运动规律(30分钟)1. 展示空气流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情况。
2. 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有风?风是如何形成的?风的运动规律是什么?3. 邀请每组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由全班讨论形成一份共识。
4. 导入空气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因温度、压力和重力的影响而产生运动。
五、实践活动:实验观察风的形成(3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实验,通过温暖和冷却两种不同温度的水在一个封闭容器中产生风。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 邀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温度差异导致的空气压力不同,从而产生风的现象。
六、评价与反思(10分钟)1.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一些与空气相关的问题。
2.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找空气》教学设计

《找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技能目标:学会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定义和组成;2. 空气的特性;3. 空气的重要性和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特性;2. 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PPT,空气的定义和组成相关图片;2. 学生准备:课本,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会注意到天空中的蓝色,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有没有想过天上的蓝色是怎么来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解释空气中主要包含的氮气、氧气等成分,并向学生介绍氧气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能说出地球表面上空气充分的地方和不充分的地方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些观察工具。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1)空气的存在:教师示范如何利用空气的压力来吸水,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
(2)空气的压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空气压力实验,如用吸管吹气,通过吸口吸住纸片等,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的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3)空气的膨胀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膨胀实验,如将一个充气的气球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4. 总结归纳(10分钟)。
小学科学《找空气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找空气》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找空气》主要以空气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多种探究活动,在掌握用感官观察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提要用感官观察空气的探究过程,体会到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特点。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使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学法指导:小组谈论合作交流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給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魔术,这是什么?生:乒乓球。
师:如果老师把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生:乒乓球会漂浮在水面上。
师:今天老师就用这个去掉底的饮料瓶来控制它。
“见证奇迹的时刻”。
(控制乒乓球在水中的沉浮)师:老师为什么能控制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2、学生踊跃回答,猜想出与空气有关。
师:看来空气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大家想去研究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空气的知识,板书:空气二、探究活动:(一)感受空气。
1、课件:空气介绍自己。
师:孩子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方便袋和扇子抓住或让人感受到空气。
2、学生自由去抓空气。
3、汇报交流。
(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1、师谈话:我们平常看不到的空气都能抓住并且让老师感受的到,那老师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你们敢去尝试吗?课件:猜一猜,空气还在哪些物体里?板书:找。
学生大胆猜测。
2、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
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找空气中班教案(通用)-2024鲜版

01背景02目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空气质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提高儿童对空气质量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本课程,使中班幼儿了解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以及保护空气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案背景及目的0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基本组成和特性,认识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0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空气的变化,掌握简单的空气保护方法。
0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适用对象及时间安排适用对象中班幼儿(4-5岁)时间安排本课程建议安排2个课时,每课时30分钟。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空气的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的危害,第二课时则着重探讨保护空气的方法和意义。
空气组成与性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
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这些成分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扩张性,同时也有一定的重量和密度,但由于其重量较轻,我们通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大气层结构及作用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由空气组成的一层厚厚的包裹层,从地面开始一直延伸到数千公里的高空。
大气层根据温度、压力和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等。
大气层对地球起到了保温、防护和调节作用。
它可以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地球表面的温度波动,同时也可以阻挡来自宇宙空间的有害辐射。
空气质量与污染问题空气质量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
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找空气》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找空气》活动简介《找空气》是一项适合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
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启发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且能够感知空气的变化。
活动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2.通过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和变化;3.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术语和概念。
活动准备物资准备•玻璃杯或塑料杯;•食用柠檬酸或白醋;•热水和冷水;•纸巾;•一份记录表。
活动环境准备•实验室或教室;•教师需要为幼儿们提供一段简单的课程引导。
活动过程第一步:简单讲解空气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演示的方式帮助幼儿们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例如:空气可以帮助物体保持形态;干燥的空气可以让水分子快速蒸发等。
第二步:观察空气1.让幼儿装满一个杯子的水,用纸巾擦干杯子的外部并将其倒置在一张干净的纸巾上。
教师和幼儿们将会注意到杯子的外部出现了水滴。
2.让幼儿们用一份洗干净的纸巾轻轻地擦干杯壁的内侧,然后倒出杯中的水。
3.孩子们再次观察杯子外部是否出现了水滴,他们是否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步:实验观察1.为幼儿们提供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2.加入柠檬酸或白醋,让幼儿们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幼儿们试着观察酸与热水和冷水的反应。
他们是否能够注意到,热水和冷水的反应不一样。
第四步:记录结果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以了解幼儿们的理解程度。
活动延伸在实验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更多的探索和思考,例如:1.学习使用简单的仪器,如卫星图像,图表等来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信息。
2.观察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对空气的影响,然后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总结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幼儿们可以学习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并且探索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来启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进行更多关于空气的探索和思考。
中班科学《寻找空气》授课教案

《寻找空气》是中班科学教学中的一篇精彩文章,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空气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
下面介绍一篇优秀的中班科学《寻找空气》授课教案,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3. 学习保护空气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概念和组成。
2. 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3. 保护空气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预习环节通过展示图片等教具,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什么,呼吸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产生对空气的疑问。
2. 导入环节通过饮水机、电风扇等教具,向学生引导出空气的组成。
3. 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实验制作简易的大气环境。
将吸管慢慢地伸进杯子,保证吸管顶端在杯子表面上方一段距离,用吸管吹起气球。
让学生们观察气球的样子,并记录下来。
教师先用水慢慢地将气球里的空气挤掉,倒入醋,再倒入小苏打,让学生观察气球变化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将液态波动装入气球中,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和掌握空气对物体的重要性。
4. 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为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可以认识到大家的行动对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让学生们一同探讨保护空气的方法。
5. 总结环节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做出总结,并展开讨论空气的好处,如规律地进行呼吸可以使人的身体健康。
同时,对于空气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四、教学评估学生能够被动地从观察中学习到空气的基本概念,能够主动思考产生对空气的交流和探究,对于环保的实际行动能够有所贡献。
五、活动设计1. 将课堂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空气颜色的探究活动。
2. 做出全果蔬沙拉,让学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了解植物的呼吸和空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价值。
3. 原料双手包,让学生在布展时和亲子搭建时体验实践,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文娱设备,提升文娱活动的协作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学生可以对空气的重要性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主动地思考产生出保护环境的行动,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寻找空气》教案含课后反思

2024/3/26
10
互动式游戏环节
设计与空气相关的互动式游戏,如“空气接力”、“空气宝藏”等,让幼儿在游戏 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互相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 识。
2024/3/26
18
课后反思与总结
04
2024/3/26
19
回顾本次活动过程及成果展示
活动过程回顾
本次活动通过引导孩子们进行一系列实 验和观察,让他们亲手感受空气的存在 ,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活动过程中 ,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
VS
成果展示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 心,通过实验和观察,他们成功地感知到 了空气的存在,并初步了解了空气的性质 和作用。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 合作和交流实验结果。
果。
分享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01
经验教训
2024/3/26
02
在科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孩子们通过亲手实验和观察来探究
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03
,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实验结果。
24
分享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 寻找空气》教案含课后 反思
2024/3/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6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实施 • 课后反思与总结 • 家长参与与延伸活动建议
2
课程介绍与目标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找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实验。
2.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
用肉眼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
教师准备:课件、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谜语说的是什么吗?
2.[PPT 3 出示]生回答后出示:空气。
师:是的,谜底就是“空气”。
师板书:空气。
3.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
4.同学们认为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空气,开动你的小脑筋,你能想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看到空气的存在吗?
板书:找
二、探究活动:找空气
1. [PPT 4 出示]说一说哪里有空气?
你知道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
2. [PPT 出示]想办法。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怎样能找到空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3. [PPT 6 出示]找空气。
(1)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找空气。
学生活动。
汇报:
师:我看到有的小组用扇子扇,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凉凉的,有风吹过。
生:,脸能感觉到空气。
师:还有的小组用塑料袋在不同的地方抖一抖装空气,说一说你都是
在哪里装的空气?装上空气后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生:用塑料袋可以装到空气让塑料袋鼓起来了。
生:我是在桌子上方装空气的。
生:我在教室门口。
生:我在讲台前装的。
……
师:看来大家在教室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空气,那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生:教室外面也有空气。
生:处处有空气。
……
[PPT 7 出示]师:通过刚才我们找空气可以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到处都有空气。
(2)实验探究固体中有空气吗?
[PPT 8 出示]课件出示:砖头、粉笔、海绵、杯子等。
1.同学们,我们知道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那你认为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谁来猜一猜。
2.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咱们能看到这些物品中有没有空气吗?想什么办法让我们看到这些物品中有没有空气呢?老师教你一招,把砖块和粉笔放入水中看看,把海绵放入水中,用手在水中握海绵再看看有什么现象。
3.学生实验。
4.汇报:
师:把它们放入水中看到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冒了好多气泡。
生:有气泡。
[PPT 9 出示]师:你知道这些气泡是什么吗?
生:空气。
生:这个气泡是气体,这儿的气体只有是空气,所以是空气。
生:在水里一握海绵就看到冒气泡了。
[PPT 9 出示]师:海绵中的气泡又是什么?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知道了什么?
生:粉笔中有空气。
生:砖块里有空气。
生:海绵里也有空气。
[PPT 9 出示]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像粉笔、砖块等这样的固体中也有空气。
(3)实验探究容器里有空气吗?
[PPT 10 出示]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固体中也有空气,那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我们来试一试:把杯子倒扣入水中,水要高于杯子底部,然后在水里把杯子慢慢倾斜,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操作后汇报。
师:慢慢倾斜杯子,看到什么现象?
生:倾斜杯子时冒气泡。
师:大家都看到冒气泡了吗?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杯子里有空气。
师: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像玻璃杯这样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4)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固体里面都有空气。
生:每一个地方都有空气。
得出结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
师:空气无处不在。
我们的衣服里有空气吗?
生:有。
[PPT 10 出示]师:想一想:不同的衣服里面空气一样多吗?薄衣服里面空气多还是厚衣服里面空气多?课下找不同厚度的衣服验证你的猜想。
【板书设计】
1.找空气
教室里
教室外
砖头
粉笔
海绵
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