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1650字高三作文叙事

合集下载

人物传记袁世凯传

人物传记袁世凯传

人物传记袁世凯传《袁世凯传》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陈志让先生的经典力作。

它全面回顾了这位清廷重擘与民国“逆首”的人生历程,详细审察了袁世凯其人在朝鲜监国时期表现出来的治世之才、小站练兵时的干将之能、督抚鲁直时的权臣之范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枭雄之奸,生动地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内容简介袁世凯,字慰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人称其为袁项城。

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二十日。

早年投靠淮军首领吴长庆,捐得同知衔,后任驻朝鲜通商大臣。

1895年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1898年戊成变法期间,伪装赞成维新运动,却暗中向权臣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

1899年升任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

1901年继李鸿章之后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首领。

1911年辛亥革命时,他眼看清廷气数已尽,决定逼清帝逊位,骗得革命党人信任,攫取了中华民国总统之位。

1915年12月复辟帝制,半年后在举国人民的一片声讨中忧愤而终。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准确地描写了袁世凯从青年从军到称帝归西的主要人生经历。

其中包括袁世凯二赴朝鲜、小站练兵、组建北洋军、镇压义和团、逼清帝退位直至当上民国大总统、镇压革命、破坏民主、复辟帝制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全书史料翔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朴实流畅,适宜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陈志让(Jerome Ch’en):著名历史学家,《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教授。

著有《军绅政治》《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

陈志让在海外华人世界是与前两位齐名的历史学者,他是享誉中外《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之一; 其作品《军绅政治》由广西师范大学前两年出版,被业内专家捧为可永世流传的经典,在知识精英界有一点的人气基础。

名家推荐最干净的笔触,最清晰的叙事,最少的道德说教。

是我所接触到的几种中外作者书写的袁世凯传记中……最好的一种。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叶根发、王术静编撰,杨宏雨指导、修改一、袁世凯评传小引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

河南项城人。

生于1859年9月16日(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

卒于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病逝后,黄兴在《戏挽袁世凯联》写到:“算得个四十年来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应该说,这个结论还是比较公允的。

富家子弟袁世凯生前谋求帝制时,一班御用文人曾舞文弄墨,替袁世凯考证说,项城袁氏一族可远溯东汉末年袁术袁公路,近祖是明季宿将袁崇焕,并上书袁世凯要求将袁崇焕附祀关(羽)岳(飞)庙。

那时梁士诒撰文这样赞颂袁崇焕,“使崇焕以前而有崇焕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崇焕以后而有崇焕其人者,则满洲军尤不能越榆关一步,崇焕一日不去则满洲一日不能得志于中国。

”面对这种为自己当皇帝而牵强附会制造的舆论,袁世凯倒表现得较清醒,没有答应。

项城袁家算不上“望族”,有案可稽的先祖要数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

他靠设馆收徒以养家糊口,因过度用功读书而“赉志而殁”,只活了40岁,留下了一群孤儿寡母难维生计。

袁耀东生前最大的名头——庠生。

好在袁耀东之妻郭氏治家育儿有方,据《项城袁氏家集》的《母德禄》介绍,郭氏白天井臼亲操,与众婢共苦;晚上篝灯课子,三鼓不辍。

在郭氏的悉心调教下,袁耀东的四个儿子树三、甲三、凤三和重三,都有出息。

长子袁树三是袁世凯的祖父,廪贡生,曾署任河南陈留县训导兼教谕;三子袁凤三是庠生,后担任禹城教谕20年之久;四子袁重三,为生员,虽未入任途,但在家乡长期主持团练;次子袁甲三,于道光十五年中进士,也就是他,奠定了日后袁氏家族的兴盛。

袁甲三历任礼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郎中。

1850年被调任江南监察道御史、兵科给事中。

此时的袁甲三和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曾国藩、大理寺卿倭仁过往较密,经常“讲求宋儒之学”。

袁家的资产也随着袁甲三的仕途的成功膨胀起来,成为项城的大望族。

为什么朝鲜人那么害怕袁世凯?他在朝鲜到底做过什么?

为什么朝鲜人那么害怕袁世凯?他在朝鲜到底做过什么?

为什么朝鲜人那么害怕袁世凯?他在朝鲜到底做过什么?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朝鲜半岛是东亚的火药桶,不只是数次战争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端。

19世纪末,统治朝鲜半岛的是李氏王朝,朝鲜之名是朱元璋所赐。

在长期的历史中,朝鲜是中国藩属国,无论是大明朝还是大清朝。

但到了19世纪末,世界形势突变,朝鲜的父母之邦大清国都被西方人揍趴了两次,想继续闭关锁国的朝鲜是安生不了了。

尤其是刚刚明治维新的日本和最贪婪于土地面积的沙皇俄国,对朝鲜的觊觎已非一日。

1864年,朝鲜国王李昇去世,这位国王没有后嗣只能找他弟弟的儿子李熙承继王位。

这小子才刚12岁,哪里能当国君,只得请他的父亲以大院君的身份摄政。

大院君称西方人为洋扰,思想陈旧,又非常忌惮日本人,曾说“倭洋同祸”。

法国人曾经说大院君,坚决不容许和除中国人之外的外国人通商,并且多次杀害传教士,排斥外来文化。

在大院君看来,只要排斥洋化,朝鲜还有救。

到了十年后,年轻的李国王已经22了,怎么也该亲政了,况且他还娶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妃子——闵妃。

闵妃有点中国的西太后的意思。

闵妃不久发动政变把公公大院君逼下了台,同时在闵妃主导下,朝鲜开始推行改革。

大院君的残余势力不愿改革,双方在朝鲜朝堂上你争我夺,下层百姓也因为深受压迫,苦不堪言。

对于日本对于朝鲜半岛的野心,清政府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担心日本强势崛起会吞并整个朝鲜半岛,但是但是又怕得罪日本和对朝鲜半岛同样有野心的北极熊。

清朝态度暧昧,日本人可等不了了。

1876年,日本以朝鲜拒绝邦交,蔑视日本为借口,出动兵舰,胁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随后朝鲜开始在政府机关中设立外交机构,隐士之国被迫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朝鲜从此之后开始出现一批亲日派,与传统的亲中派开始激烈斗争。

但是不管上层怎么斗争,下层民众生活苦啊。

大兵们没有军饷可发,物价倒是一天天的涨上去,这些阿兵哥们越来越愤怒。

可是这些阿兵哥们却只是赶跑了闵妃,大院君却趁机上位,更令人扼腕的是,阿兵哥们玩的太过火,一把火少了日本使馆,这下可把狼招来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传记阅读高考如何考(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传记阅读高考如何考(含解析)

传记阅读[真题呈现]一、(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谋国者的雄才与悲哀:一个真实的袁世凯高一历史组整理近代中国焦灼于国家灭亡危局的一些中流砥柱,在濡染了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之后,试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把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模式和生产方式中的一部分,移植到中国来。

这样的移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慈禧太后先是镇压了狂飙突进的百日维新,又在20世纪初支持了在内容上几乎与1898年的改革几乎雷同的改革,其核心依然是采用“西法”,但她并无改革的诚意,这场喧闹的表演最终只落实到3项具体改进——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校和派送学生出国。

对于随后的立宪运动,慈禧太后和醇亲王采取的都是拖延策略,因为他们从未考虑过在中国真正引入君主立宪制。

在辛亥革命的烈焰中即将覆灭的清廷,因为要倚赖袁世凯的力量,将最高军事权力拱手交给了他。

很快,袁世凯当上总理大臣,组建了自己的内阁。

革命党人同意袁世凯就任共和国大总统的前提是,他必须支持共和。

宣誓拥护共和时,袁世凯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并庄严承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背叛共和以及上演帝制复辟的丑剧,令袁世凯背上了可耻的罪名,“袁对宪法的嘲弄,对议会非法的操纵,施用的贿赂、威胁、谋杀,以及监禁等手段,无可挽回地侮辱了公众的人格,也为此后十年的法律失调与社会无序,留下了隐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阎锡山认为,鼓动袁世凯称帝的,是想要继承大统的长子袁克定、妄图封侯的清廷旧官僚、指望陷袁于不义的副总统黎元洪的羽翼和企图将中国推入分崩离析的帝国主义。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为:中国的拿破仑,中国的华盛顿,中国共和之父。

民国初年,世人称袁世凯家族为“民国第一家”。

很快,袁世凯成了窃国大盗、卖国贼……我们能否同时也看看,这个时代罪人在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二十一条》时,到底有过怎样的交涉?他真的一个“不”字也没说过吗?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詹天佑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跟他是怎样一种关系?当南京政府反对保护私有财产时,北京方面做了什么?民国初年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跟他又有什么关系?探究一个人怎样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不同的形象,犹如一次探险,对于袁世凯这样复杂的人物,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探寻,以避免简单的判定。

袁家这百年

袁家这百年

袁家这百年作者:朱东君来源:《读书文摘》2016年第12期儿女四散,各谋生路,有毁有誉;孙辈曾孙,几经沉浮,重获平静一百年前的6月6日,袁世凯带着他破碎的皇帝梦离开人世。

“他如果不做皇帝,中国也不会分裂,他自己可能也不会暴卒。

”美籍华裔历史学者唐德刚如此评说。

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却有可能打乱历史的进程。

袁世凯在百年前中国剧变之时,无疑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这是他的能耐,也带来了他的复杂。

“历史人物至少要一百年后才看得清楚。

”他的曾孙袁宏宇这样说。

现在,正好是一百年后,人们看清楚袁世凯了吗?看清楚了多少呢?一子落魄,一子风光浪荡,一子颇受尊重袁世凯“窃国大盗”的名头,在他去世当年,就已经被同时代的人认定了——长沙人黄毅编著的《袁氏盗国记》问世。

7年后,连晚清遗老胡思敬都撰写了《大盗窃国记》。

“袁世凯把民国政府的法统来源定位在清帝1912年退位,这就等于抹去了孙中山的功绩。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的‘护法战争’就是要重新树立革命党人建立临时政府这一法统来源,要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窃国’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

整个民国时期都采用了‘窃国’这个评价。

但后来在国民党的话语体系里,不仅帝制复辟是大问题,袁世凯之前的所有行为也都被负面解读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说。

骂名之下,袁家几房子孙的命运急剧裂变。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生育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其六子袁克桓的长孙袁宏宇说:“老爷爷去世后,家眷大多迁居天津大营门,形成了一个袁家大院。

当时怕改朝换代要遭到清算,躲到天津租界里就不好抓了。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想当“太子”,是狂热推动父亲称帝的人,因而天津的袁家后人多不愿与他来往。

抗战时期,袁克定一支日益败落,以典当旧物为生,他晚年只能借住在表弟张伯驹家。

张伯驹回忆,华北沦陷后,日本情报头子想拉拢袁克定加入伪政权,被他回绝。

他对张伯驹说,出任固然有了财源,但也不能因此而做汉奸。

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回忆说,她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学时,课本上大骂“窃国大盗”袁世凯和“野心勃勃”的袁克定,不过她回家见到的袁克定,已是落魄的七旬老人,完全没有“现代曹丕”的样子了。

晚清袁氏研究史料的新发现——读《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晚清袁氏研究史料的新发现——读《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鸿 藻 、 禄 、 同 之 关 系 , 与戊 戌 维 新之 关 系 , 荣 翁 袁 蔡金
台密札 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等史事 , 《 对 袁世凯》 一书作 出了纠正与补充 ,同时还探讨 了佐藤氏著 书动机与 《 袁 世凯》 一书的真实性及局 限性。 这部书的用处不仅有 助于袁世凯研究 ,也有助于晚 清史研究及新《 清史》 的编纂 。佐藤铁治郎作为一 名新 闻
牛 润 珍
( 国人 民大 学 历 史 系 , 京 10 7 ) 中 北 0 8 2
袁世凯是 中国近代史上 一位颇受争议 的著名人 物 , 或 日之 “ 小人 而有才者” 或 日之 “ ; 北洋怪杰 ” 或 日之 “ ; 独 夫民贼” 窃国大盗” 、“ ;或 日之 “ 向共和的英雄” 走 ,等
反对 , 并通过 日驻天津总领事阻止发行 , 最后达成协议 , 由袁克定 出资将未装订印张全部买下销毁。当时 日本驻 天津总领事小幡酉吉 “ 为书中所述 内容应有可供参考 认 之处 ” 保 留了本书散叶样本 ,“ , 以俟检阅之用”( 小幡 酉 吉: 致外务省大 臣侯 爵小村寿 太郎报告》 见本书第 2 8 《 。 2
版 的《 一个 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2 0 (0 5年 5月版 )正 .
是一部有助于辨 明清末袁 氏沉浮史实的新史料 。此 书由 中国人 民大学 清史研究 所孔祥 吉教授 与 日本学 者村 田 雄二郎合作整理 ,并被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 文献 丛刊》 。 这 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 日人佐藤铁治郎于 10 9 8至 1 0 9 9年所 撰 《 袁世凯》 书; 一 第二部分为孔祥吉 与村田雄二郎合撰 《 大火焚烧后遗 留的珍贵史 料——评 佐藤铁 治郎 的( 袁世凯 ) 。 》 佐藤铁治郎著 《 袁世凯》 全书凡四篇 , , 目次为: 著者 之 旨趣及袁世凯之历史 、袁世凯 免官之原因及其作用 、

3121821_重评民国“逆首”袁世凯____

3121821_重评民国“逆首”袁世凯____

82WORLD VISION 2013.NO.21Culture 文化·阅读文 | 陈水仙人们评价袁世凯的罪状,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窃国称帝、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而对他的评价也早有定论,从晚清遗老胡思敬所写的《大盗窃国记》、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所写的《窃国大盗袁世凯》,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袁世凯的总体负面评价。

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

评价袁世凯的两种方法加拿大历史学家陈志让在他的《袁世凯传》一书中提出了对袁世凯的评价问题。

在回顾了袁世凯的一生后,他总结出对袁的评价,历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道德标准”。

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说,“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

”民国地质学家丁文江写道,“他至少谋杀了两位反对他的政治对手,最终企图通过欺诈来创建帝制而自取灭亡。

他死于可悲的失败与不幸。

”台湾学者张其昀评道,“袁的所有罪恶,皆源于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即国家是他的。

除了残忍与专制,他还借助于行贿、欺诈和其他不光明的手段。

”陈志让认为这样的评价方法基于道德立场——袁世凯的政策和处理政治的手段是不好的,因为这个人本身是邪恶的。

另外一种方法是“阶级标准”。

黎澍在他有关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形势的书中指出,“他是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的宠儿。

”综合性较强的观点要数陈伯达于1945年所写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他说,“袁世凯——这个政界奇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的一个黑暗的影子”,他“是这个不寻常的时代里,反动派为了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进步伐,而推选和训练出来的不寻常之人”。

陈伯达把袁世凯称作“这个反人民的大独裁者”,“一朝权在手,荼毒人民,绞杀自由,无所不用其极”。

从这些用词里,可见作者的义愤。

但是,陈志让认为,这两种评论方法都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因为这些作者都没有定义他们的评判标准,非马克思历史学者运用儒家道德标准来评判袁世凯,而马克思历史学者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标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1650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这本被封杀了百年的孤本传记首度出版,讲述袁世凯从领兵朝鲜到慈禧之死这一时期的事迹。

作者佐藤铁治郎,这位在中国、朝鲜生活了三十年的日本记者,和袁世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以不同寻常的眼光和超近的距离来观察袁世凯的一举一动,使得读此传记,更具有人性化,让袁世凯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更添一份传奇色彩。

这也是一本充满传奇的书籍,因为此书成书之时,袁世凯还在世,为了不影响自己声誉,此书当年遭到袁世凯长子、天津官员、日本领事馆的全面封杀。

尘封在日本外务省百年之久,直到现在,才得以出版。

由此,我带着好奇的心,走进书里,领略另一番不同的异域观点。

本书作者由于距离袁世凯生活时代过近,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客观的论点。

对此读者应该有一份能辨别的心,感受另一种观点,从中找出客观真实的资料。

此书最为可贵是,收录了袁世凯各种书信、电稿、笔谈等,还收录了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和新政时期的政令措施。

这些资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所以此书的价
值非常高,作为全面了解袁世凯不得不读的一本传记。

在书的前面第一章:《在朝鲜的日子》,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祖国日本开脱,一味把问题都推卸到清朝身上,并且不惜曲解一些意义,使得内容不够客观公正,甚至觉得有些可笑。

如在书中第50页,关于日本侵略朝鲜时,作者居然写道:因为**本国认为朝鲜是个主权国家,而清朝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

作者强调,就是因为日本要保护朝鲜主权问题,所以出兵帮助朝鲜。

对此等存在着扭曲历史真相的行为,读者可查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

6。

大兴科学,重视科技发展。

从以上措施里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只会投机取巧的人,前半生他的做法或许只是为了自保,但到了高位之后,他就开始施展他的理想。

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政策后面因为清朝官场腐败至极,得不到完全的实施,最后都不了了之,弄个虎头蛇尾。

作者最后把责任推到袁世凯监督力不够和袁世凯身边的官僚腐败身上,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大环境如此,根本原因牵涉甚广,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

或许作者是以日本明治维新的眼光,来审视袁世凯新政。

因为身处国家不同,所以作者就以明治维新的标准来衡量袁世凯。

书的后面,都是对袁世凯的一些评价,作者明显有些赞美过度,作者认为袁世凯绝对不会成为像曹操、刘裕一样的枭雄,不会窜夺清朝的江山,因为在日
本人的眼里,皇权是不能撼动的,日本的皇室一直是一脉相承。

最多是当政的大将军进行变动,就像当年日本幕府时期一样,作者认为袁世凯那怕权力再高,也不过自己建立幕府称大将军,而不会结束清朝的统治。

并且作者认为不管是外国的俾斯麦、伊藤博文,还是中国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不能和袁世凯相比。

这些说法,当然也是作者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

最后,我想通过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这样让大家更能清晰的看待此书。

/第一个,书中出现“两宫“一词是1900八国联军侵华时,而慈安已于1881年去世,所以此书的两宫是指光绪和慈禧。

特此说明,以防读者误解。

第二个,书中说当时皇帝(光绪帝)身体不适,不理朝政。

其实当时光绪帝已经被囚禁,无法参与朝政,而作者是日本人,不了解情况,所以误认为是皇帝身体不好,不去管理朝政。

第三个,书中讲述袁世凯从朝鲜调至回京后,说那段时期袁世凯无事可做,日子悲惨。

其实真实原因是袁世凯从朝鲜回来后,故意留在京城打杂,而不去地方当温道处捞银子。

他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往上爬,对此书中描绘袁世凯是被动选择的,而非主动。

第四个,慈禧死后,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免官职,书中分析十分表面化,或许是因为近距离的原因,所以看起来,更像当时市井小民流传的言论一样,不过,这样反而流露中真实的一面,给人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眼前,而不是
一百年前。

第五个,对康有为的重新审视,作者认为是康有人利用光绪帝想夺取更高权力,所以伪造圣旨,想逮捕慈禧。

结果害得光绪被囚禁,所以作者根据当时的资料得出结论,认为康有为只是在利用光绪,而非真正想和光绪帝一起变法图强。

综上所述,本书存在着太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也是少见的“另类”书籍。

袁世凯这个传奇人物,现在因为这本书显得更加传奇了。

虽然此书存在大量主观因素,但是我们恰恰就需要一本这样的书籍,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袁世凯。

从多个主观面看事物,才会变得更客观。

书中收录的珍贵资料也值得收藏,由此,这本《袁世凯传》进一步来说可丰富大脑,退一步来说可排困解乏。

因为精彩,所以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